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 的特殊称谓
各种年龄称谓的含义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年龄称谓及其含义:
1.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 孩提:两三岁的儿童。
3.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4.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5.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
6. 束发:男子十五岁。
7. 弱冠:男子二十岁。
8. 而立:三十岁。
9. 不惑:四十岁。
10. 知天命:五十岁。
11. 耳顺:六十岁。
12. 古稀:七十岁。
13. 耄耋:八十岁、九十岁。
14. 期颐:一百岁。
这些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划分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现代社会,这些称谓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的代称和相应的礼仪常常根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下是一些古代年龄的代称和相应的礼仪:
1. 幼童(0-7岁):幼童被视为无知无邪的阶段,通常被称为“幼儿”、“童子”等。
家长和长辈对幼童要照顾和保护,不要让他们参与太过成人的事务。
2. 童年(8-15岁):这个阶段被称为“童年”、“少年”等。
家长和长辈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启蒙,让他们逐渐独立思考和学习生活技能。
3. 青年(16-30岁):这个阶段被称为“青春”、“青年”等。
这是年轻人开始进入
社会、接受教育、发展事业的重要时期。
他们被期望具备自立能力和承担起社会责任。
4. 壮年(31-59岁):这个阶段被称为“壮年”、“成年”等。
人们在这个阶段已经
成家立业,担负起家庭和社会重任,并展示出成熟和稳重的品质。
5. 老年(60岁及以上):这个阶段被称为“老年”、“长者”等。
年龄较大的人被尊重为智者和长辈,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贵,并受到年轻人的照顾和尊敬。
古代社会对年龄的代称和礼仪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和尊卑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严格的年龄代称和礼仪可能已经有所改变,但对不
同年龄段的人给予尊重和关爱的传统仍然存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其具体年龄称谓大致如下:资料图0岁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年龄的古代称谓口诀

年龄的古代称谓口诀稿子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年龄在古代的那些有趣称谓,这可有个好玩的口诀呢!你知道吗,不满周岁的小宝宝在古代叫“襁褓”,想象一下那小小的、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样子,多可爱呀!2 到3 岁的小娃娃叫“孩提”,正是开始调皮捣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
女孩 7 岁叫“髫年”,这时候已经有了小淑女的模样啦。
男孩 8 岁叫“龆年”,开始变得古灵精怪。
12 岁的女孩子就像花朵初开,称为“金钗之年”。
13 到 15 岁的女孩子是“豆蔻年华”,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15 岁的男孩子也很特别,叫“志学之年”,意味着要立志学习,追求梦想啦。
女孩子 16 岁叫“碧玉年华”,清新动人。
20 岁的女孩子就是“桃李年华”,美丽绽放。
男孩子 20 岁称为“弱冠”,要戴上帽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咯!30 岁的人叫“而立之年”,要在事业和生活中站稳脚跟。
40 岁就是“不惑之年”,对很多事情都不再迷惑,心中有数。
50 岁被称为“知天命”,好像能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
60 岁叫“耳顺之年”,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心态平和。
70 岁是“古稀之年”,能活到这个岁数可不容易呢。
80 到 90 岁叫“耄耋之年”,老当益壮,依然精神矍铄。
怎么样,这个口诀是不是很有意思?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对年龄的独特称呼,感受岁月的美好!稿子二:亲人们,咱们来唠唠年龄在古代的那些称谓,有个口诀可好玩啦!刚出生的小宝贝在古代叫“初度”,多有意义的开始呀!3 到 8 岁的小朋友,不管男孩女孩,都叫“垂髫”,头发垂下来,天真无邪的样子。
10 岁叫“幼学”,要开始好好读书学习喽。
女孩子 12 岁是“金钗之年”,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13 岁的女孩子被称为“舞勺之年”,能歌善舞的年纪。
15 岁的女孩子除了叫“及笄之年”,还可以叫“破瓜之年”,别误会,可不是真的破瓜哦,是说这个年纪像瓜成熟啦。
男孩子 15 岁叫“束发之年”,要收拾得精神点。
20 岁的男女都有特别的称呼,女的叫“双九年华”,男的叫“加冠之年”,意味着长大成人啦。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上寿、花甲重开、古稀双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岁称谓: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儿童称谓: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0岁:襁褓,2到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女孩12岁:豆蔻年华,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13到15岁:舞勺之年,15到20:舞象之年。
女孩20岁:桃李年华,男孩20岁:弱冠,女孩24岁:花信年华,女孩30岁:半老徐娘,男孩30岁:而立之年,男孩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60岁:花甲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人年龄的称谓由来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天。
小孩生下三天后,请客人来吃汤饼庆祝,称之为汤饼会。
襁褓:本来是初生婴儿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婴儿时期。
周晬:小儿出生满一周岁。
袁枚祭妹文: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歳时举行抓周礼,长辈将各式用品像书籍、笔墨纸砚、钱币、玩具等各种物品摆在孩子面前,让幼儿随意抓取,由此来推测孩子的未来。
垂髫:古代儿童头发下垂不束发,因此垂髫指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鬻子:指稚子。
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儿童。
- 少年/少女:指青春期的年轻人。
- 壮年: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年人。
- 老翁/老妪: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2. 现代称谓:
- 婴儿: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 学龄儿童:指适龄上学的儿童。
- 青少年/青年:指处于青春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中年人:指事业和家庭稳定的中年阶段。
- 老年人/长者:指退休或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3. 其他称谓:
- 新生儿:指刚出生的婴儿。
- 少男/少女:指尚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年。
- 老小子/老姑娘:俗语中对中老年人的戏称。
- 人到暮年:形容年事已高,步入晚年。
不同的称谓往往蕴含着对该年龄阶段的期望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年龄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随着时代变迁,年龄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花甲”和“古稀之年” • “六十花甲子”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之年”
•“期颐之年”
读一读
作业 找找关于年龄称谓的诗句,
并与同学分享。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
孩提 “孩提之童”
提孩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论语•为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学之年
束发
加冠礼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 的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
年龄的特殊称谓
安吴镇罗岩小学:党亚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 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 然后被沿用至今。
而立 不惑 天命 耳顺 从心
•
《论语•为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