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启示_王琪

合集下载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卢少求;刘艳军
【期刊名称】《教育艺术》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

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美学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

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

【总页数】4页(P13-15,12)
【作者】卢少求;刘艳军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育艺术》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靳羽西及其文化意义 [J], 何世剑;程慧雯
2.论接受美学视野下《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历史性、历时性与共时性(中)——兼论“接受美学”在中国音乐学领域之接受过程 [J], 王进
3.以\"美\"的力量实现\"美\"的效果\r——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J], 李瑞军
4.接受美学视野中的国产青春爱情片 [J], 高钤
5.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读者接受心理 [J], 李曙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

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

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作者:王琦杨小语来源:《重庆行政》2020年第04期2019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美育体系,全面塑造学生的人格情操。

美育课程已成为高校教学开展的着力点之一,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落脚点,高校美育課程教师应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课程思政的任务与使命。

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有着类似的核心诉求,当前高校美育思政处于起步阶段,从教师思政意识培养到课程内容方法建设均尚待完善,其工作路径可围绕先天契合性及现存薄弱点逐步展开。

一、美育与课程思政契合性分析在高校美育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先天优势,主要是因为美育教学与思政工作在方针目标上存在一定相似性,二者在内容传递中亦有彼此借鉴之处,工作思路上双方也存在着相互契合的要素。

(一)目标的相似性就高校美育而言,其目标具有总体性与分散性。

分散目标是为了总体目标服务的,既有侧重精神的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养成等目的,也有侧重实践的审美评价、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等要求。

总体目标则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协助德、智、体、劳教育综合目标的更好实现”[2]。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政工作是其中的重点。

课程思政秉持这一理念,全方位着手,让思政工作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以培养合格的未来中国社会建设者为目标。

可见,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都是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发力,两者的内核中德行教育是关键,立德树人是二者工作中需要坚守的重要原则。

(二)内容的契合性高校美育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基础型的美育理论教学,提高型的艺术鉴赏教学,以及实践型的审美应用教学”[3]。

从现状来看,艺术鉴赏教学的体量最大,开展时间最长,学生接触面最广,教学内容最丰富,在大美育视野下涉及了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史、哲等多个社科门类。

6回顾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进展

6回顾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进展

回顾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进展[提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予以了高度关注,集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涵艾与特征、类型与机制、过程与规律、效果及其评价四个方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接受理论;研究回顾;研究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已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理论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涵义与特征、类型与机制、过程与规律、效果及其评价四个方面。

对这些方面的成果进行回顾和评价,是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基础。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涵义与特征从涵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涵义经历r由不完整到逐步完整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涵义首先出现在邱柏生等人编的《思想教育接受学》一书中,即:“所谓接受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

”…(这一概念强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控制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定义有一定的局限性:第,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仅理解为受教育者的一种内化过程,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这一事实。

这种对内化关注较多,对外化关注不是概念实际上属于理解接受观的范畴。

并且,从接受的涵义来看,即接受主体出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理解、解释、整合、内化以及外化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接受过程当然是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第二,将接受客体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已经不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了,接受客体应该更广泛,包括形形色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第三,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其实这是不完整的,也不是最终结果。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摘要:接受美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把期待视野、审美经验、读者参与和第二文本等接受美学理论的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关注的视角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由教育转向接受,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美学借鉴路径接受美学,亦称“接受反映文论”,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美学理论派别。

其创始人是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

接受美学使西方文论由“文本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研究、接受研究为着力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注定是为读者创造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如果没有读者的能动接受,文学作品将毫无意义。

从接受问题的角度看,接受美学所关注的读者接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具有相通性。

将接受美学的接受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转换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又把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不无禆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接受问题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借鉴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1.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的必要性(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

美育能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

美育的这些独特性,使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文学作品活动中,文本的传播和接受效果的好坏,重点取决于读者而不是作者。

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分析

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 1 ( )9 9 ,00。3 4 : 4— 7
Junl fFj nA r utr n oet nvrt P i sp yadSca Sine) o ra o ui gi l eadFrs yU i sy( hl oh n oi c cs a c u r ei o l e


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 化为其 品 德 行 为 。它 强 调 的是 接 受 主 体 的主 导
地位 , 接受主体 的一 系列接受 活动, 是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的关键 。传统 的灌输式 教育方法是一种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强调 以教育者为 主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
体, 片面地 采 取 灌 输 的方 法 , 视受 教 育 者 的接 受 领域 内 以提高 接受 主体 的接 受 活 动为 目标 的教 育 , 忽 主体 地位 , 略受教育 的需要 。这 与 思 想政 治 教育 它研究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 、 忽 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 作 为一 门实践性 很强 的学 科不 相 适应 , 约 了思 想 之间的相互关系 , 接受主体 出于 自身需要 , 制 是 在环 政 治教育 实效性 的取 得 。 因此 , 强 大学 生 的思 想 境作用下通 过某些 中介 对接 受客体进 行反 映、 增 选
Ab t a t s r c :Ree r gt e rs ac e u t a o t h e d rsa c p o fr c p o e t eis t e c n o ain o t e r c p o fi fri o t e e r h r s l b u e r a e c e f n o e e t n a sh t ,h o n tt f e e t n o - n h s t i i c o h i d oo i a n oi c le u ain i u r a d a d te fa i i t sr c pi n i a ay e . c ri gy i i p o o e n a c e lg c a d p l i a d c t p t o w r , n sbl yo i e e t n z d Ac o dn l -t s r p s d t e h e l t o s f h e i f t o s l o n t e a c p a c f d oo ia n o i c u ain i r f“ e d r n o v d ‘ e t ei x e in e “ n cp ts vs n ’a d h c e tn eo e lgc l d p l ia e c t t ms i a tld o ne o ra esi v le ”I‘ s t e p r c ”- a t i ae ii ’ n a h c e i o

谈接受美学对文学教育的启示

谈接受美学对文学教育的启示

谈接受美学对文学教育的启示文学理论与文学教育的关系十分紧密,它是文学教育的理论依据,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欣赏文学,在理解、欣赏中实现既定的语文学习目标。

事实上,我们也根本不可能脱离文学理论来进行文学教学。

文学教育中,对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形象等的分析都是吸收了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

20世纪文学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变革,其中有一些观念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以前对文学的某些偏执认识,弥补了视野中的一些盲点。

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理当关心这些变革,并适时改变对文学教育的一些陈旧的看法,使之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接受美学就是其中一种。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接受美学起到了革故鼎新、拓展视野的作用,它把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读者接受和阅读活动上,根本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作品为研究中心的视野,引起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

随着接受美学的发展、演进、世界化,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即注重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交流等等。

其实,语文教学中已经运用了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及其方法论。

2003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明确引用有关接受美学的理论,在“教学建议”部分就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教学中要“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由此,再认真考察接受美学,掌握其与以往“作品中心论”不同的“读者中心论”,研究该理论深刻的方法论意义,会使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以接受者(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加灵活。

接受美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位,读者在文学活动三环节中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者一起参与了文学作品价值的创造。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码、解释,不但理解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而且还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能言,深化原来并不很深刻的东西。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政治理论的灌输和思想观念的宣传,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和感情冷漠。

而通过美育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更加敏感和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让他们在对待社会和政治问题时更加细腻和理性。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灌输知识和传授观念为主,容易使学生陷入“纸上谈兵”和理论空谈的泥淖中。

而通过美育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体验,鼓励他们通过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来传达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通过参与艺术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使自己在思想政治领域更加有思想和创造性。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政治观念的灌输,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而通过美育的教育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呵护,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学生可以得到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滋养,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快乐和充实,更加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灌输为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内容显得枯燥乏味。

而通过美育的教育方式,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形象和生动,更加接地气和贴近学生的生活。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立体和多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_王玉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_王玉

2011年4月刊改革与开放浅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王玉(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接受,是一种特殊的接受活动,它有着特殊的主体、客体、媒介及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

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明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就,进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过程。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accept,is a special kind of accept activity,it has a special subject, object,media,and environment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y,the important segment.The proc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tter,it must be clearly understoo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cept the connotation is optimized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ept activity process.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ept connotation作者简介:王玉,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4-0028-01一、接受的内涵接受,其词义为心理上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如我们平常讲接受任务,接受观念等,可理解为承受,采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文 论 坛
157
INTELLIGENCE
浅析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启示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 琪
摘 要:接受美学是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本文把接受美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结合,论证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借鉴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接受美学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 借鉴
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60年兴起的一种美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将接受美学理论观点引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一、两者概念阐述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美学理论,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人是这种美学形式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是读者积极参与的过程, 是一种主动的接受过程。

读者的参与可以实现作品的价值并带动作品的再次创作,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也就缺少了存在的意义。

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读者中心论,强调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凸显自己作为接受主体的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理论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以提高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为目标的教育,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和教育接受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接受主体处于某种自身目的的需要,在具体的环境影响下通过某种媒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使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观点以及政治观念被内化为接受主体内在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其品德行为,从而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

二、接受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一)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上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过程,片面的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达不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素质的目的,反而会使得受教育者产生厌学的情绪。

而接受美学作为一个健全的理论体系,我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借鉴接受美学的理论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并把两者结合很具有必要性。

(二)从两者的构成要素来看
接受美学认为整个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是由作者、读者、文学作品、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等组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以及教育活动的环境。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接受美学中的文学作品的作者相似;受教育者是接受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施加影响的对象,相当于接受美学要素中的读者;教育媒介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相当于接受美学中的接受媒介。

教育环境是指能够对具体思想政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又和接受环境相似。

三、接受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的借鉴(一)用“期待视野”优化思想政治接受理论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
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作品能够满足于读者的“期待视野”的程度。

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作品的感受等于或者小于自己在阅读活动开始前对作品的“期待视野”,读者会感到作品是索然无味的,会主动的放弃阅读。

相反,如果作品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便会觉得作品很有吸引力,从而会通读整个作品,同时,这种阅读体验也会更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读者新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对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启示在于,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必须认真分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期待视野”,承认接受主体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期待视野”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我们也要分析受教育者在受教育教育前和开始后不同的“期待视野”,并引导受教育者把两者结合,促使受教育者不断进步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促进“视野融合”的手段有很多,最主要就是激发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

作为思政教育者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是在受教育者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需要越强烈,主体的接受活动就越具有内在的驱动力。

(二)用“第二文本”内化思想政治接受理论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第二文本”“经过了读者主观的润色、加工与改造,渗透着读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重视“第一文本”的基础上,也应该重视“第二文本”的实现,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已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上,加以自己独立的思考,融合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从而形成新的认知活动。

另外我们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形成的“第二文本”,而不是“第一文本”。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把“第二文本”作为反馈自己教育效果的媒介,通过“第二文本”的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教育对象的问题,并根据反馈的“第二文本”的差异性来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保持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 进行有效的改进, 实现“第二文本”与“第一文本”的有效衔接, 在二者的有机统一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

教育者要始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向受教育者灌输已有的道德、法律规范,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去认识、去遵守,自觉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美学的理论在这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张耀灿、郑永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2006: 191。

[3] 卢少求:《试析接受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