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综合测试题带答案

(完整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综合测试题带答案

第一章综合测试题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2010年,该市0~4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A.3% B.6% C.6.2% D.3。

2%2.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青壮年养育子女的负担逐渐加重B.生育率逐渐增加C.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D.青壮年男子逐渐外移【答案】 1.A 2。

C【解析】第1题,解题关键是读懂坐标图。

第2题,近三十年来该城市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出生率低,少年儿童比重小,青壮年人口比重大。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读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完成3~5题。

3.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①吉林、安徽②广西、湖南③湖南、贵州④江西、福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4.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②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③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④生态移民较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3.D 4.A 5.B【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内容即可作答。

第4题,四川作为一个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比较利益的推拉作用下,四川成为人口迁移流动大潮中的领头羊,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第5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大洲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大洋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欧洲2.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比较缓慢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死亡率高D.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落后,人类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低3.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迅速B.全世界死亡率降低C.发达国家死亡率降低D.广大亚非拉国家及其大洋洲的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4.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高——极低”模式 B.“高——高——较低”模式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回答5~6题。

5.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B.23% C.13%D.60%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我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读我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回答问7~11题。

7.2002年到2003年上海市的人口增长率是A.5.99‰B.5.96‰C.—5.8‰D.—3.2‰8.从1993年开始,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大量人口迁入D.原有人口基数小9.1998年至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的原因很可能是A.计划生育政策放宽B.迁入人口已到婚育期C.人口死亡率高D.迁入人口有增无减10.上海市总人口不断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突出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C.社会劳动力不足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11.整体来看,我国上海的人口增长模式为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回答12~13题。

高一地理人教必修二第一章检测试题(解析版)

高一地理人教必修二第一章检测试题(解析版)

高一地理人教必修二第一章检测试题(解析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

读图,回答1~2题:1.据图中信息可知()A.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30%B.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C.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数量相等D.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小2.针对图中反映的人口问题,应()A.废止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B.大力吸引国外移民,增大劳动力数量C.加大对老年人社会抚养资金的投入D.大力向国外移民,减轻就业压力解析:1.B 2.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1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15~59岁人口比重波动下降,故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图示反映的是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比重的变化不是数量变化;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不断增大,故劳动人口数量并不是在不断减小。

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即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因此应该增加社会养老支出;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故不能废止计划生育政策;依靠大力吸引国外移民或大力向国外移民解决我国人口问题都不符合我国国情。

读图,回答3~4题:3.①③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A.现代型和原始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4.与②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解析:3.D 4.D第3题,①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传统型;③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现代型。

第4题,②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大,老年人所占比重小,与D图相符。

分年龄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段内每千名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下图为我国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分年龄生育率变化图。

据此回答5~7题:5.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A.15~17岁B.18~25岁C.26~36岁D.37~49岁6.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率的差异主要是()A.农村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B.农村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C.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D.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7.影响我国城乡流动迁移人口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①自然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生育政策④经济因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5.B 6.D7.C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9~31岁。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pdf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pdf

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命题人:曾祥兵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人、6 000人、 4 500人、10 000人,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2.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读下图回答3—4题3.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说明,正确的是()A .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B .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C .甲国可能是欧洲发达国家 D .乙国老年人口比率高于甲国4.下列有关人口问题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B .最近乙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城市人口明显减少C .乙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出生率过于偏高D .最近甲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在不断变化。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齐全,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

根据材料,回答5~7题。

5.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 .铁矿、塑料 B .石油、农田 C .原始森林、地下水 D .煤炭、化肥6.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资源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步不受资源的限制C .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也急剧增加D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也与日俱增7.我国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是()A .逐年降低人口增长数量和减少资源的使用量B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护耕地资源C .发展科技,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D .围海、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8.关于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 .是指地球空间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B .是指全球或一个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能供养和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C .是指全球或某地区的资源、环境维持最高生活水平状况下的人口数量D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9.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最低的地区是()A .北温带B .中温带C .干旱半干旱区D .青藏区10.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 .自然资源B .科技水平C .人类的文化水平D .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11.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1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A .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学校年级班姓名考号------------------------------------------------------密--------------------------------------------封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 1 000千米以上13.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只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内省与省之间的人口迁移C.外出旅游、购物等发生的人口移动也属于人口迁移D.国内的人口迁移即指由农村迁向城市的人口移动14.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此现象中人口迁移的方向是()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1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16.关于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伺分布的重要因素B.历史时期,气候的优劣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C.因土地不足和土地生产力衰竭进行的人口迁移是工业社会前的特有现象D.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17.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活、生产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方向和规模的自然环境因素是()A.气候的影响 B.淡水的分布和变化 C.土地生产力的衰竭 D.矿产资源的开发18.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引起的移民是()A.属自发形成的B.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C.对迁入地经济建设不利D.主要迁往沿海地区的大城市19.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水源条件的改善B.民族政策的变化C.交通与通讯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改变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从城市迁往农村B.规模小,频率低C.由内地迁往边疆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21.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22.下列人口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A.北约入侵南联盟导致的难民迁移B.被贩卖的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C.上海赴庐山旅游的游客D.三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移民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新课标高一地理同步测试——人口的变化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1.1999年10月12日被___定为()。

A。

50亿人口日B。

60亿人口日C。

70亿人口日D。

80亿人口日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

A。

人口出生率B。

人口死亡率C。

人口自然增长率D。

人口生育率3.下列关于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B。

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特点相同C。

19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D。

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平衡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请读图1回答4~5题。

4.(图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

93%B。

23%C。

13%D。

60%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

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根据图2回答下列6~7题6.(图2)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

A。

印度B。

新加坡C。

美国D。

德国7.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①B。

②C。

③D。

④8.下列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增长模式中,“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

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C。

美国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D。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9.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0.62%,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增长模式是()。

A。

原始型B。

传统型C。

现代型D。

以上都不是10.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高于全国其他省区,其主要原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下列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符合悲观派的观点的是
A、依照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问题
B、世界人口进一步增长,地球依然能承受
C、现在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人口容量
D、人类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户籍(或常住)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户籍(或常住)人口占户籍(或常住)总人口比重。读“2016年浙江省部分地级市户籍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统计图”。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下图为“我国2005~2034年各年龄段(0~15岁、16~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结构趋势图”(含预测),图中①②③曲线代表不同年龄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3.到2034年,我国0~15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 )
A.58% 24%B.19% 24%C.24% 19%D.19% 58%
14.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可能使( )
A.人口死亡率较目前更高
B.国家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增大
C.0~15岁人口比重上升
D.人口向国外进行大规模迁移
贵州省晴隆县三宝乡地处高寒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脱贫攻坚任务重。贵州省委、省政府通过精准调研和科学决策,提出三宝乡决胜脱贫攻坚可行路径为整乡搬迁,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目前,三宝乡为全国唯一正在实施整乡搬迁的彝族乡。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8~59岁)之比。当老年(>60岁)抚养比和少儿(0~17岁)抚养比均较高时,储蓄率降低,从而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G值衡量,G值越大,则贡献越明显。下图示意1961~2050年中国和印度每十年平均G值的变化情况(含预测)。

(完整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完整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第一章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abc B.acd C.abd D.bcd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a B.b C.c D.d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图表的判读和分析能力。

a图中老年人口比重明显较大,可能是类似于美国老年人口向南部地区的阳光地带迁移所致;b图中的年轻人口比重、d图中的劳动人口中的男性比重都明显较大,也说明人口迁移对这些地区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影响较大。

第2题,考查人口构成与城市功能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知识重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图中的年轻人口比重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口比重,可推测可能是由于年轻人为求学而迁移到该地,反映了当地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答案 1.C 2.B读下图,回答3~6题。

图甲图乙3.图甲中①所示国家与图乙中a~d所在国家相符的是() A.a B.b C.c D.d4.图甲中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是()A.①B.②C.③D.④5.关于图乙中c国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B.自然增长率为负值C.目前人口以迁出为主D.目前死亡率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与经济落后有关6.目前图乙中d国人口增长模式为()A.“高高低”模式B.过渡模式中高增长阶段C.“三低”模式D.过渡模式中增长下降阶段3~6.解析据图中坐标可以判断甲图中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①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的过渡模式;②为较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负增长情况;③为“三低”模式;④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负增长情况。

由此可以判断①所示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③为发达国家。

根据图乙中经纬网可判断出a为印度,b为美国,c为德国,d 为日本。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检测(有答案)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检测(有答案)

章末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完成1~3题。

1.2012年某市人口出生率为0.963%,死亡率为0.756%。

目前该市人口增长所处阶段是() A.ⅠB.ⅡC.ⅢD.Ⅳ2.下列事件或现象在人口增长模式第Ⅲ阶段经常出现的是() A.孩子们有多个亲兄弟姐妹B.举办金婚庆祝活动的夫妇很多C.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大城市生活D.一个母亲的第六个孩子死于伤寒3.人口增长模式处在第Ⅳ阶段的一类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老龄化C.人口性别比不平衡D.严重的就业压力下图为“某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4~7题。

4.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A.1.5% B.1% C.4% D.3%5.影响①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缓解③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A.开发劳务市场B.实行计划生育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D.加大教育投入7.若上图表示某一国家人口增长转变的四个时期,其先后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D.①③④②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9题。

苏北43.178.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9.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命题人:曾祥兵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人、6 000人、 4 500人、10 000人,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 2.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 ( )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 读下图回答3—43.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说明,正确的是 ( ) A .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B .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 C .甲国可能是欧洲发达国家 D .乙国老年人口比率高于甲国 4.下列有关人口问题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 B .最近乙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城市人口明显减少 C .乙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出生率过于偏高 D .最近甲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在不断变化。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齐全,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

根据材料,回答5~7题。

5.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 A .铁矿、塑料 B .石油、农田 C .原始森林、地下水 D .煤炭、化肥 6.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资源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步不受资源的限制 C .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也急剧增加 D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也与日俱增 7.我国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是 ( ) A .逐年降低人口增长数量和减少资源的使用量 B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C .发展科技,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 D .围海、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8.关于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 ) A .是指地球空间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B .是指全球或一个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能供养和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C .是指全球或某地区的资源、环境维持最高生活水平状况下的人口数量 D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 9.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最低的地区是 ( )A .北温带B .中温带C .干旱半干旱区D .青藏区10.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 .自然资源B .科技水平C .人类的文化水平D .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11.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1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 .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学校 年级 班 姓名 考号 ------------------------------------------------------密--------------------------------------------封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13.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只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内省与省之间的人口迁移C.外出旅游、购物等发生的人口移动也属于人口迁移D.国内的人口迁移即指由农村迁向城市的人口移动14.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此现象中人口迁移的方向是()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1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16.关于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伺分布的重要因素B.历史时期,气候的优劣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C.因土地不足和土地生产力衰竭进行的人口迁移是工业社会前的特有现象D.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17.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活、生产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方向和规模的自然环境因素是()A.气候的影响 B.淡水的分布和变化 C.土地生产力的衰竭 D.矿产资源的开发18.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引起的移民是()A.属自发形成的B.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C.对迁入地经济建设不利D.主要迁往沿海地区的大城市19.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水源条件的改善B.民族政策的变化C.交通与通讯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改变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从城市迁往农村B.规模小,频率低C.由内地迁往边疆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21.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22.下列人口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A.北约入侵南联盟导致的难民迁移B.被贩卖的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C.上海赴庐山旅游的游客D.三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移民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

据此回答23~25题。

23.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城市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2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25.有关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始社会的人口“流浪”迁移,是由于他们的生存直接受到环境的制约B.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的相对不足而引起的C.工业社会的机器大生产,人口大量从农村迁入城市D.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大致是相同的26.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A.比现在小得多B.比现在大得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较27.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30亿左右C.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是根据多种资源的人口承载量估计的D.正确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有利于贯彻计划生育和环保国策28. 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 )A.陕北民歌B.我国制造的“神舟号飞船”C.山东蓬莱附近海域出现的海市蜃楼D. “三北防护林”29. 下列因素中,对人口出生率影响不大的是()A.宗教信仰 B.初婚年龄 C.婚姻的稳定程度 D.自然环境30. 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B.地域文化对一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D.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发展往往产生相同的影响二、综合读图分析题1.根据下列A 、B 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

(15分)(1)儿童占较高人口百分比的是国______,这说明该国人口发展的趋势是反映了该国属于_____ (类型)国家。

(2)B 国60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约占20%左右,反映了该国人口年龄构成具有_______的特点。

若B 国人口按现有趋势发展,且它是发达国家,该国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_______产业的工作。

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

下图是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3).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和劳动力不足的国家分别是 ( )A .A 国、D 国B .B 国、C 国 C .C 国、D 国 D .A 国、C 国(4).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 ( )A .A 国B .B 国C .C 国D .D 国(5).最近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是 ( )A .A 国B .B 国C .C 国D .D 国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尽管从1973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3亿以上,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到2050年将达到16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

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二: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

这次普查除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认真清查登记。

材料三:下面是“新中国人口增长图”。

11)人口数(亿)总人口乡村人口(1)新中国的人口特点是: 。

(2)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_____,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很是________(低或高)的。

(3)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_______,其原因是 。

(4)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处理。

(5)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D.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3.(能力挑战题)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材料中国新闻网报道,2033年前后,中国人口的总量高峰将保持在15亿左右;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总和生育率在%左右。

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

那么中国人均土地、水资源、森林、能源等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

(1)“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

”而目前我国的总人口是13亿多,形成该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2)能正确反映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变化趋势的是( )(3)造成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上述变化趋势的直接因素是( )A.土地资源数量增加B.开放程度提高C.环境质量改善D.消费水平提高(4)分析材料,谈谈我国目前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