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坦建筑空间
建筑外部空间概念和解析

日本街巷空间
理论产生的背景
20 世 纪 50 年 代 , 正 值日本战后经济复苏的 高潮,在建筑设计实践 过程中,芦原义信希望 对介于建筑设计与城市 规划之间的建筑外部空 间的构成与设计技巧加 以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以此在空间的处理方面 对大规模的建筑设计、 社区设计、城市开发计 划等做出相应的指导。
《城市意象》 Kevin Lynch 《存在.空间.建筑》 C·Norberg Schulz 《城市与广场》 P· Zucker 《城镇设计》 F· Gibberd 《图式语言》 Christopher Alexander
当时研究背景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两个国家内外空间的对比: 日本:内外空间区别明显 意大利:内外空间相似——功能相似,形式相似。
(3)公共建筑的中心庭 院或内庭院
(4)屋顶花园
(5)建筑周围的灰空间
二、相关的主要理论流派
1.空间的不同理解 2.牛顿空间和爱因斯坦空间 3.知觉空间 4.心理空间 5.意义空间 6.芦原义信和相关内容
1.空间的不同理解
空间理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划分 1)建立在牛顿物理学基础上的“牛顿空间” 2)建立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基础上的“知觉空间” 3)建立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空间” 4)建立在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意义空间”
外部空间的形成: 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内外空间的关系问题:逆空间:建筑周围的空间,应像内空间那样来 重视。
建筑物的平台名词解释英文

建筑物的平台名词解释英文在建筑领域中,平台是一个常见的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或结构中的一个水平平面,通常用于提供工作、休息或观察的空间。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建筑平台名词的英文解释,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1. 阳台(Balcony)阳台是一种位于建筑物外部的平台,它通常突出于建筑物的墙面之外,并由栏杆或其他结构围合。
阳台提供了一个可以欣赏周围环境的空间,也可以用于放置花草、座椅等。
2. 甲板(Deck)甲板是在船舶或航空器上的平台,它提供船员或乘客站立、休息或进行其他活动的空间。
在陆地上,甲板也可以指的是用于户外休闲活动的平台,例如露台。
3. 露台(Terrace)露台是建筑物的平屋顶或平台,通常是一种户外休闲空间。
露台与楼层之间通常有一个开放的连接,可以通过楼梯或斜坡进入。
4. 平台(Platform)平台是指一个基于水平面的结构,它可以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展示、演讲或表演。
在建筑物中,平台可以是一个较高的平面,用于观察或进行特定活动。
5. 悬臂平台(Cantilevered Platform)悬臂平台是指在建筑物上伸出的平台,它通过支撑在一侧的结构,而没有直接支撑在其底部。
悬臂平台可以在建筑物外部突出,也可以用于提供内部的休息或观察空间。
6. 观景台(Observation Deck)观景台是一个用于观察风景、城市景观或其他景观的平台。
它通常位于高楼或山上,为游客提供俯瞰景色的机会。
7. 舞台(Stage)舞台是用于表演的平台,通常位于剧场、音乐厅或其他演艺场所。
舞台提供了演员表演的空间,并经常与观众席区分开来。
8. 棚屋(Pergola)棚屋是一种由柱子或支架支撑的平台,通常被藤蔓或爬行植物覆盖。
棚屋在花园或庭院中经常使用,提供一个阴凉的休憩空间。
9. 面板(Platform)面板是指位于建筑物顶部的平坦平面,可以用于多种目的。
面板可以作为太阳能电池板的支撑平台,也可以用于安装设备或进行维修工作。
景观空间构成要素

景观空间构成要素景观空间是指由自然景观(如山水、植被、水体等)和人工景观(如建筑、道路、广场等)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独特区域。
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与自然互动的场所,也是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建筑、道路和广场等。
地形地貌是景观空间的基础要素,它决定着景观的整体形态和结构。
具有流动性和连续性的地形地貌能够为景观提供创造性的构思和设计方案。
比如,山脉和丘陵可以提供独特而壮观的景观,平原和盆地则可以提供较为开阔和平坦的空间。
地形地貌的高低起伏、曲折程度以及坡度等因素对景观的可塑性和使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植被是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增加空间的生态价值,还能够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美感。
植被的种类和分布方式直接影响着景观的色彩、纹理和质感。
景观中的树木、花坛、草坪等植被元素可以带来清新宜人的氛围,提供遮荫和风景效果。
同时,植被还可以吸收噪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提供栖息地等生态功能。
水体是景观空间中常见的自然要素,它既可以是自然生成的湖泊、河流等,也可以是人工构筑的水池、喷泉等。
水体在景观中具有明显的视觉吸引力和艺术特色,能够增加空间的韵律感和动感。
同时,水体还能够调节景观的气候和温度,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建筑是景观空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它可以给人们提供居住、工作、学习和娱乐等方面的功能。
建筑的形式、风格和尺度对景观空间的整体效果和氛围具有重要影响。
高层建筑可以提供独特而壮观的景观视野,历史建筑可以提供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
建筑的布局和布置方式还直接关系到景观的空间组织和流线。
道路是景观空间中的交通线路,它连接不同的区域和功能场所。
道路的宽度、形状和轨迹对景观的整体组织和畅通度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道路的设计还需要考虑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和便利性,为出行提供舒适和便捷的环境。
广场是景观空间中起连接和聚集作用的场所,它不仅能够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还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我眼中建筑

我眼中的建筑作为艺术之冠,建筑集各样艺术表现手法之人成,将人们的审美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作为由人创建出来的“第二空间”,建筑能够给人以全方向的包庇,遮风避雨,养精蓄锐,几乎就是人类最亲近的伙伴。
这些都使建筑拥有令人沉迷的性质,身临其境,便能够获取安令,获取沉醉,让人恋恋不舍。
一建筑造型:人们看到建筑的第一眼,常常会对建筑的造型产生很深的印象。
建筑造型的目的是为了使建筑拥有整体的感觉。
突出重申建筑物的竖向线条是今世建筑师常用的手法,它能使建筑物产生一种俊逸而上的感觉,经常令人联想到勃勃的活力随和息。
简单的竖向线条的摆列其实不难,重要的是与四周环境以及建筑的交融,这就需要建筑师对建筑物的所处环境及建筑背景进行综合考虑,也是建筑师自己尺度的一种表现。
突出平坦的外形设计造型许多表此刻旅馆,办公建筑,在平坦外形的基础再追求线条及门窗的变化,使建筑崭露头角,给人一种明朗,朴实的造型,表达一种大度,崇高的境界。
棱柱形建筑多用于高层和超高层设计,往常是表皮一致整体的清爽,高耸平顶的棱柱形。
棱柱形建筑有好多种,有的在棱柱形外面作游戏线型现代风格办理,形成轻柔的味道,有的则在复杂的实体表面增添浅浅的锯齿形状。
香港的中银大厦是一种组合的棱柱形建筑。
其组成要素是三棱柱,有名华人建筑大师从古代中国哲学中汲取灵感,从民间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中获取启迪,使建筑表现了某种隐喻,表达了人们追求步步高的美好梦想。
最近几年来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的圆屋顶,是以球面为造型的建筑形式,这样的内部空间更简单区分和间隔,使其拥有最合理的房间和充分的光芒。
北京国家大剧院就是最典型的球面建筑。
一栋建筑在考虑整体的前提下,细部办理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正是这些细部才使建筑有了丰富的视觉感觉。
此中建筑物的进口是整体形象极为重要的部分,是人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
人们往往会留神该进口与建筑整体比率能否合理协调。
所以建筑师对进口的设计在建筑中相当重要。
不一样种类的建筑,进口设计存在较大的差异。
建筑空间布局对室内声学特性的影响

建筑空间布局对室内声学特性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室内声学特性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而建筑空间布局是影响室内声学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建筑空间布局对室内声学的影响,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一、空间布局与声音反射空间布局是指房间内各个物体的位置和相对距离,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反射和传播。
例如,过于平坦的墙面和天花板会导致声音反射过强,造成回音和噪音过大。
而凹凸不平的墙面和天花板,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声波,减少反射,从而改善室内声学。
因此,在设计空间布局时,要注意使用吸音材料,增加墙壁和天花板的凹凸结构,以优化声音的反射和分散。
二、空间布局与声音传播建筑空间的布局不仅影响声音的反射,还影响声音的传播。
通常来说,空间越大,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而空间越小,声音的传播速度越慢。
此外,房间内的隔音墙面也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规划建筑空间时,应该根据需要来决定房间的大小,同时考虑隔音墙的材料和厚度,以及隔音门窗的设置,以确保房间内声音的传播与分散得到合理的平衡。
三、空间布局与噪音控制噪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空间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噪音的传播和干扰。
首先,合理布局办公区与噪音源的距离,例如将会议室和打印机区域放置在相对较远的位置,可有效减少工作噪音对员工的干扰。
此外,增加噪音隔离设施,如噪音屏障、吸声板等,可以有效吸收和减少噪音的传播。
在家庭生活中,合理规划卧室和娱乐区的位置,采用隔音墙面和门窗等措施,可以减少噪音的传播,提供一个安静而舒适的居住环境。
四、空间布局与音乐表演音乐表演场所的空间布局对音质和音效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音乐厅往往具有特定的空间形状和几何结构,以保证音乐演出的优质效果。
合理规划座椅的位置和分布,布置吸声装置和反射板等都是提升音乐表演场所声学特性的重要因素。
此外,建筑内的隔音设计也对音乐表演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637 •1I-Design 发表于2013-01-07 22: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一、地形条件1.布局地形的形态往往直接影响场地设计的总体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如河谷地带。
水网地区等,将导致总体布局呈线状结构。
地形的起伏有利于形成生动的空间和变化丰富的建筑轮廓线。
2.竖向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的高差,是场地设计中对不同高程的利用、竖向空间及景观组织和地面排水及防洪水等方面考虑的重要依据。
3.小气候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将可更合理地布置建筑、绿地等设施。
如在山地利用向阳坡面布置居住建筑,可获得良好的日照等。
4.坡度充分利用和结合自然地面坡度,可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在项目用地选择和总体布局上,需了解的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见表l-2-1。
二、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及投资量和建设进度,因此,场地设计必须考虑建设项目对地基承力和地层稳定性的要求。
建筑物对土壤允许承载力的要求如下:一层建筑60~100kPa、二、三层建筑100~120kPa;四、五层建筑120kPa。
当地基承载力小于100kPa时,应注意地基的变形问题。
同时,场地内的项目建设一般不应位于地下矿藏上面,或有崩塌、滑坡、断层、岩溶等地段。
以下是几种不良的地质现象及其防预措施: 1.冲沟冲沟是土地表面较松软的岩层被地面水冲刷而成的凹沟。
冲沟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个方面。
前者指植树、植草皮、封山育林等工作;后者为斜坡上作鱼鳞坑、梯田、开辟排水渠道或填土以及修筑沟底工程等。
2.崩塌崩塌是山坡、陡岩上的岩石,受风化、地震、地质构造变动或施工等影响,在自重作用下,突然从悬崖、陡坡跌落下来的现象(如图1-2-1所示)。
对于可能出现小型崩塌的地带,应实施加固防治措施。
3.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层或土体在自重、水或震动等的作用下,失去平衡而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如图1-2-2所示)。
建筑群体的平面组合形式及特点

建筑群体的平面组合形式及特点建筑群体是一个城市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组建筑群体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功能区,也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
建筑群体是由多个建筑物共同组成的,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平面组合形式。
建筑群体的平面组合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它们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建筑群体的平面组合形式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特点,可以用于不同的场合。
首先是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主要由一条或多条线性通路组成,通道两侧建有建筑物,视线一般沿直线型道路或水系展开。
线性结构建筑群体在旅游景区、繁华市区等城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人们可以在这条线性结构中自由地穿行,欣赏到不同建筑风格、不同色彩的建筑,感受到城市的多彩生活。
其次是环形结构。
环形建筑群体由一圈建筑物围成,外围通常是街道、绿化带等,集中内向,建筑体量相对较大,呈现出完美、圆润的弧形,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环形建筑群体在商业广场、公园等场所的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使得这些场所非常具有吸引力和视觉美感。
再次是网格结构。
网格型建筑群体由多个均匀排列、相互平行的建筑物组成,呈规则的方格形排列,形成一个平坦的空间。
网格型建筑群体广泛应用于办公楼、商业街区或住宅区等功能性场所,多表现出现代化、平面化的变化趋势。
最后是组块结构。
组块型建筑群体由多个建筑单位组成,这些建筑单位彼此独立或相互连接,形成一个个局部的建筑群体。
组块型建筑群体多应用于新建小区、新建城市区域等区域的规划和设计,在城市中,组块型建筑群体的出现,也使得城市的密度和韵律变得更加紧密和协调美观。
总之,建筑群体的平面组合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美学价值,不同的平面组合形式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居住环境,从而使建筑群体更加均衡、高效和宜人。
同时,在建筑群体的平面组合设计中应更加注重城市文化特色、自然环境的融入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狭长地形建筑规划方案

狭长地形建筑规划方案狭长地形的建筑规划方案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地形的特点和限制性,以实现最佳的空间利用和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在此,我将介绍一个针对狭长地形的建筑规划方案。
首先,根据狭长地形的特点,我们可以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布置主要的建筑物,比如住宅和商业用地。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地面的空间,还可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
这些建筑物可以按照功能、风格和尺度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其次,对于地形较为陡峭或起伏的区域,我们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观景点或公园的位置。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我们可以打造出独特的景观和户外休闲场所,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
此外,对于狭长地形中的狭窄区域,我们可以考虑建设一些连通道路或人行桥梁,以便居民能够方便地在各个地区之间进行交流和通行。
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地形限制对交通和交流的影响。
另外,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防灾设计。
例如,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区域设置防护设施,以预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于狭长地形的建筑规划方案,我们还需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例如,通过合理的园林绿化设计,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绿色空间、提供乐于逗留的场所,并促进生态平衡。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狭长地形的建筑规划必须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相结合。
在进行设计时,我们应该尊重并融入当地的建筑和文化特色,以保护当地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环境。
总结起来,狭长地形的建筑规划方案需要考虑到地形的特点和限制性,通过充分利用地面空间、合理布置建筑物、增加交通和交流的便利性、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等多个方面来实现最佳效果。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我们能够打造出一个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理想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平坦建筑空间1.引子广义的建筑空间包括由于建筑的存在而限定的所有空间,如城市空间、外部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等。
而狭义的建筑空间则专指建筑内部空间。
在没有特殊注明的情况下,本文所讨论的建筑空间是狭义的建筑空间概念的扩展,是建筑内部空间以及与建筑内部空间尺度相似的、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建筑界面限定的建筑灰空间的总称。
对建筑空间的讨论无法离开其在现实维度中几个基本方向的界面,如侧面、顶面和底面。
地心引力的客观存在使建筑在上下两个方向的界面——顶面和底面与其它方向的界面在存在形态的可选择性上有巨大的差别。
现代主义运动初期的荷兰风格派将方盒子般的建筑空间分解为六个方向的壁板,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将不同方向的空间界面抽象为存在形态相似的“面”,使建筑空间不同方向的界面相对匀质化、同一化。
荷兰风格派所采用的壁板由直线和平面构成,回避了将建筑的不同界面同一化的最大障碍——地心引力。
而在当代对于建筑空间的探讨早已突破了荷兰风格派的直线和平面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建筑空间不同方向的界面再次远离了同一化。
其中底面作为建筑空间中与人最直接、最频繁接触的界面,在形态选择上却最受限制——平坦几乎成了对建筑空间底面很难逾越的要求。
那么,是否存在不平坦建筑空间的可能性?如果存在,不平坦建筑空间本身的自由度和灵活度有多大?这个问题其实是建筑空间不同方向的界面重新获得同一性,也就是获得相等或相近的设计自由度的可能性的问题。
这也是本文对不平坦建筑空间的探讨的出发点所在。
2.人的活动和有序不平坦建筑空间对建筑空间及其不同方向的界面的探讨,离不开建筑空间中人的活动。
我们的探讨也将从空间中人的活动开始。
建筑空间中人的活动类型多姿多彩,但可以基本抽象为两类——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
前者包括交通等功能,是对建筑空间的底面状况最敏感的活动形态。
后者则更多与家具等建筑空间设施发生关系,与建筑空间底面接触有限,对建筑空间底面状态相对不敏感。
我们先从动态活动入手探讨空间的平坦度问题。
设想一个人处于一个平坦建筑空间内,在空间没有家具等其它功能设施限定和组织的前提下,人的活动方向是自由的。
如果不考虑建筑其他界面特征及细部处理对人的活动的暗示性作用,那么,这个人有可能向任何方向运动。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其他处理的平坦建筑空间不会对人的活动做出基本限定。
但如果将平坦建筑空间替换为最简单的不平坦建筑空间——倾斜建筑空间。
那么,处于其中的人的活动就具有了明显的方向性。
沿着倾斜面向下走或向上走便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两个方向则随着空间性质的差别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相比之下,沿着与倾斜面处置的方向活动则不被倾斜建筑空间的暗示性所鼓励。
对人的动态活动的方向性的需要为这类不平坦建筑空间产生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
典型的例子是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螺旋状展示空间。
在现实的建筑空间中,人的活动常常是动静结合。
而如前所述,静态活动对建筑底面的状态并不敏感,于是这种空间与静态所需空间的结合产生了一些变体。
如雷姆。
库哈斯的法国Jussieu大学两图书馆方案中的折返坡道状阅览室空间。
这种具有明确方向性的不平坦空间的最大意义是通过人在空间垂直方向活动过程中界面的连续性,消解了传统建筑形态中“层”的概念,促进了建筑空间在垂直方向的进一步解放。
除此之外,静态活动的功能性要求也可以产生不平坦建筑空间。
如剧场建筑的后排座位升起而导致的不平坦空间,其合乎逻辑的发展是汉斯。
夏隆在柏林音乐厅中采用的空间形态,空间底面虽然更加复杂多变,但归根结底仍然是以舞台为中心的功能性不平坦空间的变体。
这两类不平坦建筑空间都是有序且具备明确方向性的,并且是不平坦建筑空间中较简单的空间形态,已经有成熟的技术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把这类不平坦建筑空间通称为有序不平坦建筑空间。
而更加复杂且相对无序的不平坦建筑空间由于各向同性的彻底丧失,人在其中的动态活动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神经系统一定程度的小心和紧张。
也正因如此,活动于其中的人往往倾向于在其中选择一条平坦度最高的曲线作为穿过性活动路线。
这也正反映了无序不平坦与人的动态活动的不容易调和的矛盾,和这类不平坦空间较少被采用的基本原因。
那么,我们对不平坦空间的探讨是否会止于有序和方向性呢?是否存在更加自由但却具备足够合理性的不平坦建筑空间呢?3.空间功能的细分和更自由的不平坦建筑空间空间功能的细分是创造更自由的不平坦建筑空间的一个可行且实用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通过将一个建筑空间所承担的功能进行分解,成为众多数量的子空间的集合。
然后,通过更进一步的功能分析,从各子空间之间恰当的相互关系入手进行分别设计。
这种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在每个子空间相对平坦的前提下实现整体建筑空间的不平坦。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演示一下在这种方法的运作下不平坦建筑空间的形成过程:假设一个普通的10人办公室空间,其中有前台、管理层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员工办公空间、就餐空间和小的休息空间,以及将这些空间串联起来的交通空间。
空间的底面是完全平坦的。
然而,平坦从建筑功能上是否是这个办公空间组合最合理的选择呢?例如前台,作为公司的形象展示和对公司来客起到管理功能的空间,来客的水平视线高度是否是公司形象展示的最佳位置?前台服务人员在端坐状态下视线位置在何处为最佳。
如此分析的结果,前台的地面与入口处保持相同的水平标高似乎未必是最佳的选择。
同样道理,公司管理层办公位置的标高是否可以适当抬高,以便于视线可以随时掌握公司任何部位的动向?会议室的标高是否可以适当降低,形成一种更加内聚的会议氛围?即使同样为员工办公空间,员工的工作性质是否也有微妙的差别?有些员工的工作相对独立一些,而有些员工则必须与其他员工密切配合。
还有每位员工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是否也有个人特征鲜明的工作习惯?这是否也会让每一个员工具体的办公空间地面的标高也各不相同?最后,面对这些不同标高的子空间,将其串联起来的交通空间是否有必要保持相同的水平标高?交通空间本身在可接受范围内的不平坦是否更加有助于每个子空间自身的性质和特征的表达?对于不同水平标高的子空间,什么是最恰如其分的联系方式?台阶、坡道甚至空间本身即采用自由曲面?……在提出这些问题并按照现实的情况对其做出选择之后,我们发现,更加自由的不平坦建筑空间产生了。
以上我们的假设更多地基于功能理性的原则。
但这个过程并不排斥感性因素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感性因素对于把握或变性因素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演示中我们没有考虑功能的灵活可变性。
如公司人员构成的变化、员工的流动等等。
但通过使用现代技术所能够采用的各种手段,实现不平坦建筑空间最大限度的可变性,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4.家具的空间界面化和小尺度不平坦建筑空间建筑空间功能不可能无限制的细分下去。
作为每个特定的个人或每个特定的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度,或者说,人自身的尺度,是空间功能细分的尺度极限。
在前面的演示中,我们假设每一个子空间本身是平坦的,或者,至少是相对平坦的。
然而,每个子空间本身的平坦是否是必需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对空间中的家具的探讨得出结论。
家具除了被当作建筑空间的配套服务设施外,是否也可以与地面一起被看作建筑空间的下部界面?我们注意到,固定家具作为建筑空间中的不可变因素,对空间的性质和特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非固定家具,虽然对于建筑空间的依附性要小得多,但如果移去这些固定家具,空间的性质和特点也必然会发生改变。
所以我认为,将家具与空间底面一起作为建筑空间下部界面来探讨是可行的。
即使不可行,至少家具存在着空间界面化的可能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设想,如果在设计中将地面和家具作为连续的界面进行设计,而不是将家具作为建筑空间的附属品来处理的话。
那么,即使作为一个在功能上无法继续细分的子空间,也存在着成为不平坦建筑空间的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意大利maO/emmeazero建筑工作室的作品h-Ouse证实了这个判断。
[1]H-Ouse 是一个介于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之间的设计作品,是一个外表面相对固定而内表面可以灵活变化的容器。
这个供居住用的面积很小的容器通过内表面的灵活变化可以承担诸如多媒体、游戏、就餐、洗浴、性及睡眠等各种功能。
这个方案令人感兴趣的是其内表面的变化导致的空间下部界面的变化。
其形成的一系列空间的下部界面形态可以被分别归类于基于功能要求的有序不平坦空间(多媒体)、无序不平坦空间(游戏)、平坦空间的界面连续化(性及睡眠),以及家具或设施的空间界面化所形成的不平坦建筑空间(就餐和浴室)。
在最后一种情形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建筑空间的最初形态之一——山洞的建筑空间形态。
家具的空间界面化的结果与建筑空间所能追溯的本原竟如此接近。
5.表现主义的不平坦建筑空间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从建筑空间的功能性特征出发,探讨了三种不平坦建筑空间产生的途径,这就是:来自于人的动态活动的方向性要求或静态活动的功能性要求的有序不平坦建筑空间;来自于空间功能的细分的不平坦建筑空间和来自于家具的空间界面化的小尺度不平坦建筑空间。
这些探讨从空间功能上赋予不平坦建筑空间以充分的合理性。
但我们仍然不能忽略更大程度上来自于表现主义的不平坦建筑空间。
FOV建筑工作室1997年设计的虚拟住宅方案通过不平坦的、连续的建筑空间,试图达到数学上著名的“莫比乌斯带”所展示的有趣的空间界面特点。
这里的不平坦建筑空间更多来自于表现主义,但同时是对多维连续建筑空间的一个有益的探索。
雷姆。
库哈斯1990年的摩洛哥Agadir宾馆及会议中心竞赛方案的广场空间可以认为是表现主义的不平坦建筑空间的代表性作品。
“我们的主题是一栋覆盖于屋顶和和平台之下的建筑,目的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广大的空间,一个面向海、加盖于沙滩之上的广场。
”广场空间位于由宾馆和屋顶上的豪华会议厅组成的“顶盖”和由会议中心组成的“基座”之间。
空间的不平坦本身“是沙丘地形的延伸,也是这个主题中的主要构成因素。
”“基座”的功能处理是产生这种不平坦建筑空间重要条件之一。
广场空间本身属于由“基座”、“顶盖”及柱网限定的建筑灰空间。
除了入口大堂、内院、自动扶梯、垂直交通设施及部分服务设施外,整个广场空间的景观性特征远重于功能性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表现主义的、非功能性的不平坦建筑空间之所以能够成立,几个基本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首先,基地环境本身的特征赋予这个不平坦建筑空间以合理性。
大海和沙丘的存在,向公众开放的广场使这个空间更多与海滩上的游客而不是与建筑本身的功能发生关系。
同时,建设于海滨的宾馆和会议中心这一建筑性质本身也对建筑提供了更多的景观要求。
其次,对流线系统的精心设计是此空间成功的基本保证。
口袋形的基本道路选择了不平坦建筑空间中相对平坦度较高的位置。
自动扶梯和垂直交通系统的设置更使此广场空间实现了流线系统的多层次和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