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翻译: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

合集下载

论接受美学视阈中的广告翻译

论接受美学视阈中的广告翻译
ig不仅让消费折感 到亲切熟悉 , n, 留下深刻 印象 , 而且表达 出
了原文的潜 台词 :使 用本产品 , “ 方知效果好 ”其劝导功能跃 ,
然纸上。
作 者简 介 : 周晓君 (9 1 )女 , 18 一 , 浙江永康人 , 硕士 ,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 与实践研 究。
W i e nX ueY a 1j 3 U
B yaDi o d b a d w th, f v r e o d c u t ry u u  ̄ n r n ac i e y s c n o nsf o . e 0
广告语 言的 目的和功能 决定 了广告 翻译 必须 以 目的语 消费者 为中心 , 投消费者 所好 , 以促成他们 购买广告所 推销
l eo y Re e c Th r s ar h
I学 — — — ● 埋 — — — I 论
论箍受美学 顽 阈巾昀广告翻译
周 晓 君
【 江 师范大 学 浙 外 国语学 院 , 江 浙 金华 3 1 4) 2 ̄

要: 本文 旨 在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在广 告翻译中的应用。 广告翻译 是一项 目的极为明确的活动。 接受美学理论 强调
( 牛新 生 ,0 7 6 ) 20 :6
跨文化翻译不是一个 纯语 言的转换过程 , 而是译入语与译 出 语国家间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 。 影响广告受众 的认知域与期 待维度 的因素 是受众 的心理 期待和 由此产 生的认知域 和接
受范畴。
本句 广告仿 拟 了家 喻户晓 的英 语谚 语 S e gi bl v ei ei — n s e
产生 , 是作 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 在接受过程 中, 读者使 得作 品内容现实化 。在姚斯 (9 9 4 ) 1 8 :3 看来 ,读者本身 就是 “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作者:张娟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06期【摘要】在广告翻译中,读者的接受至关重要,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对广告翻译有重要启示。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广告翻译应重视读者“期待视野”,分析译文中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关键词】接受美学广告翻译语言美内涵美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巨大,众多海外商品争先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广告对商品的销售至关重要,越来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广告语翻译。

广告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简练且极具诱导性,因此广告语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成功的广告语翻译,应该在呈现原意的同时,尽量地表现出原广告的文字内涵及语言美感。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翻译,从目的语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出发,看广告语翻译艺术是如何拉近目的语消费者与原广告的审美距离从而达到视野融合。

二、接受美学对广告翻译的启示接受美学也称接受理论,是以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

它的代表人物尧斯和伊泽尔提出“读者中心论”,“该理论所要突出的乃是以艺术经验为主的历史的审美经验,它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表达出来”(王小枫,1989:4)。

接受美学有两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进行任何阅读活动之前,他已有的知识框架、理解结构和全部经验已经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理解,“视野融合”则是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交融。

在尧斯看来,“读者对某一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期待视野’,决定着他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相应地决定了他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和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朱立元,1989:15)。

接受美学确定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改变了传统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为广告文体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广告翻译的接受美学取向

广告翻译的接受美学取向
2 0 1 3年 5月
湖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e o n o mi c s ( Hu ma n i i f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买商 品或 接 受服 务 。而随 着 全球 化 的进 程 , 广 告 翻译 在 商 品或 服 务 的 营销 中扮 演 着举 足 轻 重 的 角 色 。接 受 美 学强调 以受 众 为 中心 , 对 广 告 翻译 有 重 要 启 示 。本 文 拟 从接 受 美学 的期 待视 野 和 审 美情趣 这 两个 方 面 去 分析 广告 翻 译 。 关键 词 : 接受美学; 广告 翻 译 ; 期待 视 野 ; 审 美情趣
告 用 语 译法 的探 讨 以及 汉 语广 告 的英 译 中所 存 在 的 问题 : 9 O
要( 李克兴
2 0 0 4 ) 。总之 , 广告翻译特 点是“ 忠实” 和“ 创新” 的
有 机结 合 , 也是 “ 对等 ” 和“ 求美” 的 辩证 统 一 。
年 代 后 期开 始 , 研 究 者 的注 意 力 越 来 越 多 地 集 中在 广 告 翻 译 中的 疑 难 之处 , 如广 告 中 的修 辞 处 理 和 情 感 因素 传 递 等 。近 年来 , 研 究 开 始 利 用语 用 学 等 相 关 学 科 来 解 析 广 告 翻 译 中的 种种问题( 李冥 。 马彩 梅 2 0 0 5 ) 。纵 观 这 些 关 于广 告 翻 译 的 研究 , 大部 分 的研 究 限 于使 用 语 用 功 能和 目的论 的相 关 理 论
下 四个方 面: 吸引力( a t t r a c t i v e ) 、 创造 力( c r e a t i v e ) 、 说服 力 p e r - s u a s i v e )  ̄ l 影响力( i m p r e s s i v e ) ( 丁衡祁 2 0 0 4 ) 。国内对广告翻 译的研究, 正 式起 步 于 9 0年 代 初 期 , 研 究 内容 主 要 为 具 体 广

浅谈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汉译中的应用——以苹果公司广告文案为例

浅谈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汉译中的应用——以苹果公司广告文案为例

社科学论Soci al S c i ence Theor y浅谈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汉译中的应用——以苹果公司广告文案为例周颖洪新路黄建凤(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本文试从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出发,讨论广告翻译中应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并重视对其文化、语言等的审美习惯的关照,浅谈其在商业广告汉译中的启示及应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广告汉译苹果公司广告文案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O n R ecept i on A e st he t i c T heor y i n A dver t i si ng T r ans l at i on——T al【e A ppl e’S ad copy as an exam pl eZ H O U Y i ng,H O N G X i nl u,H U A N G J i anf eng(School of For e i gn Languages,G uangxi U ni ver s i t y,N a nni ng,G ua ngxi530004)A bs t r act Thi s pap er t r i es t o em pha s i ze r ea der-ce nt e r ed r ec ept i on ae st het i c s t he ory as t he st ar t i n g c ent e r,di s cuss a dver t i si ngt r ans l a t i on s hou l d be con s i dered t he t a r ge t l angu age r e ader's hor i zon ofe xpe c t a t i ons,a nd t he i m port ance ofa t t e nt i on t o t he i rc ul t ure,l a ngua geand ot her ae st het i c ha bi t s on it s com m er ci al s t r ans l a t i on of re vel a t i on and appl i cat i on s.K ey w or ds r ec ept i on ae st het i c s;adver t i s i ng t ra nsl a t i on;A ppl e’s ad co py0引言自中国加入W T O十余年来,经济活动与往来变得更为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外进口商品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并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里。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复译-精品文档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复译-精品文档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复译一、引言复译,又称重译,有重新翻译,再次翻译的意思。

从时间角度看,复译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译本,另一种是同一时期出现不同的译本。

近几年来,复译成为翻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十分引人注目。

文学翻译中如此,广告翻译中也如此。

复译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贝尔曼(AntoineBerman)就曾把复译的必要性归纳为两点:一是原译中存在过多的失误和不足;二是原译过于陈旧[1]。

鲁迅毫不含糊地说:“即使已有好的译本,复译也还是必要的……取旧译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新心得,这才会成功一种近于完全的定本。

但因语言跟着时代的变化,将来还可以有新的复译本的……”[2](P303)波斯盖特(JohnP.Postgate)在1992年出版的《翻译与译者》中明确指出,译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老化”,甚至无法让人理解。

因此,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也应该不断更新,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译本以满足时代读者的需求[3](P19)。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广告复译问题。

二、接受美学对广告复译的启示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接受与效果研究”、“文学的接受与作用论”等。

它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联邦德国南部博登湖畔的康士坦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被称之为接受美学中的“双子星”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塞尔(WolfgangIser)。

就其方法论而言,接受美学属于一种文学解释学。

它是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石,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轴心的独立自足的理论系统。

接受美学因发现文学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具体化而全面改变了文学阅读的客观意义。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为阅读和理解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作品文本不是独立的、绝对的、自为的存在,而是一个未完成的、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多层面和开放式的图式结构,充满了许多“未定点”与“空白”,这些“未定点”与“空白”就是作品中没有明确说明的地方。

文本只不过是一种触发剂或媒介,其作用是引起读者的参与、共鸣和讨论。

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江苏南京210098)广告在商业化时代的作用举足轻重,广告翻译是商品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研究广告翻译是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广告译者应以读者为中心,考虑受众的视野期待和审美情趣,唤醒读者的想象和欲望,从而达到促销目的。

标签:接受美学;广告翻译;读者中心1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商品开始在世界市场上流通,全球的商品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推销本国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广告宣传。

如今,中外企业都面临着商务广告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即广告翻译的问题。

广告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能否打动读者是广告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志。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做好广告翻译以达到预期效果。

2接受美学简论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尧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将读者提升到突出重要的地位,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是注定为接受者而创作的”。

其主要观点有:读者中心论:一部作品生命的长短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尧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不是被动的因素或单纯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再创造历史的力量。

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任何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野”,即“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又称对某类作品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这一阅读前的意向和视野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态度与评价。

审美经验论: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头脑中已有一系列自觉或不自觉的准备,如审美经验、生活经验和鉴赏能力等。

当新作品唤起读者对同类或有关作品的过去的审美经验时,读者会把过去的经验视界和眼前的作品所体现的新视界做出想象的对比。

最新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广告翻译分析-精品

最新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广告翻译分析-精品

广告翻译不仅要确保广告原文的语言和风格的再现,还要考虑目标语受众的心理感受,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可谓流派纷呈,名家蜂起。

以俄国形式主义为开端,先后历经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阐释学、精神分析、接受、后殖民主义等发展阶段,其中接受美学以其深厚的德国功底和康士坦茨青年学者用“读者一接受”的系统研究为突破口而显得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西方文坛和世界文坛,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接受美学改变了原有的思维范式,由文本转向读者,更多的是关注经验读者对作品的心理反应和接受状况,这无疑开启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是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文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

可以说,译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语受众对译文的理解和接受。

而广告因其劝说功能明显,且作为一种传播媒体具有受众面广和间接产生商品经济效益的特性,翻译过程中更加凸显译者、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共谋”关系。

一则好的广告翻译往往会起到产品促销的作用,而一则不成功的广告翻译则可能影响产品的销售,受众对译文的心理反应至关重要。

1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从文本到读者,接受美学完成了研究的一次转向。

在过去的研究中,“西方自黑格尔将美学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以来,美学的目标就一直指向艺术的描述功能,艺术史被看作是作品及作者的历史,读者的作用几乎没被重视过;实证论的客观主义文史观,将文学史仅当成‘编年史一类的事实堆积’;的反映论和形式主义的文学史观,虽各有所取,但也都是‘把文学事实局限在生产美学与再现美学的封闭圈子内’,而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因素在文学史中的作用。

y”姚斯和伊瑟尔则不同,他们通过研读施莱格尔、茹尔茨、萨特等人的文论发现,经典作品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读者群,正是这个巨大的读者群推动着经典作品从一种解读向另一种解读迈进。

姚斯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历史地位取决于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合作。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析广告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析广告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析广告的翻译在翻译广告过程中,不应只考虑文本的信息功能,同时,更应把社会功能以及美学功能作为参考点。

译者并不是被动的,应在原始作品和目的语消费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从而达到商品促销成功的目的。

所以,本文通过实例讲解的方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广告的翻译,以消费者为中心,考虑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尊重各区域读者独特的文化,也将进一步阐释接受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体现和应用,提高接受美学在广告翻译中的适用性。

标签:接受美学;广告翻译;消费者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告已渗透人们的生活中,并且成为商品和服务促销的重要途径,广告翻译也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种种差异,广告翻译成为一项十分复杂而且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传统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广告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产品的宣传吸引消费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运用接受理论讨论广告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广告翻译就显得极为重要。

2. 翻译理论与广告翻译我国对广告语言的翻译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正式开始的,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学者逐渐把翻译理论中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探讨广告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成果中,学者们根据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广告翻译的语义对等、语用对等和社会文化对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即广告翻译应该传达原文的精神,能产生相应的效果,并能根据文化的差异在进行文化转换时解决形式和内容的冲突。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认为广告翻译属于号召型文本,文本类型不同,所应用的翻译标准也会不同,即在广告翻译中,要以目的语消费者为对象进行二次创作。

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即在广告翻译中应该突出消费者的地位和情感需求,达到促销目的。

3. 接受美学与广告翻译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学者提出的,该理论一经创建,就在欧洲和美国文学界引起了热烈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商品开始在世界市场上流通,全球的商品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推销本国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广告宣传。

如今,中外企业都面临着商务广告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即广告翻译的问题。

广告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能否打动读者是广告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志。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做好广告翻译以达到预期效果。

2接受美学简论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尧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将读者提升到突出重要的地位,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是注定为接受者而创作的”。

其主要观点有读者中心论:一部作品生命的长短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尧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不是被动的因素或单纯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再创造历史的力量。

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任何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野”,即“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又称对某类作品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这一阅读前的意向和视野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态度与评价。

审美经验论: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头脑中已有一系列自觉或不自觉的准备,如审美经验、生活经验和鉴赏能力等。

当新作品唤起读者对同类或有关作品的过去的审美经验时,读者会把过去的经验视界和眼前的作品所体现的新视界做出想象的对比。

审美经验使人产生一种潜反射的审美态度,如读者在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人物事件,在阅读中发现有虚假现象就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抵制接受,形成与作品的审美意象对峙的观点。

召唤结构说: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

一部作品的本文“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本文的期待和规则的世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本文就被改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制作了”。

所以,作品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唤起或更改读者的记忆。

文学文本总是有许多的空白,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动想象去填充。

伊瑟尔指出,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建立新视界的结构,即本文的召唤结构,用来呼唤读者完全进入文本所组建的情境之中,它可以激发读者想象,使其在阅读中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

3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任何读者在进行阅读活动之前,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作品产生特定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趣;要求作家赋予作品足够的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召唤读者潜在的想象力,达到作品的预期效果。

在接受美学的启示下,广告翻译的宗旨应是唤醒读者的记忆,将其导入特定的体验中并唤起他们的期待,然后在购买行动中激发或
改变这种期待。

3.1以读者为主体,满足或高出消费者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对广告翻译的最大启示是把重心移向读者。

广告宣传的效果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受传者是否接受这个宣传。

为了成功实现广告翻译目的,译者必须关照读者,把握其主观能动性,与读者在视野上相互融合。

“期待视野”是指在阅读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现在结构。

它是读者在阅读之前可能赋予某作品的思维定向,是由读者先前的欣赏水平和经验素养积累而成的。

期待视野使译者感受到读者的需要,不知不觉地跟随着“潜在读者”去翻译。

读者期待视野在广告中表现为消费者的接受准备。

成功的广告翻译要让消费者能在广告中找到与其期待视野的契合之处,或是高于其期待视野之处,从而接受这则广告。

例如,耐克的广告“just do it(跟着感觉走)”体现了商家尊重作为个体的消费者,符合受众(运动群体)的期待,即凸显个性、彰显自我,因而容易被接受。

又如,某典当行广告语“上当不吃亏”,若是采用逐字翻译必然会激起读者的先前经验,即他们认为典当是落魄和丢脸的。

如果译成:“Go to thePawn,You won’t be Down.”便有效地避免了读者对典当行的恐惧和抵触心理。

3.2了解读者的审美情趣,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审美体验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读者在阅读作品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作品的评价和接受程度。

调动读者的审美情趣是广告翻译的关键环节,译前必须了解目标群体的审美心理,
有针对性的译出符合他们审美要求的广告文本,进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成功的广告常使用优美的措辞来营造美妙的意境,以扣动读者的心弦,使其在获得审美的同时,能产生联想。

例如,某香水的广告“Her smile could heat up a nation. Her fragrance captured a country.”译成“迷魂牵魂笑貌,倾国倾城芳香”,有效地迎合了女性消费者的爱美心理,与读者达到了审美体验的完整融合。

优美的语言可以激发起消费者对产品的美好感受,然后使她们联想这款香水的魅力和无限吸引力,从而激励她们去购买。

又如,某茶叶广告:“开汤审评,清香四溢,滋味鲜醇,回味甘甜,余香犹存”译文“Being fragrant, refreshing and mellow, your tea presents a lingering after-taste of mild mellowness.”,一系列的形容词增添了读者对茶的美感体验,具有强烈的美感功能,能激起消费者想马上去尝试的冲动。

3.3构建能唤起读者想象的译本结构,实现广告的召唤功能
为了实现广告的移情功能,广告翻译要有吸引力,唤醒消费者的情感和想象。

如较多的使用反问句,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好奇心。

让读者在试图回答问题中主动地参与,从而使其进入广告的角色,完全沉浸于广告所创造的气氛中。

例如,别克汽车广告“Wouldn’t you really rather have a Buick?” 的译文“难道你不愿拥有一辆别克车吗?”巧妙地使用汉语的“难道”句型,唤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对别克车有着无限的遐想,将读者引入一个译者创造的美好氛围中,激起他们的欲望。

又如
另一则广告:“让WIC妇孺计划帮助您”。

译成“Let WIC work for you.”。

由于西方消费者提倡独立,反对依赖。

如果将“帮助”译成“help” 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译文巧妙的使用“work for”,让国外消费者感受到广告的译者尊重他们的自主性,从而参与到这个独立工作的活动中来。

4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为广告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译者应以读者为中心,揭示出广告的信息和价值,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将其引入特定的氛围,唤起他们对产品的想象和渴望。

这就要求译者具有足够的审美素养和语言文化的驾驭能力。

在迎合读者口味的同时,译者还应构建出适当高于读者期待视野的文本,提高大众的品味,吸引和说服消费者的同时推动文化进步。

参考文献
朱立元. 接受美学导论[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杨自俭,刘学云. 翻译新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洪明. 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靳涵身. 商业广告翻译:性质、特点、技巧[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