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接受美学及其对典籍翻译的-精品

合集下载

“三美”视角下的典籍翻译word资料7页

“三美”视角下的典籍翻译word资料7页

“三美”视角下的典籍翻译引言中国古典散文如同中国古诗词,同样具有意境深邃,语言凝练,结构优美的特点。

《醉翁亭记》便是其中的佳作代表。

《醉翁亭记》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记录了他虽被贬滁州做知州,却安得自在的心境。

文章在描写醉翁亭的自然美景和太守与民宴游的画面的同时,透露出了欧阳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因其文笔轻快流畅,旋律优美爽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美的,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

这篇如诗歌一般的散文,历来受到了很多翻译家的关注,英译本颇多。

本文将在许渊冲“三美论”框架内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Herbert A.Giles的两个译本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译例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许渊冲“三美论”不仅适用于古诗词翻译,也同样可运用于兼具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的典籍翻译。

一、许渊冲“三美论”“三美”说首先由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他说,写文章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 后来,许渊冲先生基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将其嫁接到译诗领域,并加以发展,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

三美之中,意美居首,因为意美是诗美的必要条件,是音美和形美的出发点和归宿。

音美次之,中国古诗格律严格,翻译古诗必须考虑其音韵特点,在译文中加以再现或曲达,以求留存其音律之美。

再次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意美、音美的基础上,尽力保存古诗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及其视觉上文字排列营造的形美,使译诗三美俱备。

许渊冲先生在译诗语言表达上极其注重译诗与原作在意境、音韵和形式上的一致,出产了很多令人赞叹的美的作品,为国内外读者所追读和欣赏。

二、“三美论”视角下《醉翁亭记》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一)意美再现的对比所谓意美,是指译文传达出原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使其产生与原作同样的感染力。

许渊冲先生另一个翻译说论“三似”中的“意似”是指表层结构,类似于严复“信、达、雅”中的“信”,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而“意美”尤甚于“信”,它指的是超越作品物质形式的深层结构,指其深层之意,亦或是言外之意。

世界名著翻译最佳中文版本大全

世界名著翻译最佳中文版本大全

·俄国·《战争与和平》-- 草婴,短期无法超越‎。

(可惜由于草婴‎先生撤版,已不能出了。

)《战争与和平》-- 高植,也很好。

(上海译文八十‎年代)《战争与和平》-- 刘辽逸,人民文学版。

《安娜卡列尼娜‎》-- 草婴《安娜卡列尼娜‎》-- 罗稷南(三联)《复活》-- 汝龙《复活》-- 草婴,这两个译本都‎是经典。

《前夜》-- 丽尼《贵族之家》-- 丽尼《父与子》-- 巴金《卡拉玛左夫兄‎弟》-- 耿济之《罪与罚》-- 朱海观王汶《白痴》-- 南江《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南江《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刘辽逸楼适夷陆风《高尔基短篇小‎说选》-- 瞿秋白巴金耿济之伊信《猎人笔记》-- 丰子恺《猎人笔记》-- 冯春,未知如何。

契诃夫作品-- 汝龙《当代英雄》-- 翟松年《静静的顿河》-- 金人《普希金诗选》-- 查良铮《家庭的戏剧》-- 巴金《死魂灵》-- 满涛《一个人的遭遇‎》-- 草婴《阿列霞》-- 蓝英年《日瓦戈医生》-- 蓝英年张秉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梅益《谁之罪》-- 楼适夷《苦难的历程》-- 王士燮《往事与随想》-- 巴金,上海译文79‎年版。

·法国·《悲惨世界》-- 李丹方于,短期无法超越‎。

《悲惨世界》-- 郑克鲁,也很好。

《巴黎圣母院》-- 陈敬容《海上劳工》-- 陈筱卿《笑面人》-- 郑永慧《笑面人》-- 鲁膺,上海译文,也相当不错。

《九三年》-- 郑永慧《冰岛的凶汉》-- 陈筱卿《雨果诗选》-- 程曾厚雨果戏剧-- 许渊冲《包法利夫人》-- 李建吾,短期无法超越‎《包法利夫人》-- 周克西(译文),也很好。

《约翰克利斯朵夫》-- 傅雷《欧也妮葛朗台‎》-- 傅雷《高老头》-- 傅雷《幻灭》-- 傅雷《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 郑永慧《恶之花》-- 钱春绮《茶花女》-- 王振孙《红与黑》-- 郝运《巴马修道院》-- 郝运《都德小说选》-- 郝运《一生漂亮朋友》-- 王振孙《吉尔·布拉斯》-- 杨绛《莫里哀喜剧六‎种》-- 李建吾《娜娜》-- 焦菊隐《吉尔布拉斯》-- 杨绛《基督山伯爵》-- 蒋学模·德国·《浮士德》-- 郭沫若,1959年人‎民文学版。

接受美学视角下李商隐《锦瑟》的英译本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李商隐《锦瑟》的英译本分析

2342018年16期总第404期ENGLISH ON CAMPUS接受美学视角下李商隐《锦瑟》的英译本分析文/张海峰【摘要】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的理论源于德国,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Kang dimitrios jotham mainz university)的文艺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于1967年提出。

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文学理论中利用到接受美学理论能让读者增加读者的文学视角,针对于诗歌翻译研究,使用接受美学理论,能给作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对于李商隐的《锦瑟》的英译本分析以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分析英译本的情感与原作的异同之处,并融入到译者的译本中,发掘译者同时作为创作者与原文的读者,在原文的解读让其哪些不同的感受,并发挥其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创作,有何不同的情感。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接受美学视角下李商隐《锦瑟》的英译本分析,针对三个不同版本的译文做详细的解读,并简要分析。

【关键词】李商隐;《锦瑟》;接受美学理论;翻译理论;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作者简介】张海峰,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前言李商隐作为活跃于晚唐诗坛的著名诗人。

其创作的《锦瑟》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这首诗所体现的意境究竟如何呢?已经无从考证了。

仅能靠现在仅留的一部分资料来研究,经研究表明作此诗可能是为了悼念其亡妻、也有说是为了在诉说自己的的遭遇,才能得不到赏识,无法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李商隐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其怀才不遇的愤懑不满,国家兴亡的感慨。

对于诗歌的翻译要求译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译者需对诗歌有完美的解读,且诗歌与我们相距甚远,这就造成诗歌的翻译是困难的。

这是因为作为高度艺术化的文体,诗有其特殊性。

且置身于诗歌的情境往往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这就造成诗歌的翻译不同的译者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不一样的。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一、本文概述《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与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接受美学理论如何影响和指导文学翻译实践。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生成的。

而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其目标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和审美体验的共享。

因此,将接受美学的理论引入文学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如何在翻译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包括读者的主体地位、文本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等。

然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例,分析了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体现。

文章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原文审美价值的最大化传递。

文章也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应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符合目标读者审美需求的译文。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以期推动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为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

这一理论主张从读者的接受角度研究文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及作品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审美效果。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和创造的。

姚斯在他的著作《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基于个人文化背景、审美经验、阅读习惯等因素形成的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预期。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名著重译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名著重译
本文选取《老人与海》不同时期的两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时期的译者由于其主体品格和接 受环境的不同而对原文做出的不同的解释。这两个译本一个是商务出版社于 1960 年第一次出版发行的海 观的译文,即下文提到的译文一,另一个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 1999 年 10 月出版的吴劳的译文,即下文提 到的译文二。
例 8. “Agua mala,” the man said. “You whore.” 译文一:“海水给败坏啦,”老头说。“你这婊子。” 译文二:“水母,”老人说。“你这婊子。” 解析:在原文中,“Agua mala”是用斜体字表示的。两个译文对这个词的翻译差别很大。而译文一的 语意似乎不太清楚。对照原文后,可以发现,“海水给败坏啦”和“Agua mala”并无关系。根据从网上得 来的资料,“Agua mala”在西班牙语中是“脏水”的意思,此外,还是加勒比海一种水母的别名,这种水 母的触手能括至大片水域,而且不易察觉,人的肢体一旦被它缠上,就会留下如同被酸液烧伤的伤痕。显 然在这句话中,译文一选取的可能是“脏水”这个义项。可是此处,老人指的不可能是脏水,而是他看到 的水母。所以,译文二的理解是正确的。可以想见,如果译文一的作者对“Agua mala”这个词的特殊语意 有所了解的话,一定会选择“水母”这个义项。这正是由于文学接受的客观环境的限制而造成的误译。 在翻译的时候,译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往往缺少关于原语文化方面 的信息。对这部分文化信息,译者必须能做出补偿。因为译者无论在语言、文字或是文化方面都比译文读 者占有更多的优势,他应该对原文中含有的文化因素很敏感,也应该对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清楚的 认识,从而在译文中进行有效的文化补偿。译者最常用的补偿方法就是注释。本文所选的《老人与海》两 个译本最明显的区别便是注释。海观的译本没有注释,而吴劳的译本共加注 35 处,涉及科技、专有人名 和地名。这些注释的添加使原文中文化信息的表达更加完整,更加清楚,从而有助于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 解。 例 9. On this circle the old man could see the fish’s eye and the two gray sucking fish that swam around him.Sometimes they attached themselves to him. 译文 1:这次鱼打转儿的时候,老头儿看得见它的眼睛和在它身旁游泳的两条灰色的小鱼。有时候它 们恋恋不舍地跟着它。 译文 2:这回鱼兜圈子回来时,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和绕着它游的两条灰色的鮣鱼。它们有时候吸附在 它身上①。 (注:①鮣鱼头顶上有一个吸盘,常吸附在大鱼身上,让它带着游走。) 解析:在翻译这两句话的时候,译文一没有译出鮣鱼,更没有解释鮣鱼头顶上有吸盘这个特点,所以, 就无法解释后半句“they attached themselves to him”这个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而加上了“恋恋不舍”这 个状语修饰成分。可是这样的处理会带给读者一种疑问,为什么两条灰色的小鱼会恋恋不舍地跟着它?大 鱼是不是有什么吸引它们的地方?文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事实上,随着对鱼类的不断了解,人们知道了

最好的外国文学中文译本

最好的外国文学中文译本

好心网友总结的外国文学最佳中文译本关于外国文学最佳翻译的网上总结有不少,这里且列出一个来做个买书的参考~~本文来自网上的集合,参以楼下诸友之见。

多有不到之处,还请列位指教。

欢迎讨论。

1.强烈推荐草婴译得托尔斯泰。

据读过原文的人认为,读草婴的感觉就像是在读原著。

草婴的中文干净、简练、不拖沓、有韵味。

比如上海译文出的草婴版的《战争与和平》短期无法超越,可惜由于草婴先生撤版,已不能出了。

另外《战争与和平》上海译文八十年代出的高植译本也很好。

另外还有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了。

2.推荐汝龙的契诃夫,专业到了极点的。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家出版社想出版契诃夫的作品,因与翻译契诃夫作品的专家汝龙谈不拢,便绕过汝龙,邀请了一些俄文专家,试译契诃夫的《套中人》。

大家全都译这篇小说,为了看谁译得好。

结果没有一人能够把契诃夫的味道译出来,最终还得去找汝龙。

好像唱《失空斩》,只有马连良才是孔明的味儿。

汝龙几乎译了契诃夫的全部作品。

早在1952年他就出版了25卷本的契诃夫作品选集。

契诃夫那种感觉——那种悲悯的、轻灵的、忧伤的、精微的感觉只存在于汝龙的字里行间。

还有一种俏皮、聪明、绝妙的短句子,也非汝龙不可。

感觉的事物只能感觉到,尤其是对于契诃夫这种凭感觉写作的作家,只有能够神会到作家特有的感觉的译者,才能去译,否则一伸手就全乱套。

汝龙还译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库普林的《石榴石手镯》,也都译得十分出色,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还是契诃夫的专家。

3.戴骢的布宁和巴别尔4.蓝英年译的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5.金人译的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6.金溟若的三岛的《爱的饥渴》。

此为作家出版社早年内部发行版,强于现今的大陆译本。

真的很好7.李健吾先生译的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真的是非常好的译本。

完全是李先生的一种创作。

8.曹庸翻译的麦克维尔的《白鲸》9.叶渭渠译川端康成的《雪国》和《伊豆的舞女》10.傅惟慈译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11.周作人先生译的古希腊、日本的作品。

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杨慧芳【摘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野,探讨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作者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应首先对目标读者在接受能力、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来选择翻译策略.【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4(019)003【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期待视野;翻译策略【作者】杨慧芳【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接受美学(Rezeptionsatik)亦称“接受理论”(Rezeptionstherie)、“接受与效果研究”(Rezeptionsforschung)等,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

主要创始人为康斯坦茨学派代表姚斯(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是重要的文学流派。

作为接受美学的两位创始人,姚斯与伊瑟尔建构接受理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他们都坚持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文本关系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都将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点。

在他们看来,读者的参与是文学文本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作者赋予的,也包括读者所增补和丰富的。

“在由作者、作品与读者组成的三角关系中,读者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对文学做出反应的部分存在,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Jauss,1982:19)姚斯认为读者解读文本之前就存在一种“先在结构”(pre-structure),即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而组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水平和眼光。

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对于任何一部从未目睹的新作品,读者对之进行的文学体验必须先行具备一种知识框架或理解结构;所谓的新作品从来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己;它总是处在作品与接受者的理解之链中。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1.引言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德国,后来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文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姚斯认为,“文学史的更新,要求建立一种接受和影响的美学”(姚斯,1987:26),文学史不应该局限于研究作家生平及作品,而应该考虑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理解及阐释。

传统的翻译研究或者是以作家为中心,或者是以文本为中心,而接受美学强调意义来源于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翻译研究应该重视译者这个特殊的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本,以探讨译者的翻译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译者所发挥的主体性。

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对诗中的“未定点”、“空白处”进行具体化,对诗的意义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2.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然而姚斯并未在其著作中给“期待视野”一个明晰的定义。

后来研究接受美学的学者根据姚斯的论述,给这个术语赋予不同的意义,Robert C.Holub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本文的思维定向”(1987:341),周宁和金元浦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者先在结构”(1987:6)。

笔者根据姚斯著作中提及的有关“期待视野”的描述,认为“期待视野”可作两种理解。

狭义上而言,指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标准或者诗学传统,由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主题、形式、叙事角度等组成。

这是接受者在以往的阅读体验中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及其对典籍翻译的
一.与接受理论
最先谈到读者问题的应该是波兰现象学家、美学家因加尔登。

虽然他是在《解剖学》中谈的,但其观点还是很有一定意义的。

他的观点跟上面描述的接受美学的理论中的与读者相关的观点相似,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首先会形成自己的一个态度,在这个态度的基础上去看作品的特征结构。

从另一角度分析就是从读者阅读作品并确定作品结构中确定作品被读者所表现的世界。

当然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受读者解读的影响。

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要素都充满了读者在阅读期间所产生的“杂质”。

这些“杂质”是主观性的。

美学思潮诞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和批评家、美学家伊泽尔。

上述两位代表人物认为,研究美学的集中点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

”由此可看出,美学在诞生之初就强调读者的地位,引入“期待视界”的概念,解释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或者典籍之前在其内心已经存在一种潜在的期待。

这种期待是随着个人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书籍的经验而慢慢产生的一种心理结构。

“期待视界”的里理论要求在翻译典籍的过程中,应该以读者为中心,从读者的各方面出发,比如观念、接受程度、理解程度等等。

接受理论的主旨主要体现在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的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

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

”通过这段话我们能理解作品和读者理解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这种差异必然存在,但是这种差异会在作品本身和读者自身体验两者之间慢慢减小。

法国文学批评家查尔斯·奥古斯汀·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

”从这句话就可看出圣伯夫所持观点为,对于一个好的作者需要对读者有所启发。

圣伯夫还认为要想很好的了解一部作品的意义,必须得了解这部作品的作者的相关信息,比如性格、职业、成长环境等等。

那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要想使典籍英译达到最大的效果,作为翻译者,对于典籍的著者的了解是比不可少的。

那此时这位翻译家就有一个作者转变为一个读者,而且是一位忠实的读者——忠实于他要翻译的作品的全部。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中有一观点为反对历史客观主义。

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之前的历史研究要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的变化。

毕竟作为人其认识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经验是不断丰富的。

其实,接受美学反对历史客观主义这一历史观是在狄尔泰、海德格尔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再者,马克思的也是其哲学基础。

接受美学家们很多效仿马克思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来分析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把他们的关系放在一个发展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而非一成不变。

另外,接受美学还借鉴了本文理论等概念,发展出自己的观点——结构思想和历史思想融合。

作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