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的称呼

童龀[chèn]、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9岁
九龄
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
10岁
黄口
16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8岁(女)
“二九”
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3-15岁(男)
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
“二七”之年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女)
及笄或笄年
“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
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
豆蔻年华
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特定的称呼,这些称呼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观念。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一、婴儿期:婴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被称为“襁褓”。
襁褓是一种供婴儿包裹使用的布匹,用来保护婴儿免受外界伤害。
古代人们将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称为“襁褓之儿”,寓意着婴儿需受到特殊照料和保护。
二、幼儿期:幼儿期指的是婴儿长大到能够说话走路的阶段,其称呼为“孩童”。
孩童这个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注,也体现了古代家庭中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和祝福。
三、童年期:童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被称为“童子”。
童子是指逐渐长大但尚未成年的儿童,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思维能力,但仍然需要家长和师长的教导和照顾。
四、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中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少年”。
少年是指已经进入青春期但尚未成年的男女,他们开始逐渐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五、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生中最为充实和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壮年”。
壮年是指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人,他们在事业和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六、中年期:中年期是人生中的稳定时期,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中年”。
中年是指年纪在四五十岁之间的人,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七、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中的晚年阶段,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老人”。
老人是指年纪已经较大的人,他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享受着晚年的安宁和舒适。
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特定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观念,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
古代的称呼体现了人们对不同年龄段人的期望和祝福,也传承了古代的尊老爱幼的传统价值观念。
总而言之,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观念。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不同称谓

在我国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总角:指儿童。
语出(《诗经》。
《诗经・卫风・氓》中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后来人们称儿童为“总角”。
陶渊明在(荣本》的诗序中写道:“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代指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中有句子:“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女子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中的”小者待年于国”。
后来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昭明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中有“爱自待年,金声夙振”的句子。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日弱,冠。
"古代男子ニ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其一)》中有诗句:“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来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中写道:“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四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来用“不惑”做四十岁的代称。
艾:指五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人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六十岁。
因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而得名。
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赵牧在《对酒》一诗中写道:“手挼六十花甲子,価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岁。
亦作“古希”。
语出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皓首:又称白首,指老年人。
《后汉书・吕强传》中写道:“故太尉段颎,勇武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黄发:指长寿老人。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人们的年龄称谓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称谓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年龄称谓。
1.婴儿期:初度:婴儿出生满一年称为初度,此时要用彩色的丝线来为婴儿祈福,叫做“系五彩”。
2.儿童期:垂髫:儿童三四岁到八九岁称为垂髫,因为他们的头发是自然垂落的。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男子和女子都是把头发扎成两个角,因此叫总角。
3.少年期: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这个年纪的女子正如盛开的豆蔻花,含苞待放。
束发:男子十五岁称为束发,表示此时应该告别童年,束起头发成为一个成年人。
4.青年期:志学: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称为志学之年,意味着应该开始专注于学问。
及笄: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
5.成年期:弱冠: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表示成年,行冠礼以示庆祝。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此时的女子正如同桃李盛开,美丽动人。
6.中年期:不惑:男子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在这个年纪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世事有了清晰的认识。
半老徐娘:女子四十岁称为半老徐娘,这个词源于《南史•李祖冲传》中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表示虽然年纪稍大,但风韵犹存。
7.老年期:花甲:男子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因为此时六十甲子已过一半,比喻老人如花之甲。
古稀:女子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曲江二首》中杜甫曾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
8.耄耋期:耄耋:耄是年纪很大的意思,耋则是指八九十岁。
男子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泛指老年人。
9.冥年:期颐:百年曰期,颐亦养也。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饮食起居需人照料。
也就是说,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要他人的照料。
总的来说,古代的年龄称谓非常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称谓不仅富有诗意,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这些称谓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年龄的称谓

不同年龄的称谓
年龄称谓
13、4岁豆蔻
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
50岁(知天命)
60岁花甲
70岁古稀
80岁(杖朝zhànɡcháo之年)
90岁(耄耋(mào dié))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jí jī: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的称谓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的称谓古代社会,男女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年龄和性别的重视和区分。
以下将分别介绍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1. 童子/童女童子指的是男孩子,童女则是女孩子。
在古代,年幼的男女没有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他们通常以童子和童女来称呼。
童子和童女是家族的未来,他们是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代表。
2. 少年/少女少年是指男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但尚未成年的阶段。
少女则是指女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还未成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少年少女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开始对于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规划。
3. 弱冠男子/弱冠女子弱冠男子指的是男孩子到了二十岁,即步入成年的年龄。
弱冠女子则是女孩子到了十五岁,也就是古代女子的婚嫁年龄。
弱冠男子和弱冠女子是成年男女的代表,他们开始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也开始进入婚姻和家庭的阶段。
4. 中年男子/中年妇女中年男子是指男性进入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年龄段。
这个阶段的男性通常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他们开始承担起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中年妇女则是指女性进入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年龄段,她们在这个阶段已经成为了家庭的中坚力量,同时也要兼顾事业和社会的角色。
5. 老年男子/老年妇女老年男子是指男性进入六十岁以上的年龄段,这个阶段的男性已经步入了晚年,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长者的作用,传承着家族的智慧和经验。
老年妇女则是指女性进入五十岁以上的年龄段,她们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持者,同时也是家族的智囊团。
以上就是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于年龄的称呼,更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男女角色和地位的体现。
在古代社会,男女的角色和地位是有着明显区分的,每个年龄段的男女都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称谓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男女角色和年龄的重视和尊重,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如今,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男女的重视和尊重仍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价值观。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古代人指年龄的词语

古代人指年龄的词语古代人对于年龄有许多特定的词语来形容,这些词语不仅富有诗意,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及其含义: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此时开始换牙。
总角:幼年儿童,特指垂髫的儿童。
九龄:9岁的儿童。
外傅之年:儿童10岁,此时开始跟从外祖父或其他老师学习。
金钗之年:女孩12岁,标志着她们开始步入青春期。
豆蔻:通常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年纪,形容女子青春年少,姿态美好。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ī):指女子15岁,表示她们已经成年,可以举行婚礼。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表示一个人已经长大成人。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象征着她们如花似玉的青春。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比喻女子青春美丽。
花信年华:女子24岁,此时是女子最美好的年华,如同盛开的花朵。
始室:30岁,开始成家立业。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虽然青春已逝,但仍风韵犹存。
艾:50岁,古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需要开始注意保养身体。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此时已经历尽人生百态,可以听得进逆耳之言。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表示年事已高,应该退休享福。
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之年:一百岁,表示人生已经走到了一个圆满的阶段,可以颐养天年。
这些词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们对年龄的不同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使得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准确地表达年龄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qiǎng bǎo]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
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助词。
摽,落下。
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
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襁褓】不满周岁〖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岁〖释意〗孩提: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出处〗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髻年】女子七岁〖释意〗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
【龆年】男子八岁〖释意〗儿童换牙之年,引伸幼年。
【总角】幼年〖释意〗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借指童年时期,幼年。
〖出处〗《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黄口】十岁以下〖释意〗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云:“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释意〗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十三岁到十五岁〖释意〗古代儿童学文舞。
〖出处〗《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后以指幼年。
【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释意〗“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岁,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出处〗《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及笄年华】女子十五岁〖释意〗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摽梅之年】女子至出嫁〖释意〗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
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出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志学之年】男子十五岁〖释意〗志学:为15岁。
〖出处〗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释意〗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破瓜年华】女子十六岁〖释意〗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
〖出处〗宋·陆游《无题》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二八年华】女子十六岁〖释意〗二八:指十六岁。
十五六岁的好年华。
指人最美好的青春时代。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释意〗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释意〗花信,开花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释意〗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出处〗《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而立之年】三十岁〖释意〗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不惑之年】四十岁〖释意〗不惑的意思是遇到事物、事情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
今用不惑或不惑之年指人到了四十岁的年龄。
〖出处〗《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
”【知命之年】五十岁〖释意〗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大衍之年】五十岁〖释意〗大衍:50〖出处〗《周易·系辞上》,其中论述古易揲蓍草取卦、卜筮之法时提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艾服之年】五十岁【杖家之年】五十岁〖出处〗《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知非之年】五十岁〖出处〗《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花甲之年】六十岁〖释意〗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
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
指六十岁。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对酒曰:‘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耳顺之年】六十岁〖释意〗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杖乡之年】六十岁〖出处〗《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平头甲子】六十岁〖释意〗甲子:用干支纪年或计算岁数时,六十组干支字轮一周叫一个甲子。
【古稀之年】七十岁〖释意〗稀:少。
指人到七十岁。
〖出处〗出处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国之年】七十岁〖出处〗《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致事之年】七十岁〖释意〗官吏年老退休,我国古代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
【致政之年】七十岁〖释意〗官吏将执掌的政权交还国君。
【杖朝之年】八十岁〖释意〗杖朝,代指八十岁。
〖出处〗“八十杖于朝”。
《礼记》钓渭,指姜子牙八十岁垂钓渭水遇文王的典故,常用来标指八十岁的人。
疑朝枚之年为杖朝之年在传播过程中的错写。
【耋髦之年】八十岁到九十岁〖释意〗高寿,还可指老年人;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出处〗《晋书·李重传》:“臣访冲州邑,言其虽年近耋耄,而志气克壮;耽道穷薮,老而弥新。
”【鲐背之年】九十岁〖释意〗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出处〗《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之年】一百岁〖释意〗期颐:百岁之人。
〖出处〗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