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翻译中译者的作用

合集下载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精)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精)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摘要: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

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

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

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

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译者主体创造性一、引言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翻译活动都是与译者的主体因素紧密相连的。

译者的主体创造性表现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因素,连接着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有两种最有代表性的理解:一种是传统译论中所当作负面因素论述的“主观介入”,要求译者要服务好原作者,又要服务好读者;一种是比较文学所涵盖的译者“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这两种理解有一个共同点,即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他们都不曾解释译者再创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造的两个阶段进行了探讨,来说明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二、接受美学简介接受美学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尧斯(Jauss)与伊瑟尔(Iser)。

尧斯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其著作《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起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

用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散文《匆匆》为例

用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散文《匆匆》为例

用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散文《匆匆》为例摘要:从美学视角下欣赏散文则侧重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视野相结合,因此显现出了读者主体性对实现文学作品历史本质的重要性。

将美学用于引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可以为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本文以散文《匆匆》三个译本为例,通过对它三种英译本的阅读、研究,探讨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关注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善对散文翻译的研究。

关键词:美学;《匆匆》;译者主体性;语言特点一、美学概论什么是美学?顾名思义,一门研究美的学科!故作高深的认为美学不是人人想来谈就能谈的,平常人则认为“美学”触不可及。

在学院派中,美学被划分为哲学范畴内,称之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学院派们设置的课程之艰难晦涩,让理论与实际生活犹如隔江犹唱后庭花,然而美学真的与人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吗?作为一门学科,美学是难的;虽然古今中外,能称之为美学家的人一直都无法准确地描述“美是什么”,虽然美学涉及很多艰难晦涩,高深的学问,但是这正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我们统统可以不去理会这一切,我们只要能够过好美好生活,学会欣赏,鉴赏生活中的美,美学自然就是属于你认知范畴内的学科知识。

我们从美学视角下看文学,文章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为例,发现它们在词汇选择和句子处理方面各有千秋, 这充分反映了译者不同的翻译功底、文学基础、审美情趣和美学素养,通过不同译文的对比赏析, 不但可以提高对原文及译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个人的翻译创新能力。

二、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一)散文翻译与文本选择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在语言表达上求“真”,讲究用不施铅华和优美隽永的行文方式来传递真挚的情感;其次就是“散”,或者说“自由”,有学者称之为“自由的艺术”,但表面形式的“散”是由内在主题线索来统筹的,用“形散神聚”形容正合适。

散文的语言之美在于作者平淡语言中的高品位。

因此散文翻译就要求译者对原文的思想和主题进行准确地把握,不但要在微观上注重遣词造句的特点,还要再宏观上有效地传达原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从接受美学角度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

从接受美学角度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

从接受美学角度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摘要】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辅以其他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分析林语堂和亚瑟韦利的《道德经》英译本,试图阐述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不同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本文认为,译者在翻译的各个阶段中分别扮演了:阅读者、研究者和创作者的角色。

【关键词】道德经;译者;阅读者一、引言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力量。

历来中西译论中都少不了对于译者的评述;但是这些评述中大多是探讨译者应当具备的能力及视野。

而本文则是从实际译作出发,结合接受美学理论来探讨译者在翻译中的不同身份任务。

翻译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欣赏阅读,分析阅读,文本再现。

因此,译者的三个角色分别是:阅读者,研究者和创作者。

二、译者作为阅读者阅读是翻译的首要阶段,是理解文本的过程。

阅读行为包含了两个参与者:文本和译者。

他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形成了译者对文本的理解。

文学文本和我们所熟知的文学作品不同。

伊塞尔指出文学作品有两极:艺术极和美学极。

前者所指涉的是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和后者意味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构建出来的作品。

而文学作品既不等同于前者,也不等同于后者,它居于两者之中。

因此,整篇论文中所谈到的文学文本均是指尚未被读者所阅读的作品。

那么,在文学文本中有什么?伊塞尔认为文本具备一定的现实性,不过这种现实性并不是已存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一个在文本宇宙中构建出来的全新世界。

接受美学借用英伽登的图式理论,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充满意义空白的图式结构,拥有不同的层级,在每个层级都存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而这些不确定便是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产生“动力性”,吸引读者参与到文本叙述的事件中,并为他们提供解释和阐释的自由。

《道德经》是为世人所熟知的中国哲学典籍,区区五千字,却蕴含了深奥难解的内涵。

它在上述的各个层面上体现出文本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首先是语音语调层。

汉语是表意文字。

同一种拼音,带有不同声调所组成的字会有截然不同之意。

此外,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意思;这都对理解原文构成了困难。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范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范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接受美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文艺理论,其核心理念是重视读者的参与与解读。

在这一视角下,翻译过程被看作是译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原作进行解读和再创作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原作的理解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1. 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会对其理解和解读原作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 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译者的基本素质,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关键因素。

译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其对于原作的理解程度,而表达能力则决定了其将理解转化为译文的质量。

因此,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 翻译目的与受众翻译目的和受众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的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如,对于商业翻译,译者需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市场效果,而对于文学翻译,则需要更多地关注原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性。

4. 原文的文本类型与风格原文的文本类型与风格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风格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作者:张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摘要:文学翻译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涉及的领域和问题包罗万象相当广泛、但作为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翻译理论,它无疑起到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翻译观念,以一种接受者的姿态来诠释和解析文学翻译这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汉译本;译者;读者的作用[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1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的。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被我国的翻译工作者所重视和应用。

而接受美学中所提倡的“把读者作为应重视的主体因素”这一概念也被学术界所广泛接受。

文学作品翻译与接受美学之间无法割断的内在联系也已经被很多学者所证明。

接受美学无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对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并且,笔者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指导,对读者接受这一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进行了自己的评价。

从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来看,译者除了发挥自身主体性,把原作中的艺术境界传达给读者以外,也必须尽可能把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给读者,以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

对接受美学在文学作品汉译研究中应用范围的扩大、译者的接受、译者对读者的关照以及具体方法、译者和读者到底在翻译过程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提升接受鉴赏水平等内容作为本论文的主要探讨内容。

今略述其几个基本要点,从中可以了解该学说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价值。

1.文学翻译的本质笔者认为文学翻译的本质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原著所表现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能获得和作者母语环境下的读者一样的启发、感动以及美感。

”也就是说读者的最终反应是评判一个译本好与坏的第一标准。

既然我们的研究范围是文学翻译,那么严格区分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界限就是必需的。

第一,它们翻译的对象不同。

文学翻译的对象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其中包括小说、随笔、纪实文学、电影、戏剧、诗歌等;而非文学翻译的对象则指除上述类型以外的其他各种文体。

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王征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摘 要:接受美学理论是由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丁学派在 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史实质上是读者的接受史。

文学翻译具有特殊性,创造性与艺术性。

接受美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的本质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接受美学理论为文学翻译带来了新视角,肯定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摆脱了以原语文本为中心的静态研究,有着革命性的启示。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读者作者简介:王征,(1991-),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58-01郑海凌在著作《文学翻译学》中对文学翻译下了定义:“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的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1]文学翻译首先与其他的诸如科技、法律、新闻翻译一样,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是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首先就在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文学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其次,文学翻译的手段同样不同于其他翻译,首先文学翻译要把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翻译效果的依据,再次,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最后,译者需要把握原作者的创作历程,需要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用恰当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一)文学翻译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照接受美学空前提升读者的地位,不再孤立地研究文本本身,而是更注重文本的社会效果和读者参与理解文本的过程。

接受美学 “关注读者的参与”启示我们,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应该成为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

只有符合读者“期待视野”本文, 才能吸引读者, 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摘要】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

在介绍接受美学视角和主体性概念后,正文部分分析了译者与接受美学视角的关联,讨论了译者主体性的塑造,以及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作品的影响。

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价值。

结论部分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向。

最后总结主体性对译者的影响,强调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对提高翻译质量和打破文化隔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主体性、译者、翻译作品、翻译实践、重要性、研究方向、影响。

1. 引言1.1 介绍接受美学视角接受美学视角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中受众体验和感受的一种理论视角。

在翻译研究中,接受美学视角强调的是翻译作品如何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以及翻译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翻译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也可以通过接受美学视角进行解读和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强调的是翻译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翻译作品不仅仅是原作的复制,而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被接受和解读。

翻译作品的美学效果和价值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选择。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经验、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出来,并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接受美学视角下,翻译作品的接受和理解不仅仅取决于原作的质量,还取决于译者的主体性和选择。

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作品的美学效果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接受美学视角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1.2 介绍主体性概念主体性是指个体独特的思维、感知和表达方式,是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的体现。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特质、思维模式以及对翻译任务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位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主体性特征。

从接受美学看译者的文学翻译

从接受美学看译者的文学翻译
译者应关注读者需求,根据读者背景和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译者需深入了解原作风格和语言特点,以传达原作的文学价值。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读者的审美体验,尽可能保留原作的文学美感。 译者需与原作者、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理解原作的精神内涵,以实现文学翻译的传递与再创造。
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因素
读者的重要性
生成。
它研究读者对 作品的理解、 反应和接受, 以及这些因素 如何影响作品 的意义和价值。
接受美学认为 作品的意义是 在读者的阅读 过程中生成的, 而不是预先确
定的。
它强调文本的 开放性、读者 的主动性和作 品意义的多元
性。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读者中心: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生成。 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作品前,已经具有一种先前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图式,这种结构和 图式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
文化传递:保留原 文的文化内涵,传 递给目标读者
创新性:在忠实原 文的基础上,进行 适当的语言创新和 修辞手法运用
审美再现的案例分析
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语言运用 译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 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
结论
从接受美学看译者文学翻译的意义与价值
接受美学为译者 提供了新的视角, 使译者更加关注 读者的需求和反 应。
译者如何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 语言的优美和流畅,以提升 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可以通过对原作进行适 当的改编或注释,来满足读
者的审美期待
译者应充分了解目标读者的 审美偏好和文化背景
译者应关注读者的反馈,不 断调整翻译策略,以满足读
者的需求
文学翻译中的文本解读与重构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翻译中译者的作用姓名:吴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黄振定20050501中文摘要翻译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复杂的活动之一,它是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动态作用的统~体。

伴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翻译研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只言片语式的经验之谈到现在层出不穷的各种翻译观点,人们对翻译活动这一认识越来越深刻,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观点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纵观中西翻译史,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对等”、“忠实”观念的束缚下,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重要作用。

然而真正系统的对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却是出现在上世纪末,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

对于如此复杂多变的翻译活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加以专门的研究。

因此,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

全文共分为四大章。

众所周知,接受美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次学派提出来的,它基于阐释学和现象学,完成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以文本到读者的转变,完善了对“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体系的研究。

因此,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接受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接受美学观。

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接受过程是译者本身与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是第二次接受活动,这只有在翻译完成之后才能实现。

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

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阅读,让读者接受。

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不仅充当原作的特殊读者,而且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以及关注他们的需求以及接受能力。

有关翻译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二章中得到论述。

由于中西翻译实践都是从宗教作品的翻译开始的,出于对宗教作品的敬仰,从一开始翻译理论就强调对原文的绝对忠实。

这就将原文以及原文作者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忽略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译者被形象地比喻为仆人,影子或叛逆者。

近代翻译理论运用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对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之间的转换进行了精密的分析与描述,但还是几乎不考虑译者的作用。

而机器翻译的不尽人意使人们意识到译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而译者作为原作的第一读者,必然会受到他自身阅读经验,先在知识的影响。

因此在第三章中,笔者具体分析了构成译者理解活动的三大因素,即译者不同的文化观,译者的文学能力以及译者的审美综合能力,并通过对具体的例子分析,详细论述了上述各因素分别对译者理解原作的影响。

然而,尽管译者有一定的理解原文的权利,但还是对原文进行理解,必然受原文的制约,并不是说他町以随意理解。

所以第四章论述了译者理解原作的局限性。

译者的解读权利受到原文文本、上下文语境以及特别是对译语读者的考虑这些因素所影响。

因此,译者解读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

在结论部分,文章再一一次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用不能被忽视。

尽管接受美学理沦充分体现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极其强调了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译者这位特殊读者的重要性及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接受理论,译者,美学,解读活动,理解活动ⅡAbstractTranslationisprobablythemostcomplext),peofeVentinthehistoryofthecosmos.Itisanintegratedmanifestaionofthedynamicimeractionbet、veentheauthor,thesourcelanguagetext(SLT),meS【Treader,me仃anslator,metargetlanguagetext(TLT)andTLTreader~ongwimmelongdevelopmentoftransla“onprac“ce,translationstudyhasalsoexperiencedahistoryofthousandsofyearsbominChinaandintheW宅stHistorically'thetraditionaltransIationstudyfocusedmainbontheanalysisoflinguisticst啪sfbnnationandputtheprincipleof“faithfuInesstotheo“ginar’onthefirstplace.1nthestatIctext·centeredstudies,theimportanceofthetranslatorIlasbeenalmostcompletelyneglected.Thesystematicstudyofthe打anslator印pearedattheendoflastcentuIyThecuituraln啪of缸nslaCionstudyhasbnoughtthetranslationsubjectiVitytosurfaceinwhichthe仃anslatoristhemostinitiativesubjec““tyintranslatingprocess.TraIlslation,suchaneventwithitsmultiplephases,canbelookedat疗omdi髓rentangles.Thispaperwhichhasf-ourchaptersmamlydiscussestheroleofthe虹anslatorintranslationonthebasisofReceptionAest}崛tics.AsisbowntoaU,Recepti傩Aesthet汛orReceptionTheory印pearedinl960swithHansRobertJaussandWbI龟angIserastwoofitsrepresentatives.ItisbasedontheHermeneuticsandPhenomen0109yandcompletesmetransfIerofthecenteroftheJitef甜ystudy自omthetexttomereaders,aIldperf色ctsthestudyoftheprocessofauthor_text—readersystem.Thus,ch印teronemainlyin仃oducestlletheoryofReceptionAestheticsandhis印plicationin仃觚slation.AccordingtoReceptionTheory,thetranslatorwillcon厅onttwoprocessesofreception,oneistheprocessofthecommunicationbenⅣeenⅡletmnslatorandtheoriginaltextandt11eomerref矗stothepfocesSofthecommunicationbetweenmereaderaIldverslons.Thelattercanberealizedonlv世ermetransIationhasbeen矗nished.ButthetraⅡslatofmustminkabouttllereaders.andanticipatemereaders’receptivityaIldaestlleticstandardsbecausethepurposeofhistranslationistomakemereadersaccepthisversion.Inthewholeprocess,theimportanceof仃anslatorisobvious.Henotonlyactsasareaderoftheoriginalbutalsoshouldconsidermetargetreadersandpaymoreattentiontotllereader’sdemandsandmeirrec印tivity.Therclationshipbetweenthe仃anslatorandthetmnslationistalkedaboutinchaptertwo.Ihditionally;bothinChinaandinthewest,translatingpracticestartswithme仃anslatingofrel培iousworks.Becauseofthesacrednessofreligiousworks,absolutefaithfuInesstotheSLl’isrequired.Theo姆nalauthorandthesLTareregardedasmeauthenticjudge.Therefore,tlleroleofthetraIlslatorwassomewhatneglected.HeisfigurativelydescribedasseⅣaIlt,shadow,ortraitor,TheachieVementsofmodemlinguisticsare叩pliedintraIlslationstudytoaIlalyzeanddescribeaccuratelythe仃ansferbetweenmesourcelanguageandthetargetlaIlguage,butpaylittleattentiontotheroleofmetranslatorHowever,theinadequacyofmachinetransIationproVesthattheroleofthe扛anslatorisnotreplaceable.ReceptionAesftleticsstressesontheacdVepartlcipationof£hereader.Butasmefirstreaderoftheoriginaltext,thetranslatormustbea丘'ectedbyhisreadingexpel‘ienceandpre—knowiedgewiththeunderstandingtomeoriginalteXt.Thus,chapterthreespeciallyanalyzesmethreeconstituentsofthetraIlsIator’sunderstandingactivitles:thetranslator’sdiH’erentcultureconcept,thetranslator’sliterarycompetenceaIldtranslator’saestheticcomprehension.Byusingmeconcreteexamples,uleauthorexplainshowatranslator’sunderstandingactivitieswillbeaffectedbythesefactorsrespectivelyHowever,thou曲t王1e打ansla幻rhasce妇jnrightStointe巾rettheSLl:hecaImottranslateitcasuallyfortheboundsandlimitsoftheoriginalt11e的nsIatof’sm汜币re£adontext.So,chapterfourdiscussesmelim打ofThep印efdiscussesmephenomenathatthetranslator’sinterpretationwmbeaf!【bctedbythecontextandtextoft11eoriginal,andthefactoroftheconsiderationforthereadershipespeciallyandgivesthedetailedexamples.Inconclusion.themesisstatesthattheroleofthe打anslatorin仃anslationisnotneglected.AIthoughReceptionAestheticsoveremphasizesmestatusofthereadeLweaIsomustrealizemeimDortanceofmetranslatorKeyWords:ReceptionAesthetics,aesthetics,translator,interpretation,understalldingacti“tIesIntroductionTr孤slation,asabridgeacrossthediveIgenceSofdif£brentculturesforbetterunderstalldingamongpe叩lesoftlleworld,involvespracnccinanumberofareasandspecialsHHs.Theac虹vityoftranslationbothinChinaandinmeWbsthasalonghistoryofabout2000years.111ee盯liesttranslationfoundiIlChinaisthat0ftheBuddhistscriptures.IntheWbst,thctranslationofGreekdassicsisidcntifiedasthebeginningoftr姐slationactiVity柚dlateristhetr柚slationoftheBible舶mHebrcw:Intheproccssoftranslating,imerpreterplaysanimportantroleandiIltcrferesintr锄slationwithhisorhersubjectiVeacHVities.ButthepoSitionof也etfanslatoriIltheoryismuchlessimponantthanthatinpractice.Manytheories(suchas,mosewhicharebasedontext-orientedorreader-orientcd)holdthatthetranslat叫’sroleisf奴ed赫dmadeinvisible.B哦_iIlreal啵contrarytomese-theories,theimport加tr01eoftr锄slatorca矗notbene酎ectedintheprocessoftranslaling.Thisthesisistostresstheimpon蛐ceofthetr粗slator丘omtheViewofRecep廿∞AesthelicsTheorywhichgreaⅡyer印h捌zesthereader.ReceptionAesmeticsorReceptionTheorywasdevelopedbysomescholarsattheUniversityofConst孤ceinGe加孤yduringmelate1960sandeany1970s诚thHaIlsR()benJauss锄dWbl垮angIseras俩o0fitsreprescntatiVes,姐ds00nsweptacrossmewrholeEur叩e锄alldAmer池mliter栅ecirdes.MaIlypeoplethiIll【thatc锄beReceptionAesthetics印pliedtotr锄slation.Inviewofthistheo珊alite删呵workisprimarily1destinedfortheaddressee;likewiseatrallslationisdesignedforacertainkindofread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