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夏代的政权由氏族制度构成,以世袭制为主。

•商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世袭制。

•周代采用封建制度,实行分封制。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春秋时期开始出现诸侯国的分封制。

•战国时期,实行了强权政治,实行诸侯削弱中央集权的分封制。

3.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政策上更加灵活。

4. 三国时期及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变化•三国时期,由于腐败和内乱,实行了分裂的政权,政治混乱。

•南北朝时期,分割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政权。

5. 唐宋以后的封建制度•唐代的封建制度相对稳定,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平衡。

•宋代的封建制度变化较大,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官僚制。

二、世界古代国家与文明1. 古埃及文明•埃及的政治制度为神权君主制,法老是政治和宗教的领袖。

•神秘的金字塔和众多的庙宇是埃及文明的代表。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分为苏美尔和阿卡德两个文明阶段。

•汉谟拉比的法典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法律典范。

3.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文明以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为特点。

•罗马文明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实行共和制。

三、世界中世纪的政治变革1. 封建主义的兴起及其政治制度•封建主义是中世纪的特征,实行了分封制度。

•封建主义以君主为核心,鼓励农业发展。

2. 封建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封建经济构成了封建制度中的经济基础。

•封建主义积极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 城市自治与商会制度•城市自治成为中世纪城市制度的特点。

•商会制度是中世纪商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4.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革•重商主义对西欧封建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四、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1. 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唐朝政治中央集权趋于弱化,地方实力增强。

•宋朝实行了农田制度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秦皇汉武(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 秦朝的建立
- 秦朝的起源和发展
- 秦国的肆虐和发起者
- 秦朝的社会制度
1.2 秦朝的统一战争
- 征服六国并统一中国
- 秦始皇的治理和变革
- 秦朝的军事和文化成就
第二单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
- 三国并并
- 隋朝,唐朝和宋朝
- 中国化和中心地位的巩固
2.2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和文化
- 政治和文化的混合
- 文学,美术和科学
- 士族和文化的衰落
第三单元:隋唐五代(公元581年-960年)
3.1 隋唐五代的政治和文化变迁
- 隋朝的统一和变革
- 唐朝的盛世和政治压力
- 五代时期后的政治和文化
3.2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食品和生活惯的变化
- 文学和艺术的繁荣和创新
第四单元:元明清(公元1271年-1912年)
4.1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迁
- 元朝的建立和灭亡
- 明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
- 清朝的建立和后期衰落
4.2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 城市和市场的兴起
-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文学和艺术的繁荣和创新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1901年至今)
5.1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现代化
- 辛亥革命
- 五四运动
- 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
5.2 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工业化和现代化
-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
- 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以上是初中历史复习的提纲,希望对复习历史的同学有所帮助。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通用8篇)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通用8篇)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通用8篇)课法国大革命篇一1、时间: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2、开始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3、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4、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5、颁布文件:《人权宣言》颁布机构:制宪会议(1)主要内容:①人们生而自由平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不可剥夺人权②主权源于国民,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言论、出版自由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评价:进步性:倡导自由平等天赋权利,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是法国大革命中理论旗帜纲领性文件。

局限性: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说明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6、结束: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7、法国大革命影响:P29课巴黎公社运动篇二1.爆发时间:1871年3月18日2.政权成立:1871年3月28日3.斗争性质:是无产阶级通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4.政权性质:事代表工人阶级的政权(或无产阶级的政权)5.革命措施:⑴废除一切旧政府机构,建立新的国家政权⑴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⑴实行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一系列经济措施6.失败:⑴时间:1871年5月28日⑴标志:“五月流血周”7.《国际歌》:又名《英特纳雄奈尔》⑴词作者:鲍狄埃⑴曲作者:狄盖特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篇三1、开始:⑴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⑴主要标志:机器(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⑴国家与行业:最早发生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2、重大发明成果:⑴凯伊-----飞梭(1733)⑴哈格里夫斯----珍妮机⑴瓦特----改良蒸汽机⑴富尔顿----汽船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火车) 3、重大影响(后果)P46课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篇四1.时间:1848年2月2.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4.主要内容:⑴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⑴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⑴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5.历史意义:⑴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⑴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⑴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篇五1、原因:根本原因: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使社会矛盾激化。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全)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后代○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疆域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特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3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六国:条件:商鞅变法,外交策略,地理位置优越,封建经济发展,嬴政的雄才大略,百姓渴望和平,局部统一已经形成。

过程:韩赵魏楚燕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互相牵制配合3、中央官制:丞相(百官之首,处理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太尉(管理军务)地方: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4、巩固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古史纲要1. 人类起源与文明发展- 人类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兴起-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2. 原始社会与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3. 奴隶社会与青铜时代- 奴隶社会的特点与产生原因- 青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文化4. 前秦时代与西周时代- 秦国的形成与秦始皇的改革- 西周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周代的政治危机与分裂5. 其他古代文明- 希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第二章古代中国1. 五帝时代与三皇时代- 传说中的五帝与三皇2. 夏朝与商朝- 夏朝的历史地位与特点- 商朝的建立与发展3. 周朝的建立与分裂- 周朝的建立与分封制度- 西周与东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4. 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与兵器发展5. 秦朝的统一与西汉的兴起-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秦朝的政治制度 - 西汉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6. 古代中国的社会- 古代中国的社会阶层与人们的生活 - 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第三章世界两大古代文明1. 古希腊与古罗马-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与城邦文化-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文化2. 古印度与古埃及- 古印度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 古埃及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第四章中古时代的变革与发展1. 河间燕趙与兵谏- 河间燕趙与秦朝的冲突- 兵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2. 隋朝与唐朝-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繁荣3. 宋朝与元朝- 北宋与南宋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4. 日本的社会变迁- 日本的古代社会与文化- 日本封建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以上仅为复习提纲的梗概,实际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复习。

同时,建议多做历史题目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一、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1 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征1.2 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时代•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和遗存1.3 新石器时代的兴起•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标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明1.4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夏商周时代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夏朝、商朝和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1.5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孔子、墨子、老子等思想家及其学说二、中国古代史的演进2.1 秦朝的建立与秦击败六国的原因•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措施•秦击败六国的原因和过程2.2 汉朝的兴起和东汉的衰亡•汉朝的兴起和汉武帝的治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2.3 三国时期的割据与统一•三国时期各个割据势力的形成•曹操与刘备的政治斗争与统一中国2.4 隋朝与唐朝的统一与开放•隋朝的建立和炀帝的政治措施•唐朝的政治制度和贞观之治2.5 辽、宋、金、元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辽朝、宋朝、金朝、元朝的建立和统治特点•辽宋金元时期的文化变迁和对外关系三、世界古代文明与交流3.1 埃及文明与中东古代文明•埃及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中东古代文明的主要代表和特征3.2 印度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与传播3.3 希腊古代文明•希腊古代文明的兴起和特点•希腊城邦和希腊哲学的发展3.4 罗马古代文明•罗马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基督教的传播3.5 古代东方与古代西方的交流与影响•古代东方文明与古代西方文明的交流途径•东方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和西方文明对东方的影响四、历史研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4.1 历史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历史研究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史料的搜集与整理4.2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方法和措施4.3 典籍的整理与翻译•典籍整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典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4.4 历史故事的传承与演绎•历史故事的传承和重要性•历史故事的演绎和影视传媒的作用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复习提纲,涵盖了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1、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2、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3、古埃及人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4、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现存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5、古埃及的国王称为法老,集军、政、财、神等权力于一身,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权威。

古埃及文明没能延续。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3、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并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

4、《汉谟拉比法典》评价: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意义: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1、古印度文明最早出现在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遗址:哈拉巴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2、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文明鼎盛时期。

3、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管祭祀)、刹帝利(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首陀罗。

除此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这”——贱民。

4、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后世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宣扬“忍耐顺从”。

西汉时传入中国。

5、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一、古代希腊城邦1、古代希腊的地理特点:多山、耕地有限、港湾众多。

2、希腊最早的文明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

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又分为外邦人和奴隶)。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内容;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通过抽签产生公职人员;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加,发放津贴。

3、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弊:(1)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1.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2. 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文学: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绘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建筑:古代宫殿和园林的建造•音乐和舞蹈:古代音乐和舞蹈的流传3. 文化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三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二、欧洲的历史与文化1. 欧洲的原始社会•狩猎采集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农耕社会的兴起: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2.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出现•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艺术和科技成就3.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的兴起与发展•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宗教改革的影响三、非洲与美洲的历史与文化1.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文明的兴起•金字塔与石棺制度•埃及的宗教和文化2. 古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特点•彩陶、金器等的制作技艺•宗教和农业的重要性3. 航海时代的开启•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拉美地区的殖民化与奴隶制度的建立四、中国古代思想与政治1. 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儒家的创立与发展•礼乐教化与封建统治•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 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改革与开放政策•秦汉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隆盛•三国鼎立与政治混乱•晋朝的政治改革与文化繁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军阀混战五、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1. 近代中国的开埠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原因与结果•近代中国的开埠政策•中国面临的外来侵略与国家危机2.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民主革命与战争年代3. 新中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中共建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与政治制度•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以上提纲仅为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的参考内容,具体知识点和重点内容请根据教材来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材分析二.生产力: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铁犁牛耕⑴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且逐渐推广。

⑵西汉:推广耦犁,出现犁壁;耧车。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⑶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耕犁已相当完善,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⑴春秋战国:垄作法。

⑵西汉:代田法。

⑶魏晋:耕耙耱技术。

3.耕作制度⑴两汉:一年一熟。

⑵宋朝: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4.兴修水利⑴水利工程:①春秋:楚国芍陂;战国:秦国都江堰、郑国渠。

②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⑵灌溉工具:①曹魏:翻车。

②唐朝:筒车。

注意:比较翻车和筒车的异同点。

动力;功能。

三.生产关系: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特点)⑴土地所有制:生产力: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⑵组织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⑶产品分配: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3.评价⑴有利: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由于人多地少,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⑵局限:①悲剧性(人祸)。

②薄弱性(天灾)。

③封闭性(自然)。

本课小结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世界地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⑵生产力: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⑶生产关系: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资料地主私有制,农民很少。

第4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背景知识一.官营手工业2.冶金业⑴青铜:原始社会,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时期代表有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⑵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两汉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3.制瓷业⑴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⑵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⑶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

⑷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奉为珍品。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4.丝织业⑴出现: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嫘祖传说⑵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织花⑶唐朝: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中西合璧⑷宋朝:时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花鸟写实⑸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细密精致的缎,成为代表。

机构二.民间手工业1.概况⑴家庭手工业⑵民营手工业2.发展⑴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⑵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⑶明朝中后期: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享誉世界1.地位: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广受欢迎和赞誉。

2.丝绸之路⑴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誉称“丝国”。

⑵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⑶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注意三个趋势:由丝绸到瓷器;由陆路到水路;由民族到世界。

本课小结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⑴手工业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

⑵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⑶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⑷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5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目标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2.两宋城市商业有何新变化?3.了解唐宋元对外贸易发展的情况和特点;明清衰落的表现。

“阶段性”教材分析一.发展历程1.先秦⑴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之为“商人”。

⑵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3.隋唐⑴地域:除都市商业发展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⑵媒介:为商业服务的邸店、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⑴两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⑵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5.明清⑴农产品商品化。

⑵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⑶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打破时空”⑴两汉隋唐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坊”严格分开。

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⑵宋朝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由北向南”三.对外贸易1.繁荣⑴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⑵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⑶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⑷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2.特点⑴方式: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⑵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的要求。

结果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不讲经济效益。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3.明清衰落⑴方针: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⑵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本课小结1.归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⑴汉唐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艰难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渐趋萎缩。

⑵商业活动不断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⑶国内贸易、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⑷金融发达,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出现很早。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6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目标1.从生产关系三要素来说明井田制的特点。

2.了解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均田制、明朝一条鞭法所产生的影响。

3.概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4.归纳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教材分析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⑴特点①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层层分封,不能转让与买卖。

②产品分配: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人身关系:庶民和奴隶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⑵瓦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⑶改革①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⑴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⑵措施:①土地制度: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②赋税制度: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⑶结果:鼓励农民垦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1.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时期⑴措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⑵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西汉初年⑴原因: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⑵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加重征税。

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明清时期⑴措施: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商税。

⑵影响:阻碍了工商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初实行海禁⑴原因: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统治。

⑵措施: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2.清朝闭关锁国⑴原因: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主观原因: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对外贸易。

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决定的。

⑵措施:海禁;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港口。

“十三行”注意: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闭关指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而不是绝对不相往来。

3.影响⑴生产关系: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⑵生产力: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7课开辟新航路学习目标1.归纳开辟新航路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教材分析一.背景必要性+可能性1.经济根源:15C前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的渴望日趋强烈。

由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到东方去寻金成为一股社会热潮。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

4.精神动力: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5.历史条件⑴物质: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⑵科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⑶地理知识:地圆学说开始流行,绘制地图的技术先进。

二.经过1.葡萄牙:由西向东⑴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⑵1497年,达伽马直通印度。

2.西班牙:由东向西⑴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⑵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三.影响1.地理大发现2.商业革命⑴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⑵贸易数量和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⑶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⑷贸易中心转移:由原来的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

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冰火两重天”4.早期殖民掠夺⑴欧洲: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⑵亚非拉:一方面造成了殖民地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该地区旧制度的解体和社会的进步。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本课小结第9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1840年)学习目标1.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实质和影响。

教材分析一.历史条件:可能性+必要性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资本:殖民地带来巨额财富。

3.劳动力:推行圈地运动,获得雇佣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5.市场:随着殖民霸权战争胜利,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手工工场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需要生产革命。

马克思:“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