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与方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龙胆泻肝汤 详解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五、和解剂
和解剂;具有和解、解郁、舒畅、调和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肝
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分类: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 详解
逍遥散 详解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六、消导剂
消导剂;以消导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作用,
【主治】气分热盛
【方解】详见白虎汤方解图
【加减】人参白虎汤 【运用】上感、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斑疹伤寒、
中暑、小儿麻疹等属于气分热盛者。
返回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甘草 生地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肝胆经湿热、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 【方解】详见龙胆泻肝汤方解图
【禁忌】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本方。
返回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八正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木通 甘草梢 栀子
煨大黄 【用法】共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草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膀胱。
【方解】详见八正散方解图
出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
【运用】流感、麻疹、流脑、乙脑等热病初期风热表证者。
返回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川芎茶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 荆芥 薄荷 羌活 细辛 白芷 甘草 防风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克,清茶调服。
中医中草药课件ppt

泽漆
性微寒,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 利尿消肿, 化痰散结,杀虫止痒。 用于腹水、水肿、肺结 核、颈淋巴结核、痰多 喘咳、癣疮。 脾胃虚寒者慎用。
中草药介绍
马兰
又名:马兰头、阶前菊、鸡儿肠、红梗菜等。菊科马兰属。 药用全草。性凉,味辛。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凉血, 清热,利湿,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创伤出血,疟 疾,黄疸,水肿,淋浊,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 蛇咬伤、治衄血不止、治肺结核、治诸疟寒热、治绞肠痧 痛、治喉痹口紧、治咽喉肿痛、治乳痈、治外耳道炎
渍患处,频频渍抹效。
中草药介绍
红蓼
波斯婆婆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 热解毒;活血;截疟。 主风湿痹痛;痢疾;腹泻; 吐泻转筋;水肿;脚气; 蛇虫咬伤;小儿疳积疝气; 跌打损伤;疟疾。
中药名:肾子草,解热 毒,治肾虚,疗风湿、 治疥疮、治久疟、治小 儿阴囊肿大
紫云英
别称: 翘摇、红花草、 草子,主治:破血、止 血生肌。利养五脏,明 耳目,祛热风,令人轻 健,久食不厌,补人。 止热疟,活血平胃。
中草药介绍
黄袍果实味美,开胃,柔肝缓急,小儿食之良。
药书或言有毒、或言小毒、或言大毒、或言剧毒。实际上,民间过 去多作药用,现在多作蔬菜食用。其刺生时接触汗毛有刺痛感,煮 汤或与鸡蛋煎味道都很可口
清热治肿瘤,也是常用野菜之一,有保肝、健胃、明目之功。
有野生和家种两种,《本经》列为上品,是食之有益于健康的蔬菜, 现在大部分地区不知道食用。上图中为野生种,可通利五脏,根用 以通利肾窍,叶以红糖为引,治疗疮肿外敷有效。
又名:刺儿菜、猫蓟、刺萝卜、刀菜、野红花等。菊科蓟属。 药用全草或根。性凉,味甘。入肝、脾二经。凉血,祛瘀, 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 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舌上出血、治阴痒
中兽医学常用中药和方剂

• 利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31
鱼腥草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主入肺经,以清 肺见长,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
• 利尿通淋: 用于湿热淋证。
32
败酱草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为治疗肠痈的要药 • 祛瘀止痛:用于产后瘀阻腹痛
33
射干
• 清热解毒:入肺经,清肺泻火,降气消 痰,消肿。用于咽喉肿痛。
•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 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
14
分类
• 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 气分实热证;
• 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 等湿热病证;
• 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 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
• 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 热毒炽盛的病证;
• 祛风湿:长于祛湿,痹证湿胜者尤宜。 用于风湿痹证。
• 用于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
49
厚朴
• 行气,燥湿,消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用于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闷腹 胀,腹痛,或呕逆等证。
• 平喘:能燥湿化痰,下气平喘。用于痰 饮喘咳。
50
藿香
• 化湿:用于湿滞中焦证 • 解暑:既能化湿,又可解表。用于暑湿
53
六、利水滲湿药
• 含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 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 性能成效: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 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成效。
• 适应范围: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 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 所致的各种病证。
54
茯苓
• 利水渗湿:本品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 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 种水肿。
31
鱼腥草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主入肺经,以清 肺见长,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
• 利尿通淋: 用于湿热淋证。
32
败酱草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为治疗肠痈的要药 • 祛瘀止痛:用于产后瘀阻腹痛
33
射干
• 清热解毒:入肺经,清肺泻火,降气消 痰,消肿。用于咽喉肿痛。
•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 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
14
分类
• 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 气分实热证;
• 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 等湿热病证;
• 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 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
• 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 热毒炽盛的病证;
• 祛风湿:长于祛湿,痹证湿胜者尤宜。 用于风湿痹证。
• 用于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
49
厚朴
• 行气,燥湿,消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用于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闷腹 胀,腹痛,或呕逆等证。
• 平喘:能燥湿化痰,下气平喘。用于痰 饮喘咳。
50
藿香
• 化湿:用于湿滞中焦证 • 解暑:既能化湿,又可解表。用于暑湿
53
六、利水滲湿药
• 含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 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 性能成效: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 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成效。
• 适应范围: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 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 所致的各种病证。
54
茯苓
• 利水渗湿:本品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 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 种水肿。
方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涩
• 与酸味药作用相似。 • 常用于治虚汗、泄 泻、尿频、遗精、 滑精、出血等证。
– 如芡实、罂粟壳等。 – 一般将涩味与酸味 并列。
• 四气和五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一般而言,气味相同的药物,大多作用相近。
– 如辛温药物多能发散风寒,甘温药物多能补气助阳;
• 气味不同的药物,则作用各异。
– 如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党参甘温,则补中益气;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 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一)四气五味
• 药物具有“性”和“味”,其中“性” 又称为“气”。 •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是 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
1.四气
•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 寒性和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作用。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 适当的药物,确定剂量、用法,按照组 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
方剂通过对药物的合理配伍组合, 可以增强或改变药物原有的功用,调其 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 的不利因素,从而以综合的作用发挥更 好的治疗效果。
– 如人参、熟地、甘草等。
酸
• 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 常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等 证。 •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 如五味子、乌梅、金樱子等。
苦
• 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泄火、降泻气逆、 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泄火存阴等作用。 • 常用于治疗热证、火证、实证喘咳、呕恶、便 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 一般清热泄火、降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 便、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方剂学课件最新完整版pptx

THANKS
制剂质量标准
对制剂的外观、性状、含量、微生物限度等进行规定。
检测方法标准
制定中药及其制剂的检测方法,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等。
06
方剂学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概 述
国内外方剂学研究现状比较
研究方法
国内注重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国外则更侧重于临床试验和 数据分析。
研究领域
国内在中药复方、经典名方等领域研究深入,国外则关注于植物药 、天然药物等领域。
三仁汤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等,用于湿 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03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探讨
麻黄汤类方解析及临床运用
麻黄汤的组成与功效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
外感风寒表实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禁忌症包括体虚外感、表虚自汗及 失血者。
对于胆囊炎引起的胁痛、 腹胀、恶心等症状,四逆 散可疏肝理气,缓解症状 。
胃溃疡
四逆散可用于治疗胃溃疡 ,能促进胃黏膜修复,缓 解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 。
血府逐瘀汤现代应用举例
冠心病心绞痛
01
血府逐瘀汤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改善心肌缺血,缓解
胸痛、胸闷等症状。
脑外伤后遗症
02
对于脑外伤后遗症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血府逐瘀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用 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等,用 于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
清热药性能特点及应用举例
性能特点 苦寒清泄,主入气分或血分
能清解里热、湿热、热毒等
清热药性能特点及应用举例
【全文】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1)服药时间
1)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服。 2) 急性病可不拘时间,慢性病应定时服。 3) 胸膈以上病宜饭后服,胸膈以下病宜
饭前服。 4) 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 5) 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6) 泻下药及驱虫药宜空腹服。 7) 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2024/8/22
.
33
四、中药用法
2024/8/22
.
7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二)采集
2.动物药
•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 蛤壳、瓦楞子等。
•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 蟀、斑蝥等。
• 3.矿物药 • 全年皆可采挖。
2024/8/22
.
8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3、服药法
• (2)服药方法
• 1) 汤剂宜温服。 • 2) 解表药宜偏热服。 • 3) 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 4) 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 5) 服用丸剂用温开水吞服。 • 6) 服用散剂用温开水冲服。
(四)中药煎服法
2024/8/22
.
34
五、地道药材
概述:传统中药材中具有 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 特有的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 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 药材。
全国“道地药材”约有200 余种,占常用中药品种的 40%,而其产值却占经营药 材的80% 以上。
2024/8/22
.
35
五、地道药材
道地药材特点:
1、具有明确的地理性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与当地的土壤、气候、地理环境有关。
2、特有的质量标准 怀牛膝是四大怀药之一,在全国各地都能生长,但生长在河南的牛 膝,其性质量却大有不同。真正河南产的道地怀牛膝多呈长条形, 挺直,皮细,肉肥,味甜微苦。而外地产的牛膝则常短小、细瘦二 多分歧,柴性强,干枯而不柔润,无弹性,味苦。临床上,怀牛膝 以补肝肾为主,而土牛膝则以治咽喉痛为主。二者主治应用出现了 差异。
方剂学ppt课件

•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证
方
法
剂
药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证
方
法
剂
药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20
❖ 故《帝王世纪》有“伏羲氏……画八 卦……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
❖ 《淮南子·休务训》有“神农乃教民播种五 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 芽的实践过程。
整理版课件
21
❖ 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 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故有“药食 同源”之说。
整理版课件
22
二、中药学的发展
❖ (一)夏商周时期――本草学的萌芽时期 ❖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的形成时期 ❖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时期 ――医药发展鼎盛时期 ❖ (五)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六)明代 ❖ (七)清代 ❖ (八)民国时期
❖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整理版课件
整理版课件
5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 ①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 产于中国。
❖ ②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 ③以天然原生药为主及少数人工合成的药物。 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 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整理版课件
6
❖ 2.草药的概念:
❖ ②掌握128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 功效、主治、配伍及某些特殊用法。
❖ 熟悉88余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 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 ③具备识别常用中药原植物(原动物、原 矿物)及药材饮片的一般知识。
整理版课件
11
2.学习方法:
❖ (1)打好基本功,弄通性味、归经、升降浮 沉等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整理版课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