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称谓

合集下载

各个年龄段不同称谓

各个年龄段不同称谓

各个年龄段不同称谓
【各个年龄段不同的称谓】〖襁褓〗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髫年〗7岁女孩、〖韶年〗7岁男孩、〖黄口〗10岁以下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舞勺之年〗13~15岁的少年、〖舞象之年〗15~20岁的少年、〖金钗之年〗12岁女子、〖豆蔻年华〗13岁女子、〖及笄之年〗15岁女子、〖碧玉年华〗16岁女子、〖桃李年华〗20岁女子、〖花信年华〗24岁女子、〖标梅之年〗出嫁女子、〖弱冠〗20岁男子、〖而立之年〗30岁男子、〖不惑之年〗40岁男子、〖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男子、〖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60岁男子、〖耆年〗60岁男子、〖古稀之年〗70岁男子、〖杖朝之年〗80岁男子、〖鲐背·耄耋之年〗80~90岁男子、〖期颐〗100岁男子。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根据年龄来称呼他人的习惯。

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称谓,蕴含着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尊重和期许。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男孩和女孩。

- 小儿:泛指儿童。

- 童稚:指年幼的儿童。

- 后生:指青年男子。

- 贤达:指有德行和学识的年轻人。

- 老成持重:形容年长者成熟稳重。

- 老松高僧:对年高德劭的长者的尊称。

2. 现代称谓:
- 婴儿/孩子:指刚出生到青春期前的儿童。

- 少年/青年:指青春期到20多岁的年轻人。

- 中年人:通常指35-60岁的人。

- 老年人/长者:指60岁以上的人。

- 老人家/老人:对年长者的尊称。

无论是古今,人们都十分重视对年龄的体现。

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对年龄的划分,更体现了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尊重与关怀。

它们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馨香之花,代代相传。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表示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表示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
表示古人对年龄段的称谓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三至四岁至八至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至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

束发:十五岁左右的男子。

及笄:十五岁左右的女子。

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而立:三十岁的男子。

不惑:四十岁的男子。

知命:五十岁的男子。

耳顺:六十岁的男子。

古稀:七十岁的老人。

杖朝之年:八十岁的老人。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的老人。

鲐背之年:九十岁的老人。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反映了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和意义的认识。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大汇集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龆tiáo年、髫tiáo年:幼童。

也可指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
0岁:襁褓
2-3岁:孩提
7-8岁:始龀(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10岁以下:黄口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束发(代指成童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0岁(男):弱冠(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30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
40岁:不惑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50岁:知命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70岁:古稀之年(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80~90岁:耄耋之年(出自《礼记•曲礼》)
100岁:期颐(出自《礼记•曲礼》)。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上寿、花甲重开、古稀双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岁称谓: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儿童称谓: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排序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排序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排序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总角:幼年泛称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男子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而立之年: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古稀之年:七十岁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杖朝之年:八十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望九:指八十多岁的年纪。

■耄耋:八十、九十岁
■年龄称谓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米寿:指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

“百”字,去掉上面的一横,即为“白”。

■期颐:百岁
■茶寿:指108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