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胡同文化》公开课教学设计 河大版1
语文《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

语文《胡同文化》精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胡同文化》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述和评价。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胡同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语言特色。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胡同文化的内涵及其与现代文化的差异。
2. 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胡同文化的背景及意义。
(2)学生分享对胡同文化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胡同文化》。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如文化、社会、历史等角度。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胡同文化》,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和探讨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下一节课分享讨论成果。
六、教学过程(续)6.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有关胡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际案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7. 课堂实践(1)学生模拟策划一个关于胡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项目。
(2)学生代表分享项目方案,其余学生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2)学生分享对胡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看法和感悟。
(3)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期望。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和分享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度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河大版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
《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
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二、解题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作者简介: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
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胡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胡同的起源和发展2.胡同的特点和价值3.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4.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胡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胡同的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胡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和创新胡同文化。
4.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胡同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胡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胡同的兴趣,导入本课。
2.背景介绍:介绍胡同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对胡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特点和价值: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胡同的特点和价值。
4.影响和创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和创新胡同文化。
5.总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强调胡同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胡同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3.学生在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4.学生对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创新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2.实地考察:胡同、博物馆等。
3.专家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4.教材和参考书籍:胡同文化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在实地考察时,要注重学生的安全,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3.在小组讨论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在教学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5.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要注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7胡同文化》word教案(4)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教案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四、过程和方法:速读、朗读,感悟、讨论。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 建筑,是石刻的史书,是凝固的音乐,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
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然存在着先人们的灵魂和他们的鲜明个性。
今天,我们就到北京,看看那里的建筑----胡同,看它折射出怎样的灵魂。
【出示课题】分析课文前,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及作者)2检查预习:52页(写一写用一用)(1)字词音义:薪惊闺噌安土重迁檩塌腌庠摞逆来顺受衰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怅望低徊(2)作者简介: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nào)纪事》等,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
3题目解说a关于胡同(hútòng )。
北京胡同的历史渊源,胡同的别名.b关于文化(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胡同能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物质型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心理型的:胡同里人的生活】读课文1、5两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笔下的胡同文化是心理型的?(答案在文中标出)【第一段最后一句,第五段三,四两句。
】总结: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课程目标:1. 通过介绍和讨论胡同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程主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什么是胡同文化。
2. 学生回答后,给出对胡同文化的简单概念解释。
二、胡同文化介绍(10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介绍胡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胡同在中国城市中的重要性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 鼓励学生讨论胡同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三、小组活动:胡同文化探索(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每组选择一个胡同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居民生活等方面。
3. 学生回到教室后,分享各自观察到的胡同文化特点。
四、胡同文化艺术创作(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胡同文化的理解,选择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手工艺等)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创作还是小组合作,展示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作品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向他们分享创作背后的胡同文化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胡同文化,并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课堂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老胡同,深入了解和体验胡同文化。
2. 邀请一位胡同居民或专家分享自己对胡同文化的研究和见解。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和展示作品的积极性和表现。
2. 听取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创作的解释。
拓展思考:1. 胡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保护和传承?2. 胡同文化对当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3. 在你们所居住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胡同文化存在吗?你们如何评价这些文化?六、胡同文化保护与传承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
学生可以提出保护措施,如加强历史保护、改善胡同居民生活条件、开展文化活动等。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学习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展现文化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和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文化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些关于胡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的课题《胡同文化》。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汪曾祺的生平、作品和文学成就。
3.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感受文章的整体氛围。
4. 细节分析:逐段分析课文,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5. 主题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胡同文化的优缺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6.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写一篇短文来介绍那里的文化特色。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展现文化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通过讨论和发言,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在讨论环节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言机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

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相关推荐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视频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一)胡同特点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二)胡同文化的内涵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板书:生活方式胡同文化封闭隐忍、易于满足、安分守己(最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2.选做题:查找你最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2【教学目标】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设计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设计在中国的城市中,胡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们生活的印记。
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并尊重胡同文化,是当下教师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本文将结合胡同文化的特点,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胡同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描述胡同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能够比较胡同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异同。
3. 能够表达对胡同文化的看法和态度,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刹海的胡同文化2. 胡同中的四合院建筑风格3. 胡同内外传统生活方式的差异4. 胡同文化的代表性节日和习俗三、教学重点1. 胡同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 胡同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3. 胡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义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景观和建筑特点。
2. 视频讲解:播放与胡同文化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胡同生活的真实情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胡同文化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进胡同,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引入胡同文化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胡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代表性特点,让学生对胡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胡同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视频观看:播放胡同文化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胡同文化的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对胡同文化的完整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评价他们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作、绘画或展示,评定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同文化》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视频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
毕业后曾在昆明、上海等地做中学教师,1948年到北京工作一直到逝世。
曾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北京京剧团工作,先后担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
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和《沙家浜》等京剧剧本。
(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
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点
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
(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
(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
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
(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
(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内涵
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
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
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
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
(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
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
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
(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课外解决!
(最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2.选做题:查找你最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