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文献残损对避讳断代的影响
李征旧存照片中的《诗经》写本

李征旧存照片中的《诗经》写本*朱玉麒摘要李征旧存出土文书照片中有《毛诗传笺(小雅·小宛)》一帧,之前未见著录。
本文对该照片中的残片三件进行缀合,据其避讳推断为唐代写本,并据武英殿《毛诗传笺》和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进行校勘,分析其“异文”、“语助”、重文符号和异体字现象,以及分章起讫的格式,揭示其为中古经部文献的流传和今后经部文献的校勘提供的重要信息。
关键词李征出土文书《毛诗传笺》《小雅·小宛》引言李征先生(1927—1989)是新中国第一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工作者。
由于家学熏陶,他自幼即接触到吐鲁番文书。
解放后,他曾先后九次参加对吐鲁番晋唐时期古墓葬的抢救清理和发掘工作;1975年,又被借调到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所参加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出版工作,历经十二年,成为吐鲁番文书拼接、整理的专家,为《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①。
他个人在吐鲁番文书的研究领域,也有深入的思考,但由于积劳成疾,在完成集体项目之后没有多久,即不幸去世,这些长期积累的资料,多未能形成定稿。
李征去世前夕,曾将部分遗稿交给时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王炳华先生保存。
2019年,在李征逝世三十周年之际,王先生将这批文献郑重托付给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保管并利用。
笔者受王先生和黄文弼中心委托,组织整理和研究这批遗物。
在李征遗稿材料中,有关出土文书方面的照片、底片有54种,其中49种均为收录在《吐鲁番出土文书》图文版四册中的文书,可能是他洗印之后留存手边作研究之用的;此外,还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福聚当”当票的彩色和黑白底片各一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大乘入楞伽经》照片12张,文书纸张两种的纤维分析图4张,和未见著录的《诗经》写本残片照片一张。
此处发表的文章,*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9ZDA215)阶段性成果之一。
出土先秦两汉文献中的避讳材料述论

出土先秦两汉文献中的避讳材料述论作者:卞仁海来源:《古代文明》2018年第02期提要: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先秦两汉文献里有一些反映避讳心理和人名避讳的材料,它们可以用来进行文史考证。
但由于秦汉时期避讳不严、传抄等原因,在利用避讳字考证时还需其他相关材料印证,进而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确证。
如果找不到其他材料验证、仅有避讳字材料时,也可“大胆立论,慢慢求证”。
即使不严整的“此避彼不避”之文字避讳,对文本断代也有价值。
分析出土文献中的避讳材料,结合传世文献,我们认为,俗讳(畏惧、憎恶、迷信心理形成的避讳)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敬讳(礼制、政治原因形成的避讳)萌芽于殷商,形成于西周,风行于秦汉及其以降。
关键词:避讳;避讳字断代;出土文献;临文不讳;避讳起源DOI: 10.16758/ki.1004-9371.2018.02.007避讳字不仅充斥于传世文献中,而且在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的先秦两汉文献中,也有较多的文字避讳现象。
利用这些避讳字和时代的对应关系规律,可以对出土文献进行校勘、断代、辨伪等考证工作。
但由于秦汉讳制尚疏,避讳不严,这就带来避讳字用以文史考证的可靠性问题。
同时,我们考察早期的出土文献中的避讳材料,再结合传世文献,可以说明避讳的起源问题。
一、出土先秦两汉文献中的避讳材料(一)甲骨文中的避讳材料夏朝未见文字,其避讳情况也无从考证,唐孔颖达甚至认为:“自殷以往,未有讳法。
”1我们遍检殷商甲骨文材料,还没有发现人名避讳的相关记载,甚至也未见“讳”“忌”“誋”等表示避讳的汉字。
南宋学者张世南则认为商代已有避忌鬼神之名的礼制:“殷人以讳事神,而后有字”,2但张氏之说既没有材料,也没有详细论证。
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商王均直接称呼诸侯臣子之名;虽然商王都有名字(多以日干称之,如盘庚名旬、武丁名昭等),但在贞人代替商王占卜时均不称商王的名字,而是以“王卜曰”“王固曰”“王占曰”相称,现代学者屈万里先生在《谥法滥觞于殷代论》3一文中根据以上情况推断,在殷商时期已有不敢直接称呼商王之名的避讳礼制。
敦煌壁画破坏

敦煌壁画破坏1941年3月,张大千率领弟子与家人离开成都,远赴敦煌,埋首艺术。
在此之前,他对老友熊佛西说:“去敦煌,要安营扎寨住下来。
搞不出名堂,不看回头路。
”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
在敦煌期间,张大千整理文物,为洞窟编号,临摹壁画276幅,这一切,均是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
敦煌之行,开拓了张大千的眼界,对他的画艺长进帮助甚大,其绘画风格的变化,就是从敦煌之行后开始的。
张大千离开敦煌后,曾在兰州举办过一次画展,反响极大。
年底回到成都,又于正月初一,借提督街一家银行大楼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被誉为艺术盛事。
此间,他还出版了《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扩大了敦煌艺术的影响。
许多人是通过张大千的画作才认识敦煌壁画的,并为这沙漠中宁静却跃动的美而感叹。
陈寅恪高度评价张大千的敦煌之行: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
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以窥见此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
何况其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在吾民族艺术上,另辟一新境界。
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更无论矣。
张大千声誉日隆、人气极高之际,传出了他在敦煌破坏壁画的消息,致使他的敦煌之行毁誉参半。
张大千在敦煌究竟有没有毁画呢?如果有毁画之举,那他为何要干如此这般的蠢事呢?对此,有以下几种解说:张大千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注意力集中在一幅五代壁画上,目光偶然落到右下角,看见早已剥落的一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他认为画的下面还有画。
当天晚上,张大千到上寺请教老喇嘛,老喇嘛说:“我幼年进庙时,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曾经对我说,莫高窟到处是宝,画下有画,宝中有宝。
”张大千和弟子们商量后,决定打掉外层,寻找里面的艺术珍品。
他把外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下来,然后剥落外层,下面果然是一幅色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重庆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和高一涵在西北视察时,绕道敦煌,与张大千共度中秋。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二月内当可到都' 尤盼杖履之早临也' 伯希和携去之
书!与商代为影照!昨有信来!言已代照千纸!亦于三
月内当可寄到'
$
%"&
这
批
劫
余
文
献
于
#$#%
年
#%
月之
后入藏当时的京师图书馆' 遗憾的是!这批文献在整
个解送过程中就有遗失!抵京后又被李盛铎,刘廷
琛"方尔谦"何震彝等人盗取' 后来!罗振玉为了刊刻
敦煌文献!以购买"商借的方法!从李"刘"何"方四家
!"!! 年第 # 期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张秀萍 刘全波
&#*兰州财经大学图书馆 甘肃兰州 (+&&!&'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甘肃兰州 (+&&!&'
5 67罗振玉是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一生致力于中国学术的发展 #%&% 年罗振玉得见敦煌遗书之后就开始了
敦煌遗书的整理刊刻三十余年间从未中断 其后罗氏所刊敦煌遗书又经历了后人的不断重印与再版 多版本的
$%&& 年 ' 月 !! 日 !王 道 士 在 敦 煌 莫 高 窟 第 $' 窟甬道北壁发现了藏经洞!洞内堆满了从十六国到 北宋时期的各种经卷和文书!总数达七万件以上!涉 及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 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文化 内涵来看!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 是中国 !& 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发现之一# 但是!这些
高中作文保护文物保护历史5篇精选800字

高中作文保护文物保护历史5篇精选800字总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以保护文物为话题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以保护文物为话题的作文800字篇1山东济宁斥巨资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消息一经披露,即遭到上百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反对,各大报纸也发表了很多质疑的*。
反对者认为,项目投资300亿元耗资巨大,打着文化名义破坏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环境,有文化造假、文化浮夸之嫌,会对“国库”造成严重浪费。
从中华文化城的规划看,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令人咂舌。
其实这种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多、大、全的文化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各种新建的民俗村、风俗园、影视文化城常常占地面积惊人,却倒尽了游人的胃口。
这种文化发展的理念是值得反思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反文化的。
文化大发展不同于经济大发展,不是物质大繁荣、资金大投入、利润大回收。
更何况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经济利润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即使在经济领域也并不适合,对经济持久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
我们对“发展”的概念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似乎一提起发展就想起庞大的面积、惊人的数字、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
这种自杀式发展模式或许可以短时间内拉动GDP,但是其代价则是能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异化,还极大地败坏了人们的内心生活,损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其弊端已经引起中央、知识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等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就是明证。
我们一直把“发展”理解为一个量的概念,而实际上发展更是质的概念。
对文化而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就更是灾难性的。
它不是建设而是破坏。
那些人造的没有文化的文化城的真正动力和杠杆是经济,是GDP,是所谓“政绩”。
在我看来,古建筑古文物的“原貌”“原样”不只是城楼、坟墓、牌楼等等孤立的文物的原样,而是这些建筑物、文物的原样再加上它的周边环境的原样。
一部详尽精审、方便实用的避讳工具书──评《历代避讳字汇典》

这 对于研究
结历 代避 讳方 法 种类
,
列 举 历 朝 避 讳史 实 分 析 古 书
,
,
以 及 一切 需要 利用 古 书 材料 进行 研究
。
因 讳 讹 异 之 由 提 出 避 讳 学 的 利 用 及 注 意 事项 诸 问 题 为现代避讳学 的奠基之作 备受学界 之推崇 授 社科 文献 检索课 者
,
1
万个
,
。
尤其难 能而可 贵的 是 全 书
, .
,
《 ( 修 订本 ) 误 谓 唐 韩 摘 辞源 )
“
皆注 出处 非据传 闻 不凭 记忆
、 ,
翔实确 凿
,
“
”
,
《 辞 海 》( 1 9 7 9 年 版 ) 谬 以 宋 恒 农 县 为
“
常
。
故 其 避 讳 资 料 之 完 备 翔 实 远 非 其 他 同类
、 、 、 ,
(郡 名 )
、
(年
号 》 <门 名 ) 诸
、
收 稿 日期
:
19 9 8 一
3
一12
1
湘 潭 师 范 学院 学报
第
19
卷
领域 可 谓 错综 复杂 然 于 书中条 分缕 析 绝 不 给 人杂 乱之 感
12 98
,
盛 于 唐 宋 延 及 清末 历 时 二 千 多 年
、
,
,
。
其结果以
,
条 涉及历 代因 避 讳而产生 或窜 改之人 名 地名
、
,
、
、
致古 书 内容失 实 淆 乱 学者稍 有 不 慎 极 易为其所惑 甚而 以讹传讹 贻误后 人 虎 原名豹 农 谦
敦煌遗书的发现及其价值

传递作用 , 使得原有的众 多典籍得 到了进一 的过程 中, 或互相切磋 , 或孤军奋战 , 长年累 纸避蠹技术。私家藏书者在这四个方面都作
步的整理和保存 。 月进行此项工作。可 以说 , 对图书 内容的校 出了重要贡献。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之所 以 2 . 产生了古代衍生文化 。 私家藏书往往 勘补正是藏书者最为乏味、 最为艰 巨的常规 被广大研究和藏书 性工作 内容 , 但是却有许多私家藏书者乐此 数百年而保持不倒 , 不仅和其严格的藏书管 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的, 从而达到了以典籍收 不疲 , 他们出于对典籍负责的态度 , 埋头 于 理制度有关 , 而且和其优 良的图书保管技术
散在民间的藏书 ,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了图书 对这种现象 的归纳 。为此 , 国许多私家藏 草药防虫技术和曝书法等。 我 具体而言 , 我国古
典籍受到更 大的损害。因此, 私家藏书通过 书者就 自然担负起对 图书 内容进行校勘补 代藏书保护技术主要有 以下四个方面 : 建筑
官方藏书的补充 , 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产生 正的职责 , 他们在对图书 内容进行校勘补正 保护技术 、 药物防害技术 、 装帧保护技术 、 染
藏推动学术传播的 目标。 特别是一些私家藏 图书典籍 内容的校勘补正工作中 , 出现了许 有很大关系 , 通过设置英石吸潮 和芸草防蠹
书者为世家藏书者 , 他们肩负着学术编纂和 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例如在清代 , 私家藏书 等方法, 对藏书产生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正是
立道教太清宫 , 自任住持 。有关他发现藏经
因生不逢时, 遗书出土后未能受 到当局 交流等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
洞的经过 , 文字记述与口头流传 的版本既多 应有的重视与保护 ,以致 内遭监守 自盗 , 外
敦煌残卷考释

俄藏敦煌Дх.06521残卷考释雷闻摘要:俄藏Дх.06521文书是新近发现的一件唐代法制文书,其中包含着一道开元二十五年的《考课令》、一条同年的《户部格》以及一条可能是开元二十二年八月的敕,其内容都是关于朝集制度的,经过考察,我们初步判断,它可能就是与开元二十五年删定律令格式同时编纂的那部《格式律令事类》之断简。
由于该书散逸已久,长期以来被学界忽视,但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唐代律令格式体系向宋代敕令格式体系转变的一个重要过渡,而且在体例上,开启了宋代法典编纂形式的先河,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本件敦煌文书的发现,为我们认识此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关键词:俄藏Дх.06521文书朝集制考课令户部格格式律令事类二十世纪以来,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对于唐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在法制史领域,随着律、律疏、令、格、式及制敕文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唐代的法制体系及其演变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令人振奋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目前正努力推进《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这一功德无量的出版工程,极大便利了学界对于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利用,尤其是以前所知甚少的俄藏敦煌文书的刊布,更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新材料。
本文准备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件新刊布的唐代法制文书:Дх.06521号。
经过考察,我们认为它很可能就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李林甫等奏上的《格式律令事类》残卷,此书散逸已久,因此本卷文书虽残损严重,但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下面就对此残卷作一初步考释,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残卷正面解说与录文本卷文书编号为Дх.06521,清晰的彩版发表于《俄藏敦煌文献》第13册,1该图录将其初步拟名为《唐律》,不确,具体考证详下文。
文书尺寸不详,从照片上看,为黄色麻纸,全卷以楷书精写,每行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间有双行小注,总体感觉体例严整,非常正式和精致,而且背面没有任何文字,2颇显盛唐时官文书之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稻 日期 :2 0 0 9一l 2—2 6
作者简介 :窦怀永 (90一) 18 ,男,江苏徐 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敦煌 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 究。 ① 罗振玉 《 莫高窟石窒秘录》 东方杂志》 第 6 ,《 年第 1 期 ,1 9年。 1 9 0 ② 可参施萍婷 《 三界寺 ・ 道真 ・ 敦煌藏经》,《 9 0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 ・ 19 石窟考古编》,沈阳 :辽宁美 术 出版社 ,19 95年;荣新江 《 敦煌学十八讲》 第四讲 ,北 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第 7 9 5— 5页 ;郑炳 林 《 晚唐3 l 敦煌三界寺藏经研究》 西北第二 民族学院学报》2 0 年第 4 。 Y" t ,《 02 期
11 90年敦煌 经卷 从 甘 肃 运抵 北 京 后 ,学 部李 盛铎 等人 曾将 一 个 长 卷撕 裂 成 多个 小 卷 , 以冒充卷 数 ,私 留精 品②,更 加剧 了敦煌 文献 的残 损 。 由于资 料 的不 足 ,这 两 种原 因所
导致 的断裂 写卷 已经 混杂在 一起 ,被不 同 的机 构收 藏 ,今 天 已经无法 、也不 太可 能 区分 出来 。这 就为考 察各个 写卷 的避讳 情况 、进 而判断 抄写年 代 至少带来 两种不 利 的影响 。
首 ( P26 论语卷第 五》 ,或 损 卷末 ( P26 《 如 6 3《 ) 如 .46 大道 通 玄 要卷 第 五 》 ,或 首 ) 尾俱 残 ( s46 《 如 .4 加应道 尊号大赦 文》 ,并前 后倒 置) ,又有一 大批 残 片 ( 以 bs 多 i或
p c 编号)仅存只字片语 ( P044仅 “ ie e 如 35 p 明寺”两字 , x2 金刚波若波罗蜜》 Z 72《
文章 编号 :10 — 2 2 (0 1 1— 16— 8 0 1 6 5 2 1 )0 0 6 0
在敦煌 学发 轫之初 ,古代避 讳 即被作 为一种 重要的推 断依据 ,应 用于敦煌 文献 的年
代判定 。10 99年 , 罗振玉在 《 莫高窟石室秘 录》 一文中即根据伯希和 ( al ei ) Pu Pl t l o
根据 学者 的研究 ,十世 纪 中叶 ,敦煌 道 真 和 尚有意 识 地从 各 寺 院 收集 古 旧佛 典 抄
本 ,或 留待 日后 修补 ,或改作修 补材料 ,而藏经 洞可能 即是他放 置这些古 坏经卷 的储藏 所②。从今 日所 见敦煌 文献 的面貌来看 ,相 当一部分 的写 卷破 损情况 非 常严重 ,或 缺卷
论敦 煌 文 献 残 损 对 避 讳 断 代 的影 响
17 6
仅 4行 1 字 ) 1 。斯 坦 因 ( r A rl ti)在 描述 他 第一 次 进入 藏 经 洞看 到 的情 景 时 , Mac ue Se n 说那 些 “ 卷子 紧 紧的一层 一层 的乱堆 在 地上 ,高 达 十 左 右 ” ①。大 概早 在 斯 坦 因进 洞 之前 ,愚 昧 的王道士 为 了寻找 “ 宝贝 ” ,已经 翻腾 、甚 至破坏过 这些 写卷 了 。 因此 ,根据 时 间 先 后 ,我 们 认 为 敦 煌 文 献 的 残 损 原 因大 约 可 以 分 作 “ 天 ” 和 先 “ 天” 两 种 。所 谓 “ 后 先天 ” ,是 指 一些 文 献在 存 放 到藏 经 洞 时就 已经 破 裂不 堪 ,重 见 天 日后 ,自然仍 旧残 缺 。所 谓 “ 天 ” 后 ,则 是指 藏经 洞 发现 后 ,王道 士 、斯 坦 因、伯 希 和等人 在 翻动 、挑选 、搬 运经卷 时 ,或 由于 纸张年 久脆 断 ,或 系人 为将其 分裂 ;特别 是
劫走 的 《 沙州 志》 “ 民 间为百 姓 问 ,书隆作 隆 ” 的情 况 ,判 断该 卷 “ 太宗 、玄 宗 改 避 讳 ,为唐 人笔无 疑 ” ④。这是 敦煌 学界第一篇 利用避讳 来判 断敦煌 文献 抄 写年代 的文 章 。
从百年 间敦煌 文献避 讳研 究 的成果 来 看 ,将 避 讳作 为 断代 手段 ,大 约要 受 到 写 卷 的纸 张 、书法 、内容 及书手 等多种 因素 的综合 影响 。同一种文 献 ,由官方经生抄 写和 乡间百 姓抄写 ,其避讳 情况显然 是不尽 相 同的。除此之 外 ,敦煌 文献 的残 损情况对 避讳结论 的 总结 、以至抄 写年代 的推断 等也有较 大的影 响。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文献残损 ,避 讳研 究只能局 限于孑余 的篇 幅,
考察 范围狭 小 ,结论容 易欠妥。
诚 然 ,敦煌 文献避 讳考 察要 以文献 内容为直 接研 究对象 ,但 是 内容 的多 寡又要 直接
取决 于文献 载体 存 留面积 的大小 。面积越 大 ,则 保存 避讳信 息 的可能性 就越 大 ,避讳 信 息也就 相对越 多 ;反之 ,则 避讳信 息相对 越少 。但是 由于残 损 ,敦煌 文献避 讳研究无 法 以原来 完整 的篇 幅为对 象 ,只能利 用 目前 孑遗篇 幅 的避讳信 息 ,考察 范 围相 对狭小 ,容 易得 出不完整 的结 论 。请 看 下面这个 写卷 : 例 ( ) S6 2 《 1 .0 老子 道德 经》 该 卷正背 两 面均抄有 文 字 ,正 面 为 《 老子 道 德 经 》 下 卷 第 7 8章至 第 8 l章 的部 分
16 6
论 敦煌 文献 残 损对避 讳 断代 的影 响
窦怀永
( 江大 学 古籍研 究所 ,杭 州 3 0 2 ) 浙 10 8
摘 要 :敦 煌 文献 发 现后 ,古代 避 讳 被 作 为一 种 重 要 的 断代 方 法 用 于 写卷 抄 写 年 代 的判 定 .但 结 论
的可靠性往往要 受到 自身残损形态等 多种 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 了敦煌写卷的残缺对避讳信息有效利
用 、避 讳 断代 结 论推 定 的影 响 ,进 而指 出避 讳 断 代 应 适 当顾 及 残损 形 态、 并 与 其 它断 代 方 法 共 同使
用 ,以使 断代 结论 更加 合 理 。
关键 词 :敦 煌 文献
断代
避讳
残 损
中 图分 类 号 :K 7 . 80 6
文献 标 志 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