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精品)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渔产品易腐烂变质,不利于长途运输,渔产品加工业宜靠 近原料产地,属原料导向型工业。M洋流为寒流,上升流为该地 渔场提供大量营养物质,渔业资源丰富;M海域沿岸的非洲国家 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M地临近欧洲,欧洲人对 渔产品的食物偏好使得欧洲市场广阔;大西洋可为其提供廉价的 水运。 答案 原料导向型;临M海域世界优良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属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裕(或工资水平低);邻近欧洲,渔业加工 产品消费市场广阔;西濒大西洋,海运交通方便。
1.工业联系包括生产联系、空间联系和信息联系( √ ) 2.工业集聚有利于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加强企业间的
交流与协作,但将增加生产建设投资( × ) 3.工业分散是为了利用廉价土地、劳动力、原材料,占领市
场,寻求最优区位。( √ ) 4.传统工业区建立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传统工业
为主;以中小企业为核心( × ) 5.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是传统工业区整治的
1.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工业导 向类型
主要工业
特点
布局原则 发展变化
原料不便于长
甜菜或甘蔗制糖
原料导
距离运输或运
厂、水产品加工
向型
输原料的成本
厂、水果罐头厂
较高
接近原料 原料影响 产地 力在减弱
产品不便于长距
市场导 啤酒厂、家具
市场影响
离运输或运输产 接近市场
向型 厂、印刷厂
力在加强
品的成本较高
有色冶金,如
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资源(能源)丰富; 有利
劳动力素质高且廉价;科技发达;交通便利; 条件
市场广阔等 不利 地形崎岖;水源不足;能源短缺;劳动力不 条件 足;交通不便;环境污染严重等

高考地理复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讲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典型工业区

高考地理复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讲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典型工业区

第2讲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典型工业区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1)充分发挥______________优势。

(2)有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零件不可能在__________生产。

2.工业分散的结果:引发了工业的__________。

3.表现⎩⎪⎨⎪⎧ 、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 企业与电子产品 工厂之间的分散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 产,其 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4.主要方式:现代化的________________、通信技术和______。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代表性 地区 德国__________、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__________、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 意大利__________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______”、日本“硅岛”、英国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________等特点 以__________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______ 以______企业为主,工业呈______分布代表性 工业 部门______、钢铁、______、机械、化工等 传统轻工业和__________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发生原因与工业类型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现象,其产生的核心是降低成本,争取最大利润。

目前,世界工业联系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和分散现象。

在分析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发生原因时,应结合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

1.工业集聚的发生原因与工业类型类型 原因 目的 案例传统 工业 运输量大的核心厂与协作厂之间存在工序上的联系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 钢铁、石化工业 新兴 工业 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 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 高科技工业园和我国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2.工业分散的发生原因与工业类型类型 原因 目的 案例传统工业发展中的工业分散 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紧张,污染严重 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占领市场,寻求最优区位,利于环境保护 不少企业由美国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 新兴工业发展中的工业分散 产品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适宜空运 “硅谷”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设分厂 由跨国公司形成的工业分散 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运输技术的新发展福特汽车、飞机制造 对应演练1(2012·课标全国文综,8~9)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是指一定范围内积聚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工业人口,并以该范围内的工业产值和工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较高,具有一定的区域集成能力和竞争力的地域。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条件、历史背景、政府政策等。

首先,地理条件是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靠近海洋,具备了海运条件和国际贸易便利,因此往往聚集了大量的港口、船厂等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产业;而内陆地区的地理条件则决定了其发展重点会放在其他方面,如资源开发利用、交通枢纽等。

地形地貌也会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山区地形多,往往适合发展矿业、水利等行业;平原地区则便于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因此更容易发展工业。

其次,历史背景是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背景包括经济历史、人文历史等。

例如,在中国的经济历史上,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曾经是早期对外贸易的重要节点,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文化和贸易经验,因此在开放之后能够更快速地吸引外来投资和发展工业。

而重工业的发展则可能与中国的初期工业化进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等历史背景有关。

再次,政府政策是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政策可以通过提供优惠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来吸引外来投资和发展工业。

例如,中国的沿海经济特区政策就是为了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则是为了促进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也对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工业地域需要大量的工业人口来支撑其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的充足性是一个必要条件。

市场需求也是工业地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只有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工业地域才能够有充分的市场供应和销售渠道。

综上所述,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历史背景、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对于规划合理的工业地域布局和促进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精品)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精品)

第三节工业区位考点1.工业生产的收入一支出(1)工业投入要素: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资金等。

(2)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及工业三废,另外,部分工业三废经回收后可作为投入要素重新参与工业生产。

(3)与农业相比,工业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因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这使得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并且,除极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外,绝大部分的工业可在任何季节连续生产。

考点2 工业分类(1)按劳动对象分: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2)按产品用途分:轻工业和重工业。

考点3.世界工业的发展(1)近代工业的起源:18世纪中期的英国。

(2)现阶段的工业发展概况:①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向工业化推进。

②工业仍表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

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或地区。

(3)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4)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

②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但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5)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原因: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

变化:工业生产方式逐渐从标准化产品向定制产品生产转变。

考点4 工业联系(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2)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3)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考点5. 工业的集聚与分散(1)工业集聚好处:①相关产业集中,便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②降低运输成本及能源消耗③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缺点: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2)工业分散好处:①各种零部件工厂能选择最优区位布局生产、降低生产成本②环境污染小。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结果: 促进了地域间人员、物质 和信息等的流动。
传统工业区和新(兴) 工业区
1、两者特点比较
2、典型案例
•德国鲁尔区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美国硅谷 (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1、主要区位因素
(1)工业概况: 概念: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 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分类: ①按生产对象分:采掘工业( 采煤、采铁),加工工 业(钢铁、机械); ②按产品性质分:重工业(钢铁、机械),轻工业 (食品、服装)。
1、主要区位因素
(1)工业概况
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工业产出
工业投入
1、主要区位因素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原料 水源 土地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运输 劳动力 动力 技术 政策 资金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区位因素 土地 水源
劳动力
政策 原料 动力 运输 市场
主要影响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用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 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5、技术导向型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有色冶金工业
服装工业 电子装配工业
飞机 集成电路 精密仪表
制糖工业 水产品加工业 水果罐头加工业
啤酒厂 家具制造业
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
(2)主要工业区位类型 ——工业区位因素中某些特殊案例的分析
一般原则
向型
接近市场
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 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
向型
1、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交通的改善,

(完整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

(完整版)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

第三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1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名师解读思维导图1.识记: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应用: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对某一地区的工业生产条件进行评价。

1.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运输、工人(劳动力)等。

【点拨】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可见下表:区位因素主要影响土地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水源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

需水量大的工业应接近河湖分布劳动力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拥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及其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政策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基础设施等影响工业的生产和分布原料原料的种类、数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动力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接近能源供应地布局交通运输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对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市场工厂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2.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主导因素工业布局类型工业布局原则典型工业部门原料原料导向型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工业(原料运输成本较高)、水果罐头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市场市场导向型接近市场(往往是指城市)啤酒、瓶装饮料工业、家具制造业、炼油业等(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印刷厂(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动力动力导向型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色冶金如电解铝工业、重化工工业(电能消耗量大)劳动力劳动力导向型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业、纺织工业、鞋帽加工业等技术技术导向型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飞机工业、集成电路工业、精密仪表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航天工业、生物制药工业等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2.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工工业和原料工业等。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矿产等)、燃料(动力)、劳动力、交通及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国家政策、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个人偏好等。

不同的工业类型对区位因素的要求不同,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市场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1. 工业联系: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包括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等。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集聚的形式有多种,如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等。

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如上海金山)、工业枢纽(如上海)、工业地区(如沪宁杭工业区)等。

三、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是工业地域发展的另一种形式。

工业分散的原因包括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以及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工业地域联系则是指不同工业地域之间的经济、技术、信息等联系。

四、记忆点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记住工业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分类,理解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理解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3.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理解工业联系的不同类型和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掌握工业地域的不同规模和类型。

4.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和工业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理解它们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的总结和概述。

地理总复习课件专题十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总复习课件专题十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转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 变化,工业地域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工业衰退:一些工业地域由于资源枯竭、环 境污染等问题,出现了工业衰退现象。
工业复兴:一些工业地域通过创新、转型和 升级,实现了工业复兴。
工业地域的发展 模式
章节副标题
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资源驱动型:依靠 丰富的自然资源, 如煤炭、铁矿等, 发展采矿、冶金等 产业。
循环经济展模式
循环经济定义: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特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循环经济优势: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案例: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工业地域的规划 与布局
章节副标题
工业地域的规划原则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 考虑环境影响和生态保护 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05
环境问题:随着工业的发展,鲁尔区 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空气 污染、水污染等
06
转型与发展:20世纪末以来,鲁尔区 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修复, 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
美国硅谷的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
01
地理位置: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旧金山湾区南部
形成背景:二战后,美国国防科技 工业的发展需要
02
03
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半导体产业, 到后来的高科技产业,如计算机、 互联网、生物技术等
特点:创新驱动,风险投资活跃, 人才聚集,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04
05
影响:对全球科技产业产生深远影 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
工业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手 工业、轻工业到现代的重工 业、高新技术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工业区位
考点1.工业生产的收入一支出
(1)工业投入要素: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资金等。

(2)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及工业三废,另外,部分工业三废经回收后可作为投入要素重新参与工业生产。

(3)与农业相比,工业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因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这使得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并且,除极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外,绝大部分的工业可在任何季节连续生产。

考点2 工业分类
(1)按劳动对象分: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2)按产品用途分:轻工业和重工业。

考点3.世界工业的发展
(1)近代工业的起源:18世纪中期的英国。

(2)现阶段的工业发展概况:
①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向工业化推进。

②工业仍表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

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或地区。

(3)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4)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

②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但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5)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
原因: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

变化:工业生产方式逐渐从标准化产品向定制产品生产转变。

考点4 工业联系
(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
(2)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3)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考点5. 工业的集聚与分散
(1)工业集聚
好处:①相关产业集中,便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②降低运输成本及能源消耗
③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缺点: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2)工业分散
好处:①各种零部件工厂能选择最优区位布局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②环境污染小。

缺点: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考点3 工业地域
(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①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自发在地理上相互接近(传统工业区)。

②规划建成: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新兴技术开发区)。

(3)类型: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发展潜力小,多为原料加工型。

②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发育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多为综合型。

世界主要工业区有:欧洲西部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中国—日本工业区。

考点
考点7.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考点8、产业转移
(1)原因:
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
②降低生产成本;
③扩大销售市场。

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
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3)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4)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

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考点9.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

自然条件:
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
②能源(临近能源产地,能源充足);
③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
④水源充足(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
⑤环境: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

(一般是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而言)
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②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
③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④技术(科技发达,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
⑤国家政策(支持、鼓励);
⑥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
特殊区位: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农业基础好(临近商品粮基地等)。

A、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B、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1.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
四个工业基地
2.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
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3.发展: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等工程
C、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1.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2.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D、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1.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
2.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