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合集下载

《2024年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范文

《2024年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范文

《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而影视作品的名称作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观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

接受美学理论为影视名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就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进行浅谈,探讨其重要性及翻译策略。

二、影视名翻译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一种研究读者接受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强调翻译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审美心理、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影视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的传递。

三、影视名翻译中的挑战在影视名翻译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审美差异。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同一名称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力求在传达原作内涵的同时,使目标语观众产生共鸣。

四、影视名翻译的接受美学策略1. 意译与直译相结合:在影视名翻译中,既要保留原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又要考虑到目标语观众的接受程度。

因此,可以采用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使翻译既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又能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2. 简洁明了:影视名的翻译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这样有助于观众快速理解作品内容,提高传播效果。

3. 考虑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名称,可以通过注释、解释等方式帮助观众理解。

4. 创新与突破:在遵循基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和突破,尝试使用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使翻译更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五、实例分析以电影《卧虎藏龙》的翻译为例,原名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这个翻译采用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原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又使目标语观众能够快速理解作品内容。

《2024年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范文

《2024年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范文

《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愈发频繁。

影视名翻译作为影视作品传播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接受美学理论为影视名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分析其重要性及如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进行影视名翻译。

二、影视名翻译与接受美学的关系接受美学是一种以接受者为研究中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强调接受者在艺术作品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目标语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文化背景:影视名翻译需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文化背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接受。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观众为中心,注重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

2. 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在影视名翻译中,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等,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目标语观众。

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指导,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观众的接受习惯。

3. 传递影视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影视名翻译不仅要传达字面意义,还要传递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接受美学理论有助于理解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体验,使翻译更加贴近原作的艺术效果。

三、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实践1. 了解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在进行影视名翻译时,首先要对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2. 注重翻译的简洁性和易懂性:影视名翻译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在保证信息准确传递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以降低观众的接受难度。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技巧,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观众的接受习惯。

同时,注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色彩,以传递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4. 关注作品的国际传播效果:影视名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作品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作品的国际传播效果,不断优化翻译质量,提高作品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接受美学视域下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探析——以2021年部分热映电影为例

接受美学视域下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探析——以2021年部分热映电影为例

接受美学视域下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探析——以2021年部分热映电影为例接受美学视域下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探析——以2021年部分热映电影为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愈发重要。

作为影片的重要宣传工具和第一印象,电影片名的汉译在传递电影主题、吸引观众注意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视域出发,以2021年部分热映电影为例,探析英语电影片名在汉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

首先,翻译的忠实与解构是基本的翻译原则。

在保留原有意义的同时,适当翻译使得电影片名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和文化背景。

例如,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汉化为《蝙蝠侠:黑暗骑士》。

这种汉译策略在于保留影片原有的力量感和神秘感,又增加了与中国观众熟悉的“蝙蝠侠”元素,以便更好地吸引观众兴趣。

其次,适当的意译可以突出影片的核心概念和主题。

例如,《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中文片名是直译过来的,但《阿凡达》(Avatar)则采用了意译。

影片《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似但拥有异类生命的星球上,意译片名“阿凡达”中的“阿凡达”意指另一种存在形态,突出了电影核心主题。

第三,利用略写、增减字数等手法来使片名更加简洁明了也是一种常见策略。

例如,《死侍》(Deadpool)这个英文片名就被汉化为《死侍》。

这样的翻译策略在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同时,又减少了不必要的词语,使得片名更加简练、醒目。

此外,采用音译的方式可以保持片名的韵味和原汁原味。

例如《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片名中选取了“卢旺达饭店”来进行音译,保留了电影背景和主题的同时,也让片名更加易于记忆和传播。

最后,换译与词语变异也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

在不改变原有意义的情况下,通过替换词语或者变异表达方式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

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被汉译为《少年派的奇幻之旅》。

在这个例子中,“奇幻漂流”在拥有与原片名相似的意境的同时,更加突出了电影中奇幻的元素。

《2024年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范文

《2024年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范文

《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名称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视名翻译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接受美学的体现。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影视名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二、接受美学的概念及其在影视名翻译中的应用接受美学,顾名思义,关注的是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感知。

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强调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深入理解观众的心理和文化背景,将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准确传达给目标语观众。

三、影视名翻译的技巧与策略1. 文化适应:在影视名翻译中,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例如,某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目标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这时就需要采用意译、音译或直译加解释等策略,以实现文化适应。

2. 情感传达:影视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这些情感和意义需要在翻译中得以体现。

通过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翻译结果更具感染力,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相同的情感体验。

3. 精炼简洁:在翻译影视名称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简洁。

过长的名称可能导致观众产生疲劳感,而精炼的名称则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精炼的名称也有助于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4. 创新性:在遵循基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尝试采用创新性的翻译方法,如利用修辞手法、添加艺术元素等,使翻译结果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这有助于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关注。

四、实例分析以一部热门电影《疯狂动物城》为例,其英文原名为“Zootopia”,在翻译成中文时采用了意译加创新的策略。

将“Zoo”(动物园)和“Utopia”(理想国)结合,形成了“动物乌托邦”这一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翻译结果。

这个名称不仅准确传达了电影的主题和背景,还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结论影视名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也是接受美学的体现。

电影片名汉译音韵美赏析

电影片名汉译音韵美赏析

电影片名汉译音韵美赏析[关键词]电影片名;四字结构;音韵美一、片名汉译的美学价值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电影片名的翻译同样如此,她是译者以被译电影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

翻译片名客观上要求具有艺术性,可供欣赏,引起共鸣。

翻译国外的电影片名,要充分考虑:(1)信息价值:包括原影片的主题、基本内容,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原片,突出原片的风格;(2)文化价值:在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3)美学价值: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言简意赅,便于记忆,且适合我国观众的审美欣赏习惯;(4)商业价值: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

把片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而是一个艰难的再创造过程。

它赋予影片以活力与神韵;一个好的译名就像一件艺术精品,使观众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一个好的译名又像一块磁铁,能吸引观众去观看欣赏影片,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本文认为语言的审美价值在片名翻译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考虑译入语的审美习惯,才能吸收观众的眼球。

电影片名翻译的审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音韵特色上,具有译入语语言的音韵美,不仅能吸引观众,同时便于观众对影片的记忆,经久难忘。

二、片名汉译的音韵美英汉文学语言的用韵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刘宓庆(2005):无论英语或汉语,所谓“韵”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即“音节中的元音(韵母)相同,元音(韵母)前的辅音(声母)不相同,元音(韵母)后的辅音相同”。

语言的音韵美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毛荣贵(2005):英汉语音韵主要指不同类型的和谐。

这些和谐声音的产生,来自于相同或相近音素的重复出现。

音韵的使用可以加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也能增添人们欣赏语言艺术的情趣,展示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使语言结构对称,整体平衡。

一句话、一首诗、一篇文章若用了韵,前呼后应,和谐优美,会使读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汉语的音韵美主要靠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拟声词及押韵等手段来达到的。

电影名字翻译的审美价值的原则

电影名字翻译的审美价值的原则

电影名字翻译的审美价值的原则关于电影名字翻译的审美价值的原则电影名字翻译的审美价值原则片名的翻译讲求摆脱原文词语束缚,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待原片,进行新的艺术创造。

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美感经验传导于观众。

实现审美价值首先要讲求炼字。

选词时应力求音意俱美,达意传神。

正如毛姆所说,“词有其力、其音、其形;唯有考虑这些,方能写出醒目入耳之句”。

炼字讲求传神。

用语言创造一种意境,气氛,浓缩源语观众的感受,并将之传导于目的语观众。

比较以下三组英语片名的汉译,不难发现第二种译法能够充分发挥汉语优势,选词精当,意境深远,切中原片主题,因而更胜一筹:Ex1: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译一】你无法带走 ;【译二】浮生若梦Ex2:A Man from Snowy River【译一】来自雪河的人 ;【译二】雪河男子汉Ex3:Ordinary People【译一】普通人 ;【译二】凡夫俗子炼字讲求音美。

译者通过节奏、音调、韵律,使片名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既传达了情感意义,又增强了审美效果。

汉语是声调语,以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美,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

比如将Outland译为“天外天”(抑扬、押韵),Courage Under Fire 译为“生死豪情”(抑扬),Singing in the Rain 译为“雨中曲”(押韵),都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

英语作为语调语言,则以其不同的语调,重音、轻音,次重音的`排列构成其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般的旋律美。

比如将“芳草碧连天(1987)”译为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大轮回”译为the Wheel of Life,都成功地体现了英语的旋律美。

头韵和押韵也是英语片名中常用以达到音美的方法。

在片名创作和翻译中屡见不鲜。

《2024年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范文

《2024年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范文

《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变得尤为重要。

而影视作品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原作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对于影视名翻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影视名翻译的特殊性影视名翻译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影视名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将原作的内涵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观众。

其次,影视名翻译需要简洁明了,便于观众记忆和传播。

最后,影视名翻译还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心理,使翻译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接受美学的概念及原理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观众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对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审美需求和接受心理的关注。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要求译者充分了解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将原作的内涵以目标语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四、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实践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考虑: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和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

例如,在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或表达方式翻译为目标语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认知和接受程度。

2. 审美需求的满足:译者需要关注目标语观众的审美需求,尽可能地使翻译作品符合目标语观众的审美习惯。

例如,在翻译电影名称时,可以采用富有艺术性和吸引力的翻译方式,使观众一眼就能被吸引。

3. 接受心理的把握:译者需要了解目标语观众的接受心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相反,应采用简洁明了、易于记忆的翻译方式,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五、结论影视名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原作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以观众为中心的翻译理论,为影视名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审美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从审美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从审美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随着影片的国际化速度加快,片名的翻译越来越重要。

译名的优劣直接影响票房收入的高低。

本文试图从影响译名优劣的一个角度—审美角度透视电影片名的翻译,探讨电影片名这一特殊的翻译客体的翻译所蕴涵的审美体验及其产生的审美效应,希望能为今后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一个参考角度,带来一些启发。

一、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意义电影是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

随着高科技、传媒业的发展,电影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一部新片的首映可以做到全球同步上映的地步,让全球的影迷们在第一时间欣赏到最新的影片。

影片要进入国外市场,就免不了要进行语言部分的翻译,比如字幕翻译、片名翻译。

尤其是片名翻译,看似区区一个标题,却会对影片在海外票房收入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人们在观看电影之前,总是要先看看片名,再确定自己是否感兴趣。

事实上,片名就是影片的商标品牌,它应位置醒目,有着画龙点睛、广告诱导的作用,一个好的片名往往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引起人们的兴趣,令人浮想联翩,观兴盎然。

因此,在影片进军海外市场时,片名的翻译就显得举足轻重。

不同的语言文化,使得片名这一看似简单的标题(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字、词组成,篇幅甚小)的翻译也充满了艺术技巧和艺术欣赏。

二、电影片名翻译与审美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是有审美价值的。

“翻译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艺术选择和加工,以及‘艺术优化'的任务,翻译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活动,这就使得翻译的过程成为审美的过程”(刘宓庆,24)。

翻译又是一个跨文化的语际转换活动,把原文本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尽可能地展示在译文里,是译者的任务。

译者应该有很好的审美判断、感知能力,能够较好地感受体悟表达原作隐含的语言、文化等层面的审美潜质,唯其如此,译文才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

此外,翻译审美具有很多特征,比如审美可以超越文化局限、审美是功能的,具有明确的交流目的,服务于它所肩负的社会传播任务(刘宓庆,447)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影响观众理解电影名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一是由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个人期待视野”;二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公共期待视野”。

这两者是接受美学的核心,也是让观众接受一部电影的重要环节。

许多成功的译名文本,都是以读者为中心,用未定性的文本,让读者进行具有个人特色的具体化解读,从而实现文本的再创造。

比如《魂断蓝桥》这一经典片名,“蓝桥”这一意象源于中国古代“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尾生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兰峪水上的“蓝桥”见面,尾生如约而至,姑娘却久等不来,水涨桥面,尾生抱柱而死于桥下。

由此,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这一片名对中国古代典故进行吸收、转换和化用,体现了文本间性,扩大了电影片名研究的视野,深化了观众对电影片名的理解,符合中国人的生死观和爱情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广大中国观众才对该片名口耳相传。

它不仅能构建出生死别离、情人间阴阳两隔的凄惨意境,而
且能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另一方面,“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忧郁、抑郁,这种东西方文化融合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名的内涵,并积极地影响到观众和读者的期待视野。

因此,不同的民族,其民族心理、审美取向都有很大差异。

翻译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不能忽略民族的接受心理。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试比较第67届奥斯卡最佳电影《Forrest Gump》和第85 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电影《Lincoln》两部电影的中文翻译:前者译为《阿甘正传》———这一译名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翻译原则,降低了原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影片的史诗性及趣味性融为一体,既保留了原名中的Gump的音“甘”,又套用了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

该译名借用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形象,利用文本的不确定性呼唤观众的
参与,借助鲁迅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扩大了国外传记式电影在中国的受众范围;反观后者,同样是以人名直接做电影名称,《Lincoln》则完全遵循对等原则直译为《林肯》。

究其原因,林肯大名本身就振聋发聩,不需借助传记的形式增加观众印象,其二,电影本身着重记录林肯一生中几件大事,而不是面面俱到述其一生。

任何特定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它文本无任何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总是互涉互指。

它们要么以强化我们所知的各种文本的方式,要么以间接联系其它文本的方式,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其它文本扩散(Haynes,1989:175)。

文本的这种特性即是“ 互文性”,亦称“ 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

由于文化之间的隔膜,一种文化里的互文性关联,往往不为处于另一文化的人们所熟悉,影响他们对语际转换中“超语言因素”的理解。

随着全球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国内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译者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要求译者既要有专业的翻译知识和扎实的翻译理论,还要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实践。

翻译是再创造其他文本的特殊过程。

纽马克(Newmark)(2001) 指出:“这个原则被广泛地称为
相似、对等回应,或效果原则,或者是功能或动态(奈达) 对等原则。

” () 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种互文的过程,是改写文本的过程。

一旦译文产生,就和原文构成一种平行关系,然而,翻译是一种和其他任何改写都不同的特殊的改写。

由于文学也包含了文化的积淀,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它既包含了原文和译文各自代表的文化积淀和个性,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和艺术的再创造。

国内电影名的翻译的互文性体现在意象的使用上。

同样用人名做翻译的奥斯卡最佳电影《Rebec-ca》,大陆官方译为《蝴蝶梦》。

首先电影里面没有明确出现蝴蝶的意向,而Rebecca也没有“蝴蝶”这层意思。

这完全是翻译家在翻译时对源文本的一次成功的艺术改造。

王国维大师说过:“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悲剧美符合东方人的期待视野。

古有“庄生晓梦迷蝴蝶”,“花坞蝶双飞”。

蝴蝶热爱自由、追求爱情,但生命短暂,美丽稍纵即逝。

神秘而又含蓄的梦境带给中国观众“化境”的想象,有助于生成较为积极的对影片的“前见”。

无独有偶,奥斯卡最佳电影《You can’t take it
withyou》就被译为《浮生若梦》。

作为一部社会喜剧,这部影片从一对家庭环境迥异的青年男女恋爱开始,铺陈出两种类型的人物个性、社会阶级、生活以及思考方式。

此片在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之下上映,得到高度评价,至今仍被认为是经典作品。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这正是对影片主人公:“我们家里,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高度概括。

中国人似乎本性即是崇尚喜剧的,任何事情都讲究圆满,然而似乎又清醒地意识到水满则盈、月圆则亏这一宇宙定律。

因此不难解释为何“梦”这一意象又被运用到电影名翻译中。

翻译的过程实质就是一种重新解构的过程,是将原文本置于另一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用异质的文化语言符号重新构建的过程。

生成文本的适应性和融合性决定了它是否能在异质文化中被他者接纳。

而接受美学和互文性能在电影名翻译中指导文化交流、彰显文化特征、实现源语文本到目的语文本的文化解构起到决定性作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