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关于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建议于炳华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十二五”,乌海市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物流业需要加快发展。

这既是乌海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周边辐射带动服务功能的需要,物流业的发展对促进乌海市经济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的基本情况铁路方面:乌海车务段管辖一条正线包兰线(西小召——乌海西间),五条支线海公线、拉黄线、乌吉线、临策线、西金线,共计42个车站,合计营业里程1216.42公里,管内共有专用线47条,专用铁路4条,辐射服务范围包括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区。

2010年铁路运量完成情况:货物发送量完成2900万吨,同比增加270万吨,增幅达10%;其中黑货完成1658.3万吨,同比增加53.9万吨,增幅3.4%,白货完成1242.6万吨,同比增加216.4万吨,增幅21.1%,黑白比例为57:43(呼铁局黑白比例为76:24,呼铁局黑货增幅为28.8%,白货增幅为13.3%)。

2010年铁路为乌海市完成发运任务情况2632.59万吨,占铁路为西部盟市发运任务总量的90.7%。

主要品类发运情况:煤炭1547.79万吨,比09年同比减少0.43%;焦炭491.2万吨,同比增加28%,化工类(PVC、粗笨、甲醇、甲酸钠、纯碱、电石、氧化钙、苏打、增碳剂、片碱等)127.35万吨,同比增加54%;钢铁类(包括生铁、锰硅合金、硅铁、铬铁等)128.52万吨,同比增加25%;化肥78.31万吨,同比增加40.5%。

此外,铁路为巴彦淖尔市发运95.3万吨,占总量的3.3%;为阿拉善盟发运172.6万吨,占总量的6%。

2011年铁路预计运力情况:全年发运量3360~3560万吨,其中:煤炭2125万吨(包括策克口岸800万吨),白货1235~1435万吨。

其中焦炭预计为498~648万吨,同比增加207万吨,增幅42%;化工类预计165~215万吨,同比增加55万吨,增幅34%;化肥93万吨,同比增加5万吨,增幅5.6%。

“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如何实现高标准的服务目标

“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如何实现高标准的服务目标
集约型的转变 。 “ 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核 心是推动国民经济科学 发展 、和谐发展 ,要通 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
调整实现 。现代物流业是 “ 十二五 ”期间加快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的基础和有 力保 障 。我国物流业增加值 占 G DP的比重 由 2 0 05
集 ▲全 国政 协 委 员 、 前 工 信 部 部 长 李 毅 ▲全 国人 大代表 、湖北 省委 常委 、常务 ▲全 国政 协 委 员 、上 汽 工 业 ( 团 ) 总 中在 “ 两会 ” 期 间说 : “ 流 业 是 我 国 副 省 长 李 宪 生认 为 ,在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公 司监 事 会 主 席 蒋应 时认 为 ,加 快 转 变 经 物 济 十二 五 ” 上 .现 代 物 流 业 对 区域 经 济 的 升 级 发 展 有 发展 方 式 和调 整 经 济 结 构 ,在 “ 经 济运 行 的基 础 。 ” 很 大的 基 础 和 推 动 作 用 。 时 期 显 得 更 为迫 切 。
化和标准化水平” 。如 何 理 解物 流 业 在 整 个 “ 二 五 ” 国 民 经 济 建 十
设 中的地位 和作 用 ?物 流业如 何
题。
▲ 十 一届 全 国人 大 四 次会 议 会 场 全 景 。
两 高标准 服务 “ 十二五 ”规 划 ?在全 国 ‘ 会 ” 期 间 ,一 些 人 大 代 表 和 政 协 委 员 以他 们 的 高 屋 建 瓴 和 真 知 灼 见 ,回 答 了这 些 问 在 今 后 五 年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的 蓝 图 中 。物 流 业 处 于 怎 样 的 地 位 ?
“—l 一 l _ -

五 ”期 间物 流 业  ̄td 现 高标 准 的服 务 目标 ro实 4 -

内蒙古公路交通运输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内蒙古公路交通运输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内蒙古公路交通运输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作者:范文婷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09期摘要:?本文总结了“十二五”内蒙古自治区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内蒙古公路交通运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内蒙古公路交通输的目标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公路交通;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交通运输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

随社会稳步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了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使其在社会各个方面起到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公路交通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在全力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它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2-4]。

内蒙古作为内陆省份、地处祖国北方边疆、区域面积广阔、各种资源丰富,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将依托公路交通运输来实现。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内蒙古交通运输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努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科学发展。

本文从内蒙古交通运输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未来发展规划、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内蒙古公路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情况。

一、内蒙古自治区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现状1、公路建设发展现状根据2016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年鉴[5],“十二五”期间,自治区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截至2015年底,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7.5万公里,铁路网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民用机场达到24个,载货客车492265辆、载客汽车322035辆。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791亿元,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134%;12个盟市全部通高速公路,94个旗县市区通高速或一级公路(通高速51个);与2010年相比新增高等级公路(二级及以上)7438km,总里程达到25633km,在公路网中的占比达到14.6%;贯穿于自治区东西部通道已按高速或一级公路标准建成,14条高速公路和16条一级公路出区通道全部建成,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等主要口岸以一级公路连通,南联北开、承东启西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5万公里;全区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达到8871个,嘎查村通畅率达76.7%,731个苏木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

展望十二五:物流业发展版图全面升级

展望十二五:物流业发展版图全面升级
我 国 物 流 信 息 化 在 产 业 升 级 的 宏 观
升 级 和 物 流 效 率 的 提 高 , 可 以 改 进
物 流 服 务 质 量 。 然 而 , 物 流 行 业 的 发 展 使 得 物 流 过 程 的 复 杂 度 越 来 越
环 境 下 ,信 息 化 浪潮 应 时而 动 ,围 绕 制 造 、 商 贸 等 企 业 如 何 通 过 信 息
复 合 增 长 率 达 到 2 %。 1
业 的 服 务 ,都 影 响 到 物 流 运 输 的 成
制 定 的 《 “ 二 五 ” 现 代 服 务 业 发 十
展 规 划 》有 望 在 今 年 上 半 年 出 台 ,
工 信 部 总 工 程 师 朱 宏 任 表 示 , 现 代
服 务 业 包 括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和 生 活 性
的 建 议 明 确 提 出 , 加 快 发 展 服 务 业 , 把 推 动 服 务 业 大 发 展 作 为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的 战 略 重 点 , 大 力 发 展生 产性服务 业和 生活性服 务业。 国 家 发 改 委 副 主 任 刘 铁 男 就 表
网在 十 个 重点 领 域 的 应 用。 随 后 ,
智慧物流 系统。
地 位 , 是 因 为 在 当 前 中 国 制 造 业 转
型 的 背 景 下 , 发 展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是
就 要 实 现 从 物 流 企 业 到 整 个 物 流 网
络 的 信 息 化 、 智 能 化 , 因 此 , 智 能 物流 供 应 琏 这 个平 台 的融 入 成 为 了 必然。
示 , 《 代 服 务 业 发展 规 划 》要充 现
分体 现 “ 二 五 ” 是 我 国 现 代 服 务 十

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内蒙古开发区“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二O一二年三月目录一、“十一五”时期开发区发展成就 (1)(一)发展基础 (1)(二)存在问题 (3)(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二、总体要求 (5)(一)指导思想 (5)(二)战略定位 (6)(三)发展原则 (7)(四)发展目标 (8)三、建设布局 (9)(一)功能分区 (9)(二)空间结构 (9)(三)发展重点 (10)四、主导产业 (13)(一)化学工业 (13)(二)装备制造业 (14)(三)冶金建材业 (15)(四)农畜产品加工业 (16)(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17)(六)进出口加工业 (18)五、建设管理 (18)(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19)(二)理顺管理体制 (19)(三)合作共建开发区 (20)(四)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 (20)(五)园区升级 (21)六、支持政策 (23)(一)资源配置政策 (23)(二)价格政策 (24)(三)投资政策 (24)(四)税费政策 (25)(五)金融政策 (25)(六)土地政策 (26)(七)环保政策 (26)(八)人才政策 (27)(九)准入政策 (27)七、规划实施 (27)附表1:国家核准的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目录附表2:2010年自治区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汇总表附表3: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十二五”规划指标表—1—“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开发区提质扩容,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编制和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对于落实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促进我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及节能减排、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所指开发区包括由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边境互市贸易区等各类开发区。

一、“十一五”时期开发区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自治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大开发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建立符合开发区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发区总体效益显著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综述及“十三五”展望建议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综述及“十三五”展望建议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综述及“十三五”展望建议“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在新常态下,自治区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指出了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了民族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并且从财政税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价格、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使全区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成效(一)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法人单位数不断增多,吸纳就业能力得到增强。

2015年内蒙古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11893个,其中经营性企业法人8367个,比2010年增加2722个,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70.4%;公益性事业法人(包括社团、基金会)3526个,比2010年增加1721个。

同期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1.65万人,比2010年增加7.45万人,在文化法人单位中,经营性企业从业人员15.43万人,占文化法人单位71.3%,比2010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公益性事业单位(包括社团和基金会)从业人员6.22万人,比2010年增加1.44万人,占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33.1%。

“十二五”时期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主要是新兴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和广告行业,2015年从业人员分别达6.45万人、4.32万人和4.29万人,分别占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34.3%、23.0%和22.8%,占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9.6%。

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增加,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

2015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32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2.42%,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的通知国发〔〕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年月日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特别是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年达到万亿元,比年增长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

物流业增加值年达到万亿元,比年增长倍,年均增长,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提高到年的,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年的万人增长到年的万人,年均增长。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物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

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国际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专用物流装备和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迅速推广。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 .doc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 .doc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4年9月12日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4—2020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特别是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13年达到197.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3.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

物流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3.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3年的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

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890万人,年均增长6.2%。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物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

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国际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区物流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物流总量迅速扩大,物流企业快速成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物流总量迅速扩大。

2010年,全区货物运输量达到15亿吨,是2005年的2.1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5.5%。

其中,铁路6.5亿吨,年均增长24.2%;公路8.5亿吨,年均增长10.8%。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800.7亿吨公里,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4.5%。

其中,铁路2539.5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4.7%;公路2261.1亿吨公里,年均增长47.5%。

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76亿元,年均增长1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0.9%。

(二)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铁路、公路、航空场站和货物运输枢纽等设施明显改善,以现代物流理念建设的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得到较快发展。

截止2010年底,全区铁路线路通车里程达到95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7万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加3100公里和7.7万公里;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累计开工建设78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物流园区,赤峰红山物流园、通辽经济开发区物流园、鄂尔多斯阿康物流园、巴彦淖尔临河农畜产品(保税)物流园等一批重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三)物流市场主体快速成长。

培育了安快、中昊、巴运、通运、内蒙古物资储运等一批本土物流企业,引进了中远、敦豪、宅急送、中外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各种服务模式的第三方物流市场主体。

截止2010年底,全区注册登记的物流企业达到1913户。

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210户,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8户。

(四)专业化物流体系初步形成。

围绕工业化发展,以煤炭、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为重点,推动建设了一批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初步形成了工业物流体系。

围绕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了一批农畜产品市场及冷链系统,培育形成了粮油、瓜果、蔬菜、肉禽蛋等农畜产品物流体系。

围绕城乡居民消费,加强商业网络和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推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汽车下乡,培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物流体系。

围绕煤炭、石油、木材、矿产品等产品的进口和食品、服装、机电等产品出口,加强口岸建设,积极承接国际物流外包业务,国际物流得到较快发展。

(五)物流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运输和仓储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重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注重采用信息管理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BC条形码技术、RFID无线射频管理技术以及立体高层货架、托盘、集装箱等物流新技术、新装备,增加了金融、保险、通讯、信息、法律服务等专业配套服务功能,物流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部分地区、物流企业积极整合信息资源,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第二节发展环境展望“十二五”时期,我区物流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加快欧亚大陆桥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俄蒙等国家资源开发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合作,为我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战略,并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我区物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我区加快推进国家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为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市场空间。

四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推动城乡协同发展,也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客观需求。

但是,我区物流业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主要是:我区产业和产品初级化、低端化,物流附加值较低,物流通道和基础设施建设压力较大;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物流成本较高;物流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不够普遍,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职能分散,人才短缺,统计体系不健全。

第二章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第一节发展思路“十二五”时期,我区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向北开放战略机遇,发挥我区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拓展物流服务领域;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网络和服务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物流业集聚发展;推进物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承东启西、北开南联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和联通欧亚的国际陆路物流基地。

第二节发展原则——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发挥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扶持力度,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加强规划引导,做好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合理布局重大项目。

坚持物流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发展相配套,防止盲目重复建设。

——整合存量,扩大总量。

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围绕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商品集散地和产业基地集中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促进物流企业集聚,实现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全面推进物流业发展,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物流业体系。

重点推动煤炭、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和商贸物流发展,带动物流业整体水平提高。

——技术创新,科学发展。

积极推广应用新标准、新技术、新装备,加快物流业信息化步伐,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物流效率。

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鼓励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和绿色物流,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

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两区一带”物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物流运输网络便捷高效,物流技术和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货物运输量达到32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11950亿吨公里,“十二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6%和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

——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明显增加。

第三章发展布局根据我区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交通条件、区位特点等因素,构建西部物流区域、东部物流区域和口岸物流带“两区一带”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

第一节西部物流区域西部物流区域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

该区域工业基础好、物流关联度高,商贸流通业较为发达,综合运输网络较为完善。

要发挥呼和浩特、包头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重点围绕呼包鄂城市群和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加强与京津冀协作,形成连接西北、华北经济区,连通欧亚大陆的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

——呼和浩特市。

以打造西北地区商贸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市场群和新商圈,大力发展商贸物流。

发挥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枢纽作用,积极对接环渤海经济圈港口群和面向蒙古、俄罗斯的口岸群,建设陆港群和空港物流园区,形成对接环渤海及国际市场的物流核心区。

——包头市。

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围绕煤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稀土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煤炭、矿产品、冶金产品、装备制造零部件及产成品物流,组建跨地区大型物流企业,加快专业性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制造业物流基地。

——鄂尔多斯市。

加快公路、铁路通道及货运枢纽场站建设,围绕国家能源、重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煤炭、化工产品、装备制造零部件及产成品等物流,规划建设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形成我国重要的煤炭化工物流基地。

——乌兰察布市。

发挥了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加强与天津港、二连浩特口岸对接,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和内陆港,大力发展面向京津冀的煤炭、农畜产品等物流,面向俄蒙的建材、商贸等物流,面向西北地区的进口矿产品、农资等物流。

——巴彦淖尔市。

围绕阴山沿线有色产业开发、特色农产品生产、境外资源开发,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和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重点发展煤炭、矿产品、有色金属和番茄、瓜果、粮油等特色农产品物流。

——乌海市。

围绕自治区“小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基地建设,建设PVC交收仓储中心、焦炭交易中心和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煤炭、化工产品、冶金建材产品、商贸等专业物流。

——阿拉善盟。

以服务乌斯太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围绕煤及加工产品、盐及加工产品两条产业链,重点发展煤炭、化工产品物流。

加快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商贸、农畜产品物流。

第二节东部物流区域东部物流区域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

该区域人口相对集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要发挥海拉尔、乌兰浩特、赤峰、通辽、锡林浩特等中心城市作用,重点围绕蒙东地区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打通出海通道和连接俄蒙的口岸通道,加强与环渤海、东北经济区及俄蒙的物流协作,形成连接东北、华北经济区,连通俄罗斯、蒙古的重要物流基地。

——呼伦贝尔市。

充分发挥与俄蒙交界的区位优势,以打造哈大齐呼工业走廊为契机,围绕能源、化工、农畜产品等基地建设和进出口贸易,积极发展煤炭、化工产品、农畜产品、进出口产品等物流。

——兴安盟。

加强物流通道建设,立足本地区特色产业和煤化工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煤炭、矿产品、化工产品、建材、农畜产品等专业物流。

——通辽市。

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围绕煤化工、有色、玉米深加工等基地建设,积极对接大连、营口港,扩大通辽内陆港、集装箱中转站经营规模,建设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发展煤炭、矿产品、化工产品、农畜产品等专业物流,形成我国东北经济区重要的物流基地。

——赤峰市。

充分发挥面向京津唐、连接蒙冀辽的区位优势,畅通出海通道,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煤化工、钢铁、有色、农畜产品等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煤炭、矿产品、建材、商贸等专业物流,积极建设与锦州、天津等港口对接的内陆港,形成连接东北、华北的重要商品物流集散地和自治区东部出海物流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