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素材(2)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沁园春·长沙》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沁园春长沙理解性默写 (2)

沁园春长沙理解性默写 (2)

沁园春长沙理解性默写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词,现如今这首词被编制在语文课本中,我们不仅要会背诵这首词,还要会默写。

在语文考试中这首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有些同学会背诵整篇,但是在答题的时候总是对不上,主要是因为没有理解性的背诵,建议大家按照内容的情景来背诵。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沁园春·长沙》中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

看万山红遍。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机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5、《沁园春·长沙》中写江上景物的句子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6、《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描写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7、《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万类霜天竞自由。

8、《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阙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近观:,;仰视:;俯瞰:;总结。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9、《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0、《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感慨,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大千世界,在感叹宇宙的广阔之后,慷慨激昂,又发出了这样的追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吟诵青春”板块的第一课。

这个板块意在指导学生通过诗歌吟诵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感受青春的情怀。

《沁园春长沙》是本专题的第一课,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书写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本专题是以梯度的方式编写的:感受青春的情怀——直面青春的困惑——思考未来,规划人生。

这首词是这个专题同时也是所属板块甚至是整本书的第一篇课文,(这里我要附加说明的是整本书的编写都是有梯度的:感受青春,规划未来——读书有道,经典引路——离归家探寻,寻精神家园——赏自然美景,发人生感慨),因此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学情分析职业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基础知识不太扎实,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欠缺,又由于作品的时代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学生朗读时机械化、模式化较为普遍,需要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恰当的启发和指导,以能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

当然高一学生正处于挑战一切的年龄,愿意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和发言环节比较感兴趣,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就易于进入文本。

教学目标为了体现本专题的特色,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了如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体悟内容,理清思路。

2、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词人高超的炼字艺术,感受其豪放的艺术风格。

2、学生通过赏析法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课标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习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是指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课时优案2沁园春长沙(2)习题(含解析)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课时优案2沁园春长沙(2)习题(含解析)

课时优案2 沁园春·长沙(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之中的情景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诗人在,充分显露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

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其爱国之情,在文中展现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答案 C解析①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根据语境,应选“峥嵘岁月”。

②水深火热:比喻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痛苦。

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百姓、人民。

前文语境中有“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故用“水深火热”。

③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

根据语境“充分显露”可知,应选“字里行间”。

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语段强调“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故用“淋漓尽致”。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沁园春__长沙》写作素材运用示例

《沁园春__长沙》写作素材运用示例

是你,以天下为己任,慷慨前行、不畏艰难;是 你,担国家之责、当民族之任,栉风沐雨、不屈不挠; 是你,在19岁时挥笔写下了《商鞅徙木立信论》。有 感于国民愚钝,你心潮起伏。从此,你广泛接触各类 政治思想,接受新式教育,寻找志同道合者,创立新 民学会等进步团体。最终,担当民族振兴之责的你, 点燃了人民革命的星星之火,让腐朽凋敝的中国旧貌 换新颜。以一生的不懈奋斗,推动民族独立、国家富 强,你让我们懂得树立报效之志,担当国家重任,将 人生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让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 更坚实。
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 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为人、 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 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 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 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 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 敬佩。
(山东卷满分作文《担国家之责,当民族之任》)
3、责任与胸怀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 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 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 壮志是一成不变的。
是什么让这些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 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 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 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 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
忠义的力量——《荆轲刺秦王》
何谓忠?忠就是对自己上级的真诚,忠就是对自己的主
是啊,人,总向往着自由,追求着自由。青年革命家毛泽 东与他的战友,向往的是自由的社会、自由的生活。今天的我们 则是追求自由的心灵。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沁园春 长沙》文本素材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沁园春 长沙》文本素材

互动课堂疑难妙句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赏析】词的开头推出一个“特写”镜头——秋气清寒,充斥宇内,氛围是凝重的,又是寥廓的;“我”独立于寒秋之中,尽情呼吸和感受着漫无边际的秋之气息,内心与外物化为混沌的一片,一种苍凉、萧瑟之感油然而生。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赏析】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寻觅着通向“自由”之路!“我”思虑遥远,感慨万端,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负闪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辉。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赏析】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感情越来越激越,气势愈来愈磅礴。

种种追忆和万千思绪壅塞在一起,终于迸发出一声惊动天地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我”,没有个人的单独突出,没有“舍我其谁”的架势,而是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在“书生”“同学”之间,他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他“在丛中笑”。

这大概是“我”之力量的真正源泉吧,是“我”之信心的真正依靠吧。

词作的思想意蕴到此处结晶了:谁主沉浮?“我”的“我们”,“我们”的“我”!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赏析】最后三句,以意味深长的一问作收,内容是加重的,冲力是巨大的,但问得很潇洒,举重若轻。

所留恋者,难道仅仅是字面上揭出的湘江游泳之事吗?不,“我”和“我们”作为革命狂澜之掀动者的英伟形象,正神完气足地凸现于这结穴的一问之中!语段剖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至“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剖析】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多种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体现出诗人观察的角度和写景的层次,同时,也把所写景物写活了,避免了呆板。

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底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

苏教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课文

苏教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课文

苏教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课文《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25年【译诗】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看湘江向北逝去,在橘子洲一隅,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 江水已全面碧绿,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鱼群在水中滑行,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广大无垠的天地呀,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 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身心蓬勃向上,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附《沁园春长沙》赏析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4.背诵这首词
学习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学习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习流程:
一、温故知新
《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想一想:《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
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诗言志。

”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二、鉴赏品味
想一想: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

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

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

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想一想:“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

“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

“寒秋”,即深秋。

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想一想: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表示多。

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

“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江”,指湘江。

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

“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

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

百舸:船很多。

争流:争着行驶。

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

长空:广阔的天空。

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

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

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

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

万类:万物。

霜天:习惯指秋天。

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

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

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

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

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想一想:“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
不如意。

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

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

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

诗人,也是个哲学家。

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

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

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4、携来百侣曾游。

想一想:“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

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想一想:“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

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

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

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恰:正当。

“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

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

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挥斥:奔放。

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

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

“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

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想一想: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

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巩固拓展:
请你说说下面的每个诗句的诗眼,并中从修辞、画面、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