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个中国第一咖啡村

合集下载

用“一杯咖啡”讲好中国故事

用“一杯咖啡”讲好中国故事

Media Practice媒体实战传媒∷MEDIA 2021.11(下)83用“一杯咖啡”讲好中国故事文/区丽媛2021年3月,由新华社中国搜索“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与复兴路上工作室联合出品的中英双语动画短视频《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Coffee Matters)走红海内外社交媒体网络。

该短视频以中国云南农村脱贫事业取得成功为背景,放眼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微小主题切入宏大叙事分享中国精彩。

这条三分半钟的短视频将镜头聚焦到了阿拉比卡咖啡豆全球十大种植基地之一——云南省普洱市,讲述了一颗咖啡豆的全球漫游史。

与以往媒体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不同的是,新华社转变了叙述者的角度,以受众为导向,考虑中西方受众心理诉求和生活习惯,进行双向对比,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一、情感交流文化交融,直击内心赢得认可新华社《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以云南咖啡为切入点,将“脱贫攻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宏大主题浓缩进一颗小小的咖啡豆之中,以东西方受众都能接受和理解的艺术形式讲述中国脱贫故事,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强烈反响。

站在中国故事叙述者的角度,新华社以平视的目光在东西文化间建立联系,让东方故事进一步赢得西方受众认可。

1.东西方文化碰撞,演绎脱贫故事。

新华社《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使用分屏视觉语言,将东西方文明并置于同一时空当中。

视频制作组以蒙太奇镜头导入,将画面由日常街头场景过渡到动画之中,手绘近50张图片,最终使东西方艺术风格融为一体。

例如,当视频左侧梵高画风的金发女郎与右侧水墨画风的云南咖农相遇在《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时,观众仿佛看到了一颗咖啡豆从种植、生长到消费的全过程。

动画设计以咖啡色为主色调,画面当中不时氤氲着雾气,仿佛咖啡升腾起的热气,看起来温暖柔和。

中西合璧式的动画设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东西文明交融和脱贫路上互帮互助的故事主题。

例如,短视频中讲到,中华文化向来强调开放包容,善于吸纳不同文明之精华。

“ 三农”发展的影视化表达——评电影《一点就到家》

“ 三农”发展的影视化表达——评电影《一点就到家》

乡村振兴—— 评电影《一点就到家》文/孟祥梁“三农”发展的影视化表达摘要:影视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传承文化、记录历史、展现成果的一种载体体现,将“三农”发展进行影视化表达是近些年影视创作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电影《一点就到家》对富有青春朝气、梦想创业的农村喜剧题材进行影视创作,将农业现代化转型、农村集体化运作、农民返乡潮助力等现实题材深刻表现出来,进一步传达出发展“三农”的影片基调和脱贫攻坚的主题内涵。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本部影片堪称农村题材影视创作领域中的一部有心之作、特色之作、亮点之作。

关键词:《一点就到家》 “三农” 脱贫攻坚 青年创业 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成效看‘三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电影《一点就到家》(2020)应运而生。

这部影片是一部洋溢着青春与梦想的农村题材主旋律喜剧电影,其中便包含着发展“三农”的影片基调和脱贫攻坚的主题内涵。

其导演是剪辑师出身的许宏宇,执“剪”过《建国大业》(2009)、《十月围城》(2009)、《建党伟业》(2011)、《夏洛特烦恼》(2015)等多部国内票房与口碑俱佳的电影,而《一点就到家》是他继《喜欢你》(2017)之后导演的第二部电影。

该片“与时俱进地紧跟时代话语,围绕万众创业、乡村振兴等主题展开叙事,并融入电商惠农、直播带货、快递进村等社会新趋势”[1],“超越了观众固有观念里的俗套故事,开创了农村题材新的表现手法”[2],聚焦“三农”发展,展现“三农”成果,描绘“三农”美景。

电影《一点就到家》中的主要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黄路村的云南山寨小村,除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以外,本地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普洱茶维持,但当地普洱茶种植产业项目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对提高村民收入和带动地方经济的作用有限。

百年咖啡经典朱苦拉

百年咖啡经典朱苦拉

百年咖啡经典朱苦拉作者:何文进来源:《旅游纵览》2017年第01期咖啡作为一种优雅、时尚、高品位的饮料早已风靡全世界,被人们列为世界三大饮料(咖啡、茶叶、可可)之首!在国人的记忆中,咖啡是一种“舶来品”。

可是在云南的大山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封闭的彝族村寨朱苦拉,却在百年之前,已经是大碗喝咖啡了,这是那里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并传承了一个世纪。

也是村民接待宾客的一种方式,它与情调、品位都没有关系。

在那里,现在还生长着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咖啡的种植,现已遍及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贸易中,就交易量而言,咖啡是仅次于石油而居第二位的重要商品。

中国的咖啡消费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显然,咖啡产业“大有钱途”。

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树,借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足迹,来到了世界各地。

在西方科学、宗教文化的推波助澜下与本土文化发生着强烈的碰撞,逆发出诱人的科学人文文化在世界各地流淌………东方的阿拉比卡乐土这是一些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树,虽几经战乱,沧海桑田,它们倔强地生长,她是神秘东方里的西方贵族,也是茶马古道上的咖啡活化石;她是人与自然王国里的咖啡皇后,她就生长在这片乐土——朱苦拉。

朱苦拉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的东北角,与丽江永胜县、楚雄大姚县交会的地方,一个名叫平川镇东部崇山峻岭中金沙江支流的渔泡江畔。

离宾川县县城牛井镇约105公里。

2015年才完成从平川镇到朱苦拉村委会之间约40多公里水泥路面的铺设。

而村委会到朱苦拉村之间还有大约8公里左右的毛路至今还未铺就。

朱苦拉与平川镇之间往返一趟需要七八个小时。

过去宾川县城至平川镇之间没有公路的时候,进出一趟朱苦拉更是难上加难。

或许正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以及朱苦拉村独特的地理位置,才让朱苦拉咖啡在历史的长河中,静悄悄地保留下来。

终于,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各大咖啡公司的有识之士,唤醒了沉睡的朱苦拉,让百年咖啡献出了它的优质基因。

2016年10月4日早,两位平川籍年轻人用三轮摩托将我送至朱苦拉村委会的卫生所,然后,再改用双轮摩托将我再送到朱苦拉村。

咖啡在我国哪些地区种植

咖啡在我国哪些地区种植

咖啡在我国哪些地区种植咖啡在中国主要种植在以下几个地区:云南、广西、海南和台湾。

这些地区有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咖啡得以种植和生长。

云南是中国最主要的咖啡产区之一。

云南的咖啡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昆明、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等地。

云南的高海拔山区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咖啡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云南种植的咖啡主要有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两个品种,其中阿拉比卡种植面积较大。

云南的咖啡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瞩目。

广西是中国另一个主要的咖啡产区。

广西的咖啡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桂林、梧州、玉林等地。

广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与云南相似,是适宜咖啡生长的地区。

广西种植的咖啡以阿拉比卡为主,有着柔和醇厚的口感和香气。

海南也是中国的咖啡产区之一。

海南的咖啡种植区主要位于海口、三亚等地。

海南的热带气候和富饶的土壤为咖啡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海南种植的咖啡主要有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两个品种,其中阿拉比卡种植面积较大。

海南的咖啡以其浓郁的香气和口感独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台湾也有一些地区适宜咖啡的种植。

台湾的咖啡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南投、嘉义等地。

台湾的气候与云南和海南相似,适合咖啡的生长。

台湾种植的咖啡主要以阿拉比卡为主,有着清爽、芳香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咖啡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这些地区都有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咖啡得以种植和生长。

随着对咖啡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咖啡产量也在逐渐增加,咖啡种植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同时,这些地区的风味独特的咖啡也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好评。

康定若吉村的美篇

康定若吉村的美篇

康定若吉村的美篇
康定若吉村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是一个美丽的藏族村落。

首先,康定若吉村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

村庄周围有青山环绕,群峰耸立,山间溪流潺潺流淌。

村落位于海拔3500米以上,
空气清新,四季分明,是一个避暑胜地。

其次,康定若吉村的建筑风格独特。

村里的房屋大多采用传统的藏式建筑风格,以石木结构为主体,外墙涂上白色的石灰浆。

房屋的屋顶通常是用青瓦覆盖,形状独特,充满了藏族的文化韵味。

再次,康定若吉村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

这里是当地藏族人民的聚居地,村落里有许多藏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坊,可以欣赏到藏族服饰的制作过程,并有机会穿上传统的藏式服装拍照留念。

此外,村落还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藏族年画展览、舞蹈表演等,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

最后,康定若吉村附近还有一些景点值得一游。

比如,距离村庄不远的地方有美丽的鹧鸪山,可以进行徒步旅行,欣赏壮丽的自然风光。

另外,还可以前往附近的康定县城,参观康定碉楼和康定大桥等历史文化景点。

总之,康定若吉村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传统吸引着众多游客。

前往康定若吉村旅游,可以欣
赏美丽的风景,体验藏族文化,尽情享受田园风光和宁静的生活。

非虚构写作新闻案例

非虚构写作新闻案例

非虚构写作新闻案例标题:中国贫困村的咖啡产业:从农民到企业家的蜕变摘要:中国广袤的贫困地区一度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但自从咖啡产业在这些地方崛起,情况发生了改变。

本文将介绍江西省一贫困村的咖啡种植和加工过程,探讨这一产业如何帮助农民实现贫困脱困,从而成为企业家。

正文:在江西省的一个贫困村庄,曾经一度的贫穷与落后被咖啡产业彻底改变。

这个村庄位于山区,土地贫瘠,农民们依靠种植小麦和蔬菜勉强维持生计。

然而,一位当地农民的创新思维却带来了全新的经济机遇。

农民王大庆在几年前开始尝试种植咖啡,并带领村民学习咖啡栽培和加工技术。

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咖啡树品种。

为了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王大庆决定建立一家咖啡加工厂,将咖啡豆研磨成粉末并包装出售。

王大庆的咖啡加工厂吸引了许多当地农民,他们开始将注意力从传统农作物转向咖啡种植。

有了经验,他们开始合作种植,组成村级合作社,共同分享技术和资源。

不久之后,这个贫困村庄的风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些曾经枯燥的农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咖啡园,农民们的收入也开始迅速增长。

为了进一步推动咖啡产业的发展,王大庆和其他企业家开始对外拓展市场。

他们参加国内外的咖啡展会,与买家进行洽谈,并将咖啡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个贫困村的咖啡品牌逐渐在国内外市场中打开了知名度。

这个村庄的蜕变也带动了其他贫困地区的咖啡产业的发展。

农民们纷纷前来学习种植和加工技术,并与王大庆合作。

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庄开始走上咖啡之路。

如今,这个贫困村庄已经成为了咖啡产业的中心,孵化了许多咖啡企业。

企业家们逐渐取代了农民的角色,他们不仅出口咖啡豆,还生产并销售咖啡设备和咖啡制品。

这一切都归功于咖啡产业的兴起,它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和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并帮助他们实现了贫困脱困。

结论:这个案例展示了咖啡产业如何在中国贫困地区创造了经济奇迹。

通过创新思维和合作,农民们成功种植出适应当地气候的咖啡树,并建立起咖啡加工厂。

徒步高黎贡山

徒步高黎贡山

行34“在这个星球的北回归线上,唯有云南的高山峡谷延绵不绝。

雪山长冬,热谷永夏。

无论何时前来,你都能在这知道四季的壮丽,和那些活在恒春里,快意斑斓的云南人。

”《孤独星球》里的这句话像一瓶浓缩果汁,什么时候提起来,记忆里都涌上一股回甘。

当北方的城市还是春寒料峭,云南的风却依然来得温柔。

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缝合线地带,有一座长度约500多公里的山脉,名叫高黎贡山。

这个巨大的山脉,拥有大大小小几十座雪山,好似盘桓于中国西南的一条巨龙,最北端是青藏高原,从北到南不断倾斜,跨越了五个纬度带,将高原和海洋连接起来。

“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生命的避难所”“野生动物的乐园”“哺乳类动物祖先的发源地”“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人类的双面书架”……都是贴在高黎贡山身上的标签。

高黎贡山的徒步线路已经很成熟了,有面对初级游客的五公里左右体验版,也有针对专业爱好者的十几公里以上深入版。

假期,我脑子一热就选择了最长的线路,因为想着越远能在山里待的时间越长。

一个大雾的早晨,我从腾冲和顺古镇出发,司机体贴地说:“一路我会慢点儿开。

”车给油之后,我才知道他的“慢”跟我的“慢”是俩概念。

穿村过寨,忽上忽下的山路,突然出现的转弯,强压一早吃进去的牛肉饵丝,目光都给了219最美边境公路。

徒步高黎贡山□王小柔大概是为了缓解我的晕车,我们暂停在陡山寺附近,据说这里是观日出最好的地方。

一沾凉风,我立刻神清气爽,“自缘身在最高层”。

脚下,“云海尘清,山河影满”。

当阳光从云层间跳跃而出,我们继续沿史迪威公路,跨过龙江,途经腾冲制茶第一村窜龙村,最后到达高黎贡山中南段徒步点。

此时海拔1800米。

我的向导高黎贡老班长把路餐和水给我,没做任何停留,拿着登山杖就出发了。

为了保证安全,前后还配备两条寻回犬,我的兴奋劲儿立刻来了。

一般徒步开始都会有个缓冲,起码走几步平路,但高黎贡山的起步就是70度斜坡,暗示我后面的路不好走。

最初的一百米我是被老班长拽着、鼓励着爬上去的,可算能站直的时候,我叉着腰,大口喘着粗气,平时的气势立刻被这山拿下了。

山仔头上咖啡香

山仔头上咖啡香

山仔头上咖啡香
作者:冯耀华冯世炳
来源:《源流》2023年第10期
长夏酷暑,雨后的山仔头村咖啡种植基地上,咖啡树随风摇曳,树上的咖啡尤如一串串珍珠,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咖啡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山仔头村是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属下的一条老区村。

2013年起,山仔头村引进咖啡试种,完成了育苗、种植,并一举获得成功。

之后规模种植,打造了山仔头咖啡种植基地。

目前,咖啡种植基地已形成1000多亩的种植规模。

咖啡种植获得成功后,种植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镇安全镇种植咖啡。

其中合作社咖啡种植基地1000多亩,带动农户种植2000多亩。

目前全镇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

2022年,镇安镇咖啡豆总产量已达80吨。

在此基础上,还建起了咖啡育苗基地,计划扩种200亩,持续推动咖啡产业发展,力争用三年时间把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亩以上。

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在山仔头村,崭新的水泥路穿过咖啡种植基地,基地对面的小山上,一个占地5亩多的咖啡加工和展示体验馆已经拔地而起,未来这里將建成云浮“咖啡精品庄园”,让游客看得到咖啡园、喝得到精品咖啡、体验得到咖啡文化。

种植、深加工、品尝咖啡、开展以观赏咖啡为主的乡村旅游等,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形成咖啡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据镇安镇卡蒂姆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玉华介绍,从目前挂果情况来看,今年咖啡将大幅度增产。

据了解,镇安镇咖啡以卡蒂姆品种为主。

咖啡产业的发展,将有力促进当地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山深处有个中国第一咖啡村
朱苦拉村的梯田。

对面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砂”岩土的大山很是雄伟壮观。

美丽的朱苦拉村,环绕村子的绿色植物就是咖啡树。

两层楼的房子是村子里百年前的教会学校。

在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畔,有一个风景如画,但鲜为人知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朱苦拉。

因为这个偏远的小村子里有着百年以上的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被外界称为“中国咖啡的活化石”。

朱苦拉村民家家都种植咖啡,自种、自磨、自煮,不论男女老少都喝咖啡,他们已和咖啡融为一体,独特而浓郁的原生态咖啡文化,成就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咖啡村。

美丽的田园山水画
近日,我们从中南院铁川桥电站项目部(渔泡江梯级开发的第四级电站)三岔河出发,车子沿着左是陡壁,右是江水的山路缓缓行进。

终于,前方没路了,只有渔泡江静静流淌……
我们沿着崖边的一条羊肠小道爬了半个小时后,回望来路,悠长的渔泡江蜿蜒在深深谷底,山势险峻,峭如刀削。

而对岸就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姚县,远眺对岸“红砂”岩土的大山,淡淡的灰红色,很是雄伟壮观。

又爬了好一阵,终于爬上了半山腰。

整个大山像一把巨大的太师椅,我已到了椅座上。

左边是依山而建的青瓦白墙的建筑,右边则是被渔泡江缠绕着的婉蜒曲折的层层梯田,房屋与梯田之间被一道绿色的屏障所包围。

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映入眼帘:层层梯田,三三两两的农夫和他们的孩子,还有悠闲自在的牛、羊、骡子和狗。

看着眼前这生机盎然的图景,我真分不出这到底是凡尘的宫阙,还是天上的人间。

这就是神奇的朱苦拉村,这里一切显得如此轻松、平和、纯净、惬意而又明显地焕发出生机。

神秘的教堂和咖啡
从村道往西走不一会就到了村口,村子里的建筑依山就势,大都为砖木结构,朴素清雅,沿着村里的麻石板小道走不远,左边和右边各一栋木结构的房屋,两栋房屋垂直布置,静静地安坐在山坳里,依然是青砖石地,粉墙玄瓦,一派素净。

凭直觉,左边这栋木结构的两层房屋应该是以前的教会学校,而右边的建筑便是法国传教士留下的教堂了。

我爬上了教会学校的二楼,站在两层楼的木走廊上,远眺对面大姚县的灰红色大山,心想这儿以前应该聚集过很多人,肯定出现过一种宁静的聚会,一种无法言说的斯文,而这一切现在也许只有对面的大山才知道……
从教堂北面的小门出来,就看到一排咖啡林。

当地老乡告诉我,很久以前朱苦拉叫“若客来”,意思是弯弯曲曲的山路,当地人形象地称这里是“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

100多年前,邻村有一个大地主,仗势欺人,将包括朱苦拉在内的附近村子里的姑娘、媳妇72人卖到了外地。

朱苦拉人咽不下这口气,大家凑钱,推选了一位杞姓的青年去外地告状。

这位青年历经千难万险,走到了昆明。

几经周折,最后在天主教神父的帮助下,打赢了官司。

杞姓青年回朱苦拉时,带回了神父给他的一株咖啡树。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神父到来后,修建了学校、教堂,还在教堂外种下咖啡豆,并将喝咖啡的习惯也带到村里。

还给小山村起了一个很浪漫的名字——“朱苦拉”(意为“人间天堂”)。

如今,朱苦拉村民家家都种植咖啡树,自种、自磨、自煮,不论男女老少都喝咖啡。

村民对咖啡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即使在咖啡豆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年代也舍不得砍掉一棵树,因此,这里保留着13亩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树,其中100年以上的咖啡树还有24棵,保留了中国最原生态的咖啡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咖啡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