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下阕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一篇经典课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一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

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走笔至此,已近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回答。

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沁园春·长沙》赏析一、体会诗歌描绘的意象“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这首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这首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作者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沁园春长沙的赏析

沁园春长沙的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一、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

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及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作品赏析: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词上片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时令是深秋,已有寒意,故称“寒秋”。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沁园春长沙下阕中的意象

沁园春长沙下阕中的意象

沁园春长沙下阕中的意象《沁园春·长沙下阕》是毛泽东在1925年7月创作的一首诗,抒发了他对长沙的深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期盼。

这首诗描述了长沙的山川景色、风土人情以及百姓的苦难与奋斗。

一、山川景色长沙坐落在湖南的中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首诗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就展现了长沙独特的地理位置。

橘子洲位于湘江之中,江水自北而南流淌,形成了宽广的河面和壮阔的江景。

橘子洲是长沙的象征,毛泽东在诗中写道:“银烟秋色暖如妙,千树万树橘子洲”,表达了他对长沙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风土人情长沙是湖南的文化中心,文风鼎盛。

毛泽东在诗中提到了长沙的古代文人韩愈和唐代高僧鉴真。

他用“韩愈白骨到黄泉,人生恰似古来人”的词句,表达了对文人墨客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

毛泽东将长沙比作“儿女英雄,人民万岁”,将长沙百姓的坚韧与勇敢赋予了英雄的称号。

三、百姓的苦难与奋斗诗中略带悲壮的语气,讲述了长沙百姓的苦难与奋斗。

毛泽东提到了长沙的饥荒与战乱,奋斗的历史和壮烈的抗争。

他写道:“大河上下,顺风满帆”,描述了长沙人民的抗争决心和不屈精神。

他还提到了人民的苦难,“白骨枯草黄昏瘦”这一句表达了长沙人民为生存而艰苦奋斗的形象。

四、国家前途的期盼诗的最后几句是毛泽东对国家前途的期盼和对人民斗争的鼓舞。

他写道:“勤劳愿做骄阳甲,包胥何需更念史”,呼吁人们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鼓励大家勇往直前,争取国家的独立与进步。

通过《沁园春·长沙下阕》,毛泽东以诗人的情怀,展现了长沙的美丽山川、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百姓的坚韧与勇敢。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期望和对人民斗争的鼓舞,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这首诗激励人们珍爱家乡,为国家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也成为了湖南的文化瑰宝。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赏析《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赏析1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沁园春·长沙》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忧国忧民沁园春长沙译文及赏析

忧国忧民沁园春长沙译文及赏析

忧国忧民沁园春长沙译文及赏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30年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下面给出忧国忧民沁园春长沙的译文及赏析。

忧国忧民沁园春长沙译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悲壮壮心人共新。

月明何夜,风华正茂;鹰弓四君子,江流夜啸诗千行。

更羡青年如酒,省去明日劳瘁。

虎颜犹怒,感激升平。

忧国忧民沁园春长沙赏析:这首诗用字简洁,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热爱之情。

诗的开头“独立寒秋”,寒秋所营造的气氛,使人感到一种孤立、冷艳的情怀,正好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接下来的“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通过描写长沙的自然景色,更加突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忧伤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通过对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还包括国家和人民的自由,诗人用“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示了他对于自由的向往。

诗的结尾“更羡青年如酒,省去明日劳瘁。

虎颜犹怒,感激升平”,描绘了诗人对于劳动青年的羡慕和敬意。

他希望年轻人可以珍惜当前的好时光,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最后的“虎颜犹怒,感激升平”一句,则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现状的期许与反思。

虽然诗中表达了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但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国家未来的期待和对于社会的感激。

总的来说,忧国忧民沁园春长沙这首诗通过对于自然景色和人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由和未来的向往和期许。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诗人对于当前社会的思考与写照,也是一首饱含着爱国之情的诗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下阕赏析
下阙原文: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赏析:
《沁园春·长沙》下阕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