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校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复习提纲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1、人口迁移的类型:内迁和外迁。
内迁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外迁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流动。
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经济原因是主要的推动因素,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政治原因包括战争、政治迫害等;文化原因包括教育、语言、宗教等。
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有影响。
原居地可能会出现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会面临过多的人口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
4、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近年来,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国家对移民的限制和控制政策。
5、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城市化和东部地区人口向中西部地区的流动。
城市化带动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该地区迁移。
口容量为70亿人左右,而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8亿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根据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在二战前主要是从欧洲流向美洲和大洋洲,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二战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国际人口迁移变得更加短期和流动化,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上主要是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流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
建国初期,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是为了开发国土。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成为主要形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缓解了地区差异,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口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淡水和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如政策、战争和政治变革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PDF.pdf

誉
种 族 或 宗 教 团 体 ( 唐 人 街 等 );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
和变化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
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
生变化。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0 世纪 80 年代 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
4、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积极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促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 万以上)、大城市(50~100 万)、中等城市(20~50 万)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 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1
书山有路
3、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 世纪 80 年代 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 制度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14页精选文档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0.11.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13. 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14.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5. 人口老龄化:60岁占人口的10% ;65岁占7%1.2人口的空间变化1.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4. 6.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变化;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最重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重要性: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2.11.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4. 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备考复习提纲-word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备考复习提纲知识点在不断更新的同时也需要及时的归纳总结,才能更好的掌握,接下来查字典地理网给大家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备考复习提纲,供大家参考阅读。
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 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 7000多万的数量在 增长。
2、 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 自然增长 和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 出生率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一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 差异:时间上一一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一一发达国家增长 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 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 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一一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一一人口增长 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 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2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长模式。
「二、 人口分布:-------------------------------1、 世界人口分布:在 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 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 90%的人口,而 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 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 北纬20°〜60。
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 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 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 地势低平 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 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3、 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三、 人口迁移:1、 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 改变其定居地 的行为。
人教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3、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或新增人口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类型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7、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巴西、韩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3、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4、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精选文档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每天坚持整理知识点,到考试时才能方便复习。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纳,供大家参考阅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重现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2018/10/12);;中国13亿人口(2018/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世界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a.从全球来看:陆地面积 10%,人口约占 90%。
世界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b.从各大洲来看:亚洲占比最大;大洋洲占比最小;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c.从国家来看: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美日孟中俄,二印尼二巴d.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北美洲,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非洲2.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适中的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3.南半球中低纬度人口少原因:为广阔的海洋,故人口较少。
4.非洲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湾,距离海岸线200千米范围内面积占非洲总面积小,且非洲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内陆高原地区较为凉爽,适宜居住。
5.人口大陆:人口密集区,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6.在热带地区(巴西高原及墨西哥高原),人口多分布高原:原因气候相对凉爽,平原地区低地闷热。
7.青藏高原人口多在河谷(雅江谷地和湟水谷地):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而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好,加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多。
8.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9.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东南人口多,西北人口少。
影响因素:地形、气候。
10.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一是有无变更定居地。
二是有无越过行政区界线。
三是有无长期改变定居地(时间一年以上)。
11.人口迁移分类:(1)按空间范围分:a.国际迁移:(例: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b.国内迁移(2)国内按迁移方向:由农村到城市(城市化)、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其中,农村到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其他分类方法: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被迫迁移1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1)自然因素:水、生、土、气、矿,及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校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复习提纲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见课本P80图)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
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
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城
3、环境问题的分布: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课本P96图)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必然性:
1、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纲领: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
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三、途径
1、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
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