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翻译_任重道远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问题与思考_王宏印
南开大学典籍翻译及译论研究王宏印2016年考博科目考博真题考博参考书

南开大学典籍翻译及译论研究王宏印2016年考博科目考博真题考博参考书专业代码、名称指导教师人数考试科目备注及研究方向7本院无在职名额。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3典籍翻译及译论研究王宏印①1102二外日语、1103二外俄语、1104二外法语、1105二外德语选一②2601英语综合能力③3603中西译论与译学建设专业课的复习和应考有着与公共课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虽然每个考生的专业不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有一个既定的规律可以探寻。
以下就是针对考研专业课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专业课考试的方法论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
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
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其实考研不一定要天天都埋头苦干或者从早到晚一直看书,关键的是复习效率。
要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有张有弛。
具体复习时间则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考生应该做到平均一周有一天的放松时间。
四门课中,专业课(数学也属于专业课)占了300分,是考生考入名校的关键,这300分最能拉开层次。
例如,专业课考试中,分值最低的一道名词解释一般也有4分或者更多,而其他专业课大题更是动辄十几分,甚至几十分,所以在时间分配上自然也应该适当地向专业课倾斜。
根据我们的经验,专业课的复习应该以四轮复习为最佳,所以考生在备考的时候有必要结合下面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第一轮复习:每年的2月—8月底这段时间是整个专业复习的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_概念_理论与技巧_王宏印

敕编修 , 解题书 目, 收入 库书 3461 种 , 近 8 万
卷。 按经史子集四大类及若干小类编排, 各类
前有小序, 书后有提要 , 简要介绍 、考证和评论 该书。
5.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是按照知识系统, 组 织专门人才编成词条 , 属于著述 , 以形成完整的 知识系统 , 方便查阅 。 例如 《大英百科全 书 》, 按知识门类分为十大类 , 其汉语简编本有十大 卷 。 还有《辞海 》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均属于 当代国内出版的百科全书类。
连 大 学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 )、 春秋类 、孝经 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训诂 、字 书、韵书 )。
史部 :正史类 、编年 类、纪 事本末 类、 别史
学 报
二 ★ 一 ★ 年 第 一 期
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 (诏 令、奏议 )、传记类 (圣贤、名人 、总录、杂录 、别录 )、史抄类 、载记 类、时令类、地理类 (宫殿疏、总志 、都会郡县 、河 渠、边防 、山川 、古迹 、杂记、游记、外纪 )、职官类 (官制、官箴 )、政书类 (通制、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考工)、目录类 (经籍、金石)、史评类。
1 27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文化典籍是文献的汇编 , 而文 献是文本,
有图书与分类的不同。 这种不同, 不仅是文献 形式与表现的不同 , 也是文献内容与涵义的不 同。 在这两方面 , 文献本身都包含中国文化区 别于西洋文化的本质特色, 而这种特色, 又来源 于中国学问与西洋学问。 所以, 在讨论中国文 化典籍的文本和版本问题之前, 首先 , 要简要说 明一下“ 国学 ”的概念和分类 。
类(杂事 、异闻 、琐语 )、释家类 、道家类 。
论中国典籍外译

论中国典籍外译作者:郭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期摘要:今天的中国典籍外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
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寻求切实有效的策略,期望能给典籍外译工作的进步带来帮助。
关键词:典籍外译;作用;现状;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1.引言据《辞海》和《孟子》的阐释,“典籍”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古代的法典制度;二是重要的文献书籍。
最早译介到西方的中国典籍是孔子和老子的著作,但中国典籍远不只儒家和道家的作品。
从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到元剧散曲、明清小说等,都有大量值得翻译的内容。
2.中国典籍外译的作用2.1 传播中国文化做好中国典籍外译,是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的必由之路。
以古代戏剧为例,上世纪末《牡丹亭》引起了西方的注意,演出《牡丹亭》的剧种昆曲被列入联合国公布的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来奄奄一息的昆曲又一次在国内外振兴起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文化。
赫哲族《伊玛堪史诗》、壮族《麽经布洛陀》、达斡尔族《少郎和岱夫》等都已开始逐渐被译成英语。
少数民族典籍外译俨然也已成为中国典籍外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丰富世界文化典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各国人民都能共享的财富。
但由于语言障碍以及意识形态差异,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古代文化知之甚少,因此有计划地把中国典籍翻译成英语需要不懈努力、长期积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译英”越发重要和迫切。
中国典籍,浩瀚如海,灿似珍珠,把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对充实人类文化极其重要。
3.中国典籍外译的发展现状中国典籍外译本来是个冷门方向,但近年来该领域的翻译实践者、理论研究者、学科教学者层出不穷,古典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外译等各领域齐头并进。
从_异语写作_到_无本回译_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_王宏印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5No.3[收稿日期]2015-03-18[作者简介]王宏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典籍翻译与中西译论研究。
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王宏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本文主要结合《京华烟云》等文本的翻译,重申“异语写作”和“无本回译”理论概念,并对一系列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修订和梳理,旨在说明此类翻译现象在理论认识上的重要性和在翻译实践操作上的多样性。
相信这一探索会有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和文化反哺,并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产生根本性的启发。
[关键词]异语写作;无本回译;潜势翻译;文本类型;原文复现[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5)03-0001-09坚持数年的国内外学术观察,使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根本问题和新近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贯穿和综合的倾向,在理论上,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持续化延伸和后者覆盖前者的叠加倾向,也即存在着一个自古至今的翻译连续体。
这一观察使笔者相信:与其限于某一部典籍翻译个案的讨论而容易一叶障目,或者泛泛地讨论典籍翻译的固有理论问题而显得大而不当,还不如从二者的结合上找到一个更具现代性和更为复杂的题目,把以往各种翻译理论的可能性视野包括在内。
换言之,在一组个案的互动观照中显示翻译实践本身的复杂与变量,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个复杂的翻译世界图景来,然后,再在这种更具包容性和容忍性的理论探讨中,揭示并解释典籍翻译的基本问题,以及在今日学术视野中可能采取的解决途径。
这就是本文要从一系列复杂的翻译个案中深入讨论一系列翻译理论问题的初衷。
一、“无本回译”提出的理论背景与观点重申这个话题还得从我的博士生江慧敏的博士论文选题谈起。
中国文化典籍外译及其问题探讨

的结晶,文化典籍更侧重于精神文化的东西,同时也得排除 那些古文化中边缘性的文体,正如王宏印老师所述:“在主 题上,我们着重选取那些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特点而又力图 回答或表现人类重大事件和永久性问题的文体,同时兼顾 中国文学艺术的抒情特色和艺术表现,作为我们所理解的 中国文化典籍的文献”。(王宏印,2009)
文化典籍和文学典籍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之处,是 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和唐宋诗 词、明清小说、元杂剧和散曲属文化典籍范畴。文化现象和 文化文献也属于文化典籍。中国古代科技不是很发达,但也 有些科技方面的著作,即在中医、中药、中餐、茶叶及丝绸等 方面的经典文献也可纳入文化典籍的范畴。这样可以让外 国人在阅读典籍外译著作时对中国古代的各个层面有一个 全面详细的了解。民族的多元化也铸就了中国文化和文化 典籍的多元化。在理解介绍汉族文献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其 他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现象的研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 汉族同其他民族是相互交织融合的过程,他们的文化发展 同中原地区汉族文化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促进汉文化发 展的过程中自身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 分析看待。来自少数名族的文化典籍也是中国文化典籍的 一部分。如,驰名中外、博大精深的“敦煌学”资料,和作为世 界基本人种学之一和涉及中和多民族在历史上产生、迁徙 与发展研究的“蒙古学”,通过历史著作《蒙古秘史》和宗教 典籍《福乐智慧》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蒙古族和 维吾尔族的典籍对外翻译和接受的情况。
1 中国文化典籍的界定
《孟子·告子下》说:“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 守宗庙之典籍。”《尚书序》称:“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后 汉书·崔寔传》说寔“少沈静,好典籍”。这里的典籍就是指书 籍或功能相近的工具书的意思。《辞海》里注解为:“国家重 要文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 也泛指古代图书。”汪榕培老师指出:“典籍主要有两个义 项,一是古代重要文献、书籍;二是法典、制度”。(王宏印, 2009)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价值和信念的核心和表象,而典 籍就是文化的基本体现,是文化传承中自然而然地缔结出
典籍重译重在求精

典籍重译重在求精【摘要】典籍重译是不断摆在一代代译者面前的一项巨大挑战。
本文以中华文化中的《孙子兵法》和古希腊文化中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翻译为例,从译者身份、对原著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等角度阐述了典籍重译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典籍重译重在求精。
【关键词】典籍重译;译者;理解;语言【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02翻译是一种与社会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
无论是中国的“五四运动”,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都脱离不了翻译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各民族文化中典籍的翻译。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涌起的翻译热中,同样有着典籍翻译和重译的影子。
在典籍重译的阵阵浪潮中,由于受浮躁之风的影响,的确存在着赶译和乱译现象,以致有学者发出了“名著重译实乃画蛇添足”[1]的呼声。
然而,少数译者的不负责任行为,并不能成为因噎废食的理由。
恰恰相反,正因为有此类现象的存在,有良知的译者才更应发奋努力,译出精品,以减少译界的芜杂。
典籍是文化中的精华,粗糙的译本则不可能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典籍重译重在求精。
本文拟以中华文化中的《孙子兵法》和古希腊文化中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两部有关战争的名著为例,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1.对译者不求多只求精我们说典籍有重译之必要,并非意味着参与者众,产出译本多,自然就有好作品,而是要看译者是否能各自发挥其所长,贡献出高质量的精品。
例如,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中的十三篇虽然都是理论阐述,但篇篇文风简约,行文流畅,辞少意多。
在英译中贴切地再现源语文本中这一语言风格,对译者而言是一大挑战。
且看中国译者林戊荪先生和西方最大的《孙子兵法》研究网站如何翻译《谋攻篇》中这样一句话:“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林译:consequently, the art of using troops is: when you outnumber the enemy ten to one, surround him; when five to one, attack him; when two to one, divide him; and if equally matched, stand up to him. if you are fewer than the enemy in number, retreat. if you are no match for him, try to elude him. [2]sonshi: generally in warfare, if ten times the enemy’s strength, surround them; if five times, attack them;if double, divide them; if equal, be able to fight them;if fewer, be able to avoid them; if weaker, be able to avoid them.比较而言,sonshi网站的译者显然在目标语方面占有优势,并且很好地发挥了这一优势,其译文也因此而比较地道,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王宏系列讲座五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

3.典籍英译客体研究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学界同仁多认为,翻译客体包括原作和译作。结合前文对典籍英译性质 的分析,典籍英译的客体显然要更为宽泛一些,除了古籍原作和英文译 作,这一客体还应包括典籍作品的现代汉语译文、注解、释义等,主要 分为“注、疏、集解、章句、评注。”
4.2 构主义语言学范式
此研究范式多集中于典籍英译译作与原作在字、词、句、韵律等方面 的比较,以原作为参照物,考察译作得失。《论语》英译是典籍英译研究 者着力最多的文本之一。截止 2014 年 8 月,中国知网共收录了 946 篇 “《论语》英译研究”方面的论文。然而,国内对《论语》研究的视角多 属于语言层面,主要关注翻译中对等的实现,其中多为印象式的赏析和点 评。1992-2013年间中国两岸四地已获得凡医学博士学位的有近 700篇博 士论文,其中与典籍英译有关的论文有 40篇,这些博士论文多描写和批 评分析典籍作品语言层面的翻译特点和翻译得失,以及译者相应的翻译策 略……具体方法多为文本细读、多译本比较、语言对比分析等。
3.1 典籍作品原作
原作是翻译的根本和生命所在,无原作即无译作,亦无任何翻译之事。 故而,对于典籍原作的研究极为重要。 首先要重视版本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历来有不同的版本传世。以《老 子》的版本为例,“1965年严灵峰辑《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共辑得各种 版本三百六十五种。”1973年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2号汉墓出土帛书本 《老子》,帛书本《老子》就有两种写本,分为甲本、乙本。1993年10 月,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出土两千余字的《老子》竹简残片。比起帛 书本,竹简《老子》年代更早。在翻译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典籍作品时, 应当从善如流,选择学界公认的权威文本作为底本,并在译者序言说明 选择该版本的理由。 其次,要重视对典籍作品文本类型、文体风格等的研究。
典籍英译—问题与反思

典籍英译—问题与反思作者:王君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7期摘要: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文化深厚博大的内涵。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辉煌的华夏文明,而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则是我们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英译;翻译;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不但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的人文状况。
上自古神话,下至清代学术,前后数千年的重要作品,包含着中华文化遗产的全部精华,而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传播这些优秀的中国文化典籍则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典籍英译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改进。
一、典籍翻译的重要意义典籍翻译也是中国典籍自身发展的需要。
本雅明曾经指出:翻译作品虽然与原作存在于不同的空间,然而,翻译作品却源于原作,是原作生命的延续(Munday:2002)。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化典籍都是某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如果要将其深邃的思想文化代代传播下去,且经久不衰,就需要学者和译者不断地丰富它的翻译,甚至是重译该作品。
换句话说,典籍英译不但能够使我国的古典作品重新焕发光彩,而且也能向世界传播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
例如《道德经》,相传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我国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以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有一千多种。
其译本之多,远远超过任何一部中华典籍的译本。
不仅如此,“题名为《道德经》的这81个简短篇章,其译本的频繁出现,超过世界上任何一本书,唯一的例外是《圣经》”。
作为译者之一的汪榕培教授也曾经指出:“《老子》在国外已有百余种英译本”,可以说,《老子》一书在不断的译介中获得了新生,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传统道家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
中国文化典籍不但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而且言简义丰,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所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作品全面而准确地翻译到国外,让世界其他民族真正地了解中华文化,进而真正地了解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及
当下 从 事 民族 典 籍 翻译 与传 播研 究 的独 特 意 义 等 问题 谈 了 自 己 的看 法 希 望对 于 当下 的 典 籍 翻译 实 践 与 研 究 具 有 一 点 建 设 性 意义 并望 有 志 于 从 事 典 籍 翻 译 实 践与 研 究 的 青 年 学 人 励 志
,
进 学 继 续 民族 典籍 翻译 的 伟大 事 业
王宏 印
( 南 开 大 学外 国 语 学 院 )
摘
要 本 文 就 目前 中 国文 化 典籍 翻 译 事业 取得 的成 绩 存 在 的 问 题 典 籍 翻 译 涉 及 的任务, Nhomakorabea:
、
,
,
学 科 性质
顺 译 与 逆译
,
闭 门造 车与 借 船 出 海
,
典籍 翻 译 与 非 典籍 翻 译 的 区 分和 对 策
,
。
关 键 词
:
典籍 翻 译
;
顺译 逆译
;
民 族典 籍 ; 跨学 科研 究
。
,
中华 民 族 勤 劳智 慧
,
,
留下 了大 量 优 秀
。
对 世 界 文 明 做 出 了卓 越 贡 献
中 国需要 了 解世 界
。
世 界 也需 要 了 解 中 国 典 籍 英 译是
,
把 中 国优 秀传 统 文 化推 向世 界 的 主要 途径 科 建 设 等 方面 取得 了很 大 的成绩 绩
, ,
经 过 多 年 的发 展
。
中 国 典籍 英 译 在 翻译 实 践 和学
正 面 临 更 大 的发展 机 遇
。
本 文 回顾 了 典籍 英 译 所 取得 的成
分 析 了现 存 的 问题
:
,
并 提 出 了可 资借鉴 的 具 体对 策
;
关 键 词
典籍 英 译
;
成绩
问 题 与对 策
典 籍翻 译
,
任 重 道远
关 于 中 国 文 化 典 籍 翻 译的 问题 与 思考
试论 四 言古诗 《龟 虽 寿 》 的英 译
万
兵
宁德 师 范 学 院 外语 系 )
摘 要
文 章 以三 国 时 代 诗 人
,
、
魏 王 曹操 名 诗 《龟 虽 寿 》 为 例
、
,
审视 赵 彦春 教 授 的英 译 本
,
,
认为 其 译 诗 有 理 论 上 的 自觉
其 译 品 实为 模仿性
一 致性
、
变 异 性 的三 位 一 体 从 而 从 理 论
。
上对 其英 译 作 进 一 步探 讨
,
为 汉 诗英 译 理 论 研 究和 批 评 研 究提 供启 迪
;
关 键 词
:
龟虽 寿
;
三 位 一体
探讨
中 国 典 籍英 译
:
成绩
王 宏
、
问题 与对 策
( 苏 州 大 学外 国 语 学 院 )
摘 典籍
要
,
:
中 国是 具 有
5
,
00
年 悠久 历 史 的 文 明古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