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合集下载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诗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接受。

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诗歌翻译中的审美接受问题,并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对比分析其四种英译文,以期揭示不同译文在跨文化接受中的美学差异。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本文旨在揭示译者在处理原诗美学特质时的策略与得失,进而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诗美学特质的跨文化传递与接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本文选取的四种英译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通过对这些译文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出诗歌翻译中美学特质传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接受美学与诗歌翻译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文学理论中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的视角,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接受过程置于核心地位。

在接受美学的框架内,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其中译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和目标语,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读者意识,以确保译文能够充分传达原作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

在诗歌翻译中,接受美学的应用尤为重要。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这些都需要通过译者的巧妙处理才能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译者需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境和内涵,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而广受赞誉。

接受美学视野下《小猫的花园》之英译浅析

接受美学视野下《小猫的花园》之英译浅析

接受美学视野下《小猫的花园》之英译浅析作者:闵菊辉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7期摘要:美国文学家奥利弗·黑尔福德以动物为题创作了大量儿童诗歌,诗集《小猫的花园》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目前,国内还没有该诗集的汉译本。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试译诗集《小猫的花园》之《冬夏》与《小猫的幻想》并对其做一定的理据分析;两首诗内容上分别突显了猫的视觉和听觉印象,形式上一为普通体,一为歌谣体。

译文以接受美学为指导,将内容求真和形式求美结合:求真反映原文的信息功能,求美映射诗歌的诗学功能。

从接受美学视角而言,译文的求真及求美可以在一定程度偏离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小猫的花园》接受美学求真求美一、引言奥利弗·黑尔福德(OliverHerford,1863—1935)生于英国北部谢菲尔德市,后移民美国,是美国有影响力的文学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文学思潮,如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盛行的时代,黑尔福德独树一帜,在波斯诗人奥玛·海亚姆所创四行诗《鲁拜集》的影响下,以动物为题创作了大量儿童诗歌,包括诗集《波斯猫的鲁拜集》(TheRubaiyatofaPersianKitten)、诗集《小猫的花园》(AKitten’sGardenofVerses)等。

其作品主要针对儿童阅读群体,因此语言朴实简洁,如《地理简本》(TheSimpleJography)、《给孩子的自然入门史》(AChild’sPrimerofNaturalHistory)、《花园悄悄话》(OverheardinaGarden)等。

a黑氏绕开各种文学思潮另辟蹊径,通过动物世界为孩子打开一扇窗,唤醒孩子对动物的情感共鸣,在文学世界为孩子开辟一片天地。

目前,国内并没有出现对其人其作品的相关研究,也没有相关汉译本的问世。

本文以诗集《小猫的花园》为对象,以接受美学为依据,试译诗集中《冬夏》和《小猫的幻想》并对其做一定的理据分析,力图译文在内容上求真、形式上求美,希望这点尝试在儿童诗歌翻译领域抛砖引玉。

接受美学视角下王昌龄《出塞》意象英译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王昌龄《出塞》意象英译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王昌龄《出塞》意象英译分析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意象承载了诗歌的内涵和作者赋予的情感,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及难点,在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传递意象成为译界的热点。

王昌龄《出塞》的创作背景为盛唐时期,此时唐朝国力强盛,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得胜利,全民自信心极强,诗人借诗抒情,寓情于意象。

一、译者介绍许渊冲先生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曾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译者。

其译作涉猎甚广,受众遍及世界各地,且广受好评。

《群玉山头》为《唐诗三百首》首个英译本,由江亢虎与宾纳共同编纂而成。

民国学者江亢虎为译本题名《群玉山头》,取自李白《清平调》“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宾纳作为新诗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作品风格深受惠特曼自由诗体风格影响。

其在江亢虎提供的粗略译本上,进行修改完善,撰写完成三百首唐诗译本。

本研究选取王昌龄《出塞》加以分析,以下为许渊冲译本和江亢虎、宾纳《群玉山头》合译本。

《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许渊冲译:On the FrontierThe moon still shines on mountains passes as of yore.How many guardsmen of the Great Wall are no more!If the flying general were still there in command,No hostile steeds would have dared to invade our land.《群玉山头》译:Over the BorderThe moon goes back to the time of Chin, the wall to the time of Han,And the road our troops are travelling goes back three hundred miles...Oh, for the Winged General at the Dragon CityThat never a Tartar horseman might cross the Yin Mountains!二、《出塞》意象分析所謂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接受美学视觉下的《红楼梦》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视觉下的《红楼梦》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视觉下的《红楼梦》诗歌翻译摘要:把接受美学引入翻译,以译文读者为中心来解读译文读本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

以娆斯的诗歌三级接受理论为鉴,本文选取了《红楼梦》“葬花辞”杨译译文。

拟在以译文读者的视角分析汉译英诗歌翻译,从“他者”的审美立场和文化语境中审视本土文学在异质文学中的接受和变异。

关键词: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葬花辞”诗歌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5-004-03作者:李文凤,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鹏飞,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四川,成都。

61003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兴起了一种新颖的美学思潮。

以娆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学派认为美学研究应把注意力转向读者,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把接受美学引入翻译领域,用接受理论来解读译文文本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

“译文也是一个文学文本,译文的存在本身也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

而要通过译文读者的阅读才使其意义具体化。

以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译文文本。

翻译就是一种再创造。

译者在与原作的不断交流中用自己的理解与知识来填补原文文本中的“空白”,从而构建了文本的审美意义。

但实际上。

译者却并不能把他理解到的所有与原文有关的阐释、想象、意义都如实写在译文文本中,他必须给他的译文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他的译文读者与文本对话。

因此,翻译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感受文本空白与再现空白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其接受过程图示如下:在《走向接受美学》一书中,娆斯以波德莱尔的诗“厌烦”为例,阐释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文本,并区分了不同的阅读视野,把诗歌文本接受看作是一个瞬间连续的三级阅读过程:初级审美感觉阅读、二级反思性阐释阅读、以及三级历史阅读。

本文试图借用娆斯诗歌三级接受阅读实验分析,从异质的审美立场和文化语境中,选取杨宪益英译《红楼梦》中的“葬花辞”进行阐释,寻着“他者”的声音,用不同的视角对自己文化和学术研究进行反思,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1.引言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德国,后来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文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姚斯认为,“文学史的更新,要求建立一种接受和影响的美学”(姚斯,1987:26),文学史不应该局限于研究作家生平及作品,而应该考虑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理解及阐释。

传统的翻译研究或者是以作家为中心,或者是以文本为中心,而接受美学强调意义来源于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翻译研究应该重视译者这个特殊的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本,以探讨译者的翻译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译者所发挥的主体性。

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对诗中的“未定点”、“空白处”进行具体化,对诗的意义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2.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然而姚斯并未在其著作中给“期待视野”一个明晰的定义。

后来研究接受美学的学者根据姚斯的论述,给这个术语赋予不同的意义,Robert C.Holub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本文的思维定向”(1987:341),周宁和金元浦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者先在结构”(1987:6)。

笔者根据姚斯著作中提及的有关“期待视野”的描述,认为“期待视野”可作两种理解。

狭义上而言,指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标准或者诗学传统,由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主题、形式、叙事角度等组成。

这是接受者在以往的阅读体验中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浅析“接受美学”在英文诗歌改编中文流行音乐歌词中的体现——以

浅析“接受美学”在英文诗歌改编中文流行音乐歌词中的体现——以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接受美学”在英文诗歌改编中文流行音乐歌词中的体现——以叶芝《when you are old》为例李静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开放性与和读者的能动性。

本文以赵照改编自爱尔兰作家叶芝经典诗歌的《当你老了》为例,探讨词作者在进行英文诗歌改编中文流行音乐时如何关注目标受众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接受美学;英文诗歌;流行音乐歌词作者简介:李静(1993.2-),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17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52-01一、引言2015年春晚上莫文蔚演唱的由赵照改编的流行歌曲《当你老了》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弦,广受好评,成为当年年度十大热歌金曲,也让爱尔兰作家叶芝的经典情诗《when you are old》更为读者熟知,是文学作品通俗化和民间化的典型。

二、“接受美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解构主义思潮兴起,译者的主体性和读者的能动性得到重视,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中。

其中,“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接受活动是赋予作品鲜活生命的重新创造过程,读者参与作品的意义构建,翻译应更多地考虑目标受众的期待视域和接受姿态,以提高作品在目标群体中的接受度。

三、《当你老了》歌词里的“接受美学”本文从主题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歌词里的“接受美学”。

从主题来看,该诗是叶芝写给他爱恋了一生之人的作品,其表达关乎爱情;赵照初初读该诗时脑海中浮现的是母亲,其解读关乎亲情。

于是据真实的感受创作了歌词,主题由诗歌中的爱情变为歌词中的亲情。

这正是“接受美学”理论所称的作品的意义由读者的解读而被再次创造。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可能不会拥有叶芝那般炽烈的爱情体验,但是父母的老去确是人生必经之事,可以引发广泛且强烈的共鸣。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诗歌意象翻译——以《波斯短歌行》为例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诗歌意象翻译——以《波斯短歌行》为例
346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诗歌意象翻译
——以《波斯短歌行》为例 汪莹+
[摘 要] 接受美学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


化 第 九 辑
路。在接受美学视域下,“读者ee心论”赋予了译者在翻译过 程中充分的主动权,译者凭借创造性思维对原诗的意象进行 具体化,对原诗意象进行移植、转换、重构和释义,从而传达原 诗的意境之美。本文以《波斯短歌行》为例,具体思考诗歌翻 译中意象转换和传达的处理方法及翻译策略,以探求如何在 译语环境中更好地传达原诗的神韵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接受美学;意象;翻译;《波斯短歌行》
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96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92页。 ③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④葛校琴:《翻译“神似”论的哲学美学基础》,《中国翻译》,1999年第4期,第15页。 ⑤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页。
J4/
攮 耋 琏
的2A;
馨-
点,以最新出版的《鲁拜集》译本——《波斯短歌行》为例,思考诗歌翻译中意象
转换和传达的处理方法及翻译策略,以探求如何在译语环境中更好的传达原诗 的神韵和艺术感染力。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姚斯和伊瑟尔创立的接受美学理论将研究重心从文学外部(作者)与文学 内部(文本)转向文学的接受者,“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影响研 究”⑤。在接受理论的视域下,读者处于中心地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 身的期待视野,发挥想象力,填补文本空白,使作品从一个召唤结构转化成审美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对象是读者。

文学作品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举足轻重,是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读者的“期待视野”,指引着作者的创作,也指引着译者的译作。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原文读者,然后才是译者,译者对原文的期待视野影响着译文的生成,不同的译者因期待视野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译文。

标签:接受美学;诗歌翻译;期待视野1. 引言中国古典诗歌高度凝练、言简意赅、意蕴深厚,不同于现代文学作品,需要译者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

中国古典诗歌中,美无处不在,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境美。

本文将根据接受美学中读者中心论的观点,来剖析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

2. 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诞生于上世纪60 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姚斯(Jauss)和伊瑟尔(Iser)。

接受美学是西方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学理论,是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石,以读者的接受反映为轴心的理论体系。

接受美学的精髓就是认为文学作品具有未定和具体化的特性,而使文本得到确定和具体化的过程的主体便是读者。

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都处在一种先在理解和先在知识的状态,即读者原先的多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结合而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潜在的审美期待,这就是接受理论所说的文学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

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原作读者的译者,首先要对原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期待视野,进而将其体现在译文中,不同译者因各自期待视野的差异便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3. 读者反映与诗歌翻译诗歌是文学文本中的一种特殊样式,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而又含义隽永,它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其句法往往打破常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与节奏都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孕深广的生活内容和异常丰富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作者:邱海颖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内容摘要:诗歌翻译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质,接受美学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探讨和解析诗歌翻译的途径和视角。

歌德诗歌名作《Wanderes Nachtlied》是一首广为喜爱的德语诗歌,是歌德作品中的绝唱。

此诗也因此受到众多翻译家的青睐,众多译本涌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本文选取了八个认可度较高的中译本,试从接受美学角度进行解析和品评,从中说明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不同的理解会使得译作再现原诗时出现差异,不同译者的介入,往往出现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诗歌文本的开放性给读者解读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亦给诗歌翻译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再创造的可能性。

关键词:诗歌翻译接受美学译者主体性一.接受美学与诗歌翻译接受美学源于阐释学,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学理论学派,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连续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左右的结果;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变这种潜在的“可能的存在”为“现实的存在”,从而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

由此,文学审美的重心由文学作品及其作者转向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读者,即“读者中心论”。

作为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Robert Jauss)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获得现实的存在与生命,不然只不过是一堆印着死的文字符号的纸张而已。

”(朱立元,2004)“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才能体现出来。

因为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经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者先在知识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期待视野。

”(金元浦,1998)也就是说,作品要被读者接纳,就必须满足他们的需要,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

另一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强调接受活动中的文本研究,关注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针对“本文”提出了“召唤结构”一说。

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与充实。

那么,“空白不仅不是文学本身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特点与优点。

”(朱立元,2004)以接受美学为指导,文学翻译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不断进行对话的双重交流过程。

而诗歌作为艺术性极强的语言艺术,相较于其他文学文本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存在着更多的空白点,诗歌翻译更显艰难。

“诗者,译之所失也。

”(Robert Frost:“Poetry is what is lostin translation”,转自海岸,2005:2)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枢纽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既是原诗的读者,同时作为原诗的阐释者,在将原诗翻译成标的语言时,从一定程度上说,又是一个创造者。

“译者是原作的审美主体,通过对原作的美学特征的发掘和整体艺术的把握,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和创造出原作的审美品质”。

(毛荣贵,2005)这样的双重身份确定了译者在诗歌翻译中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许钧,2001)学者查明建、田雨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地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二.《Wanderes Nachtlied》八个中译本的评析接受美学视域下,译者主体性决定了诗歌译文会在原诗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解释空间。

许渊冲先生有诗歌翻译“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是翻译时要译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是要求译作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指诗歌的行数长短亦能传达亦具有原作之形。

不同的诗歌翻译者在这三点上应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

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的诗歌作品《Wanderers Nachtlied》是一首广为喜爱的德语诗歌,有人把它与中国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相提并论,认为此诗是歌德作品中的绝唱,一直有翻译者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尝试,译本众多。

以下,我选取了八个不同的中译本,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翻译策略和风格对译文的美学效果和读者接受程度产生的差异和影响。

诗歌原文如下:Wanderes Nachtlieduber alle GipfelnIst Rhu,In allen WipfelnSpuerst DuKaum keinen Hauch;Die Voe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Warte nur, baldeRuhest du auch.八个不同译本:1.郭沫若译《流浪者之夜歌》一切的山之顶,沉静,一切的树梢,全不见,些儿风影;小鸟们在林中无声。

少时顷,你快,快也安静。

2.冯至译《漫游者的夜歌》一切峰顶的上空静极,一切树梢中你几乎觉察不到一些声气,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

3.钱钟书译《漫游者的夜歌》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

4.梁宗岱译《流浪者之夜歌》一切的峰顶,沉静,一切的树尖,全不见丝儿风影。

小鸟儿在林间无声。

等着吧:俄顷你也要安静。

5.宗白华译《流浪者之夜歌》一切的山峰上,是寂静,一切的树梢中,感不到些微的风,森林中众鸟无音,等着吧,你不久,也将得到安宁。

6.钱春绮译《浪游者的夜歌》群峰一片沉寂,树梢微风敛迹。

林中栖鸟缄默,稍待你也安息。

7.杨武能译《漫游者的夜歌》一切的峰顶沉静,一切的树梢全不见一丝儿风影林中鸟儿们静默无声,等着吧,你也快得到安宁。

8.朱湘从英语译《夜歌》暮霭落峰巅无声,在树梢间不闻半丝轻风;鸟雀皆已敛翼埋头;不多时,你亦将神游睡梦之中。

歌德的《Wanderes Nachtlied》写于18世纪的德国,原诗不遵守固定的格律,但语气自然,音调和谐,使用的词汇里a、au、u、ü等元音比较丰富,适合于从字音上形容夜色,前四行a-b-a-b,后四行c-d-d-c。

原诗中客观地描写自然,分为两个层次,从无机世界到有机世界,从动物到人,意指世间万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高低音轮流出现,就像日夜交替,每句尾都是低长音节,让人体会出夜晚的宁静。

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八行,但也自成一体,有完整的结构。

若用几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从上而下,从远而近,从外而内,在这样的层次中,静寂的程度逐渐减弱。

诗人把自己安排在诗里,第七、八两行与前六行相反,只说出自己的愿望,去得到休息。

提到来自如此久远的年代的诗歌,部分中国读者会比较自然地联想到中国的古典诗词,并主动赋予其古文韵味。

而钱钟书的译本正体现了这样的读者期待视野,该译本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工整对仗,言简意赅,这正是考虑到译语读者对诗歌古化的期待视野的表现。

从形式上看,钱钟书的译本采用格律诗,语气和情感节奏稳定,散发出淡雅、宁静的气息,读来韵味十足。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中国诗》中提到:“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这是钱先生对《漫游者的夜歌》翻译成中国格律诗的出发点,译者主体性由此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根据接受美学,译者首先是原诗的读者,其“期待视野”肯定造成其对原诗文本进行取舍。

”(马庆军,2011)而其他七个译本从形式上看,句子长短不一,字句参差,恰如微风轻声地诉说,亲切而自然,较好地遵循了原诗的风格,体现了这些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和把握。

另外,歌德诗作《Wanderes Nachtlied》之所以成为一首著名的诗歌,它独特的音乐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这八个中译本中,钱钟书译本诗句末尾平仄相间,读来朗朗上口;钱春绮译本结合了古典诗和白话诗的优点:句子采用长短相间的形式,跨行句的下半句都以两个字结尾,且偶句押韵,大部分符合原诗押韵的特点;其他译本则采用白话诗格式,每句字数不一,长短间隔,雕琢痕迹较少,较好地保持了原诗的风格。

从意境上看,钱钟书的译本用四个语意和语调极其相似的字“收”、“息”、“静”、“休”营造了一个夕阳西下,万物归眠的氛围,宁静而悠然,意境悠长,突出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静”气十足,巧妙地借中国古典诗歌表达了德文原诗的万物归于安宁的意境之美。

值得注意的是,在钱钟书译本中,原诗的“du”被译为“我”,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身份感,令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译法令原诗表达的“人的衰老系自然规律、无法阻挡”的含义失去,而似乎表现了“我”的主观选择性,甚至意愿。

那么,原诗到底是要表达一种被动的无可奈何,还是主动的意愿呢?1780年9月6日,三十一岁的歌德,登上小城伊尔美瑙(Ilmenau)861米高的基可汉山(Kickelhahn)后,在一个猎人用的避身小木房的墙上,用铅笔写下的。

同时他写信给他的女友石泰因夫人,信里有这样的话:“我在这地区最高的山基克尔汉住宿……为的是躲避这个小城市的嚣杂、人们的怨诉、要求、无法改善的混乱。

”三十年后,于1813年8月29日歌德再登这座山顶,曾把壁上题诗的笔迹加深。

1831年8月27日,歌德逝世前最后一次诞辰,歌德在友人的陪同下,以82岁的高龄重上基可汉山。

他的朋友马尔(Mahr)这样记述道:“歌德留下热泪。

他慢慢地从他深棕色的衣服里,掏出他雪白的手绢,边擦泪边悲伤地自言自语说:“稍待,你也安息。

”次年,歌德去世。

从原诗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是在一种无可奈何、甚至感伤的心情下完成此诗的,原诗中“du”一词的使用,正是体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因此,鉴于此考虑,钱钟书译本对“你”“我”的取舍似乎不若其他几个译本更贴近诗人在原诗原作想要表达的情绪由此可见,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同的理解会使得译作再现原诗时出现差异,不同译者的介入,往往出现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同时,正因诗歌文本“召唤结构”的开放性给读者解读留下想象的空间,亦给诗歌翻译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再创造的可能性。

三.结语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同的理解会使得译作再现原诗时出现差异,不同译者的介入,往往出现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正因诗歌文本“召唤结构”的开放性给读者解读留下想象的空间,亦给诗歌翻译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再创造的可能性。

接受美学把读者的地位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期待读者的参与。

作为读者和再创作者两者合一的译者,他们运用自身审美体验和理解对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进行揭示和填补,从而产生了风格各异的译作。

参考文献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金元浦,《接受翻译文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毛荣贵,《翻译美学》。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许钧,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马庆军,《从接受美学看古诗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