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年龄代称

合集下载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孩提:指需人提抱的乳哺婴儿,又称“孩抱”、“孩稚”、“孩孺”和“孩乳”。

童龀:儿童换齿叫“龀”,如《愚兯移山》有“有遗男,始龀”。

童龀,泛指年幼者,如《后汉书》有“年皆童龀”。

垂髫:古时童子头发下垂,因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又称“垂发”,如《后汉书》有“老夫童稚垂发戴白满车下”。

总丱:也称总角。

束发为两角之形。

是男女未冠笄者之称,泛指童年。

如《诗经》有“总角丱兮”;《颜氏家训》有“总丱之子必先入学”。

豆蔻:喻处女,常指十三、四岁女子。

如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古时男孩十五岁是成童的年龄,要把头发扎结起来。

所以,“束发”被用来称呼十五岁的男子。

如《大戴记》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头发的簪。

《兯羊传》有“女十五而笄”是说女孩十五岁后就要用“笄”把头发结束起来,表示已经成年。

于是“及笄”便成了十五岁女子的代称。

又,《国语》有“既笄而孕”。

故,“及笄”也指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礼记》说“二十岁曰弱冠”。

古时二十岁行冠礼,因未达壮年,故称弱冠。

后世指二十左右的男子,或泛指年少者。

破瓜:古时文人将“瓜”字拆成两个“八”字,用以纪年。

二八就是十六。

古诗文中常见“破瓜”或“二八”,大多是指十六岁的女子。

另,也指六十四岁,即八八六十四。

如,吕岩赠张洎诗有“功成当在破瓜年”。

而立:《论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后世,便用“而立”指代三十岁,用“不惑”代指四十岁,用“知命”作为五十岁的代称。

但,为了表示谦虚,五十岁的人常自称为“未知之年”,也作“半百之年”。

花甲:古时用天干与地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而复始。

因此,后世常用“花甲”借指六十岁。

也作“耳顺之年”。

古稀:唐朝杜甫《曲江诗》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故,后世常以“古稀”代指七十岁。

耄耋:《礼记》有“八十九十曰耄”。

如《左传》有“老夫髦矣,无能为也”。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古代年龄的称谓(称呼)

古代年龄的称谓(称呼)

古代年龄的称谓(称呼)古代年龄的称谓(称呼)可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在文言文中经常遇见。

为了方便查阅,本站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对0岁-100岁的35个年龄称谓,并对每个年龄的不同称谓作出解释,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序号年龄古代称谓、称呼解释及出处备注10-1岁孩提、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7岁(女) 髫(tiaoˊ)年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4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59岁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语出《礼记》。

610岁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12岁(女) 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813岁(女) 豆蔻年华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也用于比喻处女。

913-15岁(男) 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014岁(女) “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115岁(女) 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二十”无暇当然不是..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嗳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着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不易..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你看;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他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和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所以;真正读懂中国并驾轻就熟的调动发挥这种民情的;并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讲的两个半..为何记得学界一位老先生说过;通常能干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干;三者兼而有之的极少..其实这不是老先生自己的话;中国人自来评价周围人的能耐时就喜欢这样套用..如此说来;能干能写能说基于一身;又成功的改造中国——这句话没说完;同样的意思再换个角度讲;世界公认的使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那两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干、写、说三者集大成者;并成功建立新型社会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就一人嘛;故三千年不过惟一人耳..七十古稀: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故国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你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这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胜;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年逾七十;孔夫子的遗训也是不能忘的;老先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先生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八十耄耋:很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哲..这两字像幅画;形象极了;即便不知读音;看看字形;脑海里也能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具象..耄耋一定不是仓颉所创;它是一个典型的由组合字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应该是汉字很成熟时期采用形声组字方式创造的哦..我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见过宋元明清的水墨画幅;也仔细地端详过台湾故宫藏品的临摹画展;非常敬佩古代画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们用简约的笔法聊聊数笔就勾勒出河川垂钓、芭蕉叶下博弈的老翁短疏杂乱像插了几根稻草的头发;极好地表现了翁头部的年轮特征..耄耋的耄本意是指古稀之人白杂黑的稀发..古人对人体的部位分得很细;同样的东西;在顶为发、在下为毛..头发不能称为头毛;下面的就多了;统称为毛..比如眉弓、腋下;长的再长也不能称之为发;只能叫毛;比如眉毛;和此耄同样也是表达毛发的还有一个字是髦;它指额至眉的短发;又将短发中的长秀者又称之为髦俊;也引申指精英们;即人中的才俊..这个词大约已被遗忘了;很少见用..中国词汇对耄耋之年多是赞誉致词;除了民间无德者骂老杂毛之外;尊老敬贤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然耄耋代代都有老英雄;比如上有姜太公;中有老黄忠、佘太君;下就更多了;远了不讲;收拾四人帮;改变中国命运;不就有位耄耋老帅坐镇..中国的老人即便闯过七十三;对八十四依然是负担重重..一些看起来不错的老人在这道坎前阖然长逝;有些看起来病病怏怏的老人闯过这道坎倒是一天天精神起来;顽强地奔九十而去..人生很奇怪的..百岁人仙: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大差异;活着是段活历史;走了是个记录..家有百老;儿孙有宝..。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您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 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 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 男孩八岁。

(说明: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 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 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 十岁以下。

幼学: 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岁。

志学: 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 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 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 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 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 三十岁。

不惑: 四十岁。

天命: 五十岁。

(《论语》: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 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 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 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

古代对岁数的称呼

古代对岁数的称呼

古代年龄大小的称呼1、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也说是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2、孩提:指的是2~3岁的儿童,它一般泛指儿童不是很懂事的年龄阶段,3、髫年之女:指7岁的女孩。

4、龆年:男孩八岁。

5、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指童年时期、幼年。

6、黄口:泛指10岁以下的儿童。

7、舞勺之年:代表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

8、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称谓。

9、金钗之年:指古代女子12岁,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10、豆蔻年华:指13岁,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

11、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

12、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代,指16岁的女子。

13、桃李年华、摽梅之年:是二十岁女子的代称。

14、花信年华:指24岁,是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15、半老徐娘:具体应该指30-40岁左右的女子。

16、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7、而立之年:男性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18、不惑之年:指的是人的岁数到接近四十岁或四十岁。

19、强壮之年:中国古代称男子三十到四十为壮年。

2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的是50岁。

21、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的人。

22、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男子70岁。

23、杖朝之年:指男子80岁。

24、耄耋之年:是八九十岁的人。

25、鲐背之年:指的是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指老人高寿。

26、期颐之年:是指100岁的人,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我国古代年龄代称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16年第29期
在阅读古代典籍、小说、诗词时,我们往往会遇到年龄代称问题。

实际上,这些代称都有一定的出处,不少代称至今仍在沿用。

不满周岁称“襁褓”,“襁褓”本义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两至三岁称“孩提”,这里的“孩提”指的是儿童、幼儿。

关于男子的年龄代称,还有这样的说法:“人生十岁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

有人注释说:“十岁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来沿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青年男子二十岁,还不健壮,便称“弱冠”,表示还年轻。

“三十曰壮有室”,是说男子三
十岁已经成熟,可以结婚成家了。

关于女子的年龄代称,有这样一些说法:女孩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实和种子均可入药。

豆蔻年华之说源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女孩子十五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十五岁时开始以簪结发,举行“笄礼”与男子二十岁举行的“冠礼”一样。

此外,人们现在还经常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则是出自孔子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经历时说的一段话(《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说人年至三十岁,该学有所成,有所作为。

人到四十岁,能明辨是非,不致迷惑。

人到五十岁,懂得了天命,认识了命运。

人至六十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意。

六十岁还通称“花甲之年”,则是根据天干、地支,错综交互,六十年为一花甲子,故名。

七十岁称“古稀之年”,是因为杜甫《曲江》诗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代对于“耄耋之年”的解释比较宽泛,时间跨度颇长。

从六十岁到九十岁,各家说法不一。

现在人们通常把“耄耋之年”解释为七八十岁、八九十岁,泛指年老,高寿。

(贾宁/供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