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上题和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1)(2)(3)(4)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解析:略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这段话选自,作者,课文告诉了我们。
(1)答案:弗若之矣非然也《学弈》孟子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解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出自《学弈》,是孟子的一篇文章,讲述的道理是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3.公仪休拒收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
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于相,则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嗜鱼( ) (2)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3)免于相( ) (4)恃人不如自恃也(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鱼、但从来不买鱼的人B.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固执、甚至有些不识好歹的人C.公仪休是一个明智的、目光长远的、能够拒绝诱惑的、保持清廉品格的宰相读了这则故事,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喜欢送被罢免依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重点字的解释。
六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矣。
()..()(4)寡人闻命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夸父先喝完了黄河的水。
B.夸父先喝完了渭河的水。
C.夸父先喝完了北方的一个大湖的水。
答案:A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原文: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写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的意思。
答案: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其他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解析:“为是“指”难道这是”;“其”代词,指他的;“智”指智力“弗”否定副词,指的是没有、不;“与”语气词。
3.有所期诺,,有所期约,。
答案:纤毫必偿时刻不易解析:略4.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思而不学则殆解析:略5.学而时习之,?答案:不亦说乎解析:略6.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
”乃罢其兵。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欲取蝉( )(2)黄雀延颈( )(2)(3)(1)(2)(3)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罢兵,先是怎么做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又是怎么说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所说的这番话,其实可以用一个8字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捕伸长脖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
小学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doc1、XXX买鞋一位郑州的人想要买鞋,于是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脚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自己的脚的尺寸。
等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尺寸,于是回家取尺寸。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他却说:“我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1)把脚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
之”代表“脚”。
2)他回去后,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之”代表“时间”。
3)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之”代表“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中有两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
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僧人说:“你凭什么去?”贫穷的僧人回答:“我只需要一瓶和一个碗就可以了。
”富有的僧人说:“我已经好几年想买船去旅行,还没有实现。
你凭什么去?”一年后,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旅行经历。
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在西蜀去南海的路程不知有多远,富有的僧人无法到达,但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
这告诉我们,人们立志很重要,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
1、解释字义。
①蜀中有两位僧人②我想去南海③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④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荀子》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练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曾子之妻之市之:____(2)顾反为女杀彘反:____(3)特与婴儿戏耳特:____(4)遂烹彘也遂:____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曾子之妻之市听父母之教B 其子随之而泣今子欺之C 女还待父母而学者也D 顾反为女杀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之”:去、往。
(2)“反”:同“返”,返回。
(3)“特”:只是。
(4)“遂”:于是,就。
2、 B (A 项“曾子之妻之市”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听父母之教”的“之”是“的”的意思;B 项“其子随之而泣”和“今子欺之”的“子”都指“孩子”;C 项“女还”的“女”同“汝”,你,“待父母而学者也”的“者”指“……的人”;D 项“顾反为女杀彘”的“为”是“给”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为”是“为了”的意思。
)3、(1)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2)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要讲诚信,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7.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答案:(夸父)口渴了,想要喝水,于是就到黄河、渭河去喝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首先要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 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 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 答案:袋鼠说:“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袋鼠说。
解析:偶然表示意想不到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居然一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 楚,注意两者的区别。结合短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所表达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 努力,也不可能做好。”的主题。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
(2)“之乎者也”是文言文表达的特点。“患者、学者、记者、老者······”中的“者”的意思是(
)。
( A、着 B、代表某种身份的人 C、指代事或物。)
答案:认为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B
(5) 答案: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做好。 解析:偶然表示意想不到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居然一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 楚,注意两者的区别。结合短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所表达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 努力,也不可能做好。”的主题。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式的特点,结合短文内容,理 解其中心思想。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 )④冀.复得兔 冀.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 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 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 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 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 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 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也。”
南辕北辙
•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 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 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 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 而离楚愈远耳。
• 1、大行:大路。2、持其驾:拿着绳子,驾着马 车。3、奚为:何为,做什么。4、用:资用,即 路费。5、御者:驾车的仆夫。
•
1,解释字 ①凡得学者()②过书舍而泣( ) ③吾徒相教()④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①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本文中的老师有着怎样的精神? 4,从邴原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精神?
答案:
1,①能够。 ②经过。 ③白白地。④想要 2,(1)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 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伤感,所以哭泣。 (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 不收学费。 3,老师有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4,能够学到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 学习上勤奋刻苦的精神。
1,解释字 ①方北面而持其驾( )②我欲之楚( ) . ③马虽良( ) ④吾御者善( ) 2,翻译句子 ①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4,文中“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数者”指代 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
1,①正在②到往③虽然④善于…… 2,(1)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2)这几样条件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3,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可以 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最终达到自己想要 的目的,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的条件只会 起到相反的作用。 4,一是吾马良,二是吾用多,三是吾御者善。
课外文言文阅读
吴起守信
•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 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 公而食。”故人至暮③不来,起不食 待之。明日早,令⑤人求故人,故人 来,方⑥与之④食。起之不食以俟① 者,恐②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 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⑦ 不可也。
①俟(sì ):等待 ②恐:恐怕,担心 ③暮: 夜晚 ④之:代词,著名的军事家
邴原弃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 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 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 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 经》《论语》。 • 1、恻:怜悯。 2、苟:假如,如果。 3、徒:白白地。 4、《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5、得:能够。 6、资:费用。
1,解释字 ①昔吴起出 ( ) ②期返而食( ) ③其为信若此(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 也( ) 2,翻译句子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②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具有什么样的品 质?
答案:
• 1、①从前②约定③像④诚信 • 2、(1)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 去找老友。(2)吴起不吃饭而等老友, 是因为担心自己说话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