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传统文化
试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价值docx

试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价值.docx《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它在展示中国各地美食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价值。
一、传承中华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不仅呈现了美食的制作过程,还介绍了美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种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弘扬传统美德《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弘扬传统美德的影视作品。
在介绍美食的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呈现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和情感,如对食材的敬畏之心、对传承的执着追求、对工艺的精益求精等。
这些故事和情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如“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促进文化交流《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舌尖上的中国》也借鉴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元素,将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推动经济发展《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部纪录片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美食产业,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
同时,《舌尖上的中国》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舌尖上的中国》还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当地美食,也为中国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启示现代生活《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美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生活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的文化研究

当下社会与文化转型期,全球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面貌和创作风格也随之变化。
由张同道与胡智峰领导的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撰写的报告提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开启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工业型模式,将纪录片分为宣教型、审美型和工业型纪录片,而工业化、模式化的制作方式正是大众文化的特征,由此可见,《舌尖》这类记录片的诞生、萌芽和发展是中国纪录片与公众建立全新密切关系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对这种社会文化语境转向的回应。
本文试在当下对纪录片的认识高度与关于《舌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产生其的全球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社会语境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文化表征与深层内涵,尤其抓住两个题材:饮食与乡土中国。
本文试从味觉记忆与饮食文化的创新表现,历史•乡土•人性的叙事文化,都市书写与乡土中国的对比,多元•情感•诗性的审美文化,理性•宽容•超越的批判文化五个方面来进行《舌尖》的文化研究,分析其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和审美表现是如何将大众文化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相结合,如何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历史、记忆、礼仪、家风、民俗等系统的文化环境,如何进行乡土中国的凝眸和书写,如何通过乡村与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性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纪录片的诗意回归与审美超越。
进而探讨《舌尖》是如何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哲学、沈从文抒情哲学等重新发现东方,发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和未来的精神原点,构筑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的诗意世界,创建新的文化启示录,成为启发文明自觉和主体建构的文明镜像,为纪录片,尤其是大众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文化范式。
关键词:饮食文化;乡土中国;多元对话;文化自觉;人文创设(一)研究背景——社会文化语境分析随着全球化多元思潮的涌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冲击着旧有的社会经济生活、伦理生态和道德观念,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与此同时,文化格局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舌尖上的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美食文化:介绍 美食背后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渊源
美食传承:探讨 如何传承和发扬 传统美食文化
现代美食创新与分享
美食创新:结合传 统与现代元素,创 造出独特的美食
美食分享:通过社 交媒体、美食节等 活动,分享美食文 化
美食体验:提供美 食体验课程,让人 们更好地了解美食 文化
美食交流:举办美 食文化交流活动, 促进不同地域之间 的美食文化交流
实践:分组进行传统美食制作和现代美食创新活动
分组进行传统美 食制作:每个小 组选择一种传统 美食,了解其制 作方法和历史背 景,并进行实际 制作。
现代美食创新活 动:每个小组结 合现代元素,对 传统美食进行创 新,创作出具有 现代感的特色美 食。
分享与交流:活 动结束后,各小 组分享自己的制 作经验和创新成 果,互相学习和 交流。
主题班会内容:介绍中华美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特点以及与其他国家美食文化的比较;分享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品 尝各地特色美食等。 主题班会意义: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美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促进班级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阐述“舌尖上的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通过品 尝美食,了解和传 承当地的历史、文 化和传统
社交活动:聚餐、 烹饪、品尝等美食 活动是社交的重要 场合,增进人际关 系
经济发展:美食产 业的发展带动了相 关产业的发展,如 旅游业、餐饮业等
健康生活:合理膳 食、营养均衡是健 康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美食文化有 助于推广健康生活 方式
知识问答:设置与饮食文化相关 的知识问答环节,激发同学们的 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进一步拓 展对饮食文化的了解。
探究《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了影响。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 问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其节目内容 的设置,没有太过专业化的知识,只是 立足于现场的聆听和讲解,进而对传统 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这有利于提升人 们思想,对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贴近人 民实际、走进人民生活,从而促进文化 的传播。 3.3 增强传播娱乐性 无论任何电视文化节目,增强它的 娱乐性,可以引发受众群体的关注度。 针对电视文化改革,应该在内容上加入 娱乐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元素。纪录 片 《舌尖上的中国》 其音乐具有轻快特点, 节目内容将娱乐和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 从而找到节目拍摄和文化传播之间的平 衡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合适的载体 呈现出它的精髓 [2]。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在我国当代电视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树 立了正确的文化传播的方向,为传递文 化营造积极的氛围,进而促进了中国传 媒文化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谢 芳 . 从 纪 录 片《 舌 尖 上 的 中 国》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J]. 新媒体研 究 ,2015(10):58-59. [2] 王妙甜 .《舌尖上的中国》:地 域意象与传统文化的双重表达 [J]. 大众文 艺 ,2012(21):169. 作者简介:甘甜(1991-),女,贵 州毕节人,本科,初级助理记者,现就 职于贵州省毕节市广播电视台,主要
摘 要:互联网文化共享时代,电视文化在革新上面有了自己的风向标。随着电视文化的革新,使传统文化有了广泛的传播。 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该片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特点,进一步阐释该片的文化传播表现。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地 区的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文化情感类节目。 电视文化的传达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精神 上的满足。由于电视文化节目以传播文 化为中心,以传承中国文化遗产为己任, 在对电视文化革新上面,就要打破传统 的传播方式,给受众者一个快乐分享文 化的平台。 本文以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为例,讲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有 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是 2012 年热播的 一个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此档节目分为两 季,总导演是陈晓卿,采用欢快的背景音 乐,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的 黄金时间段进行联合的播出。它以人物个 人成长、美食情感体验、美食由来的背故 事与传统手艺的传世等为内容,选用不同 地区的特色美食,让著名的配音解说员李 立宏用最平实的情感,对观众进行真实的 美食诱惑。节目宗旨以实现文化感染人, 鼓舞人,教育人的传播作用,为人们展现 真实的视觉盛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具有积极的作用 [1]。 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文化 传播的特点 2.1 传播态度客观公正 电视这个媒介,纪录片《舌尖上的 中国》的播放,在进行文化情感传达的 时候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这对文 化的传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文化 情感的传播者存在不客观的情感因素, 就会使得受众在获取文化信息时被干扰。 因而,在对美食节目进行传播时,应该 正确强调传播者正确的文化观念。 2.2 立足于传统文化价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传统文化给 124
舌尖上的中国

蘑菇絮语 地道云南风味中华主厨季 开启赏味之旅云南野生菌占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被誉为“真菌王国”。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名扬四海。
云南野生食用菌是天然绿色食品,富含多种维生素、优质蛋白及其他有益于人体的成分,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有的食用菌还有治疗癌症和多种疾病的药理作用。
崖·蘑菇絮语带来鲜美纯粹的云南风味。
夏末初秋,鲜味巡礼。
北京通州北投希尔顿酒店青雅中餐厅“中华主厨季”让美味在舌尖起舞。
吕晶师傅倾心推出京杭融合菜品,展示南北饮食习俗融合,重新诠释珍馐美馔之意。
焖卤见手青配鲟鱼子酱 来自高山、草原、海洋的三重鲜,见手青用小火卤半小时,搭配云南会泽的鲟鱼子酱和大理的乳扇碎。
下面是炭末和鲜松针,会持续加热散发出清香,一口吃,层次感丰富。
见手青是牛肝菌的一种,又叫红葱。
主厨将见手青与猪骨、草果、豆蔻等香料一起小火熬煮半小时,卤后的见手青肥美多汁,与鱼子酱搭配,进一步加强本身丰腴肥美的特性。
黑虎掌菌清汤将虎掌菌和老鸡、矿泉水、葱姜一起熬煮4小时,煮熟的鲜黑掌菌烘干后撒了辣椒粉,汤里涮一下先吃菌,再喝汤。
虎掌菌作为珍贵稀有的野生菌,生长在高山悬崖的草丛深处,干的香气更浓郁,新鲜的口感更好,菌肉厚,水分少,味道鲜美,同时选用干和鲜的黑虎掌,兼顾口感和香气。
头汤烩鸡枞配煎面用老鸡、猪骨、鸡脚、南瓜等熬煮6小时,鸡枞煎后,加入汤里小火煨3~5分钟;碱水面先煮熟再煎黄,配云龙千年白族古村诺邓古盐井卤泥独特腌制的诺邓火腿,蘸汤汁一起吃。
松茸牛肉卷配甜笋辣酱牛肉包裹松茸丝,双面煎黄后,涂上自制的甜笋辣酱,搭配低温风干的苦菜叶和香兰叶粉。
松茸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其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生长过程也极为缓慢,一般需要5-6年。
松茸比较吸油,宜搭配油脂丰富的牛五花,在煎制的过程中,慢慢吸收牛肉的油脂,鲜而不腻;松茸因包裹在内,口感介于刺身和轻煎之间,最大化保留松茸的香气和营养。
中药饮食文化与舌尖上的传统文化

中药饮食文化与舌尖上的传统文化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诠释了中国人饮食养生的智慧与传统。
中药饮食文化渊源悠久,起源于古代华夏文明,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一项独特且丰富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承载着中国人保健养生的信仰和秘方,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饮食文化以食疗为核心,将中草药与食材相结合,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食物的烹饪、搭配和食用方法,达到调养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其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与药食同源、因食而治、药食同源。
与药食同源是中药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药饮食文化中,许多中药材也可以被用于食物烹饪,如枸杞、山药、当归等。
这些中药材常用于调味煮汤、制作糕点和药膳,不仅能增添食物的香味和口感,还能发挥其药物成分的作用,起到健康养生的效果。
因食而治是中药饮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具有药性,不同的食物搭配和烹饪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药效。
所以,在中药饮食文化中,人们注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
例如,有些食物具有滋补益气的作用,适合于体质虚弱、气虚等人食用;而有些食物则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合于火气大的人食用。
通过合理搭配和食用,可以调理身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药食同源是中药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中医药学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正确的饮食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所以,中药饮食文化强调食物本身的药用价值,通过选择药食同源的食材,达到药物治疗的效果。
例如,菊花、薄荷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泡茶、调理饮品;羊肉、山药等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适合寒冷季节或体质虚寒的人食用。
中药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中医药学的支持和推广。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药饮食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将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药饮食文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药饮食文化也在融合创新中保持着活力。
2024《舌尖上的文化》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舌尖上的文化》主题班会教案内容一、教案背景1.1 主题解释:舌尖上的文化是指通过食物来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1.2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3 活动对象:初中学生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及背后的文化故事。
学会通过食物来感受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地感受各地美食的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特色美食及其文化背景。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感恩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了解各地特色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3.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通过食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分组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特色美食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舌尖上文化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展示:展示各地特色美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食的魅力。
引导学生了解每道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如食材的选择、烹饪技巧、食用方式等。
5.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特色美食及其文化背景。
5.4 小组分享: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5.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如何通过食物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5.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一种自己喜欢的特色美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举办“中华美食节”: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展示各地特色美食,让学生在制作和分享美食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6.2 开展“最美味的诗句”征集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以美食为主题的诗歌,通过诗歌表达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舌尖上的美食——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东 东北菜的起源最普遍的一个说法是从20世纪30年代算起,
随着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宫,长春便成了八方辖管的
北 政治中心。御膳房中不仅有从北京带来的宫中御厨,许
多山东名厨也聚集到北方来。逐渐地,鲁菜等各种外来
菜 菜与地方民间菜相融,形成了今天的东北菜。
代表菜品
CHINA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菜系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
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 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
和风味的地方菜肴。
目录
壹鲁 贰川 叁粤 肆苏 伍闽 陆浙 柒湘 捌徽
鲁
口味咸鲜为主。讲究原料质地优良,以盐提鲜, 以汤壮鲜,调味讲求咸鲜纯正,突出本味。咸鲜 为主火候精湛,精于制汤,善烹海味。
代表菜品
蜜汁叉烧 菠萝咕噜肉 白切鸡 广东早茶
苏
口味清淡为主。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 四季有别。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 汤,保持原汁,口味平和。苏南菜口味偏甜,注 重制酱油,善用香糟、黄酒调味。
代表菜品
羊方藏鱼 叫 花 鸡 霸王别姬 松鼠桂鱼
闽
口味鲜香为主。尤以“香”、“味”见长,其清 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三大特色,一长 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
代表菜品
剁椒鱼头 组庵鱼翅 金鱼戏莲 子龙脱袍
徽
口味鲜辣为主。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 重油、重色,重火功。重火工是历来的,其独到 之处集中体现于擅长烧、炖、熏、蒸类的功夫菜 上,不同菜肴使用不同的控火技术,形成酥、嫩、 香、鲜独特风味。
代表菜品
一 品 锅 双脆锅巴 虎皮毛豆腐 徽州圆子
代表菜品
八宝红鲟饭 龙身凤尾虾 扳指干贝 佛 跳 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人 在品味 和回味各 自的人 生境遇 时,提 供 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舌 尖上 的传统文化
味 带给人 许 多联 想 ,汗水是 成 的 ,泪 水也
是 成 的 。老人 在 教训 晚 辈 时也 总喜 欢语 重
心长 地说 : “ 我 吃过 的 盐 比你吃 过 的米 还
便如 同这五味 :最佳的存在方式 ,并 不是让 其 中某一味 显得格外 突出,而是要让五味在
调和 以及平衡 中散 发永恒的醇香 。这不仅是 中国历代厨 师和 中医不断寻 求的完美状 态 ,
多……” 成味 是食 物入 味 的基 础 ,就 如 同 人 生走过 的路 、看过 的风景 在 光 阴的 流逝
中沉 淀 为 了人 生的底 色 。奋 斗 的 汗水 最终
也是 中国人在为人 处世 、追 求幸福甚 至在 经
世 治 国上 所 追 求 的 理 想境 界 。
会 酝酿 为幸福 的眼 泪 ,开 心喜悦 ,这份 咸 始终 伴 随 于人 的左 右 ,在 阅尽 沧 桑后让 人
j 2 0 1 3 0 2 一 3} } l I )
』
( 指导教师 周 敏 )
】 怖 建感动之婚
。‘‘‘ ‘ ‘ — —
◎谈 天 说 地 ◎
明白,平平淡淡 才是真一 朴 素的解释 。
这是 关于幸福 最
辛与酸在 中国菜谱 中是互补 的味道 。 中 国人喜欢 用 “ 酸 ”字来形容 某种疼痛 、某种
妒嫉 、某种不堪 以及 某种难 以言说 的苦难 ,
@ @ ⑨ @
湖北 省宜 昌市夷陵中学 易思 含
甘甜之 时,似乎也很善 于品 尝苦 。 “ 苦尽甘
来”是对 于苦与甜辩证 关系最智 慧的解释 。
“ 千 淘 万漉 虽辛 苦 ,吹尽 狂 沙 始到金 ” ,
纪录片 《 舌 尖上 的 中国 》所展 现 的 中
国传 统饮 食 文化 魅 力 ,让我 对吃 有 了新 的 定 义 ,其 中提 到 的 中国传统 五味 ,还 让 我
耕 耘 一 分 收 获 的 中 国人 用辛 勤 的 劳动 与 汗水
味 所 下 的定 义 ,这 五味 与 中国人 传 统 的幸
创造 了灿 烂的 中华文明 ,收获着幸福 。
五 味 使 中 国 菜的 味 道 千 变 万化 ,也 为 中
福观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
在 烹 饪 词 典 里 ,咸 是 百味 之 首 。 成
对 中国传 统文化产 生 了奇妙 的联想 。
酸 、 甘 、 苦 、 辛 、 成 是 传 统 中 医对 五
中 国人 自古就 深谙 这 个 道理 ; “ 吃得苦中 苦 ,方为人上人” ,千 百年来是 父母教子 的
金句; “ 宝剑锋从 磨砺 出 ,梅花 香 自苦寒
来” ,是无数奋斗者的励志名 言。懂得一分
而辣 则代表 着开朗、坚韧 、果 断的个性 。一
个纠结 ,一个果敢 ;一 个隐晦,一个奔放 。
中国传统的儒 家文化提倡 中庸 ,倡导和谐 。
中 国人 性 格 中的 这种 对 立 的相 互 融合 转化
则 充分 体 现 了这 一 点 。 中国 菜 中 的 酸辣 融合
能调 出鲜 ,中国人 外圆 内方的性格 则能调 剂
出和 谐 。懂 得 包容 也 讲 究原 则 ,心 胸 宽广 也 是 非 分 明 。酸 与 辣 的 结合 就 如 同这 种 刚 与 柔
的 互补 ,在 转化 中煅 造 出和 谐 的 “ 太极 八
卦” ,幸福也在这种 包容 中历久弥新 。
和全世界一样 ,中国人也 用 “ 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来表
达喜悦和幸福的感 觉。 中国人在 品尝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