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基础教资)
必备的文化常识年龄的称谓你知道吗?

必备的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8知命之年:至五十岁(有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期御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人。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解析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解析
文学常识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学文学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多多积累。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白寿之年:指九十九岁
期颐之年:指一百岁
茶寿之年:指一百零八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 的特殊称谓

• “花甲”和“古稀之年” • “六十花甲子”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之年”
•“期颐之年”
读一读
作业 找找关于年龄称谓的诗句,
并与同学分享。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
孩提 “孩提之童”
提孩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论语•为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学之年
束发
加冠礼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 的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
年龄的特殊称谓
安吴镇罗岩小学:党亚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 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 然后被沿用至今。
而立 不惑 天命 耳顺 从心
•
《论语•为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古代特殊称谓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古代特殊称谓
一、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七八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二、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贫困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竹马之交:儿童时期结成的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谊的朋友。
教资统考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古代称谓)

教资统考|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古代称谓)
古代称谓
1.年龄称谓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男子三十岁
不惑:男子四十岁
知命:男子五十岁
2.别称
父母称高堂、椿萱、双亲。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岳父、泰山。
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老师称先生、夫子、恩师。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堂称寒窗、鸡窗,同学为同窗。
女婿称东床、东坦、娇客。
3.讳称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笔记)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笔记)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三、古代称谓01-年龄称谓职业称谓人物称谓(一)年龄称谓周岁以下——襁褓2、3岁——孩提3、4岁-7、8、9岁——垂髫7、8岁——始龀8、9岁-13、14岁——总角女孩12岁——金钗之年女孩13、14岁——豆蔻年华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碧玉年华女孩20岁——桃李年华女孩24岁——花信年华(泛指幼年)10岁以下统称黄口(一)年龄称谓真题回顾1.(中学2014下)下列对古代年龄别称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豆蔻”指女子十七八岁B.“弱冠”指男子二十岁C.“花甲”指六十岁D.“古稀”指七十岁2.(中学2021上)古人在交际或著述中,谈及年龄,除了直接用数量词,还常使用隐喻、转喻和借助诗词、典故来代称。
下列选项中,代称与所表示的年龄对应不正确的是()。
A.豆蔻年华—13岁B.桃李年华—30岁C.知天命—50岁D.古稀—70岁(二)职业称谓冰人——媒人伶官、伶人——乐官、演员梨园——戏曲界杏林——医学界VS杏坛——教育界(三)人物称谓1.尊称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贤贤弟、贤侄谦称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愚愚见、愚兄婉称家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三)人物称谓4.雅称父母:高堂、椿萱、双亲兄弟:手足、昆仲、棠棣夫妻:伉俪谥号表褒扬:文、武、景、烈、昭、穆、桓等表批评:炀、厉、灵等表同情:哀、怀、愍、悼等真题回顾1.(中学2017上)古人有称名、称字、称官职、称籍贯以及称谥号等习惯。
有些诗文中称岳飞为“岳武穆”,“武穆”是()。
A.籍贯B.表字C.谥号D.官职2.(中学2015下)小王对小李说“令尊常对我说,活在世上,最为重要的是清清白白做人”中,画线的敬辞所指的人是()。
A.小王的父亲B.小王的母亲C.小李的父亲D.小李的母亲模拟题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儿童。
- 少年/少女:指青春期的年轻人。
- 壮年: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年人。
- 老翁/老妪: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2. 现代称谓:
- 婴儿: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 学龄儿童:指适龄上学的儿童。
- 青少年/青年:指处于青春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中年人:指事业和家庭稳定的中年阶段。
- 老年人/长者:指退休或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3. 其他称谓:
- 新生儿:指刚出生的婴儿。
- 少男/少女:指尚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年。
- 老小子/老姑娘:俗语中对中老年人的戏称。
- 人到暮年:形容年事已高,步入晚年。
不同的称谓往往蕴含着对该年龄阶段的期望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年龄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随着时代变迁,年龄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二、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三、2岁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四、3-8岁垂髫:指三至八岁的儿童。
五、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始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六、9岁九龄:为九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七、10岁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八、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九、13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至十四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十、14岁将笄之年:指女子十四岁。
十一、15岁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十二、16岁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十三、20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又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十四、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十五、30岁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十六、40岁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十七、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均指五十岁。
十八、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十九、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二十、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
原文: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关于年龄的称谓,最常见的要数这五个: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
这五个称谓分别指代30岁、40岁、50岁、60岁和70岁。
具体出处是《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而这其中,“而立”又是最常被人引用的。
大概因为30岁像是一道坎,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重要吧!除了这五个之外,还有一个“志学之年”,指的是15岁。
赤子、襁褓,都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另外,有个成语叫“牙牙学语”,这里的“牙牙”,本身是指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候发出的声音,后来就用“牙牙”表示一岁左右的孩子。
人们经常会说“孩提时代”一词,那么“孩提”具体指几岁呢?“孩提”一词出自《孟子》,有时也写作“提孩”,韩愈有诗曰“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指2至3岁的孩子。
《礼记•曲礼上》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此十岁的孩子就被称为“幼学”。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中“豆蔻”一词本意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用在人身上比喻还未成年。
该词主要用在女孩子身上,人们常把女孩十三至十六岁的年龄称为“豆蔻年华”。
除了上文提到的“志学之年”外,“束发”也是指15岁,不过该词只能用在男子身上。
因为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原先的头发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男子20岁。
西汉刘向在《说苑•修文》里说:“冠者,所以别成人也。
”又说:“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古代男子以20岁作为成年人的标志。
到了这个年纪,男子都要举行加冠礼。
加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给男青年加冠。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但是古人认为此时男青年体犹未壮,故20岁也称作“弱冠”。
男子20成年,那么女子呢?古代女子是15成年。
女子到了15岁就要“束发而笄”。
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
及笄或笄年就表示女子已到15岁,已经成年了。
为什么女子的成年要比男子早5岁?没见过有专门的解释。
可不可以说古代女子较男子成熟得早?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人说到“半老徐娘”。
什么年龄的女子才能称为“半老徐娘”呢?关于这个称呼,有个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南史•后妃传》,说的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年轻时非常漂亮,美艳动人。
但“时间是把杀猪刀”,岁月催人老,妙龄一过,姿色大不如前,但浓妆艳抹的她,仍旧风韵犹存。
原文说“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因此就有了“半老徐娘”这一说法。
古代人平均寿命不像现在这样长,一般女子过了30岁就有可能被称为“半老徐娘”。
但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过40岁或者45岁方才可能被说成是“半老徐娘”。
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只有背着当事人大家才会这样说。
对于老年人年龄的称呼,人们最熟悉的大约要数“花甲”和“古稀之年”了。
先来说说“花甲”。
我国古代用干支来纪年。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
天干的第一个是甲,地支的第一个是子。
合在一起便是“甲子”。
六十年才会重复一次,一个甲子就是60年。
也称作“六十花甲子”或“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花甲就指60岁。
“古稀”一词出自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所以人们常把70岁称为古稀之年。
古人的平均寿命没有今天那么长,今天人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
在网上查了以下,有种说法是,盛唐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是50岁左右,不知道是否可信。
但70岁在那时候
绝对是高龄了,故称为“古稀”。
除此之外,70岁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称呼:“悬车之年”,该词出自《晋书》,原意是到了70岁就可以辞官回家了。
“古稀”以上,有“耄耋之年”,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之年”泛指百岁老人。
此外,77岁称喜寿。
80岁称伞寿,88岁称米寿,99岁称白寿,108岁称茶寿,140岁称双稀或者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