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作者:费丹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活动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到实践,人们总会研究在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
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注意美学,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
关键词:翻译;接受美学;比较美学作者简介:费丹妮,1993年生,女,汉族,辽宁省西丰市人,辽宁大学英语口译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前言:对文学的翻译是翻译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关翻译的著作,从国内到国外可以说是多的数不胜数,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果都是对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
如何准确的翻译文学,不管是从翻译理论到实践,每个人的研究角度都略有不同,对文学翻译都提出了许多建议。
其中,翻译美学是文学翻译中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翻译美学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
并且对这些年在国内外的翻译美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简单的进行了概括,使得文学翻译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欣赏品。
一、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对文学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转述,不能只进行静态翻译,应该将动静相结合,将作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个情况下,翻译人员要建立一个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联,是这个关联贯穿整个翻译之中。
对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起源是对原作者的作品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通过理论价值的体现能提高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
从而研究文学翻译可以进行自身的独白以及让读者与文本能够进行对话,提供了一个在文学翻译上的新思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把原作品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这不代表完成了翻译,在此之后,读者的参与、阅读才是关键,读者对能够接受和感悟译者的作品是决定着该作品翻译的是否成功。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在文艺领域中,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理论强调了读者在文艺作品理解中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艺创作和审美体验。
本文将介绍姚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应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姚斯,德国著名美学家,1967年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概念。
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认为文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构建的。
与传统的以作者或作品为中心的美学理论不同,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了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1、接受美学理论的定义:接受美学理论的是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和意义构建。
它强调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文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才得以实现的。
2、姚斯对接受美学的贡献:姚斯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了读者在文艺作品理解中的重要性,认为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
此外,他还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即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对作品所抱有的预想和期待。
接受美学理论在文艺领域中的应用广泛。
例如,在理解文艺作品方面,接受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在审美感受方面,接受美学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加注重读者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
同时,在价值体现方面,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我们重新审视文艺作品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接受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其未来发展方向也备受。
与其他美学理论的比较优势在于接受美学理论更加注重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体验。
然而,这种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对作品意义的过度诠释、忽视作品本身的客观存在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强调作品本身的客观存在:在强调读者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应忽视作品本身的客观存在。
作品本身的特点和内容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应对作品进行客观分析。
2、提高读者的审美素养:读者的审美素养是影响接受美学理论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文学翻译模糊语的审美转向:接受美学视角

种召唤 , 是作 者 、 译者、 读 者之 间情感 共 鸣的媒 介 , 正是语 言
的模糊性为译者和读者的动态阅读过程增设 了“ 空白” , 从而为 读者提供了一定 的想象空 间 。下 面从两个 方 面来分 析在 文学 作品的翻译过程 中文学翻译模 糊性的主要表现。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0 9 — 0 7 1
一
、
引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 文 学作 品 中 , 作 者 通 常 会 使 用模 糊 语 言 故 设 一 种 模 糊 的
意境 , 向读者呈现其含蓄美 , 从而达到 特定的审美效果 , 让读 者 身临其境 , 感 同身受 。韩 庆玲认 为 , 模糊 言语 含蓄 、 隽永 、 意 味
言艺术处理的结果 。本 文从接 受 美学的角度, 分析 文学翻译 中模 糊语的 审美差畀 , 实现 文学文本翻译 的审美转向。 [ 关键 词] 接受 美学; 模糊语 ; 审美转向 [ 中图分 类号]G 6 4 2 【 文 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0 9 — 0 1 3 6 — 0 2
湖北函授 大学 学报 ( 2 0 1 3 ) 第2 6卷第 9期
文 学 翻 译 模 糊 语 的审 美转 向 : 接 受 美学 视 角
付 晓 丹
( 陕西理工学 院外 国语学院 , 陕西汉 中 7 2 3 0 0 0 )
[ 摘 要] 语 言文 字是构 成文学作品的物质材料 , 是作 家塑造文 学形 象的物质 手段 , 文学语 言的模糊 性是作 家对语
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

041[摘 要]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分析了金凯筠的英文译作《倾城之恋》,强调翻译活动应该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创作更多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 键 词] 接受美学;翻译;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杨 帆一、接受美学与翻译20世纪60年代,作为接受研究理论中举足轻重的派别——接受美学,在德国诞生了。
康斯坦茨学派的领军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能够产生积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作品的意义正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获得的。
姚斯和伊瑟尔理论各有侧重,前者站在阐释学理论的高度提出“期待视野”,即重视读者和作品两者的视野交融;后者研究读者在具体阅读活动中,如何与文本结构互动,从而理解作品所体现的深层意义。
从这些方面而言,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重点放到了读者身上,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与其作品。
(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树立读者为中心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突破。
接受美学以作者及其文本为研究中心的传统理论割裂了作品和读者的关联,忽视了读者的参与能动性。
造成这一偏见的原因是将文艺作品视作与读者毫无关联的存在。
在姚斯看来,“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
它更多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1]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
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
[2]从这个角度来看,接受美学理论不仅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向,也启发学者对文学翻译研究开展革命性的探索。
翻译活动是一种“视野融合”,这一“融合”是建立在译者和作者进行“信息互换”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始终保持“期待视野”,同时还要兼具考虑译作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视野融合”。
浅析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春晓》不同译本

浅析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春晓》不同译本《春晓》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孟浩然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引起了许多有关翻译的讨论,针对《春晓》的不同翻译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第一部分:《春晓》的历史文化背景《春晓》是孟浩然的一首诗歌,原文如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歌概括了春天的和谐美,它诉说了一个清晨,鸟儿争鸣,人们仍然沉睡,夜晚过后风雨声又带来了凉意,春天即将结束,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写这首诗歌时,社会正处在宋末元初险恶的时候,社会动荡、物质贫乏,人们渴望和谐的社会环境,即这种安宁的景象,因此他熟悉的自然环境成为他的写作素材。
第二部分:美学视野下的《春晓》不同翻译从美学角度来看,《春晓》的翻译有几个方面:语言的流畅性,内容的准确性和诗歌的审美特性。
1、语言的流畅性语言的流畅性是一首诗歌翻译的首要任务,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诗歌的审美效果。
《春晓》中,原文中的节奏有着节奏感和韵律,译者需要尽量保持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使译文也能够流畅。
2、内容的准确性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考虑诗歌的内容,原文中的意思尽可能保持完整。
特别是《春晓》,它描述了一个清晨,尤其是有些词语在语言上有着特殊的含义,译者不宜随意减少或加添,而应当尽量保证原文的意思完整。
3、审美特性诗歌有着一种独特的审美特性,而诗歌翻译也要考虑这一点。
特别是《春晓》,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尽可能体现出原文的审美特质,使译文也能够赋予原文的审美效果。
第三部分:不同翻译的比较以下是《春晓》的不同翻译:1、张衡的翻译:“春觉早无声,咬觉细啼鸟。
风雨夜来声,花落知何数。
”2、郭沫若的翻译:“不觉春梦里,啼鸟穿空萦。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罗大维的翻译:“春梦未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翻译者对《春晓》进行翻译时都考虑到了诗歌的审美特性,使译文也可以体现出原文的审美效果。
结论从美学角度来看,不同译者对《春晓》的翻译均具有自身审美特质,在尊重原文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格调,不仅让人体会诗歌的意境,也使人感受到原文的美感。
从接受美学视角赏析张培基英译散文

从接 受美学视角 赏析张培基英译散 文
侯萍英
摘要 : 所谓翻译就是在通过对原文的思考 、 理解之后 , 再运用所需翻译 的文字进行对原 文思想的重现表达过程。较好的翻译 , 既可
以保证原文的原滋原味 , 又可以体现 出译文的美感与韵 味。本文通过 美学视 角对张培基先 生的散 文译作进行探 究, 为散 文翻译 工作 的 研究和 实践提供 参考。 关键词 : 接 受美学 张培基 散文翻译 中图分类号 : G6 4 0 文献标 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4 . 0 7 . 1 3 1
T h o u g h t h e y we r e a me r e s p in r k l e o f t wi n k l i n g d o t s , y e t I h a d b e c o me S O a c c u s t o me d t o t h e m t h a t t h e i r o c c a s i o n a l a b s e n c e w o u l d
1 何谓 散 文翻 译 的“ 美” 从 散文 的整个文体 表现来 看 , 它是不 受音韵 、 格 式 的约束 。
尤其 是 中文散文 的文体表 现更 为灵活与丰 富 , 历来都 有美 文之 称 。中文散文从文字描 述上来讲 , 形散神不散虚 实结合 , 整个文 章篇 幅较短 , 但 从文字情感上 表现出 了细腻生动 , 无论从感 官或 者是审美观来说 , 对于读者都具有 了极大 的冲击效果 。所 以在进 行 翻译 的过程 中, 由于语 言所在 的差异给 翻译工作带来 了比较大 的困难 。在进行 翻译过程 中, 从 整个 文章 的形态来看 , 需 要相似 , 而且 翻译后 的词语 以及整个散文 的结 构包括需要结合译 人语 的 语法 , 只有 对原文有 了较 为深入的理解之后 , 才能保持 原文 的韵 味, 并把原文的美感进行传递 , 尽可能地还原出原文的思想内涵 , 不能在进行 翻译 时 , 只看重原文的文字表 面的表达 。需要在这些
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翻译中译者的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翻译中译者的作用姓名:吴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黄振定20050501中文摘要翻译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复杂的活动之一,它是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动态作用的统~体。
伴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翻译研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只言片语式的经验之谈到现在层出不穷的各种翻译观点,人们对翻译活动这一认识越来越深刻,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观点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纵观中西翻译史,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对等”、“忠实”观念的束缚下,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重要作用。
然而真正系统的对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却是出现在上世纪末,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
对于如此复杂多变的翻译活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加以专门的研究。
因此,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
全文共分为四大章。
众所周知,接受美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次学派提出来的,它基于阐释学和现象学,完成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以文本到读者的转变,完善了对“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体系的研究。
因此,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接受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接受美学观。
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接受过程是译者本身与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是第二次接受活动,这只有在翻译完成之后才能实现。
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
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阅读,让读者接受。
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不仅充当原作的特殊读者,而且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以及关注他们的需求以及接受能力。
有关翻译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二章中得到论述。
由于中西翻译实践都是从宗教作品的翻译开始的,出于对宗教作品的敬仰,从一开始翻译理论就强调对原文的绝对忠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 ,因而有 待于读者 在 阅读 活动 中加 以具体化 、充实 化。 在文本与读者关 系的探讨 中 ,伊塞尔提 出了 “ 空白”这一 概念 ,指文 本中需要 读者根据 自己的想象加 以填 充的 “ 未 言部分 ” ,读者与 文本 的交 流就是在 这些 “ 白”处 发生 空 的 ,因为正是这些需要 读者靠思 考去填补 的地方 ,才把读 者引人到文本所描述的事件 中,以提供未言部分 的意义 。 尧斯则 提出了 “ 待视野 ”这 一概念 。所谓读者 的 “ 期 期待 视野” 。是指 “ 读者接受文学作 品时 自身所具有的某种思维 定 向和先在结构 ,包括伽 达默尔 的历史 视界和个人视界 两 方面的内涵” ,即文化修养 、心理素质 、个性气质 、知识水 平 、生活阅历 、审美情趣 、鉴赏水平 等。一方面 , “ 第一
不断更新 的 【 l 1 。接受 理论 的创始人 是德国南部 “ 康斯坦 茨 学派”的五位年轻 的文学理论 家和教授 ,其 中最著名 的是
伊塞尔 ( f agI r 和汉斯 ・ Wo gn e) s 赫伯特 ・ 尧斯 ( n oe Has b ̄ R Ju ) a ̄ 。他们对作品内部研究 的沸沸扬扬 的美学思潮提 出挑 战 ,对文本 中心论进行 反驳 ,确立 了以读者为 中心 的美学
摘
要 :本文认为译者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 ,同时还要相信译文读 者的接受能力。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6 7 (0 0 4 0 8 - 7 2 2 1)o 堋 7—0 8 2
关键 词:接受美学 ;文本意义 ;创作 自由度 ;接受能力
中图分号 :H 5 09
一
、
去审美经验 和意象时 , 者会把过去 的经验视 界和眼前作 读
品所体现 的新视界做 出想 象性对 比 ,并在实 际上对 自己原
先 的视界 与意象进行 调整 、改造 ,甚 至重新 制作 。其 四 , 部作 品的艺术生命 的长短 ,在某种 意义 上也取决 于读 者 的接受 。 “ 一部文学作 品的历史 生命 如果 没有接受 者的积
第 l卷 7
第 4期
琼 州学 院学报
Ju a o i ghuU ie t or l f o zo nv  ̄i n Q n y
Vo. 1 . No 1 7 .4 Au u t2 1 g s. 0 0
21 0 0年 8月
论 文学翻译 的接受美学观
黄 泽 英
( 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 郴州 430) 2 00
和水平去理解接受 作品 ,带有很强 的主观性 ,造成一千个 读者心 目中有一 千个 哈姆雷特 。其 三 ,阅读是 读者想象性 再 创造 的过程 。当新作 品唤起读者对 同类或有关作 品的过
接受美学既不是 美学 中美的本质或美感一 般形式 的研 究 ,也不是文 艺理论 的鉴赏批评 研究 ,而是 以现象 学和解 释学为理论基础 ,以读 者的文学 接受为 旨归 ,研究 读者对
一
极参 与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 只有 通过读者 的传递过程 。作
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 的经验视野 中。 ”其五 ,文学作 品 的意义 和价值 ,不只是作者所赋 予的 ,也 包括读者 阅读所 增补和 丰富的。作 品是潜在 的、抽 象 的,只有 通过读者 的 阅读 ,才能成 为现实的 、具体 的 ,从 而产生 出更多 的价值
接 受 美学 理 论 概 述
的融合 ,便形成 了一代 代读者 的期待 视野。 ”按照该理论 , 作品文本 只包含意 义潜势 ,包含着被 各种期待视野对 象化 的可能性 。不 同时代对 特定 文学文本 的理解 。总是受该时 代读 者期待视野 的影 响和制约 。不 同时代读者期待视野 的 变迁 ,会导致不 同时代 的读者对 同一 文学文本 的理解 、阐 释和评 价产生差异 ,正是这 种差 异 ,使一 代读 者与前代文 学作 品发 生 “ 对话” ,使 读者 自身 的期 待视野获得对 象化 。 每一 时代的读者都是依据 自己的期待视野使作 品意义现实 化 。同一 时代 的读 者对 同一文学文本 的理解会 因其期待视 野的差异 而有 所不 同。 即使是 同一个 读者 ,也会因其期待 视野 的变化 ,而对 同一 文学文本 产 生不 同的理解 和感悟 。 目同时 ,尧斯还把文学史当作 “ 者的文学史” 读 ,因而读者 成 为他 的接受美学理论的中心 。读者的中心地位表现为 : 首先 ,离开 了读者 ,就 没有 了文学 。文学 的 目的就 是为了 读 者的接受 。其次 ,读者 的接受是一种创 造 。读者并不是 消极 被动地去接受文本 的 , “ 在作者 、作 品与读者 的三角 关 系中 ,读者绝不仅仅是被 动的部分 ,或 者仅仅做 出一种 反应 。相反 ,它 自身就是历史 的一个能动 的构成 。 ”读者 的 创造性表现 为 :其一 ,读者在接 受活动开始前 就有 了 “ 期 待视野” ,这是接受活动的前提条 件。其二 ,读者对作 品的 意义有独特 的理解 与阐释。每个读者 带着 自己的鉴赏趣味
作品接受 过程 中的一 系列因素 和规律 的理论体 系。接受美 学 产生 的历史渊源主要 有胡塞尔 现象学 、当代 阐释学 、俄 国形式 主义 、布拉格学 派的结构 主义 学说 等 ,其 中阐释学
对 它 的影 响最 大。现 代解 释学 的代表 人 物之 一伽 达默 尔 ( asG og aa r H n— ereG dme)认为人的理解具有普遍性、历史性 和创造性。理解 历史性构 成了偏见 ,偏见是理 解的前提 和 出发点 。理解从 根本 上说 就是理解者 与理解对 象之间 的对 话过程 。文本 的意 义 就是 读者 与文 本 对话 的过程 中达 到 “ 视域融合 ”之后生成的 ,因而 ,文本意义是一种动态生成 物 ,不是静止 的、绝对客 观的东西 ,而是多元的 、无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