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地探博士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刘财-兰州人才培养交流

刘财-兰州人才培养交流
心合作共建协议
大庆钻探 工程公司
社会广泛参与
中国科学 院地质地 球物理研
究所
•聘请双聘院士 •聘请博士生导师 •设立基金奖励 •免试推荐研究生
建设成效与应用
获奖 时间 2008
2010
2009
2011
2014 2007 2007-2011
获奖 种类
高等学校 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 优秀教学团队
国家级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支撑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3、“李地四光球地探球物测与信息技术”、地球物理学吉林省十 二五重理点试建验班设特色学科 4、“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 5、李应卓四用越地工光球程地物师理班球物理实验班(理工结合) 6、应用地球物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本硕连读)
程教指会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程教指委会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程教指会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起止时间 2005-现在 2006-现在 2004-2006 2002-2007 2003-2005 2002-2007 2002-2007 2002-2007 2001-2005 2002-2005
09级“李四光试验班”
国家级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 国家规划教材5部
2007-2011
优秀教材8部
2007 2009、2013
吉林省大学பைடு நூலகம்创新实践 示范基地
吉林省高等教育 省级教学成果
获奖 等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省部级 三等奖以上 省部级

附表一地球化学专业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附表一地球化学专业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良好的学风,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备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地球化学专业是地质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709)下设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070902),设以下4个研究方向。

1.化学地球动力学综合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地质时期岩石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阐明岩石形成与板块构造和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关系。

2.岩石地球化学采用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和同位素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中的存在相态和元素分配理论,示踪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过程,阐明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环境。

3.资源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迁移与沉淀、分散与富集的物理化学条件,揭示区域成矿规律,探索元素地球化学过程与自然环境质量和生态效应关系。

4.行星岩石与地球化学通过陨石和航天器对类地行星直接或间接分析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研究类地行星——月球、火星等星球的岩石以及元素、同位素等物质组成,揭示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

三、学习年限1.全日制脱产博士生的基础学制为3年。

2.在职博士生的基础学制为4年。

3.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完成学业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报研究生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年。

未提出延长报告或申请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者,均按结业处理。

地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

地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

地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一、引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飞速发展,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与世界融合度日益提高,如何培养21世纪地质工程学科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怎样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与国际接轨,又保持我国特色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综观国内高等学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基本是大同小异,即在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设置的课程体系基本相似,一些院校根据自己的传统专业、师资、实验条件等突出自己的特色。

但他们对市场需要、国家经济转轨、学生就业前景等分析不够,往往造成学生分配难以及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

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目前地质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及借鉴国外高校地质工程培养模式经验,提出一种地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国内外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1.国外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的高校中,往往不区分“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这二者皆是同一个词“GeotechnicalEngineering(英文)或Geotechnique(法文)”。

他们将“岩土工程或地质工程”设置在土木工程大学科下,一些院校也在地球科学下设置“岩土工程或地质工程”专业。

他们在加强基础学科教学(如数、理、地质、环境、人文、工程、计算机、管理等)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给学生更大的弹性空间和创新思维空间。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非营利机构和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工程、经营工作中去。

这样学生不仅可学到专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解决复杂问题和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社交能力和人文修养也得到较大提高。

这种素质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尽快融人社会,适应工作,不使国家高昂的培养费浪费掉。

美国1987年就开始实施《科技中心计划》,这个科技中心是由多个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中心,由国家基金会长期稳定资助,其宗旨是能将科技、教育和知识转移活动集为一体。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综述报告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综述报告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综述报告(姓名:马驰学号:2005621026 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文献综述报告将阅读的文献进行归类,从两个方面开展综述研究与学习:一、土壤盐碱化监测部分:土地盐碱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盐化和碱化过程。

土地盐碱化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解决土地退化中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土地的盐碱化作为一种环境灾害,它导致土地的退化,从而削弱和破坏了土地的生产力,使农业区粮食产量下降,严重威胁着生态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监测和预防土壤盐碱化不仅是我们21世纪必须高度重视的生态问题,而且也是解决我国人口粮食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遥感具有适时、宏观、动态等特点,而将遥感技术应用于获取地表土壤荒漠化信息,并以GIS技术作为处理空间信息的技术平台,这种遥感和GIS技术的集成,为人们实时、动态的监测大区域土地盐碱化提供一条良好的方法利用遥感手段进行盐碱土地监测始于20世纪70年代,为了获取盐碱土信息,国外学者对盐碱土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最佳研究波段选择遥感影像的最佳波段是遥感数据研究与分类的基础。

Dwivedi[19]利用TM遥感影像提取盐碱化信息,研究发现:单纯从信息量来衡量,TM数据1、3和5波段组合所含信息量最大。

但盐碱化土壤信息提取的精度并不与遥感数据信息量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Dwivedi和Rao 在利用遥感技术研究盐碱土时中使用了OIF(Opeimum Index Fac-tor)技术,证明利用TM影像研究盐碱土最佳波段组合是1、3、5,而3、5、7组合和3、4、5组合的效果也较好。

Metternicht和Zink在玻利维亚的土壤盐碱化遥感研究中,利用变换散度分析(TD)方法对TM多波段数据选择分析,研究证明:两个波段组合(1,2,4,5,6,7)和(1,2,4,6,7)的TD得分值最高。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2020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2020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2020一、介绍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学院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

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地球探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地球探测设备和软件的研发能力,以及在地质勘探、资源环境调查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地球探测及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设置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设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等教育层次的学位授予。

本科阶段为4年制,硕士阶段为2-3年制,博士阶段为3-4年制。

专业课程设置涵盖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测量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球探测技术等多个方向,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三、教学、科研与实践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一支学术沉淀深厚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多位著名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

学院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将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参与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就业与发展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他们可以选择从事地质勘探、能源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领域从事科研或管理工作。

此外,随着地球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五、招生要求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要求严格,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

考生需要参加全国高考,并综合考察考生的物理、化学、数学等科目成绩。

此外,学院还会根据考生的面试表现和综合素质进行选拔。

招生名额有限,录取分数线相对较高,录取学生往往是高中阶段数理基础扎实且自学能力强的学生。

六、总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地质学、物理学、化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学生在校期间将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同时还会进行科研和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吉林大学2014年下半年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吉林大学2014年下半年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08221084 2008221083 2011221042 2009221061 2008221082 2011221072 2009221031 2008221034 2009221042 2009221027 2009221025 2008231044 2010231022 2009231016 2010231020 2011111002 2010111042 2011111030 2011111043 2011821020 2007821009 2008821025 2009821023 2010821032 2010821031 2010121044 2009121040 2010121048 2010121056 2009121050 2011121075 2011121061 2009121006 2006121005 2006121016 2009121013 2008121009 2008121074 2009121077 2010121024 2008121055 2008121052 2008121058 2011121063 2010311001 2008311011 2011311004
2007311030 2011311036 2009311030 2011311012 2011311031 2007311010 2008321015 2011931001 2011931021 2010931038 2011931027 2010321014 2010321018 2011321015 2010931025 2011931006 2011931026 2011931005 2011931012 5201098101 2011331063 2011331026 2011331120 2010331127 2011331102 2011331127 2011951022 2011951024 2011951018 2011331023 2011331037 2011951021 2010951030 2009951017 2011951013 2011331099 2011331042 2011331038 2011331054 2010331096 2010331139 2011331011 2009331003 2011611019 2010611004 2011611017 2010611028

吉林大学放射医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吉林大学公共卫生

吉林大学放射医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吉林大学公共卫生

吉林⼤学放射医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培养⽅案-吉林⼤学公共卫⽣吉林⼤学公共卫⽣学院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博⼠研究⽣培养⽅案(2011年12⽉修订)⼀、培养⽬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实践能⼒和国际视野,坚持德、智、体全⾯发展,适应我国卫⽣事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层次专门⼈才。

具体要求如下: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有献⾝于科学的事业⼼和创新精神,能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科学作风严谨,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的专门知识;具有独⽴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少掌握⼀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资料,具有⼀定的外⽂写作能⼒和进⾏国际学术交流的能⼒。

4.培养的博⼠研究⽣主要输送到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疾控预防、卫⽣监督、医疗保健、政府部门从事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作。

⼆、研究⽅向1.社会医学与健康促进研究内容:社会卫⽣状况与社会卫⽣策略、⽣活质量评价、医疗保健制度、社区卫⽣服务、社会病防治、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为与⼼理健康研究内容:⽹络成瘾、感觉寻求、社交焦虑障碍、⽣活满意度、⼈格特征、信息焦虑、职业倦怠、亚健康、⽣活质量与⼼理健康研究等。

3.医院、社区与农村卫⽣管理研究内容:医院管理、社区卫⽣管理、农村卫⽣管理、卫⽣经济管理、卫⽣服务研究、卫⽣政策研究、卫⽣法与卫⽣监督等。

4.卫⽣信息管理研究内容:卫⽣信息资源、信息计量与可视化、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医学信息处理、卫⽣信息政策、卫⽣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等。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1.本专业脱产博⼠⽣的学习年限⼀般为3年;在职博⼠⽣的学习年限⼀般为4年。

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

对本学科中特别优秀的博⼠研究⽣,可允许其提前进⾏学位论⽂答辩,具体要求见《关于研究⽣提前或延期进⾏学位论⽂答辩的暂⾏规定》(校研院字[2007]2号)。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2 )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素养,高度的创新精神,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人文地理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能立志为国家的人文地理学事业服务。

2.掌握广博深厚的地理学理论知识,熟悉人文地理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能够承担高等院校人文地理学教学、科研和有关的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 区域经济地理2. 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3.国际经贸地理4.区域与城市发展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 年,最低修业年限为 3 年。

生源为 2 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或非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4 年,若在SSCI 检索源刊物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 2 篇以上(含 2 篇),经导师同意,可申请提前毕业。

硕博连读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5 年。

四、培养方式1.博士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学习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对博士生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3.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

4.博士生入学后二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 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瞄准国际一流大学, 坚持质量第一,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作为毕业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专门知识。

具有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如下几个方向:
1、应用地球物理;
2、数学地质与综合信息矿产预测评价;
3、应用地球化学;
4、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5、资源环境评价与信息处理;
6、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学位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40学时,2学分)
(2)第一外国语(120学时,4学分)
(3)基础理论课(下列课程可任选2门)
应用地球物理反演理论
应用地球物理解释理论
非线性物理学
现代信号处理
元素存在态理论
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
数量化理论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地质统计学
3S技术及其应用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
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
专家系统原理
(4)专业课(下列课程可任选1~2门)
应用地球物理学专论
应用地球化学专论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资源环境系统正反演模型方法
国土与环境遥感应用专论
高级人工智能
智能测控系统设计专论
高等地震波成像理论
近代电磁波成像理论
2、选修课:(下列课程可任选1~2门)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进展
非线性理论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
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成分
海洋科学进展
科学可视化算法及系统
近代电磁理论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概论
环境化学地球动力学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地学中的定性数据分析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
近代数值方法理论
近代数值方法理论地学应用专题
地学中的非线性理论
地球环境与地质灾害
大系统理论及应用
科学思维与科技写作
第二外国语;
其它(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具体情况可申报另行开设其它选修课)。

开题报告与学术活动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指导教师应尽早确定每位博士研究生的选题范围, 并在导师的指导下, 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 提出论文选题范围, 并举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

由论文开题报告评议小组做出评议, 评议合格者, 确定论文题目, 制定论文工作计划, 正式进入论文工作阶段。

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及制定论文工作计划最迟应在第四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应由专业统一组织公开进行。

博士生在开题报告前, 应完成至少80篇的专业文献阅读, 其中外文文献量不少于二分之一。

论文进行中应按计划由博士生在系或教研中心学术会议上作至少1次阶段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

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学习期间参加4个以上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举行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不包括开题报告)。

完成以上各环节,可获得2个必修学分。

七、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在博士生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达到国内或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或被使用部门采用,有较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在博士生学习和研究期间,应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两篇以上的学术论文。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点学科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点学科博士生课程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