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_主题创新报告_20131011
大豆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我国已发现为害大豆的害虫100多种,发生普遍、对生产影响较大的有10余种。
为害大豆的地下害虫与其他作物相似,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现笔者根据生产实际,将大豆生产上常见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俗名小红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
成虫是暗褐色小蛾,体长5~6mm,翅展12~14mm,前翅杂生灰、黄、褐色,前缘有外斜的10余条黑紫色短斜纹。
卵为椭圆形,稍扁平,黄褐色。
初孵化的幼虫淡黄色,头部黑色;入荚后的2龄幼虫体色乳白;4龄幼虫逐渐变为鲜红色;脱荚入土后的幼虫由红变黄。
蛹为长纺锤形,赤褐色,体长5~7mm。
茧有越冬茧和羽化茧之分。
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
①远距离轮作。
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其越冬场所是豆田,成虫飞翔能力很弱,不能远距离飞翔。
在距前茬大豆田1km以外种植大豆,可降低虫食率90%左右。
②深翻土壤,秋收后及时进行秋翻,增加越冬幼虫死亡率。
③选用优良品种。
由于食心虫成虫产卵喜多茸毛豆荚,无毛品种的豆荚较有毛品种豆荚上的卵少,受害轻,因而可选用无毛品种,可减轻虫害。
2、药剂防治。
当田间成虫盛发期,连续3d累计100m 双行蛾量达100头以上,或平均100荚卵量达20粒开始防治。
①敌敌畏熏杀成虫。
在8月5日左右成虫盛发期防治,方法是将玉米瓤每1cm分断成1节,浸入敌敌畏原油中浸泡,然后将吸足药液的玉米瓤按每隔4垄、每前进5步的密度夹在大豆分枝上。
②防治幼虫。
于8月中旬用2.5%敌杀死乳油300mL/hm2,或30%桃小灵乳油400mL/hm2,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mL/hm2,对水150~300kg/hm2喷雾1次即可。
二、草地螟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暴食性害虫。
以幼虫在大豆叶间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及叶脉,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
严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大面积吃光绝产。
成虫为灰褐小型蛾子,体长8~12mm,翅展20~28mm,前翅生有黄白色条纹和斑纹,后翅生有不明显淡黄白色条纹。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论文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摘要] 大豆食心虫是我县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大豆食心虫以幼虫钻入豆荚内蛀食豆粒,它不仅影响大豆产量,而且还降低大豆品质。
我县大豆重茬面积大,时间长,所以食心虫的危害越来越重,已经给大豆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所以本文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谈起,重点阐述了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方法,给种大豆的衣户在防治大豆食心虫上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大豆食心虫发生危害规律及预测大豆食心虫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发生期历年比较集中,而且只危害大豆一种作物。
它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蛾子)4个阶段。
成虫是一种暗灰色比苍蝇还小的蛾子,其特点是:食性单一、飞行力差,趋向绿光,害怕惊吓。
7月底到8月初在豆田中出现,上午潜伏不动,下午3~4时后开始活动,晚8时后停息于豆株上。
当成虫进入盛发期,日落前在豆地边可看见雌雄蛾相互追逐,成蛾团现象。
多在下午4时以后进行交尾、产卵,8月5日到9日是成虫羽化高峰,产卵最多时期,雌蛾产卵有选择性,喜欢在绿色幼嫩和茸毛多的中、上部豆荚上产卵,卵经5~7d孵化出幼虫。
初孵化出的幼虫,先在豆荚上面爬行,然后多从豆荚的侧边蛀人,咬食豆粒。
如果成虫(蛾子)羽化始盛期或在幼虫孵化盛期,杀死蛾子或喷药在豆荚上杀死幼虫,就会避免食心虫蛀人荚内危害豆粒。
因此,成虫羽化始盛期或幼虫孵化盛期,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最佳时期成虫数量与降雨情况有关。
成虫在土壤中羽化但出土能力很差,降雨不仅可使气温降低,影响成虫活动,且暴雨还可以堵死成虫羽化孔,使成虫很难出土,从而降低成虫数量。
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7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土壤高温高湿有利于化蛹、羽化。
当1~10cm深的土壤温度上升到20℃以上时,土内幼虫开始上移化蛹。
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化蛹和羽化。
成虫发生始盛期调查:选择距上年豆田较近有代表性的豆田,面积在15亩以上,随即定点查三点,每点间隔在2m以上,每点长50m宽52垅,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天下午4~6时进行调查,调查时顺垅步行,用1m长木棍拨动植株中部,目测惊蛾数,当田间蛾子出现“蛾团”(蛾子打团飞翔),并蛾量倍增时,表明大豆食心虫成虫已进人始盛期,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治。
大豆食心虫病预防策略分析

大豆食心虫病预防策略分析
大豆食心虫是大豆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害虫,其为食植物的内部组织,同时也是多种病
害的一级媒介。
在生产中,如何预防和控制大豆食心虫病是大豆种植的一个重要问题,下
面就来分析下预防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
大豆食心虫一般是通过土壤介体传播,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严
格控制土壤含水量、通风和排水等环境条件,以减低食心虫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在耕作前,应把土壤深度翻耕、避免过于紧实的土壤等,这样有利于虫害的生态平衡,减弱病虫
害对作物的伤害。
此外,还应该注意对种子的消毒处理,以减轻食心虫的危害。
2、合理施肥。
大豆生长过程中需要足够的养分,因此合理施肥是防止食心虫病的一
个重要手段。
通常情况下,应选择具有抗虫剂的肥料进行施用,并按照实际需求和土壤状
况进行定期施肥,以维持作物生长所需养分。
3、及时发现虫害。
在田间生产过程中,定期巡查作物生长情况,及时发现虫害的痕迹,如棕色斑点、白粉锈、叶片变黄等,一旦发现虫害,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使用杀
虫剂、农药等措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以避免虫害的进一步扩散,损害对作物产量和
品质的影响。
4、科学选品。
在生产中选择适合栽种的品种是预防和控制大豆食心虫病的重要手段,要选择对食心虫比较抗性强的品种,以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增产效果。
同时,也可采用间
作技术,如通过轮作、混作等手段,有效减少虫害的危害。
综上所述,防治大豆食心虫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采取上述多种措施进行预
防和控制。
这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健康。
论大豆虫害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1、大豆食心虫防治措施剖析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产业基地,黑龙江省大豆规模化种植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病虫害的高频发生,也严重损害了种植户经济效益,造成了大豆减产、绝收等问题的出现。
食心虫在一种在大豆生育期出现率较高的虫害,幼虫通过吮食豆荚来食害豆粒,在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的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调查食心虫成虫虫害的发生期主要是每年的七月底和八月初,幼虫虫害的发生期则集中于每年八月底,不同于其它虫害,食心虫的生活习性主要是:上午潜伏不动,下午三时左右开始活动;食心虫的虫卵多产于豆荚,八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后进入豆荚内吮食豆粒。
在进行食心虫防治时,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广泛应用,在提高大豆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中发挥了重要性作用。
农业防治作为现阶段常用的无公害化防治手段,常见的防治手段主要包括:远距离轮作(选择在距离前茬1km以外的区域进行大豆种植)、选择优良品种(在进行种植时黑龙江省种植户需在综合考虑区域气候、地貌以及市场流通情况的前提下,选择抗逆性、抗病虫害性品种,由于食心虫成虫产卵喜多茸毛豆荚,因此种植户还要尽量选择无毛品种)、深翻土壤(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后,第二年会对大豆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为降低虫害发生率,种植户需在秋收后做好土壤的深耕作业);药剂防治相比农业防治,虽然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却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大豆品质,常见的防治手段主要包括:敌敌畏熏杀(在八月上旬按照每公顷80%敌敌畏乳油1.5-2.25kg,可用秸秆去皮沾药,按照一定密度夹在大豆分枝上)、药剂防治幼虫(八月中旬用2.5%敌杀死乳油亦或是30%桃小灵乳油,按照300mL/hm2亦或是400mL/hm2比例兑水,进行喷药作业,喷药周期为每年一次即可);生物防治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手段,常见的防治作业操作主要是: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幼虫(幼虫脱荚前,每公顷采用22.5kg白僵菌粉,搭配细土或草木灰,将混合物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使脱落的食心虫幼虫与之接触后在合适的温度下发病死亡)、释放赤眼蜂灭卵(在成虫产卵盛期,按照每公顷30万头左右比例释放赤眼蜂)。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介绍了大豆食心虫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大豆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大豆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主要为害大豆,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
以幼虫钻入豆荚内蛀食豆粒,轻者把豆荚内豆粒咬食成沟,严重的把大豆粒吃去1/3~1/2,造成豆粒残缺,严重降低大豆籽粒的外观和品质。
常年虫食率10%~20%,严重年份高达30%~40%。
1形态特征1.1卵卵为椭圆形,稍扁平,略有光泽,刻纹不明显,长径0.42~0.61 mm,短径0.25~0.27 mm。
初产时为乳白色,孵化前为桔黄色。
1.2幼虫老熟幼虫体长8.1~10.2 mm,略呈圆筒形。
初龄幼虫黄白色,入荚蜕皮后初为淡黄色,老时呈鲜红色。
1.3成虫体长5~6 mm,翅展12~14 mm。
前翅略成长方形,翅外缘近顶角处稍向内凹。
前缘有向外斜走的10条左右的黑紫色短斜纹,形成黄褐线条相间,略具光泽。
在外缘臀角上方有1个银灰色椭圆形大斑,斑内有3个黑色小斑排成1纵行。
后翅前缘银灰色,其余为暗褐色[1-2]。
1.4蛹体长5~7 mm,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
腹部第2~7节的前后缘各有大小刺1列,腹部第8~10节仅有1列较大的刺,腹部末端有锯齿状尾刺8~10根。
2发生规律东北地区越冬幼虫一般于翌年7月中旬开始至土表陆续化蛹。
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1~13 d。
7月末为羽化始期,8月中旬为羽化盛期。
羽化成虫出土后,随即飞往豆田交尾产卵。
8月上旬为产卵始期,盛期为8月中下旬,一般在8月17—23日。
成虫产卵期约为5 d。
卵期6~7 d。
幼虫入荚期为8月中旬至8月末,入荚盛期为8月下旬。
幼虫在荚内生活20~30 d,约从9月上旬开始脱荚入土越冬。
脱荚盛期为9月中下旬[3]。
3防治措施防治大豆食心虫必须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长期而有效控制为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大豆食心虫危害及防治措施

大豆食心虫危害及防治措施【摘要】大豆食心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大豆产量。
它的生活习性主要包括幼虫借助钻蛀方式侵入大豆植株,在内部啃食组织造成损害。
针对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途径,化学防治主要利用农药喷洒进行控制,而生物防治则通过引入天敌和利用天敌对付大豆食心虫。
综合运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危害,提高大豆产量。
科学防治大豆食心虫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加强监测和预防也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关键步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大豆食心虫造成的损失,维护大豆产量的稳定生长。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危害、生活习性、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措施、大豆产量、监测预防、科学防治1. 引言1.1 大豆食心虫危害及防治措施大豆食心虫是大豆产量的严重危害因素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寄主植物受害生长迟缓,叶片黄化、枯萎,甚至死亡。
大豆食心虫还会导致大豆根系发育受阻,导致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主要方法。
化学防治主要是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杀灭大豆食心虫,但需要注意选择对大豆食心虫具有高效杀灭作用的杀虫剂,同时要控制使用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昆虫、病原菌等对大豆食心虫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综合以上措施,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要加强监测和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大豆食心虫的出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以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
2. 正文2.1 大豆食心虫的危害大豆食心虫是大豆上一种常见的害虫,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大豆生长发育造成直接损害:大豆食心虫主要以幼苗和嫩叶为食,造成大豆生长受阻,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
幼苗受害后生长缓慢,叶片出现黄化、枯黄等症状,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为 害 症 状
雌 雄 蛾 比例 接 近 l :1 时 ,用 8 0 % 敌 敌 畏 、2 0 % 氰 戊 菌 酯 或2 . 5 % 溴 氰 菌酯 喷洒 杀 虫 。防 治幼 虫 则在 卵孵 化 高 峰期 ,在 幼 虫蛀 入豆 荚 大豆 食 心 虫 以幼虫 蛀食 豆 荚 ,初孵 的幼 虫在 豆荚 上爬 行 ,在 前 ,用9 0 % 敌 百虫 、4 0 % 乐 果乳 油、 1 0 % 氯氰 菊酯 乳油等 喷药 防 治。 豆荚 边缘 的合缝 附近 吐丝 ,结成 一个 细 长 的丝 网,然 后在为基 础 ,生物 防 治 、 豆荚 咬成 孔 洞 ,钻 入 荚 内 。咬食 的豆 粒 形成 兔 嘴 、破 瓣 ,并 排粪 物理 防 治相结合 ,化 学 防治为 辅的 办法 。
( 北华 大学化 学 与生物 学院 , 吉 林 吉 林 1 3 2 0 1 3 )
摘 要 :阐述 了大豆食 心 虫的形 态特征 、 为害症状 、发生规律 、发生 条件 及综合 防 治措 施 。 关键 词: 大豆食 心 虫; 发生规律 ;防治措 施 中图 分类号 :¥ 5 6 5 . 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4 — 0 4 3 2( 2 0 1 3 )一 0 4 一 O 1 1 2 一 l 项 目基 金 :吉林省 高等 学校 大学生创 新创 业训 练计 划 ( 2 0 1 2 1 0 2 0 1 0 4 0 ),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 3 1 2 0 1 2 2 5 ) 资助 。
大 豆食 心 虫 【 Le g u mi n i V O E 8 g l y C i ni y o r e ¨a( M a t s . ) 多 。发 生量 还 与天 敌有 关 ,赤眼 蜂在 食 心 虫的 卵 内寄 生率 较高 , O b r a z t s o v , S o y b e a n P o d B o r e r ] 又名 小红虫 、大 豆蛀 荚蛾 ,属 于 而 白僵菌 则可 寄生在 幼虫 体 内。
大豆病虫害——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一、简介大豆食心虫,别名大豆蛀荚虫、小红虫,昆虫纲鳞翅目小卷蛾科。
二、为害特点主要为害大豆,也取食野生大豆和苦参。
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
幼虫蛀入前均作一白丝网罩住幼虫,一般从豆荚合缝处蛀入,被害豆粒咬成沟道或残破状。
三、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黄褐至暗褐色。
前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外缘内侧中央银灰色,有3个纵列紫斑点。
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1根,腹部末端较钝。
雌蛾前翅色较深,翅缰3根,腹部末端较尖。
卵扁椭圆形,长约0.5毫米,橘黄色。
幼虫体长8-10毫米,初孵时乳黄色,老熟时变为橙红色。
蛹长约6毫米,红褐色。
腹末有8-10根锯齿状尾刺。
四、发生规律和习性1、每年发生1代,在中国北部发生偏早,南部偏晚,以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
翌年7月中、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下旬至8月初化为蛹盛期,蛹期对环境抵抗力弱。
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
2、豆田成虫出现期为 7月末到9月初。
成虫于下午3时后在豆田活动,有成团飞翔现象。
雌蛾喜产卵在有毛豆荚上,散产。
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处蛀入。
8月下旬为入荚盛期。
9月中、下旬脱荚入土越冬。
3、成虫及其产卵适温为20-25℃,相对湿度为90%。
在适温条件下,如化蛹期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
土壤含水量低于5%时成虫不能羽化。
五、防治方法1)选抗虫品种;2)成虫产卵盛期,喷施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25%天达灭幼脲1500倍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Biblioteka 份有限公司2013-10-11
报告目录
i.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 1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3 3.1.3 发文较多期刊 ............................................................................. 3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3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4 3.1.6 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 4 3.2 学位论文 ................................................................................................ 6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6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 7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 7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8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8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 8 3.3 中文会议论文 ........................................................................................ 9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9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10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 10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10 3.3.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11 3.3.6 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 11 3.4 外文期刊论文 ...................................................................................... 12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12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12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 12 3.5 外文会议论文....................................................................................... 13 3.5.1 近十年外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13 3.5.2 外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13 3.5.3 最近相关外文会议论文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