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第2课时)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中考语文第二部分阅读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巩固练习(含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第二部分阅读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巩固练习(含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③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④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③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④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
(有删改)
【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全部退去。③童隶:书童仆役。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临水之观,宜独往 宜:__________
(2)其具是四美者与 是: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②除:被授予官职。③白母:禀告母亲。④在言路:指当谏官。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⑥触忤:触怒(皇帝)。⑦主上:皇帝。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
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东洲国际学校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古诗文阅读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东洲国际学校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古诗文阅读

海门东洲国际学校·语文古诗文阅读【题组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北场芸藿①罢,东皋刈黍归②。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释】①芸藿:锄豆。

芸通“耘”,耕耘。

②东皋:房舍东边的田地。

刈黍:收割黍子。

(1)请简要概括诗歌前两句所叙写的内容。

(2)请找出全诗关键词(诗眼),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曾子衣弊衣①以耕,鲁君使人往致②封邑③焉,曰:“请以此修衣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⑤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⑥人者骄人。

纵⑦君有赐,不我骄⑧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⑨也。

”注释:①弊衣:破旧衣服。

②致;送。

③邑:原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

④修衣:添置衣物。

⑤奚:什么,疑问词。

⑥予:给予。

⑦纵:纵使。

⑧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

⑨节:气节。

(1)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衣.敝衣以耕衣:衣服B.曾子不受.受:接受C.反.,复往反:同“返”,返回D.足以全.其节也全:保全(2)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A.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B.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C.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D.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生活贫困,所以鲁君亲自前往送封地给曾子。

B.鲁君赏赐的封地,曾子几次都拒绝了。

C.曾子觉得纵然鲁君赠送他封地,并且没有对他表现出骄横,但他仍然会怕鲁君。

D.孔子对曾子的行为非常赞赏。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题组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4题吴子使札来聘公羊高〔先秦〕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

2022年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2022年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精讲本
方法指导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技法四:利用文言虚词划分。文言文中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 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熟悉各类常见虚词,有助于文言句子断句:
(1)句首语气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词前应断句;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应断句。
(节选自《夜航船》)
中考语文精讲本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 “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⑪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⑫ 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⑬,更不复顾惜。居⑭身之道,亦犹是 耳。傥⑮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中考语文精讲本
考点 3 节奏划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划分朗读节奏是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一般来说,文言 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表示一个完整 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例4 (2017·河北)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中的“何”,也是“为什么 ”的意思。“是”: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 是”,为“这”的意思;《大道之行也》中“是谓大同”的“是”,为“这”的 意思;《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为“这样”的意思。 解释时根据具体语境选择虚词的正确义项即可。 答 案 (2)为什么 (4)这样
中考语文精讲本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返回目录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课外古诗文阅读与理解(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课外古诗文阅读与理解(含答案)

二轮复习:课外古诗文阅读与理解1【学习要求】独立完成课外古诗文阅读与分析理解,并对照参考答案自我批阅与订正。

【古诗文阅读1】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问题。

(6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字端已,晚唐诗人、词人。

韦庄工诗,其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1.一般而言,“柳”婀娜多姿、依依不舍,诗人为什么却说“台城柳”最是“无情”?(4分)答:2.请简要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古诗文阅读2】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问题。

(14分)送江陵薛侯入觐①序(明)袁宏道当薛侯之初令②也,珰而虎者③,张甚。

郡邑之良,泣而就逮。

侯少年甫④任事,人皆为侯危。

侯笑曰:“不然。

此蒙庄氏所谓养虎者也。

猝饥则噬人,而猝饱必且负嵎⑤。

吾饥之使不至怒;而饱之使不至骄,政在我矣。

”已而果就约。

至他郡邑,暴横甚,荆⑥则招之亦不至。

而是时适有播酋之变⑦。

部使者檄下如雨,计亩而诛,计丁而夫。

耕者哭于田,驿者哭于邮。

而荆之去川也迩⑧。

沮水之余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处。

侯谕父老曰:“是釜中鱼,何能为?”戒一切勿嚣。

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⑨吾赤子!”诸征调皆缓其议,未几果平。

【注释】①入觐: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②令:担任县令。

③珰:汉代宦官帽子上的装饰物,借指宦官。

珰而虎者,意为宦官像恶虎一样抓捕百姓。

④甫:刚刚,才。

⑤负嵎:指背靠山角(反抗主人)。

⑥荆:荆州城,即江陵。

⑦播酋之变:播州的少数民族叛乱。

播州,属下文的“川”。

⑧迩:近。

⑨疲:使……疲。

1.解释加点字意思。

(4分)⑴珰而虎者,张.甚()⑵人皆.为侯危()⑶荆则招之亦不至.()⑷侯谕.父老曰()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共两处)。

(2分)沮水之余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处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初中语文 中考 二轮专题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古代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与积累(含答案)

初中语文 中考  二轮专题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古代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与积累(含答案)

第一部分古代诗文古代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与积累【考情分析】题型题量选材特点近年来,材料选取的一直都是课外文言文,字数250左右,多的达380字,选取材料主要为人物类、游记类和说理类,其中以人物类为主,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文化自信。

主要考点为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探究、人物形象分析等能力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学生在第四学段(7~9年级)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备考贴士】江西文言文阅读题历年来虽然考查的都是课外语段,但试题都是紧密联系教材的,在题型设置与考查内容上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考查点也基本上都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用法等。

所以,考在课外,学在课内,教材就是我们文言文知识储备的宝库,回归教材是文言文复习的重中之重,不能忽视。

【教材回归】一轮进阶方向:7~9年级教材中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2014~2023年江西中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考查一览表年份字词词义课文及相关语句参照文言现象2023冠帽子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实词故所以故.虽有名马(《马说》)课内虚词衣穿衣服(穿)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词类活用2022执拿执.策而临之(《马说》)课内实词是这样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课内实词之的小大之.狱(《曹刿论战》)课内虚词2021年年龄,年纪年.与时驰(《诫子书》)课内实词戏戏弄,戏耍,开玩笑门外戏.(《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词多义咸全,都咸.来问讯(《桃花源记》)课内实词2020衣穿衣服(穿)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词类活用几何多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课内实词念考虑,想到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实词(续表)年份字词词义课文及相关语句参照文言现象2019是这,这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词多义贤贤能,品行高尚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课内实词恐担心,害怕恐.托付不效(《出师表》)课内实词2018抚抚慰,安抚左手抚.鲁直背(《核舟记》)课内实词反同“返”,返回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通假字愠生气,发怒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课内实词2017案书卷,文书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课内实词恐恐怕,害怕恐.前后受其敌(《狼》)课内实词谢道歉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一词多义2016瞋生气(发怒)/课外实词数数落/一词多义阙同“缺”略无阙.处(《三峡》)通假字2015华同“花”,开花/通假字造到,往/课外实词2014辄立即,就,便饮少辄.醉(《醉翁亭记》)课内实词比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一词多义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字词过关(请熟记课标推荐的背诵篇目并补充[逐册过关]中空缺的内容)1.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专题0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古诗文)【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古诗文)【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古诗文)(基础题+提升题+创新题三位一体)(2024上·上海闵行·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醉翁亭记(节选)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伯父君谟,号“美髯须”。

仁宗一日属清闲之燕,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于外乎?”君谟无以对。

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递A.(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B.(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C.(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D.(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间”,表现了太守的思想。

5.【甲】诗“悠然见南山”一句有版本作“悠然望南山”,苏轼认为“望”不如“见”,用【丙】文的话说,“望”出于“”而“见”出于“”。

【丙】文给我们的启发是(2024上·上海浦东新·九年级一模卷)【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1)回头(2)D【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过叶威仲不值(宋)叶适菊苗新擢马兰丛,柳老吹花拂掠空。

闻说先生过山去,钓丝无主系东风。

访沈逸人不遇(明)吴兆闲寻芳草到门迟,云水无心本不期。

枕畔残书犹自在,主人出户未多时。

(1)访友“不值”“不遇”,两诗都流露出诗人些许________的心情。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衬托主人形象,请作分析。

【答案】(1)失望(惆怅、遗憾)(2)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情趣高雅。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李存审①出镞②教子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粱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②镞(zú):箭头。

③尔曹:你们。

④膏粱:膏,肥肉。

粱,精米。

膏粱,表示精美的食物,指富贵生活,比喻富贵人家。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戒诸子(尝试)B.少提一剑去.乡里(离开)C.因.授以所出镞(因此)D.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应当)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审出身寒微,凭借战功官至相位。

B.李存审告诫儿子是因为怕他们忘本。

C.李存审教子的主旨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恰好相反。

D.李存审出镞是为了告诫儿子们:今日富贵来之不易,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忘本,要努力有所作为。

(二)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

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长,笃志好学。

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燃糠自照。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使驱田中雀: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

B.无遗亡者:没有漏掉的。

C.躬耕诵书:(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读书。

D.见而异之:用奇怪的眼神看他。

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主题是勤奋好学。

B.顾欢的父亲和同郡的顾恺之都是阻拦顾欢学习的人。

C.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八岁,诵《孝经》《诗》《论》”。

D.短文启示我们:只要勤奋好学,任何困难都可克服,并且有所成就。

(三)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卖骏马者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①而视之,去而顾之。

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还:通“环”,围绕。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三旦立市(连续)B.臣有骏马欲卖之.(代词,指马)C.愿子还而.视之(表承接)D.去.而顾之(离开)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匹骏马“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说明即使有真才实学,没有伯乐,也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

B.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C.骏马因伯乐而增值,说明了权威的重要性。

D.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愿意给他一天的报酬。

(四)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就)C.值.岁荒,人相食(遇到)D.或.阻之(有的人)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句子是( )A.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B.以画竹、兰为长:以画竹和兰花见长(或:擅长画竹和兰花)。

C.室无贿赂:(为官清廉),没有收受贿赂。

D.人相食:百姓相互喂食。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郑板桥的品质( )A.有才善画 B.爱民如子C.清廉勤政 D.任人唯贤(五)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②而有危亡之败也。

”【注释】①罗雀者:用捉鸟的人。

②戆:愚蠢和鲁莽。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雀独不得:大鸟却捕不到。

B.孔子顾谓弟子曰:孔子照顾弟子们说。

C.自其心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

D.故君子慎其所从:所以君子要谨慎地选择自己跟从的人。

2.对上面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捕鸟人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

B.这是孔子借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C.孔子告诉其弟子要听从师长们的教导,虚心向他们学习。

D.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的观点恰恰相反。

(六)目不见睫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1.下列选项中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欲伐越:楚庄王想要砍伐越国的树木。

B.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并且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C.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不是越国的对手。

D.自见之谓明: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才叫做明察。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要伐越的原因是认为越国政治混乱,兵力也弱。

B.庄子用生动的比喻说理,从而打动了楚庄王,使其停止攻越。

C.庄子劝楚庄王不要伐越的理由是这种做法不仁义。

D.本文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

(七)前倨后恭唐裴佶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

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①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

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②报寿州崔使君候谒。

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

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

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③中。

”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④千匹。

【注释】①崔昭:时任寿州刺史。

②阍者:守门人。

③学院:书房。

④官絁:官府造的绸子。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雅望..(文雅美好)B.须臾..(过了一会儿)C.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傲慢)D.且憩.学院中(休息)2.下列对裴佶姑父人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伪 B.贪婪C.廉洁 D.粗暴(八)吕蒙为学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2.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九)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伎:通“技”。

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以为..神(把……当作)B.及.守荆南回(和,与)C.坐客罔.不叹服(没有)D.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致力,从事)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尧咨擅长射箭,以此为乐。

B.陈尧咨擅长射箭,他认为对得起死去的父亲。

C.陈尧咨的母亲很关心他如何“忠孝辅国家”。

D.陈尧咨的母亲打他是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

(十)任末好学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克④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⑥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草屋。

④克:挤,榨。

⑤蒿:蒿草。

⑥静衣:干净的衣服。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负.笈不远险阻(背着)B.题.其衣裳(写)C.临终.诫曰(最后)D.更以静衣易.之(更换)2.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任末认为,好学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必要前提,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

B.任末负笈求学,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为墨,映星望月,题衣记事,静衣更易。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他的勤奋好学精神。

C.任末之所以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勤奋学习,是因为他具有终生一心向学的精神。

D.任末用“行尸走肉”来鞭挞那些不学习、庸碌无为的人,给“不学者”敲响了警钟。

(十一)孙期传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②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注释】①豕(shǐ):猪。

②里落:村庄。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

④赍(jī):持有,携带。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皆执.经垄畔以追之(持)B.相约不犯孙先生舍.(宿舍)C.期驱豕入草不顾.(回头看)D.司徒黄琬特辟.(召,征召)2.下列对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期身为儒生而耻于做粗鄙之事。

B.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是因为他勤学、孝顺、仁让、淡泊名利。

C.乡邻都被孙期所感化。

D.郡太守举荐陈期做官,是赞赏他的为人。

(十二)陈谏议教子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①:“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②矣。

尧咨者,陈之子也。

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