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知识框架(艺术手法)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详解

高考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详解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详解艺术手法也叫艺术技巧、艺术特色,它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抒情方法。

具体区别: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2.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心理刻画、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烘托、、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等等。

3. 常用方式:1、直接抒情2、即景抒情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4、寓情于理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

【技法解密】1.明辨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

2.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辞格表达效果: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诗歌鉴赏知识点框架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点框架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点框架总结
一、诗歌的定义及特征
1. 诗歌的定义
2. 诗歌的特征
3.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二、诗歌的鉴赏要素
1. 内容
a. 主题
b. 意境
c. 意象
2. 语言
a. 修辞手法
b. 语言风格
c. 语音韵律
3. 结构
a. 行数
b. 节奏
c. 韵律
三、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1. 韵脚、韵尾和韵母
2. 诗歌的音节和节奏
3. 诗歌的格律
四、诗歌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2. 拟人
3. 象征
4. 排比
5. 对仗
6. 夸张
五、鉴赏方法和技巧
1. 理解诗歌的切入点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3. 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4. 领悟诗歌的情感表达
5. 解读诗歌的文化内涵
六、诗歌鉴赏的应用
1. 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 作文和写作中的借鉴
3. 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4. 文学艺术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诗歌鉴赏是一门深邃而丰富的学问,需要学习者对诗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对诗歌的内涵、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够增强我们对文学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同
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

因此,对诗歌鉴赏知识的学习
和掌握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为我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提供重要的帮助。

高考诗歌鉴赏艺术手法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艺术手法分析

动与静
• 是指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 描写。它可以是动静相衬,如“蝉噪林 愈静,鸟鸣山更幽”;也可以化静为动, 如李白《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 出”;还可以是动静结合,如杜甫《漫 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 鱼拨剌鸣。”
虚与实
•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 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 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 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 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 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 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 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 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高考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分析
艺 术 手 法 ( 此 图 包 含 诗 文 )
表达方式
抒情 记叙 描写 议论
结构形式
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表达技巧 艺术技巧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 接抒情两种方式。直 抒胸臆、借景抒情、 动静、虚实、俯仰、远 即事抒怀、情景交融、 近、上下、五种感觉 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 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等。
• 例2〉唐· 方泽《武昌阻风》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以闲适写哀愁。 • 例3〉南宋· 范成大《鹧鸪天 》 嫩绿重重看得成, 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架上蜂儿闹, 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 送了斜阳月又生。 以乐景衬哀情。

诗歌鉴赏的知识框架(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的知识框架(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
艺 术 手 法
修 比喻,借代,夸张,比拟,对偶, 比喻,借代,夸张,比拟,对偶, 辞 排比,用典,设问,反问,通感 排比,用典,设问,反问,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 结 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构 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 点睛、过渡、铺垫、伏笔等。 点睛、过渡、铺垫、伏笔等。 借景抒情 记叙, 记叙,描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表达 抒情, 写,抒情, 方式 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议论
表达方式
抒情 议论 记叙 描写
直接抒情 托物言志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 渲染、衬托(正衬. 渲染、衬托(正衬.反 )、白描 色彩、动静、 白描、 衬)、白描、色彩、动静、 虚实、远近、高低、大小、 虚实、远近、高低、大小、 角度、 明暗、角想象、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起兴、联想、想象、 表现 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 衬托 \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 手法 照应、动静结合、正侧、、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 照应、动静结合、正侧、、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 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哀情等。 以哀景写哀情等。

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例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析】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例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高考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

高考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突出人和事物的某种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强感染力 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分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语意集中含蓄 节奏分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表达情感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加语言容量,表达含蓄、巧妙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比化作用物借间特、具作甲乙动或体有征专体人 物 物 词 无 与 紧称代名代,化生本密。陈本代抽命体联述体泛象的之系静形栩发的事态毕如爱情形特文具物事现生憎感象点笔体移于,,分突鲜精生移于 动转情物栩抒明出明炼动情物静化、、、的
对象 特作征

对象 特征
夸 张
对 偶
定 义 分
析 定 义
运用想象有目的
情感
作 用
确思重标号明志知定,语: 故的 以 气问问意加
表回达环愤起激伏或,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对象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原因
激语昂言等优情美感 引人注意,启
,自问自 发思考
答标志:疑问 更引好人地注描意写人
句、选择问 物,的启思发想思活动
情 感
作 用 情
用 典
双 关

义 分
析 定
义 分
引用古籍 中的词句 引故论标用利多志、用事用义:注名 、 一 或引释人言词同 音,标志的使:特 词形点句
作 用
情感
把具有明显差异
定 、矛盾对立的双 方放在一起,进
对 义 行对照比较

分 标志:名 析 词、动词

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

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共四大类.其知识系统如下:一、结构思路类:谋篇布局上:起承转合层层深入首尾安排上: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中转过渡上:铺垫、照应、承上启下先后顺序上: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抑后扬、先咏古后议论抒情二、语意层次关系类:1、古今关系:借古讽今、借古自况、论古抒怀、引古用典2、主次关系: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对比、衬托(正衬、反衬)3、虚实关系:虚实相生、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化无形为有形。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比如《雨霖铃》上篇重点写不愿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比如姜夔的《暗香》,其中既有眼前景、又有回忆的景,虚实结合,写出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远方友人的怀念。

4、情景关系: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拓展关系:联想、想象、象征6、动静关系: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三、表达方式类:1、叙事方式: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直接叙事:“直陈其事”即“赋”的手法:如《氓》的开头,《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间接叙事:写景中,暗示事件情节发展如《商山早行》(晚唐温庭筠)“鸡声茅店月……”2、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直抒胸臆:《相见欢》(南唐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声声慢》(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叙事见情—-《蝶恋花》(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2022年学习资料

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2022年学习资料

运用想象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突出特征-定义-的特征,或把发生时间故意提前-烘托气氛-夸张-作用-引起联 -分析-标志:数量词、变形-突出点-对象特征-字数相等,结构相-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同,意义相关、相-语 简练、-表意集中-反的两个词语句子-偶-意思相近互为初充-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相反或相对-事物的两 方面-→-事物的发展过程-排-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一致,-节奏鲜明、增强气势-超过两个词句-突出对象, 化情感-标志: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话题相同-词语或句子-情感一致
正侧结合-抽象述说与具体描-使结构更加紧凑-虚实结合-写相结合;-使形象更加鲜明-现实描写与回忆、-使内容 加丰富-使意境既开阔又深邃-动静结合-想象相结合-二描写方法-使情感既明朗又含蓄-细节描写-标志:-注意点 -使用逗字:念、想-实写之景的特征-白描-遥想、忆、料得、-虚写之景(过去之景、-拟/也拟。-未来之景、梦 、仙-时间名词:-今/而今、-景、幻景的特征-昔、今宵-从对方角度描写-表达效果-渲染烘托-虚写的目的:达某种内容,渲染-视觉变换-情感、以景结情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二描写方法-细节描写-白描-渲染烘托-视觉变换
正侧结合-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虚实结合-追忆过去;设想未来;从对方角度;梦境、仙境、幻境-动静 合-化动(静)为静动,以动(静)写静(动);-二描写方法-以动(静)衬静(动),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烘托环 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心理;揭示主题-刻画人物,不写背景,突出主体-白描-叙述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描写 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渲染烘托-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侧面描写,突出主体-五官通用(视听嗅味触)-视觉变换 视角变化(远、近、高、低、俯、仰、里、外)-时间变化;色彩变化;点面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起兴、联想、想象、 表现 衬托 \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 手法 照应、动静结合、正侧、、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哀情等。
表达方式
抒情 议论 记叙 描写
直接抒情
托物言志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

渲染、衬托(正衬.反 衬)、白描、色彩、动静、 虚实、远近、高低、大小、 明暗、角度、时空
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
艺 术 手 法
修 比喻,借代,夸张,比拟,对偶, 辞 排比,用典,设问,反问,通感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 结 构 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 点睛、过渡、铺垫、伏笔等。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记叙,描 托物言志 表达 写,抒情, 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议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