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
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在古代,人们用许多别致的词语来称呼不同的年龄阶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
1. 婴儿:出生三日称为“汤饼之期”,未满周岁的婴儿叫作“赤子”、“襁褓”。
2. 孩提:两三岁到七八岁儿童。
3. 龆龀/始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4.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7. 豆蔻之年: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8.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9.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10. 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1.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12.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3.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4. 而立之年:30岁。
15. 不惑之年:40岁。
16. 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7.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60岁。
18.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70岁。
19. 古稀之年、杖国之年:70岁以上。
20. 杖朝之年:80岁。
21.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八九十岁。
22.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以上是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一些称呼,这些称谓富有诗意且寓意深刻,可以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1、不满周岁——襁褓;
2、2~3岁——孩提;
3、女孩7岁——髫年;
4、男孩8岁——龆年;
5、幼年泛称——总角;
6、10岁以下——黄口;
7、13~15岁——舞勺之年;
8、15~20岁——舞象之年;
9、12岁(女)——金钗之年;
10、13岁(女)——豆蔻年华。
11、15岁(女)——及笄之年;
12、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13、20岁(女)——桃李年华;
14、24岁(女)花信年华;
15、至出嫁——梅之年;
16、至30岁(女)——半老徐娘;
17、20岁(男)——弱冠;
18、30岁(男)——而立之年;
19、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20、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21、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22、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23、80岁——杖朝之年;
24、80~90岁——耄耋之年;
25、90岁鲐背之年;
26、100岁——期颐。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的独特称呼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的独特称呼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

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
1、孩提:2~3岁的儿童。
指代幼儿时期。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4、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束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6、及笄: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8、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11、花甲、耳顺:六十岁。
12、古稀:七十岁。
13、中寿:八十岁。
14、耄耋:八九十岁。
15、期颐:一百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
原文: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关于年龄的称谓,最常见的要数这五个: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
这五个称谓分别指代30岁、40岁、50岁、60岁和70岁。
具体出处是《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而这其中,“而立”又是最常被人引用的。
大概因为30岁像是一道坎,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重要吧!除了这五个之外,还有一个“志学之年”,指的是15岁。
赤子、襁褓,都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另外,有个成语叫“牙牙学语”,这里的“牙牙”,本身是指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候发出的声音,后来就用“牙牙”表示一岁左右的孩子。
人们经常会说“孩提时代”一词,那么“孩提”具体指几岁呢?“孩提”一词出自《孟子》,有时也写作“提孩”,韩愈有诗曰“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指2至3岁的孩子。
《礼记•曲礼上》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此十岁的孩子就被称为“幼学”。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中“豆蔻”一词本意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用在人身上比喻还未成年。
该词主要用在女孩子身上,人们常把女孩十三至十六岁的年龄称为“豆蔻年华”。
除了上文提到的“志学之年”外,“束发”也是指15岁,不过该词只能用在男子身上。
因为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原先的头发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男子20岁。
西汉刘向在《说苑•修文》里说:“冠者,所以别成人也。
”又说:“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古代男子以20岁作为成年人的标志。
到了这个年纪,男子都要举行加冠礼。
加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给男青年加冠。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但是古人认为此时男青年体犹未壮,故20岁也称作“弱冠”。
男子20成年,那么女子呢?古代女子是15成年。
女子到了15岁就要“束发而笄”。
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
及笄或笄年就表示女子已到15岁,已经成年了。
为什么女子的成年要比男子早5岁?没见过有专门的解释。
可不可以说古代女子较男子成熟得早?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人说到“半老徐娘”。
什么年龄的女子才能称为“半老徐娘”呢?关于这个称呼,有个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南史•后妃传》,说的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年轻时非常漂亮,美艳动人。
但“时间是把杀猪刀”,岁月催人老,妙龄一过,姿色大不如前,但浓妆艳抹的她,仍旧风韵犹存。
原文说“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因此就有了“半老徐娘”这一说法。
古代人平均寿命不像现在这样长,一般女子过了30岁就有可能被称为“半老徐娘”。
但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过40岁或者45岁方才可能被说成是“半老徐娘”。
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只有背着当事人大家才会这样说。
对于老年人年龄的称呼,人们最熟悉的大约要数“花甲”和“古稀之年”了。
先来说说“花甲”。
我国古代用干支来纪年。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
天干的第一个是甲,地支的第一个是子。
合在一起便是“甲子”。
六十年才会重复一次,一个甲子就是60年。
也称作“六十花甲子”或“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花甲就指60岁。
“古稀”一词出自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所以人们常把70岁称为古稀之年。
古人的平均寿命没有今天那么长,今天人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
在网上查了以下,有种说法是,盛唐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是50岁左右,不知道是否可信。
但70岁在那时候绝对是高龄了,故称为“古稀”。
除此之外,70岁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称呼:“悬车之年”,该词出自《晋书》,原意是到了70岁就可以辞官回家了。
“古稀”以上,有“耄耋之年”,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之年”泛指百岁老人。
此外,77岁称喜寿。
80岁称伞寿,88岁称米寿,99岁称白寿,108岁称茶寿,140岁称双稀或者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