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使用方法
方剂学使用配比

二、辛温解表麻黄汤【方源】《伤寒论》【组成】麻黄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方源】《伤寒论》【组成】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九味羌活汤【方源】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各9g) 细辛五分(3g) 川芎香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各6g)【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小青龙汤【方源】《伤寒论》【组成】麻黄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炙,三两(6g) 桂枝三两(9g) 半夏半升(9g) 五味子半升(6g)【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止嗽散【方源】《医学心悟》【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各l000g) 陈皮一斤(500g) 甘草炒,十二两(375g)【用法】共为末,每服6~9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水煎服。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三、辛凉解表银翘散【方源】《温病条辨》【组成】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8g)牛蒡子六钱(18g) 竹叶四钱(12g) 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生甘草五钱(15g)【用法】上杵为散。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是中医学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从中药处方的格式,基本内容以及书写规范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药处方格式1.处方抬头:中药处方的抬头应按照现行规定,包括医院或诊所名称、科、病房、医生姓名等。
2.处方主体:应明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重要信息,以便用药时准确使用。
3.处方内容:应按照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明确证候、治则、方药、用量等细节,并应按照中药方剂中的“量、味、药性、功效”等要点展开具体说明。
4.处方结尾:应签署医师姓名、职称、医师资格证书编号等重要信息,以及开立日期和备注等。
二、中药处方基本内容中药处方除了格式外,还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辨证施治:中医处方的核心就是辨证施治。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辨证施治,明确病因,确定治则,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辨证施治可以减少患者的药物不适反应和其他不良的影响,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2.组方原则:这是组成中药处方的基本原则。
“四气调和、五味齐全”是中药处方的基本原则。
规定了药方中药的味道,功效要求,我要求左右互补,达到通过整体治疗。
3.用药量:药物用量过高可能引起药物过量,药物过量同时造成多种副作用。
药物用量不足,则可能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所以用药量在开立中药处方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考虑,需要考虑病人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等。
药物剂量的合理使用是通过“量,味,药性,功效”的四要素来保证。
4.方剂应选多种药物。
应该根据药物各自的功效来进行组合,哪些药物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哪些药物可以上下调理正气。
三、书写规范书写规范是中药处方必须要遵循的规定,也是中医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是中药处方书写的规范:1.字迹清晰:处方书写字迹应该要清晰,或者选择草书字体。
使用草书字体的处方可以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2.用字规范:尤其是定制处方,需要严格遵守要求进行书写。
常用方剂使用注意事项

常用方剂使用注意事项
1. 哎呀,使用解表剂的时候可别大意呀!就像你感冒了喝姜汤,要是喝了后就去外面吹风受寒,那不就白喝啦!比如麻黄汤,你可不能在大汗淋漓的时候还用它,那不是火上浇油嘛!
2. 补益剂也不是随便用的哟!你想想,本来身体不需要那么多营养,你还一个劲地补,那能舒服吗?就好比已经吃饱了还硬塞食物。
像四物汤,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如果体内有湿热,用了可能会适得其反呢!
3. 泻下剂在使用时也要小心呐!这就好像你清理房间,不能过度呀,不然房子都要被掏空啦。
麻子仁丸虽然能通便,但要是本来就脾胃虚寒,用了可能会肚子疼哦!
4. 清热剂,可不是见热就用的呀!就跟灭火一样,不能乱浇水呀。
比如黄连解毒汤,要是身体没啥大热,用了后反而可能损伤阳气呢,可别乱来呀!
5. 安神剂可不能瞎用啊!不是睡不着就随便用的。
这就好像给心情上锁,得用对钥匙呀。
朱砂安神丸有朱砂,不能长期大量用,不然也会有麻烦的呀!
6. 理气剂也得注意哦!不能因为气不顺就猛用。
这好比开车调节速度,太快太慢都不行。
木香顺气丸要是用在气虚的人身上,那不是让人气更虚嘛!
7. 祛湿剂的使用得讲究!就像给身体打扫卫生,不能随便乱泼水呀。
藿香正气水,要是阴虚火旺的人用了,那不是越搞越糟糕嘛!
8. 温里剂更是不能乱用呀!这跟给身体保暖一样,要恰到好处。
理中丸可不是人人都适合,热性体质的人用了可能会上火呐,得注意哟!
总之,这些常用方剂就像是我们的武器,要用对地方,用对时候,不然会伤了自己呀!。
张仲景治疗心悸的经方

张仲景治疗心悸的经方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所留下来的《金匮要略》是一部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
其中就包括治疗心悸的经方,下面我们将按照步骤来阐述这个经方的使用方法。
步骤一:确定病因,明确证型
在使用张仲景的治疗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辨证分析,确定患者的病因和证型。
在张仲景的经典中,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确切地判断出患者的证型非常关键。
步骤二:制作药方
在确定了患者的证型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张仲景的经方制作药物。
治疗心悸的经方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茯苓杏仁甘草汤”、“五子衍宗丸”和“保和丸”。
其中,“茯苓杏仁甘草汤”是张仲景治疗心悸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方剂,也比较容易制作。
步骤三:用药方法
使用药物的方法也非常重要,不同的经方使用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使用“茯苓杏仁甘草汤”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这些药材配好,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约十五分钟,待药汁冷却后,再喝下。
步骤四:注意事项
在使用张仲景的治疗方法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比如在用药
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进行,不要超量或减量使用药物;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来源,不要使用有问题的药材。
治疗心悸的经方是张仲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通过仔细的分析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在许多患者身上已经得到了证明。
当然在治疗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还需要在饮食上注意营养、调节情绪等。
总之,治疗疾病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综合治疗。
石膏汤的配方

石膏汤的配方
石膏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它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石膏汤的配方、功效、使用方法等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一、石膏汤的配方
1. 石膏 30克
2. 桂枝 9克
3. 芍药 9克
4. 甘草 6克
5. 生姜 3片
二、各药物的功效
1. 石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2. 桂枝:具有温阳化气,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3. 芍药:具有活血止痛,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4. 甘草:具有补益气血,调理身体机能的作用。
5.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三、使用方法
1. 取上述各药物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慢煮制30分钟左右。
2. 煮好后过滤药渣,将石膏汤倒入杯中,等待稍微冷却后饮用。
四、适用人群
1. 夏季热天,因体内湿热引起的头晕、口渴、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
2. 感冒、喉咙肿痛、发热等因风寒或风热引起的感冒类疾病。
3. 肝肾不足,导致身体浮肿,尿量减少等情况。
五、注意事项
1. 石膏汤具有清凉作用,不宜在寒冷天气饮用。
2.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该谨慎使用。
3. 服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
六、总结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石膏汤是一种具有很好的清凉解毒作用的中
药方剂。
它主要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除体内湿气、促进血液循环、
调节内分泌功能等多种功效。
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清暑益气汤方解

清暑益气汤方解一、介绍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常用于夏季炎热天气引起的症状,如疲劳、口渴、食欲不振等。
该汤方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健脾的功效,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改善身体不适。
二、主要成分及功效清暑益气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芩、黄连、白术、茯苓和甘草。
下面将介绍每种成分的功效:1.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发热、口渴等症状。
2.黄连: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肠胃道感染等问题。
3.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可改善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4.茯苓: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缓解水肿和尿频等问题。
5.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增加药物的疗效,并缓解胃肠不适。
综合以上成分的功效,清暑益气汤能够清热解毒、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从而改善人体状况。
三、适应症清暑益气汤适用于以下情况:1.夏季炎热天气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口渴、食欲不振、疲劳等。
2.水肿和尿频等问题。
3.轻度感冒引起的发热等症状。
四、使用方法清暑益气汤的使用方法如下:1.取出适量药材:黄芩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
2.将以上药材洗净备用。
3.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所有药材。
4.大火将水煮沸后转小火慢炖30分钟。
5.关火后静置片刻,待温度降至合适时即可饮用。
注意事项:饮用时建议温热,可根据个人口感添加适量蜂蜜或红枣等调味品。
五、潜在风险及注意事项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对药材过敏者慎用。
3.饮用时应注意药物的温度,避免烫伤。
4.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六、药方来源清暑益气汤是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的方剂,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临床验证。
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如果需要使用该方剂,请咨询专业中医师或医生,以确保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本草》 2. 《本草纲目》 3. 《中药学》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桔梗茯苓汤祛痰止咳的经典方剂

桔梗茯苓汤祛痰止咳的经典方剂桔梗茯苓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用于祛痰止咳。
本文将介绍桔梗茯苓汤的方剂组成、作用原理、适应症以及使用方法等内容。
一、方剂组成桔梗茯苓汤的主要成分有桔梗、茯苓、白术、川贝、甘草。
桔梗具有祛痰止咳、行气解表的作用;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祛湿;白术有健脾温中、益气养胃的功效;川贝能清肺化痰、润肺止咳;甘草具有调和诸药作用,可缓解药性的刺激。
二、作用原理1. 祛痰化痰:桔梗茯苓汤主要通过桔梗、川贝的祛痰作用来化痰。
当体内痰湿郁滞时,容易导致咳嗽、痰多等症状。
桔梗和川贝能刺激呼吸道,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起到祛痰化痰的作用。
2. 温化脾胃:茯苓、白术具有健脾温中的作用,能够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除。
湿气郁滞脾胃,容易导致咳嗽、痰多等症状,茯苓、白术能改善脾胃功能,减少湿气的产生。
3. 缓解咳嗽:桔梗茯苓汤中的川贝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能够缓解咳嗽症状,舒缓呼吸道。
三、适应症1. 湿痰咳嗽:桔梗茯苓汤适用于湿冷痰饮郁于胸膈,引起咳嗽、痰多等症状的患者。
如咳嗽时喉中有痰声,咳嗽痰多,痰色白稠,发热、恶寒等。
2. 湿热痰饮:桔梗茯苓汤也适用于湿热痰饮郁于胸膈,引起咳嗽、痰多等症状的患者。
如咳嗽痰黄稠厚,口苦、口干、口渴等。
3. 脾胃虚寒型咳嗽:由于脾胃虚寒,水湿停聚在体内,引起咳嗽、痰多等症状。
此时,桔梗茯苓汤能温化脾胃,缓解咳嗽症状,提高体内湿气的排泄能力。
四、使用方法1. 准备材料:桔梗、茯苓、白术、川贝、甘草。
按照医生的建议比例配制,一般为桔梗10g,茯苓10g,白术10g,川贝1g,甘草5g。
2. 制作方法:将药材加入适量水中煎煮,约20分钟。
待药液冷却后,滗出渣料,取得药液即可。
3. 用法用量: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200ml,每日2-3次,儿童酌情减半。
根据个体差异,医生可能会调整剂量。
4. 注意事项:过敏体质、孕妇、儿童、老人在服用桔梗茯苓汤前,应咨询医生,并按医嘱合理使用。
炖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炖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炖中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并且具有温和而持久的药效。
下面将介绍一下正确使用炖中药的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比例非常重要。
中药材的选择要根据需要治疗的病症和个体差异来决定。
常见的中药材有枸杞子、红枣、黄芪、当归等。
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功效,所以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来选择。
在选择中药材的时候,要注意材料的新鲜度和质量。
如果材料太旧或有异味,可能会影响药效。
另外,在选择中药材的比例时,要保持适当的平衡,避免某种成分过多或过少。
其次,炖制中药需要合适的炖盅或炖壶。
通常情况下,炖盅的材质以瓷器或陶瓷为主,这样可以保证炖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
选择合适大小的炖盅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需要炖制的药量来选择。
炖盅的高度要比内部药材的高度要略高一些,这样可以避免煮沸时溢出。
接下来,准备好炖煮的配料。
通常在炖盅中加入适量的水,水量一般是药材的1-2倍。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一些食材来调味,比如枸杞子、红枣等。
这些食材可以增加炖汤的营养价值,同时也能调节药材的味道,使炖制出来的中药更加美味。
然后,将药材倒入炖盅中。
可以根据药材的种类和要炖制的药量来加入适量的药材。
药材放入炖盅后,要轻轻拍打炖盅,以确保药材能够充分接触到水,提高煎煮的效果。
如果有比较硬的中药材,可以在炖盅底部放一些纱布或细网,以防止药材溢出。
接下来,盖好炖盅的盖子,将炖盅放入炖锅中。
在放入炖锅之前,可以在炖锅底部放一层湿布或湿砂,以避免炖盅底部过热,影响中药的煎煮效果。
然后,加入适量的水至炖盅的一半高度左右,以保证炖制过程中水的充足。
接着,将炖锅加热。
一般情况下,中小火炖制中药效果较好。
煮沸后,可以适当调整火力至中小火,以保持中药的温度和湿度。
尽量避免频繁地开关锅盖,以免外界温度的波动影响中药的熬煮。
炖制的时间因药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具体的中药方剂来决定。
一般情况下,炖制时间在1-2个小时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李杲:“丸者缓也,舒缓 而治之”。
2. 分类: (1)蜜丸:作用缓和持久,
治疗慢性、虚弱病。
(2)水丸:崩解、吸收快。 (3)糊丸:质地坚硬,崩解、
溶散迟缓,内服可以延长疗 效,减轻毒性。 (4)浓缩丸:体积小,含量高。
3. 特点:
(1)吸收慢,药效持久。 (2)节省药材。 (3) 体积小,便于携带与
服用。
第二节汤剂的制备
砂锅
一、煎药用具:
1. 宜用瓦、砂锅。
银锅
2. 忌用铁、铜锅。
3. 古人:“银为上, 磁者次之”。
二、煎药用水: 1.洁净的冷水。 2.古人:流水、泉水、
甘澜水(劳水1000 遍)、米泔水。
三、煎药火候: • 一般先武火,
沸腾后文火。 • 解表剂、泻下
剂→ 用武火。 • 补益剂→ 用
2.宋朝:1斤=16两=160钱 =1600分=16000厘
3.汉朝1分=宋朝2.5钱
二、古方容量:
1.东周
汉代的容量单位包括斛、斗、 青铜斛
升、合、龠yue,《汉
书·律历志》载:“二龠
为合gě ,十合为升,十
升为斗,十斗为斛”。 2.铜斗
1.量液体:
4.铜合gě
(1) 1斛=10斗=100升=1000
3.《本草纲目》→ 40种 4. 现在→ 增加片剂、冲剂、
注射剂。
一、汤剂:
1. 李杲:“汤者荡也,去大病 用之”。
2. 优点: (1)吸收快,迅速发挥疗效。 (2)随证加减,古今第一剂型。
3. 缺点:
(1)服用量大,不能大生 产,不便携带。
(2)现代药理不清楚,方 剂煎煮过程中有可能产生 “1+1 ﹥2”。
日(公元179年,与张仲景同为东
汉),上刻铭文,示其为当时政 汉代铜权
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
实测该权容重量2996g,约等于
3000g,认定此权为12斤权,据
此可知:
东汉1斤=今250g
东汉1两=今15.625g
汉代铜权
五、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
“光和大司农铜斛”容量为 铜斛
20400ml;
合gě =2000龠
(2)1升=3-9两左右。
3.商鞅 铜方升
5.汉铜勺
2. 量散剂: (1)1方寸匕=10刀
圭。 (2)1方寸匕=2-3g (3)1钱匕=1-2g (4)1字:开元通宝
1字
方寸匕
刀圭
3. 丸剂大小:
(1)1鸡子黄=1弹丸=40梧 桐子= 80粒大豆= 160粒小 豆 = 480粒大麻子= 1440粒 小麻子。
文火。
四、煎药方法:
1. 一般先浸泡30分钟,后煮。 2. 先煎→介壳类、矿物类、
泥沙多者。 3. 后下→气味芳香者、大黄
取攻下时。如:大黄(后下)
4. 包煎→对咽喉有刺激者、易 粘锅者,如车前子、赤石脂、 旋覆花
5. 另炖、另煎→贵重药,如人 参、羚羊角。
6.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 大、易溶解者,如阿胶、蜂 蜜
二、散剂:
1. 李杲:“散者散也,去急病 用之”。
2. 分类: (1)外用的散剂:外敷疮面。 如: 金黄散、生肌散。
(2)内服的散剂:
①内服的冲散:温开水冲服 如:七厘散。 ②内服的煮散:水煎取汁服 如: 银翘散。
3. 特点:
(1)制备方法简便。 (2)服用方便,吸收较快。 (3)节省药材,便于携带。
萝卜。 (2)含土茯苓的方药→忌
食茶叶。 (3)含荆芥的方药→忌食
河豚(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在卵巢、肝脏和胆囊)和无鳞鱼。
第四节 古今药量参考 一、古代秤:
戥deng子精确到1钱
1. 汉朝:1斤=16两=64分 =384铢
《汉书·律历志》云:“千二百黍重十 二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戥deng子精确到1厘
②西药→步枪→命中
率高,射程远→
范围局限。
步枪
3. 空腹服→ 补益、泻下药
《本经》:“病在四 肢血脉者,宜空腹 而在旦”。
4. 临卧服→ 安神药
《本经》:“病在骨 髓者,宜饱食而在 夜”。
二、服药方法:
1. 一般1剂/日,2-3次/日。 2. 常法: (1)热药温服→ 温里 (2)寒药凉服→ 清热
7. 冲服→芳香药、贵重药,如 牛黄、麝香、琥珀po
第三节 服药方法
一、服药时间: 1. 食后服→病在上焦者 《本经》:“病在胸膈以
上者,先食后服药”。
2. 食前服→病在下焦者
《本经》:“病在心 腹以下者,先服药而 后食”。
(1) “中药”与 猎枪 “西药”区别:
①中药→猎枪→“霰 弹”理论→范围广
六、现藏南京博物院的东汉
“永平大司农铜合gě”容量
铜合gě
为20ml; 铜斛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认为:
东汉1升=现在198.1ml(约
200ml)。
铜合gě
七、建立度量衡自然基准:
1.《汉书·律历志》记载,横排 一百粒黍shu为一尺之长。曾 做过试验,用山西、北京等 地产浅黄和深褐色黍子横排 一百粒,约合23 厘米,正是 秦、汉一尺之长。
三、16进制与公制换算率:
1. 1斤(16两)=500g 2. 1两=31.25g 3. 1钱=3.125g 4. 1分=0.3125g 5. 1厘=0.03125g
四、国家计量总局编的《中国古代度
量衡图集》中“汉光和大司农铜
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
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权
铸zhu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
3. 反佐服法:防止“拒药”
(1)寒药热服→ 针对真 热假寒。
(2)热药凉服→ 针对真 寒假热。
三、药后调护:
1. 解表药→ 应遍体微微 发汗。
2. 泻下药→ 禁生冷、难 于消化的食物。
四、服药食忌:
1. 疾病对饮食的宜忌:
(1)水肿→ 宜少食盐 (2)消渴→ 忌糖。
2. 药物对饮食宜忌: (1)含地黄的方药→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