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老先生的代表作。
在书中,他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建筑空间的很多基本知识。
作为学习环境艺术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既不会那么的深奥难懂,又能给我们很深的教育与影响,应该是我们的必读书之一。
全书分成了八章,分别是:1总论、2功能与空间、3空间与结构、4形式美的规律、5内部空间的处理、6外部空间的处理、7群体组合的处理、8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
我重点分析一下第三章的内容。
把符合于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适用空间,把符合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之为视觉空间,把按照材料性能和力学的规律性而围合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而空间需要与结构结合起来。
结构主要是空间的围合结构。
第一种结构是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一类构件是墙柱,另一类构件是梁板。
墙柱承受的是垂直的压力,梁板主要是承受弯曲力,墙柱是形成空间的垂直面,梁板是形成空间的水平面。
这种结构的好处就是在围合空间的构件同时起到了承重和围合空间的作用,这种结构应用十分广泛,从古到今都是常用的体系。
第二种是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与第一种结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框架结构是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围合、分隔空间的墙面明确地分开,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利用多种建筑材料的优良特性,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并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国古代的建筑最擅长运用的木构架体系也是属于框架体系的一种,由梁架承担着屋顶的全部荷重,而墙仅仅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做到“墙倒屋不塌”。
而钢筋混凝土的问世,使得近代框架体系得到极大的发展。
其中近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到的新建筑五法中的底层透空就是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出现。
第三种是大跨度结构体系。
大跨度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筒形拱、交叉拱等拱类、穹窿结构、近代大跨度金属结构、衍架结构、钢筋混凝土钢架、拱形结构、壳体结构、折壳结构和悬索结构等等。
多种多样的大跨地结构都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的室内空间而产生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材料应运而生,使得巨大的空间成为可能。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pptx

《建筑空间组合论》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自从大一
经老师推荐阅读以来,至今虽不能说是精读过,但其大意也算理解一
二了。它与《建筑语汇》成为我做设计之前比翻的两本书,它们用
通 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让我明确了设计的意义、方向和手法,从而
让我
们这样的低年级学生能较为快速的了解该怎样做好设计,我认为它是
重要还是形式重要感到困惑,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书中赞成
《建筑十书》中建筑应该具有坚固、实用、美观的特点,坚固和实用
是建筑最基本的因素,而美观则是相对现状而言的。书中指出,我们
不能以古代教堂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住宅,因为工业时代的到来时的
任何东西都开始走向标准化与量产化,这样能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而
方案的时候少走了许多弯路。虽然我们现在不免沦于生搬硬套,但是
我们可以在一次次的运用和老师的指导中体会这些技巧的精髓,它同
时亦告诉我们,做好建筑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东西
需要我们去积累去领悟,这本书给我们开了一扇便捷之门,而修行还
是在个人。
又比如功能与形式上的问题。大一的时候我时常对到底是功能
比如关于审美这个方面。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 有 美感,于是很多同学都问过老师“什么是美”,老师的回答常常 太过 笼统,比如说“有规律的东西才有美感,比例和尺度要拿捏好”,可 是什么叫有规律、规律该如何运用、什么样的比例和尺度才会是美的 这类问题总是由于时间等限制老师讲的总是不够多我们总是有很多 问题需要自己寻找答案。而此书的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所述的内
2
“怎样产生美”这一问题。诚然美不会仅限于产生于这几种手法之中 , 还需要更多的直觉与灵感,但是作为建筑系新生的我们审美观这一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总论建筑空间是由建筑每个界面围合成的领域,它是从自然空间中分割出来的,并且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然空间相比建筑空间具有人为性和功能性。
它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人类在征服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以实体物质为基础的建筑空间,同时为了实现功能性和满足艺术化的要求,创造营造出更为良好的建筑周围环境,从而使建筑的外部空间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对于建筑的起源就是原始人类为了避风雨,御寒暑和防止其它自然现象或野兽的侵袭,而要栖身的空间,而功能也就是人们盖房子总是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的。
建筑的形式主要是:内部空间和外部体型。
以下为建筑最基本的单位形式:1.空间的大小2.空间的形状3.空间的比例关系4.门窗设置但必须要适合一定的功能要求,没个都是有各自的独特的形式来区别其它的房间等。
例如:起居室不同于客厅,阅览室不用于车库,生产车间不同于电影院对于一完整的建筑而言,功能的合理性不仅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还应于房间之间的组合,相反的话,同一功能要求也可以用多种的形式空间来适应。
形式1.对称形式:庄严肃穆雄伟例如:我国古代的皇宫建筑2.非对称形式:自由轻巧活泼例如:我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建筑的功能有:1.物质功能:工业建筑2.精神功能:纪念碑凯旋门3.使用功能:如.创库堆站对于艺术性形式美,在建筑中凡是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的必须符合于形式美的规律,但是符合形式美规律的建筑不一定有艺术性。
之间的区别:形式美对于现实的审美关系只限于物体外部形式本身是否符合于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等与形式美有关的法则。
艺术性要求通过自身的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
建筑的特征是一个建筑物的个性,所以我们设计者要考虑到那的地形环境民族特色等来设计一个意图和结构。
功能与空间对于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来说我们应该先考虑一定的功能必须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还的要考虑满足功能要求,以及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
(2020年7月整理)《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doc

一本书带给我的设计心得——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建筑空间组合论》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自从大一经老师推荐阅读以来,至今虽不能说是精读过,但其大意也算理解一二了。
它与《建筑语汇》成为我做设计之前比翻的两本书,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让我明确了设计的意义、方向和手法,从而让我们这样的低年级学生能较为快速的了解该怎样做好设计,我认为它是一本建筑系学生十分必要研读的经典之作。
彭一刚先生在第一版前言中说到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学生苦于得不到系统的建筑构图方面的只是,教师又很难再有限的课堂辅导中讲清这些道理,加之构图原理本身又多少有一点抽象,难以捉摸,于是学生难免会感到神秘莫测,而教师又苦于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可能由于缺少共同语言而有所隔阂”一现象我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普遍的一个难题,当初彭一刚先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书的,纵观此书,其内容之详实涵盖面之广泛语言之通俗精炼不得不赞叹彭一刚先生对于建筑系教学的用心良苦。
本书共九章,有总讲有分讲,功能空间结构审美等分类看目录便一目了然,哪里遇上困惑就看哪里,每次翻阅总会有多少心得,它更多的不是一部讲大道理深奥义的书,而是讲各种情形的各种解决方案,市面上太多的建筑书籍难免或空泛或深奥使得我们难以从中学到东西,故此书对新生而言是十分难得且足够经典的。
很多老师在课上疏漏的或没有细讲我们又很想了解的内容书中都有详细的解释。
比如关于审美这个方面。
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有美感,于是很多同学都问过老师“什么是美”,老师的回答常常太过笼统,比如说“有规律的东西才有美感,比例和尺度要拿捏好”,可是什么叫有规律、规律该如何运用、什么样的比例和尺度才会是美的这类问题总是由于时间等限制老师讲的总是不够多我们总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寻找答案。
而此书的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所述的内容让我获益颇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美是从对立同一种得到的,物质世界有许多有机统一性值得我们借鉴,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得到统一,主从分明、对称的均衡、不对称的均衡、对比与微差、韵律、比例、几何关系、相似形等都可以得到形式的统一从而得到一个美的物体。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精选.)

一本书带给我的设计心得——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建筑空间组合论》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自从大一经老师推荐阅读以来,至今虽不能说是精读过,但其大意也算理解一二了。
它与《建筑语汇》成为我做设计之前比翻的两本书,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让我明确了设计的意义、方向和手法,从而让我们这样的低年级学生能较为快速的了解该怎样做好设计,我认为它是一本建筑系学生十分必要研读的经典之作。
彭一刚先生在第一版前言中说到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学生苦于得不到系统的建筑构图方面的只是,教师又很难再有限的课堂辅导中讲清这些道理,加之构图原理本身又多少有一点抽象,难以捉摸,于是学生难免会感到神秘莫测,而教师又苦于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可能由于缺少共同语言而有所隔阂”一现象我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普遍的一个难题,当初彭一刚先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书的,纵观此书,其内容之详实涵盖面之广泛语言之通俗精炼不得不赞叹彭一刚先生对于建筑系教学的用心良苦。
本书共九章,有总讲有分讲,功能空间结构审美等分类看目录便一目了然,哪里遇上困惑就看哪里,每次翻阅总会有多少心得,它更多的不是一部讲大道理深奥义的书,而是讲各种情形的各种解决方案,市面上太多的建筑书籍难免或空泛或深奥使得我们难以从中学到东西,故此书对新生而言是十分难得且足够经典的。
很多老师在课上疏漏的或没有细讲我们又很想了解的内容书中都有详细的解释。
比如关于审美这个方面。
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有美感,于是很多同学都问过老师“什么是美”,老师的回答常常太过笼统,比如说“有规律的东西才有美感,比例和尺度要拿捏好”,可是什么叫有规律、规律该如何运用、什么样的比例和尺度才会是美的这类问题总是由于时间等限制老师讲的总是不够多我们总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寻找答案。
而此书的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所述的内容让我获益颇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美是从对立同一种得到的,物质世界有许多有机统一性值得我们借鉴,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得到统一,主从分明、对称的均衡、不对称的均衡、对比与微差、韵律、比例、几何关系、相似形等都可以得到形式的统一从而得到一个美的物体。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对大小的规定性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3、功能与空间
3.2 对多空间组合的规定性 3.2.1 以走道来联系
右上图为医院,下两图为 教学楼,均为走道式。
PPT文档演模板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3、功能与空间
3.2 对多空间组合的规定性 3.2.2 围绕着楼梯来布置
PPT文档演模板
起伏的韵律
起伏与渐变的韵律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4、形式美的规律
4.6 比例与尺度
PPT文档演模板
佛光寺东大殿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4、形式美的规律
4.6 比例与尺度
平常——惊讶
狭窄——开阔
PPT文档演模板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4、形式美的规律
4.6 比例与尺度
PPT文档演模板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冰岛Ion豪华探险酒店的大开 窗和通廊充分引进了自然的 美景,使空间的品质更胜一 筹。
PPT文档演模板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2、建筑与环境
2.1建筑与环境
2.1.2 建筑要利用环境 安藤忠雄的海边别墅开窗引入海景
PPT文档演模板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2、建筑与环境
2.1建筑与环境
2.1.3 创造环境达到相融
PPT文档演模板
当中低两旁高的的空间具有沿纵轴外向感。右下图为某车站站
台车篷。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5、内部空间的处理
5.3 空间围透关系的处理
朝南临湖,朝北对庭园
某茶室
PPT文档演模板
冷饮部分呈弧 形,一面为空 廊,可以眺望 景色。
建筑空间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论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功能之说。
建筑一般都会具有实用功能,有待于发展其精神性的审美意义,只有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才是健全的。
一、突出建筑的空间美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
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
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
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
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
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足它的足够的空间。
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
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
二、空间使用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面且还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要。
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
各类建筑由于功能要求的千差万别,反映在形式上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
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
然而就一幢完整建筑来讲,功能的合理性却不仅仅有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而且还有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著名建筑学家赫尔佐格所著,是一部探讨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赫尔佐格不仅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灵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设计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赫尔佐格在《建筑空间组合论》中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强调建筑的设计应该从功能和空间需求出发,而不是单纯追求外观的美感。
他认为,建筑的空间组合应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而不是为了追求独特的外观。
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另外,赫尔佐格还在书中提出了“形式即功能”的观点,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是由其功能和空间需求决定的。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所不同,它强调建筑的形式应该是为了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追求艺术的表现。
通过这一观点,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需求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书中,赫尔佐格还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组合应该是有机的,它应该是由各个空间元素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空间的组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有了更多的思考。
赫尔佐格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理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在建筑设计领域有所突破,也会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思想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书带给我的设计心得——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自从大一经老师推荐阅读以来,至今虽不能说是精读过,但其大意也算理解一二了。
它与《建筑语汇》成为我做设计之前比翻的两本书,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让我明确了设计的意义、方向和手法,从而让我们这样的低年级学生能较为快速的了解该怎样做好设计,我认为它是一本建筑系学生十分必要研读的经典之作。
彭一刚先生在第一版前言中说到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学生苦于得不到系统的建筑构图方面的只是,教师又很难再有限的课堂辅导中讲清这些道理,加之构图原理本身又多少有一点抽象,难以捉摸,于是学生难免会感到神秘莫测,而教师又苦于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可能由于缺少共同语言而有所隔阂”一现象我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普遍的一个难题,当初彭一刚先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书的,纵观此书,其内容之详实涵盖面之广泛语言之通俗精炼不得不赞叹彭一刚先生对于建筑系教学的用心良苦。
本书共九章,有总讲有分讲,功能空间结构审美等分类看目录便一目了然,哪里遇上困惑就看哪里,每次翻阅总会有多少心得,它更多的不是一部讲大道理深奥义的书,而是讲各种情形的各种解决方案,市面上太多的建筑书籍难免或空泛或深奥使得我们难以从中学到东西,故此书对新生而言是十分难得且足够经典的。
很多老师在课上疏漏的或没有细讲我们又很想了解的内容书中都有详细的解释。
比如关于审美这个方面。
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有
美感,于是很多同学都问过老师“什么是美”,老师的回答常常太过
笼统,比如说“有规律的东西才有美感,比例和尺度要拿捏好”,可
是什么叫有规律、规律该如何运用、什么样的比例和尺度才会是美的这类问题总是由于时间等限制老师讲的总是不够多我们总是有很多
问题需要自己寻找答案。
而此书的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所述的内容让我获益颇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美是从对立同一种得到的,物质世界有许多有机统一性值得我们借鉴,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得到统一,主从分明、对称的均衡、不对称的均衡、对比与微差、韵律、比例、几何关系、相似形等都可以得到形式的统一从而得到一个美的物体。
其中“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一节中讲到“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方法来调节门窗与墙面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我得到了许多启示,至少我知道以后可以运用这种方式使方案的开窗更美观,还有一些关于美的比例关系让我设计方案时有理可循,而不是盲目地反复思考“怎样产生美”这一问题。
诚然美不会仅限于产生于这几种手法之中,还需要更多的直觉与灵感,但是作为建筑系新生的我们审美观这一方面有着普遍缺乏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能在短时间内有大改善的情况下,若是不告诉我们一种类似于公式的可以套用的手法我们很难开始着手设计。
它告诉了我们许多的公式让我们体会套用,这使我们设计方案的时候少走了许多弯路。
虽然我们现在不免沦于生搬硬套,但是我们可以在一次次的运用和老师的指导中体会这些技巧的精髓,它同时亦告诉我们,做好建筑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积累去领悟,这本书给我们开了一扇便捷之门,而修行还
是在个人。
又比如功能与形式上的问题。
大一的时候我时常对到底是功能重要还是形式重要感到困惑,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
书中赞成《建筑十书》中建筑应该具有坚固、实用、美观的特点,坚固和实用是建筑最基本的因素,而美观则是相对现状而言的。
书中指出,我们不能以古代教堂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住宅,因为工业时代的到来时的任何东西都开始走向标准化与量产化,这样能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而获得更多的效益,曾经人们曾一度追求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和统一但随着人们精神需求上的提高人们开始厌倦了冷酷的方盒子建筑从而思考更加具有人情化的地域性建筑。
中国处于发展阶段,在各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作者认为国外许多过时的理念可能正适用于国内当下现状,毕竟我们的经济还在发展,要从坚固实用着手,从过度强调功能的建筑渐渐走向更有人文情怀的建筑。
这让我感触颇深,我懂得了所谓的建筑的合理性,即在满足坚固实用的情况下应在考虑经济情况及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的实现其美观性,建筑史是在功能与形式的矛盾与统一下逐渐发展的,故矛盾不能被解决,我们只能不断修改完善方案以最大限度的缓解矛盾。
这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
虽然中国当下的建筑情况不容乐观,但彭一刚先生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创造出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的。
我对此亦深信不疑。
书中内容实在太多,感想不尽,用之不竭,不论是结构、空间、功能还是审美、形式、处理手法写的都十分详尽,对于我们低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十分受用了。
翻阅此书,亦能感受到彭一刚先生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的真诚,令人肃然起敬。
成书至今已时隔几十年,故书中内容难免受到时代的限制,有些观点我们也不能盲目跟从,但是那些客观的自然规律与经典的处理手法是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去理解消化的。
感谢彭一刚先生,感谢这本《建筑空间组合论》,它让我逐渐开始理解了建筑设计,知道之后的路该怎么走,我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
感谢此书的引导,所谓设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