药物学基础第二章第4.5节

合集下载

药物分析胺类药物分析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分析

药物分析胺类药物分析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分析

含潜在芳伯氨基药品,先经水解得到芳伯氨基,再测定:
Ar-NHCOR + H2O
H+
Δ
Ar-NH2 + RCOOH
Ar-NO2 + Zn
药物分析胺类药物分析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分析
H+
返回
Ar-NH2
第37页
第五章 胺类药品分析
第一节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品分析
五、含量测定
亚硝酸钠滴定法——反应条件 温度 室温(10℃~30℃)滴定
↓ 水 溶解 10%氢氧化钠溶液
加热 油状物
2ml
1ml
↑ ↓ 加热 加热
放冷 盐酸酸化
油状物消失
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
药物分析胺类药物分析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分析
返回
第22页
第五章 胺类药品分析
第一节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品分析
三、判别
氯化物反应
方法 1:
供试品溶液 硝酸
↓ 硝酸银试液
沉淀加氨试液
可用非水碱量法滴定。
药物分析胺类药物分析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分析
返回
第9页
第五章 胺类药品分析
第一节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品分析
二、性质
芳伯氨基特征 多含有芳伯氨基(丁卡因无), 能够发生重氮化-偶
合反应; 可与芳醛缩合反应, 生成schiff碱。 可用于定性判别, 含量测定。
药物分析胺类药物分析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分析
使成酸性
↓ 硝酸
沉淀溶解
药物分析胺类药物分析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分析
第23页
第五章 胺类药品分析
第一节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品分析
三、判别
氯化物反应

现代医药学基础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理工大学

现代医药学基础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理工大学

第一章测试1.逐渐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静息电位将A:先减小后增大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不变E:逐渐增大答案:B2.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共同表现形式是出现A:分泌B:收缩C:局部电位D:动作电位E:收缩和分泌答案:D3.神经细胞在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中,Na+的电化学驱动力A:持续减小B:没有变化C:持续增大D:由大变小然后恢复E:由小变大然后恢复答案:D4.关于细胞凋亡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B:细胞凋亡受多种因素影响C:细胞凋亡时细胞结构全面融解D:DNA片段化答案:C5.要产生不同类型细胞需通过()。

A:细胞分裂B:有丝分裂C:细胞分化D:减数分裂答案:C6.细胞坏死时,DNA会弥漫性降解。

()A:错B:对答案:B7.终端分化细胞是永久性失去了分裂能力的细胞,如:神经细胞。

()A:对B:错答案:A8.信号分子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传递信息的。

()A:错B:对答案:A9.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

A:对B:错答案:A10.简单扩散不消耗能量,但要在通道蛋白、载体蛋白的协助下完成。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成年人体液中比例最多的部分是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细胞内液答案:D2.保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缓冲系最主要是( )A:Na2 CO3/NaHCO3,B:Na2HPO4/NaH2PO4C:蛋白质钠盐/蛋白质D:NaHCO3/H2CO3答案:D3.有关血液的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 男性) 120~150g/LB:血小板数(10×109~30×109/L)C:红细胞(男性) (4.5×109~5.5×109/L)D:白细胞总数(2×109~20×109/L)答案:A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A:溶血B:出血时间延长C:血沉加快D:血液凝固答案:C5.红细胞的主要功能()A: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B:参与免疫C:营养血管D:凝血作用答案:A6.下列哪个不属于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兴奋性B:可塑变形性C:悬浮稳定性D:渗透脆性答案:A7.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A:过敏反应B:参与体液免疫C:吞噬作用D:参与细胞免疫答案:D8.能吞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将病原体消化分解的一类白细胞是中性粒细胞A:错B:对答案:B9.恶性贫血与胃液中缺乏内因子有关A:错B:对答案:B10.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因子III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心肌细胞兴奋后期,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A:零B:大于正常C:等于正常D:小于正常答案:A2.正常人心脏的收缩功能靠()A:工作细胞B:P细胞C:窦房结D:浦肯野细胞答案:A3.弹性动脉是指()A:中动脉B:小动脉C:大动脉D:微动脉答案:C4.关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B:可引起呼吸减慢、心率减慢、血压降低C:对血液H+浓度的改变敏感D:在窒息缺氧时可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答案:B5.生理情况下,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 )A: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B:外周阻力的变化C:心率的变化D:每搏输出量的变化答案:D6.支配心脏传出神经的是( )A: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三叉神经和减压神经C:副神经和迷走神经D: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答案:D7.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A:浦肯野纤维B:左右束支C:房室束D:房室节答案:ABCD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0期除极缓慢。

药物毒理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毒理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33
一、 动力学模型 (Kinetic model)
动力学模型
经典动力学模型 Classical Ttoxicokinetics
生理动力学模型 Physiological toxicokinetics
34
(一)经典动力学模型 Classical Ttoxicokinetics
房室概念和房室模型:
n = 1 dC/dt = - kC
零级消除动力学 (Zero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n = 0 dC/dt = - k
40
浓度 对数浓度
零级 一级
零级 一级
41
一级消除动力学数学表达公式
dC kC1 dt Ct C0 ekt
ln Ct ln C0 kt
Carbamazepine 卡马西平
Rifampicin
利福平
Griseofulvin
灰黄霉素
Chronic alcohol intake 长期饮酒
Smoking
吸烟
26
常见的肝药酶抑制剂
Chloramphenicol Sodium valproate Sulphonamides Phenylbutazone Isoniazid Amiodarone Omeprazole
lg Ct lg C 0 k t 2.303
t lg C0 2.303
Ct
k
k ln C 0 ln Ct t
t1 / 2 ln 2 0.693
k
k
42
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1.体内药物浓度较低,完全在代谢排 泄的控制能力之内,此时药物按恒比 消除

药理学课后习题[全]

药理学课后习题[全]

第一章:总论第1节:绪言1.研究机体对药物的科学:(D)A.药物学B.药效学C.药物化学D.药动学E.配伍禁忌2.可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称为:(A)A.药物B.制剂C.剂型D.生物制品E.生药3.药理学是研究:(D)A.药物效应动力学B.药物代谢动力学C.药物的学科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原理E.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第2节:药物效应动力学1.受体激动剂是指:(C)A.只具有内在活性B.只具有亲和力C.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D.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E.以上都不是2.下列对选择性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B)A.选择性是相对的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C.是药物分类的依据D.是临床选药的基础E.大多数药物均有各自的选择性3.增强机体器官机能的药物作用称为: ( B)A.苏醒作用B.兴奋作用C.预防作用D.治疗作用E.防治作用4.药物副作用是在下述哪种剂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A)A.治疗量 B.无效量 C.极量 D.LD50 E.中毒量5.甲、乙两个药,甲药内在活性小于乙药,但与受体亲和力大于乙,则:(C)A.甲药效能>乙药B.乙药效价>甲药C.甲药效价>乙药D.甲药效价<乙药 E.乙药效能<甲药6.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患者使用磺胺甲噁唑后发生溶血反应,此反应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B)A.病理因素B.遗传C.年龄D.过敏体质E.毒性反应7.某患者因伤寒高热,医生给予阿司匹林退热,此药物作用为:(A)A.对症治疗B.对因治疗C.局部作用D.预防作用E.毒性作用(8~10题共用选项)A.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B.选择作用C.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D.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E.毒性作用与过敏反应8.按对人体的利弊而分(D)9.按对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而分(A)10.皆对人有利(C)第3节:药物代谢动力学1.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和:(C)A.不吸收B.大量吸收C.少量吸收D.全部吸收E.全部灭活2.酸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经肾排泄时:(D)A.解离增加,再吸收增加,排除减少B.解离减少,再吸收增加,排除减少C.解离减少,再吸收减少,排除增加D.解离增加,再吸收减少,排除增加E.解离增加,再吸收减少,排除减少3.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C)A.药物作用发生的快慢 B,药物的药理活性 C.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 D.药物的分布 E.药物的毒性4.一般常说药物的半衰期是指:(B)A.药物被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B.药物在血浆中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C.药物被破坏一半所需的时间D.药物排出一半所需的时间E.药物毒性减弱一半所需的时间5.患者,男性,18岁,因患流脑入院。

药物化学PPT课件完整版

药物化学PPT课件完整版

O
O
NH2CONH2 C2H5ONa
H3C RH2C
CH R/
N NH
ONa
H+
H3C CH RH2C R/
NH O
NH
HN
O
3. 举例:苯巴比妥
O3
•结构式:
4NH
H 5C 2 O
52
6
N
H
1
O
•化学名:5-乙基-5-苯基丙二酰脲,又名鲁米那
C H 2 C lK C N
C H 2 C NH 2 O
第二章、麻醉用药
临床上使用的麻醉用药包括: 全身麻醉药(全麻药)、
局部麻醉药(局麻药) 和麻醉辅助药(肌肉松弛药)。
•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使其受到可逆性抑制, 从而使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干,阻滞神经冲动 的传导,使局部的感觉消失; •肌肉松弛药又称骨骼肌松弛药或肌松药,作用在神经 肌肉接头处,可使骨骼肌完全松弛。
•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符合要求, 目的是保证药物的有效和安全。
传统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模式
现代新药设计
基因治疗药物
基于疾病发生机制的药物设计 基于药物作用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
合理药物设计:依据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及分
子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基础研究所揭示的包括
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等潜在的药物作用的靶点,以
COOCH2CH2N
C2H5 C2H5
.HCl
•化学名:对-氨基苯甲酸-β-二乙氨基乙酯盐酸盐,
O2N
又名奴佛卡因
CH3 Na2Cr2O7,H2SO4O2N
COOH
HOCH2CH2N(C2H5)2O2N

第二章植物器官的形态

第二章植物器官的形态
湖北羊蹄甲
绞股蓝 倒地铃
钩藤
4.钩状茎 由茎 的侧枝变态而成, 呈钩状,坚硬, 短而粗,不分枝, 位于叶腋,如钩 藤。
5.小块茎和小鳞茎 有些 植物的腋芽常形成小块茎, 形态与块茎相似,如山药、 黄独的零余子(珠芽)。
卷丹
黄独 蒜
6.假鳞茎 附生的兰科植物茎, 其基部肉质膨大,呈块状或球 状的部分,称假鳞茎,如石豆 兰、石仙桃、羊耳蒜等。
第一节 根
一、根的类型和根系 根通常呈圆柱形,是植物体生于土壤中的部分,无节和节
间,不生叶和花,一般也不生芽。 定根:主根、侧根和纤维根 不定根:
不定根(榕树)
定根(荠菜根)
白薇 须根系 主根不发达,或早期 枯萎,而从茎的基部节上生出 许多长短、粗细相仿的不定根, 密集呈胡须状,没有主根与侧 根的区别
天然药物学基础
天然药物学基础
第二章 植物器官的形态
饶 军 东华理工大学
教学内容
1.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 器官的类型、组成和形态特征。
2.根、茎、叶的变态现象及其类型。
第一节 根 一、根的类型和根系 二、根的变态 第二节 茎 一、茎的形态 二、茎的类型 三、茎的变态 第三节 叶 一、叶的组成和形态 二、叶的类型 三、叶序 四、叶的变态
渐尖
何 首 乌
海 桐
圆形
急尖
厚 朴
金 荞 麦 钝形
4.叶基 即叶片的基部。常见的形状有多种,其中圆形、 钝形、急尖、渐尖等与叶尖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出现在叶 片基部。此外还有:心形,如紫荆叶;楔形,如一叶荻、 悬铃木等叶;渐狭,如车前、一枝黄花等叶。
车前
苦槠
紫荆
楔形
心形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实用药物学基础 02.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实用药物学基础 02.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抗精神病作用 镇吐作用 对体温调节的作用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
对锥体外系作用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1、抗精神病作用:
精神病患者用药,迅速控制兴奋 躁动,躁狂症状消失。并使幻觉、 妄想、躁狂及精神运动性兴奋逐 渐消失,理智恢复,情绪安定, 生活自理。
2、镇吐作用:
缓解疼痛药物分类(用途):
1.镇痛药(成瘾性镇痛药,麻醉性镇痛药):
作用于CNS,选择性抑制或消除痛觉。并减轻由
疼痛引起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不影响意识。镇 痛作用强大,反复用易成瘾。 2.解热痛抗炎药: 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镇痛作用较弱, 同时兼有解热、抗炎作用。用于各种钝痛,无成 瘾性,多属于OTC。
+
KCl
橙红色
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及用途(苯二氮卓类BDZs)
1 抗焦虑作用 2 催眠作用:主要延长正相睡眠;对异相睡眠
影响小
3 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iv)
4 中枢性肌肉松弛
不良反应
1、治疗量常见症状:头晕、困倦、 乏力、 嗜睡等; 2、较大剂量可引起:共济失调、构思障碍、 精神错乱、震颤等;中毒时可致昏迷和呼吸 抑制; 3、久用可引起依赖性和成瘾性; 成瘾后停药出现反跳和戒断 症状,如激动,焦虑,失眠, 震颤。
☆此外延髓化学感受区也有多巴胺受体分布。
盐酸氯丙嗪(冬眠灵)
吩噻嗪环
化学名:N,N-二甲基-2-氯-10H-吩噻嗪10-丙胺盐酸盐
理化性质
强酸弱碱盐 还原性 鉴别反应
1、本品属强酸弱碱盐,水溶液显酸性。 忌与碱性药物(如巴比妥类钠盐等)配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