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97):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合集下载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日两国作为当代东亚地区的两个关键性大国,其相互关系对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

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

柯林武德曾经说过:“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依然存在,它并没有死去。

”只通过对昔日中日关系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今日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日关系1.历史回顾(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

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

传说中的徐福东渡就是这个时期,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由于中日之间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中国影响很。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

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

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

这段时期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

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

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

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

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

”[1](P.231)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

”[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

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中日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现状目前,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问题还在僵持对抗,事态不断升级。

中国上下游行抗议此起彼伏,各地游行队伍中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抵制日货。

” 由涉及领土主权争端,而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经济领域。

如何“抗日”战争是政治的延伸。

当政治诉求通过和平方式无法实现时,即将面临爆发战争的风险。

然而对于中日两国,当今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仅为了6平方公里的无人小岛爆发战争,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

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军事角度上看,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也是很小,尤其中国大陆,一贯是“政治问题经济解决,经济问题政治解决”,于是“抵制日货”首当其冲。

据央视调查,9成网友表示不再购买日本产品。

有网友认为,经济制裁也是一种武器,并且同样能达到军事上反制的效果。

并提出可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减少、拖延或停止从日本进口商品。

日本是依赖出口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日本的第一贸易出口国,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11年日本对华贸易和对华出口将分别占日本外贸总额和出口总额的19.7%和20.6%。

排在第二和第三的美国和韩国分别占12%和6%。

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如果中国启动经济制裁,日本企业将遭受严重损失,或引发日本经济危机,日本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二是增加对日本国债的投资交易,大举做空;或大量购买日元,逼迫日元大幅升值,等等方式,给日本经济造成通胀,搞垮日本经济。

三是对在华日本企业展开调查。

在税收、环保、劳工权益方面对日企进行严查。

如果说以上三个方面只是民间网友的观点,那么中国大陆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主要国有英文报纸《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上发出声音建议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如果中国制裁日本,日本经济将严重受损,而中国的损失则相对较小。

日本从2002年开始,已连续近10年对华保持贸易盈余,累计达2000亿美元以上,至今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因此中国一旦实施经济制裁,对处于衰退边缘挣扎的日本经济将是雪上加霜。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2)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2)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引言中日关系是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作为东亚两个重要国家,中日之间的关系对地区和全球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影响这些关系的主要因素。

现状历史背景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相当复杂,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开始,到20世纪上半叶的侵华战争和二战结束后的战后处理,中日之间的关系一直在波动和变化中。

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才逐渐走向正常化和稳定。

经贸合作过去几十年,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一直是两国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日本也是中国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之一。

双方在贸易、投资、旅游等领域都有相当紧密的合作关系。

然而,近年来,中日之间的贸易纠纷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双方的经贸合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治关系中日之间的政治关系一直是相对复杂和敏感的。

在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上,两国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

双方在东海和南海等海洋争议上也存在一定的摩擦。

然而,近年来,两国政府在一些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展开了更多的对话和合作,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全球的稳定。

趋势互联互通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的技术实力,中日之间的互联互通趋势日益增强。

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更加方便,人员往来和旅游也更加频繁。

互联互通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区域合作中日之间的区域合作是中日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都积极参与亚洲和东亚地区的合作框架,比如亚洲合作对话、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

在这些合作机制下,中日之间能够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增强彼此的互信和合作意愿。

共同挑战中日作为地区和全球的重要国家,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疾病防控等。

面对这些挑战,中日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这种合作有助于加深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信,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结论中日关系在政治、经贸和人文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重点

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重点

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国民党元老、近代认真研究日本的戴季陶说过:“你们试跑到日本书店里去看,日本所做关于中国的书籍有多少?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各种方面,分门别类的,有几千种。

每一个月杂志上所登载讲‘中国问题’的文章,有几百篇。

参谋部、陆军省、海军军令部、海军省、农商务省、外务省、各团体、各公司,派来中国长住调查或是旅行视察的人员,每年有几千个。

”戴季陶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满清于中国人有许多值得记忆的教训,而对日关系的盲目性却是一个血的教训。

在战略层面,李鸿章有过“海防论”,但是在实践上却受到满清朝廷的掣肘而终于暴露了北洋水师纸老虎的真面目;在战术层面上,甲午战争后败军们大呼日本人偷袭、无耻,却也说明北洋水师是多么愚昧、腐朽。

无论战与和,东亚问题,尤其是与日本的关系都是当代中国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老子》第三十三章);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那么再听一听戴季陶先生说:“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

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风俗习惯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生活根据在哪里?都要切实做过研究的工夫。

”事实上,当代人并不认真看待戴季陶的劝告,只是极其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中国强日本则为妾,中国弱日本则为贼。

”戴季陶给日本做出的定义准确吗?应该说,这段话缺乏历史沧桑感,牢骚而已。

这一句话是否戴季陶给日本做出的定义?还应该读一读1928年戴季陶发表的《日本论》,以之了解日本“将来的趋向是怎样的。

”在笔者看来,东亚四国的关系很特殊,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东夷、华夏、百越等部落和民族的融合体,现在东亚的其它三国不过是原东夷没有来得及进入中华的部分,或者是百越的迁徒者。

历史上,这个趋势一直在延续,只是因为满清入主中原阻断了这一过程,也从根本上扰乱了中华文化体系内的关系。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地缘政治: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地缘政 治的影响,如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等。
• 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复杂,中日关系 受到周边国家的影响。 • 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发展 产生了影响。
02
中日关系的经济领域合作与竞争
中日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贸易关系在战后得到了迅 速发展,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文 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等。
•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 的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两国关系的 友好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产生了积极影响。
变化:中日文化交流在发展过程中也发 生了变化,如文化交流内容的变化等。
易等。
• 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使得中日 两国在贸易、文化等方面开始交流。 •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日 交流传入日本,对两国关系产生深 远影响。
• 日本在唐朝时期派遣了大量的遣 唐使,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知识。 • 宋朝时期,中日两国在贸易、文 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对日本 的影响深远。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01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背景分析
中日关系的起源与古代交往
起源:中日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的中日交流开
始。
古代交往:中日两国在 古代有着密切的交往, 如唐朝时期的日本遣唐 使、宋朝时期的日宋贸
文化影响:中日两国在 古代交往中,文化交流 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
影响。
• 中国的文化、艺术、宗教等在日 本广泛传播,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 深远影响。 • 日本的文化、艺术、宗教等也对 中国产生了影响,如日本的茶道、 和服等在中国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发声明对参拜表“失望”驻日本大使馆发表声明,批评 安倍加剧地区局势的紧张和恶化在安倍参拜当天,美国驻日本 大使馆发表声明,对安倍的行为表示失望。(美国政府对参拜 问题发表批判声明,此前没有先例。) ●对于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东南亚许多国家并非没有表态,虽然 强度不及中韩,但大国官媒公开指责他国“噤若寒蝉”,要求一 致的表态,可能让本区域部分民众,感受到另外一种压力和让人 不安的因素。 ●东南亚一些国家回避在中日之间就安倍参拜靖国神社表态本 质上是由这些国家的实力与地位决定的,他们不希望得罪任何 一方。
各国态度
• ●韩国外长尹炳世日前则在华盛顿与美国 国务卿克里举行会谈后表示,历史遗留问 题是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绊脚石,有关国 家必须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国际社会。有分 析认为,虽然尹炳世没有直接提及日本, 但间接批评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日参拜 靖国神社等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并敦促 日本改变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 •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针对日本首 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马英九11日晚 通过脸书(又译脸谱,Facebook)表示,日本 此举再次为东亚区域安全种下不安定因 子,“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对日本政府这种 不顾邻国历史伤痛的行动,难以理解,何止 失望。
• 中国:中方必将奉陪到底。26日下 午,外交部长王毅召见日本驻华大使 木寺昌人,代表中国政府就日本首相 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提出严正交涉 和强烈抗议。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回应 安倍参拜中国军队坚决捍卫国家安全
网友吐槽:无法理解为何一定要把军国 主义的野心暴露出来,难道是想刷存 在感?
• 小组讨论得出:中日关 系未来走向,不仅要看 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 更要看中国自身的实力, 所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们强大了,是战是和 就进退自如了。
广东肇庆中学
危险的“顶礼膜日本首相安培不顾中韩反对悍 然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及众亚洲国家 人民的感情。最近,中国驻俄、美、英、加等13 位大使和一位使馆代办相继在外媒刊文:批评安 培行径。 他的参拜行为不仅具有象征意义,更从 根本上暴露了他对日本未来发展方向的想法,反 映出他是否真心愿意在东亚建立一种相互信任、 尊重和平等的氛围。作为首相,安倍的参拜在日 本国内外都会产生影响。这绝不能被解释成他的 个人行为。
安倍晋三(Shinzo Abe)(1954年9月 21日-)是日本著名的右翼政客,现任内阁总 理大臣(首相)和自由民主党总裁(首次在 任时间,2006年9月26日-2007年9月12日下 午2时)。他是日本第一位于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出生及战后以来最年轻的总理大臣。 2012年9月26日,安倍晋三战胜其他4位候 选人,成为新一任自民党总裁。2012年12 月16日,日本自民党在第46届众议院选举中 以绝对优势获胜,党首安倍晋三于2012年 12月26日特别国会上再度被指名出任内阁总 理,由此成为战后继吉田茂之后, 第二位曾任日本首相者再度任职的政治家。2013年12月26日,以 首相身份参拜日本战犯供奉地--靖国神社。中文名:安倍晋三外 文名:あべ しんぞう国籍:日本民族:大和出生地:日本山口 县出生日期:1954年(甲午年)9月21日职业:政治家(自由民 主党)毕业院校:日本成蹊大学法学系政治专业主要成就:当选 自由民主党第21任总裁,当选第90、96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