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_刘凤梅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精)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摘要: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
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
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
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
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译者主体创造性一、引言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翻译活动都是与译者的主体因素紧密相连的。
译者的主体创造性表现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因素,连接着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有两种最有代表性的理解:一种是传统译论中所当作负面因素论述的“主观介入”,要求译者要服务好原作者,又要服务好读者;一种是比较文学所涵盖的译者“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这两种理解有一个共同点,即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他们都不曾解释译者再创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造的两个阶段进行了探讨,来说明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二、接受美学简介接受美学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尧斯(Jauss)与伊瑟尔(Iser)。
尧斯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其著作《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起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探究——以《人生颂》三个汉译本为例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一、引言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一生著作颇多,尤其是他的抒情诗和歌谣,享有“美国牧歌之花”的美称。
《人生颂》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英语诗歌。
作为同一时期的翻译家,杨德豫、黄新渠、黄杲炘对《人生颂》的翻译各不相同,在译文中体现出了各自的取舍。
比较这三个译本,分析同一时期,不同译者由于审美接受和读者关照的不同,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对译文美学效果和读者接受程度产生的影响,对未来诗歌翻译具有导向作用。
二、接受美学与翻译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它主要研究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接受、反应及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杨武能(转自许钧.2000:227—228)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重新解释翻译过程,建立了文学翻译特有的翻译模式: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
新的翻译模式强调了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强调了在二度创作中译者应从译入语读者美学接受的层面出发,发挥其主体性,这使得文学翻译进入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视界。
三、《人生颂》的三个译本《人生颂》三个汉译本对原作内容都做到了忠实,但在表层结构的处理上却各不相同,以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三个汉译本中对原作艺术风格的处理。
3.1 措词诗歌第二节中“grave ” 一词,渠译为“坟场”,炘译为“一抔黄土”,豫译为“荒坟”。
这三种译法中“一抔黄土”虽然改变了原作意象,但在汉语里这一词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创造意境。
这样的译法更富有蕴味,符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经验。
此外,“一抔黄土”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种译法可以弥补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修辞的缺失。
第四节中“beat ”一词一语双关,不仅指敲鼓,也指心脏的跳动。
对于这一词渠译为“敲响”,炘译为“闷响”,豫译为“擂动着”并在后面增译“一下又一下”。
豫的译法映射出了“beat ”的双层意义,同时也增强了译作的节奏感和音响效果。
从译本的可朗读性视角浅谈任溶溶儿童绘本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从译本的可朗读性视角浅谈任溶溶儿童绘本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作者:金柳含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以《咕噜牛》和《戴高帽的猫》为例,从译本的可朗读性方面来研究任溶溶儿童绘本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溶溶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遵循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原则,通过使用口语化的表达、统一的句式结构、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等策略来实现可朗读的目的。
研究任老的经典译作必将对以后的绘本翻译有所帮助。
此外,本文也指出了其中译本中一些可以改进之处。
关键词:任溶溶儿童绘本翻译;可朗读性;接受美学;《咕噜牛》;《戴高帽的猫》任溶溶一生翻译了300多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语种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翻译界的泰斗,对儿童文学翻译的贡献不可忽略。
不过,与任老丰富的译作体裁及广泛的涉及范围不相等称的是,研究其翻译作品的论文覆盖面过于狭窄,多集中于其翻译的E·B·怀特的儿童小说三部曲。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广度上有待提高。
事实上,儿童文学除儿童小说以外还有众多其他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图画书,朗读文本,儿童电影字幕,儿童戏剧等等。
(张群星:2014 (03): 30-32)但遗憾的是对这些题材的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却几乎一片空白。
另外,研究者对近年来的新译作鲜有涉及,而且已发表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只谈优点,不评不妥之处(荆素蓉, 2015,05: 74)。
根据张嘉坤和李新新统计,在知网上检索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理论技巧,搜索到2006-2015间共有213篇此类文章,不过研究其儿童绘本翻译策略的却一篇也无(2016,23:127)。
此外,尽管任老的译作在选词造句的口语化、节奏韵律的处理等方面都非常出彩,但有时为了追求句子结构统一和口语化而导致句意出现些许偏差,译文极少数地方也会出现需要继续提高之处。
只有找到现译本中可继续修正之处并给予完善,才能为儿童绘本翻译提供更多参考,在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繁荣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从接受美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接受美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范园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3(000)06X
【摘要】如何选择翻译策略一直都是一个受争论的话题,何时该归化,何时该异化也未有统一的意见,而接受美学作为美学理论之一,与翻译的结合是大有裨益的。
该文将结合接受美学及其相关的理论,如期待视域,审美距离来探讨翻译策略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方法。
【总页数】2页(P132-133)
【作者】范园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接受美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J], 范园
2.从接受美学看《长生殿》英译本文化典故的翻译策略 [J], 黄美桃
3.从接受美学与目的论看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以美剧《灵书妙探》为例 [J], 黄盈
4.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小说政策性语言的翻译策略——莫言《蛙》葛浩文译文评析[J], 刘聪聪;赵海萍
5.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 [J], 汤友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作者:陈逢丹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2刊名:安徽文学(下半月)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2009(2)被引用次数:1次1.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2000(02)2.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2)3.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 1991(03)4.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8)5.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 1999(01)6.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2)7.朱健平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 2002(01)8.张英论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20059.杨松芳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10.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 1987(06)11.杨春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5)12.姚斯;霍拉勃;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8713.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 1998(01)14.吴持哲文学翻译者的接受美学 1989(06)15.王著定论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03)16.王松年翻译:向接受美学求助什么? 2000(04)17.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1999(01)18.乔国强翻译与接受 1988(3-4)19.马友平论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2002(01)20.方梦之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 1992(01)21.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22.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198223.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19781.韩梅.李允.张兴梅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ahwx200902048.aspx。
接受美学视角下《黄色壁纸》的翻译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黄色壁纸》的翻译研究摘要:接受美学成型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文学研究中一种新的方法论,把重点从研究文本本身,转向文本的社会效果以及读者对文本的参与和理解过程。
本论文选取朱巧蓓,王骁双,康宇扬,夏露箫邦四人合著的译本《黄色壁纸》,目的就是让中国读者了解19世纪的美国女性,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本文通过论述接受美学和翻译的密切关系,主要从期待视野以及视野融合两个方面分析了该译本使用的翻译方法如何实现读者有效地接受。
关键词:接受美学视野融合期待视野黄色墙纸引言:《黄色壁纸》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基于作者的自身经历,以日记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妇女产后抑郁直至“癫狂”的过程。
但是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从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权力和话语,以及女性哥特等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少见对该小说翻译的研究,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该小说进行的翻译研究几乎空白。
因此,本论文将论述接受美学和翻译的密切关系,主要从期待视野以及视野融合两个方面分析了该译本使用的翻译方法如何实现读者有效地接受。
1翻译中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关注的重点是读者。
而翻译和接受美学的关注是一致的。
接受美学的关注点是作品及其意义、作者与他的意图、读者理解的心理过程,理解最终作品关系中主体的作用。
翻译学的关注点也是研究作者和源文本、理解的主题、主题理解的过程,最终的翻译作品与源文本之间的关系,即文本、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接受美学和翻译二者结合起来,这必然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慎重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同时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等因素。
因此,译者不仅要使译文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使译文拓展读者的认知范围。
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黄色墙纸2.1 关照译作读者的“期待视野”当译者进入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便进入了文本的召唤结构。
译者的期待视野将会和源文本进行互动,接着创造出一个和原作不同的作品。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作者:张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摘要:文学翻译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涉及的领域和问题包罗万象相当广泛、但作为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翻译理论,它无疑起到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翻译观念,以一种接受者的姿态来诠释和解析文学翻译这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汉译本;译者;读者的作用[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1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的。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被我国的翻译工作者所重视和应用。
而接受美学中所提倡的“把读者作为应重视的主体因素”这一概念也被学术界所广泛接受。
文学作品翻译与接受美学之间无法割断的内在联系也已经被很多学者所证明。
接受美学无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对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并且,笔者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指导,对读者接受这一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进行了自己的评价。
从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来看,译者除了发挥自身主体性,把原作中的艺术境界传达给读者以外,也必须尽可能把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给读者,以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
对接受美学在文学作品汉译研究中应用范围的扩大、译者的接受、译者对读者的关照以及具体方法、译者和读者到底在翻译过程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提升接受鉴赏水平等内容作为本论文的主要探讨内容。
今略述其几个基本要点,从中可以了解该学说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价值。
1.文学翻译的本质笔者认为文学翻译的本质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原著所表现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能获得和作者母语环境下的读者一样的启发、感动以及美感。
”也就是说读者的最终反应是评判一个译本好与坏的第一标准。
既然我们的研究范围是文学翻译,那么严格区分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界限就是必需的。
第一,它们翻译的对象不同。
文学翻译的对象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其中包括小说、随笔、纪实文学、电影、戏剧、诗歌等;而非文学翻译的对象则指除上述类型以外的其他各种文体。
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

041[摘 要]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分析了金凯筠的英文译作《倾城之恋》,强调翻译活动应该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创作更多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 键 词] 接受美学;翻译;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杨 帆一、接受美学与翻译20世纪60年代,作为接受研究理论中举足轻重的派别——接受美学,在德国诞生了。
康斯坦茨学派的领军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能够产生积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作品的意义正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获得的。
姚斯和伊瑟尔理论各有侧重,前者站在阐释学理论的高度提出“期待视野”,即重视读者和作品两者的视野交融;后者研究读者在具体阅读活动中,如何与文本结构互动,从而理解作品所体现的深层意义。
从这些方面而言,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重点放到了读者身上,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与其作品。
(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树立读者为中心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突破。
接受美学以作者及其文本为研究中心的传统理论割裂了作品和读者的关联,忽视了读者的参与能动性。
造成这一偏见的原因是将文艺作品视作与读者毫无关联的存在。
在姚斯看来,“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
它更多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1]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
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
[2]从这个角度来看,接受美学理论不仅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向,也启发学者对文学翻译研究开展革命性的探索。
翻译活动是一种“视野融合”,这一“融合”是建立在译者和作者进行“信息互换”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始终保持“期待视野”,同时还要兼具考虑译作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视野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刘凤梅(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本文认为,翻译活动主要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过程,翻译的起点和指归都是读者的接受。
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0、译文/召唤性结构0的创设及跨文化接受的/历史效果0。
并且,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显示的特征,可以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0。
关键词:翻译接受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历史效果Abstract:The author of the paper thinks that translation i n a process of reception from the ori ginal work to the translator,the trans-lated version and to the reader.The final aim i s the reception of the reader.T hus the expectancy of the reader and the appeal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a translation.The paper attemp 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in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from a reader-response perspective,thus providing a reasonable reading room for translation.Key words:translation reception expectancy appeal structure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5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系统6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观点,认为文艺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组成,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创作)))作品)))接受3个环节主客体的双向交流过程。
由自然、社会、人构成的世界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作家对世界审美的把握形诸作品本文。
作品本文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意义,成为联结作者和读者之间跨时空精神交流的纽带。
没有读者阅读的作品本文,产生不了任何效果,所以,读者是复活作品本文的终端接受者。
作品通过影响读者,进而影响了世界。
笔者以为,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
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
翻译的出发点和指归都是读者。
人类行为理论家弗米尔指出,决定翻译目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0是话语的接受者,即/译者心目中有自己特定文化世界知识、希求和交际需要的文本的接受者0,并将翻译定义为/在目标环境中为目标目的和目标读者而生产的目标情境中的文本0。
因此,读者意识应贯穿翻译的全过程。
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显示的特征,可以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0。
一、关照译作读者的/期待视野0翻译研究的重心经历了从作者到文本,再从文本到读者的转移过程。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未被读者阅读的时候只是束之高阁的文本,只有进入读者视域,成为把玩和欣赏的对象,由读者填补留下的空白,才产生意义。
任何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是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本文只是作品的一部分,构成文学作品的/一极0。
读者的阅读,将本文所展示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完成,使其未定性得以具体化,构成作品的/另一极0。
正如伊泽尔在5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6中所说,/作品本身显然既不能等同于本文,也不能等同于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
0由于不同读者社会阅历、文化修养、/期待视野0等差异,同一作品具有了不同的阐释意义。
23读者具有选择译作的主动权,凭着自己的审美喜好,决定看或不看某一作品。
翻译要努力寻求与读者的/对话0和交流,要突出/隐含的读者0的接受地位,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0。
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主张,翻译要/使外国作者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写作,译者不仅仅要自己看懂原文,还必须使原作者进入与译作的读者直接对话的范畴。
0¹接受美学所说的/期待视野0,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涉及到读者既有的阅读经验以及社会、人生经验,这些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决定着读者接受能否实现,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
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活动之前,理解者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读解能力构成/前理解0或称/偏见0,/前理解0使理解成为可能,并决定着理解实现的程度和效果,/理解是一个我们卷入其中却不能支配它的事件;它是一件落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我们从不空着手进入认识的境界,而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
解释学的理解既包含了我们突然遭遇的陌生的世界,又包含了我们所拥有的那个熟悉的世界。
0º/期待视野0决定着读者对接受对象)))本文的选择。
只有符合读者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的本文,才能吸引读者,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
翻译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期待视野0,做好翻译作品的定位和选择。
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理解程度、接受效果的限制,/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
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
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
0»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采用、翻译语言的斟酌,都要以隐含读者的期待视野为中心,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我国早期翻译家周桂笙在翻译法国小说5毒蛇圈6时,基于中国读者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传统,在原小说描写父亲对女儿慈爱之情的细节上,翻译时加入了一段描写女儿思念父亲的话,以反映女儿对父亲的孝顺之情。
出版者吴趼人在篇末说明:/后半回(女主人公)妙儿思念瑞福一段文字,为原著所无。
窃以为上文写瑞福处处牵念女儿,如此之殷且挚,此处若不略写妙儿之思念父亲,则以慈孝两字相衡,未免似有缺点。
且近时专主破坏秩序,讲家庭革命者,日见其众,此等伦常蟊贼,不可以不纠正之。
特商于译者,插入此段。
虽然,原著虽缺此点,而在妙儿当夜,吾知其断不缺此思想也。
故虽杜撰,亦非蛇足。
0¼二、意义之真与/召唤性结构0的创设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传达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
由于阅读的历史性,译者会对本文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能一味地主观发挥,译者二度创作的成分太多,就会太离谱,太走样儿,成了改编而不是翻译了。
因此,准确性是翻译的第一要求。
准确性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准确,更是意义内涵的准确。
如果一味地追求语词上的对应和准确,就会太拘泥,以致晦涩难懂,失掉原意。
真正的忠于原作,应是忠于原作的精神,兼顾语言的形和神,既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形神兼备。
不能因追求语言/能指0翻译的准确性,而忽视了语言/所指0的准确性。
翻译家傅雷在5高老头6重译本序中说过: /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涵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0奥利弗#爱德华兹说,/我们祈盼翻译贴近原文,但真正需要的是对原文有最真切的感受。
0翻译应是通过语言之真的舟桥抵达意义之真的彼岸。
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必须以接受者为出发点,从而提出/动态对等0的概念,即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理解与感受上的基本一致,而非仅仅语言上的/形式对等0。
形式对等翻译以不折不扣地反映原文原貌为宗旨,要求译文在语言形式诸因素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以原文为出发点,以原文为指归。
为了达到语言形式翻译的准确性,过分重视两种语言用词的对应性,结果往往会拘泥不通,产生误解。
动态对等翻译尽可能将原文的文化背景转换成读者可以理解的本土文化背景,不要求原文信息与译文信息的绝24对对等,而注重接受之维达到同等阅读效果的/动态关系0。
这种以接受者为中心的动态对等翻译活动,为读者正确理解原作的精神提供了较大的文化阐释空间,即接受美学所主张的/召唤性0结构。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未定性,并不是能够产生独立意义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未完成的/召唤性0结构,留有供读者填充的/解读空间0。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社会、人生经验,即/期待视野0,来认识本文的内涵并填补本文的/空白0,使之具体化,最终实现文本的意义。
译作的意义一方面由原作者创造出来,一方面有译者的再创造。
因此,要在语言翻译准确的同时,充分重视/留白0的意味,以便读者充分理解原作的精神。
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心态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原作读者和译作读者在文化和审美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同一形象引起的联想和想象不尽相同,同一意思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将汉语成语/力大如牛0翻译成英语,就不能翻译成/as strong as an ox0,而应按照英语世界的言说方式和阅读习惯翻译成英语谚语:/as strong as a horse0(力大如马)。
追溯文化差异的根源,生产方式上中国自古以牛耕为主,而英国要靠马耕,故而思维习惯上有所不同,形象的指称意味也截然不同。
反之亦然,若将英语谚语/in like a l-i on,out like a la mb0(狮头羊尾)翻译成汉语成语,则应翻译成/虎头蛇尾0,才符合汉语世界的阅读期待。
因为英语世界尊狮子为百兽之王,而汉族文化则尊虎为百兽之王,如以虎背熊腰、虎踞龙盘誉威猛雄伟,而狮子不过是一种凶猛的野兽。
译者应意识到译文的读者与原作的假想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若要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读者看得懂,就要使译文符合读者的阅读视野和文化传统,语言形式也需作相应的改变。
以下面这首简单的英文诗为例:Spring is green.Summer is red.Autumn is yello w.Winter is white.如果追求语词的准确性,按照形式对等的译法译成汉语,就会翻译成:春天是绿的。
夏天是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