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读”与“情”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朗读指导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正在逐步摒弃烦琐的情节分析,开始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尤其重视了感情朗读这一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的使用。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却成为很多教师碰到的难题。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感情朗读的目标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指导朗读时,首先教师自己要清楚这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朗读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要不,怎么判断学生读得好与不好呢?又怎么指导学生去读出个中应有的味道,感悟出其中的情感呢?因此,明确的朗读目标既是指导朗读的依据,也是指导朗读的目标。
而朗读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恰当,又必须依赖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读。
二、把握感情朗读的基调朗读要有感情,首先要掌握好朗读的感情基调。
什么是感情基调呢?感情基调好比唱歌时要依照曲调来定音,起音太高或太低都会唱不下去。
每篇课文虽未像乐曲那样标出调号,但都是有基本的感情表达方式的。
我们在读课文前,要对课文的内容、感情、体裁、风格等作细致的分析,然后定出这篇课文的朗读基调。
一般来说,朗读中的感情基调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昂型。
有些课文慷慨激昂,语流强劲。
朗读时,要声调昂扬,读起来给人以威武雄健之感。
2、轻柔型。
有些诗歌、散文意境优美,清新活泼,朗读时,应用语轻盈,婉转流利,力求读出诗文间幽雅的情境。
3、凝重型。
有些课文感情深沉,含意深邃。
读这类课文,要语调适度低沉,语流缓急有度。
4、平实型。
一些常识性的课文,作者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或论述事理,因而朗读时要声音不高不低,语势起伏不大。
三、丰富指导的方法和手段教师若要有效指导朗读,必须胸中有法,手段多样。
这样,才能根据教材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适时地选择方法和辅助手段,提高指导的效率。
下面介绍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1、范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与“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与“读”【摘要】情感是灯,而朗读则是电;情感是火,朗读则是风;没有情感的读是无味的。
语文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情”与“读”,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读”【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情感是言语的内蕴,言语是情感的载体,正因为此,汉语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
因而我们所接触的汉语言文字其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真情、一首人生之歌,包蕴着丰富的人文情愫。
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体验汉语言文字所包蕴的情感的过程,而“读”则是体验情感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借学生之情以促读,又如何以读来培养和深化学生之情呢?一、以情激情,以情促读言语实践的过程是读者对活跃于言语对象中的思想情感的感应过程,它伴随着强烈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搭建语言文字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把学生引入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以这种积极的、强烈的情感调动,激发“读”的热情与愿望,从而能直接地、突然地理解和清晰言内之意蕴、言外之语音。
以情激情,一是要求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节课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变化。
如果教师将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学生便无法积极起来,教师会因为学生的消极而恼火,进而使学生更加胆怯,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将一切情绪暂放一边,自己首先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二是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
如我教学《跳水》,课文写孩子为了从猴子手中夺回帽子而爬上轮船最高的横木上,一失足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人们都在紧张地注视着他。
我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并动手画出船及桅杆的简图,然后给学生一个大致的高度与比较高度,让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受。
蕴情于读——小学语文感情朗读教学指导

蕴情于读——小学语文感情朗读教学指导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 嵇 云【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各个年级学生的朗读情况,促使学生把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以使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甚至会用提问代替朗读环节,无法调动小学生的情感变化,达不到渲染气氛和感染情绪的作用。
本文就从创设朗读情境、加强范读力度和进行朗读交流等三个方面入手,就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提出了自身浅薄的看法,以为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蕴情于读;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关键步骤是融入个人情感,语调的升降、语气的轻重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眼神、肢体动作等,都是朗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情感传递的主要环节。
为此,教师应该意识到,朗读并不是学生大声地读出文本,也不是逐字逐句地把文章读顺了,而是要以情发声、以声传情,体会文章作者的喜怒哀乐,并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个人情感,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小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敢读、想读,以培养起小学生的语感,使朗读教学变成一种享受。
一、创设朗读情境教材上的课文内容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来描述的,小学生阅读的兴致并不高,但如果教师能创设有趣的情境,小学生的情绪会被调动起来,脑海中会建立起文字和声音之间的关系,能使阅读文本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
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部分知识时,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自己钓上来的大鲈鱼又重新放回了湖中,这篇文章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腻,能激发小学生的个人情感变化。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6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南洲实验小学曹婕妤内容摘要:“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其也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
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真正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有感情朗读语境情感体验朗读评价正文:一、朗读指导的重要性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指导。
二、朗读指导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指导还存在如下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简单化的课堂朗读指导。
我们常听教师这样指导学生朗读:“你能读得再轻一些吗”“你能读得再深沉一些吗”“你能读得再高昂一些吗”……这里,教师忽视了学生感情的真实流露,把朗读指导简单化了。
(二)脱离“语境”的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时,教师不顾一篇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把课文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独立出来,让学生读出“悲伤”、“高兴”等这样那样的感情。
这样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朗读指导,学生如何能读出真情实感?(三)朗读缺乏情感体验。
以情读促情 以读促情——《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

以情促读以读促情——《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一.教材背景、课题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二.教材分析《语文新课标》强调指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中相机向学生介绍有关非典的知识和当时严峻的形势,创设与课文吻合的情境;要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感动的相关语句,就是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与主人公——叶欣的心灵交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以情促读、以读促情,让学生的真情得以流露,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感动于叶欣那忠于职守、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感悟人生价值,从而使语文的人文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声色俱厉”“斩钉截铁”“身先士卒”等词语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白衣战士”——叶欣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从而提升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感情朗读中体会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五.教学难点读悟结合,理解文意,体悟形象。
六.教学准备有关"非典"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当时上完公开课后丢失了)七.教学过程(一)、创没情境、感知主人公1、播放抗“非”录像,直观引入情境。
(1)播放录像,并说说自己了解的当时的情况。
(2)师谈话:这就是2003年春季的那场“非典”的几个场景,面对着这极具传染性与危险性的疾病,人们害怕、人们恐慌、甚至于谈“非”色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就是在这充满着血腥气味和死之危险的情况下,我们的白衣战士却日夜奉献着,展现了那种临危不惧,一心为民的天使般的美好形象。
2、引语:今天一起来感受白衣天使的可敬,一起来怀念这位白衣战士—-叶欣(顺势板书:白衣战士)。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与“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与“读”作者:刘牡蓉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04期【摘要】情感是灯,而朗读则是电;情感是火,朗读则是风;没有情感的读是无味的。
语文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情”与“读”,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读”【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情感是言语的内蕴,言语是情感的载体,正因为此,汉语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
因而我们所接触的汉语言文字其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真情、一首人生之歌,包蕴着丰富的人文情愫。
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体验汉语言文字所包蕴的情感的过程,而“读”则是体验情感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借学生之情以促读,又如何以读来培养和深化学生之情呢?一、以情激情,以情促读言语实践的过程是读者对活跃于言语对象中的思想情感的感应过程,它伴随着强烈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搭建语言文字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把学生引入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以这种积极的、强烈的情感调动,激发“读”的热情与愿望,从而能直接地、突然地理解和清晰言内之意蕴、言外之语音。
以情激情,一是要求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节课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变化。
如果教师将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学生便无法积极起来,教师会因为学生的消极而恼火,进而使学生更加胆怯,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将一切情绪暂放一边,自己首先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二是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
如我教学《跳水》,课文写孩子为了从猴子手中夺回帽子而爬上轮船最高的横木上,一失足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人们都在紧张地注视着他。
我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并动手画出船及桅杆的简图,然后给学生一个大致的高度与比较高度,让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一、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一种不良倾向:教师分析得过多过细,面面俱到,搞烦琐哲学,挤掉了阅读主体阅读、思考、讨论、感受、体验的时间,结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繁锁分析的弊端。
注重情感体验,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
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如果我们不去指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加强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考教师怎样指导才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思考:1. 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情感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引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必须要有“煽”情的氛围和环境,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
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日渐广泛,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必将越来越丰富。
但不论使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在情境创设上,必须注重教师的感情投入,用教师之情去触动学生之情,倾注真情,以情激情,以情换情,营造师生感情和谐共振的理想情境。
2.要善于抓住课文的“传情点”文章的情感信息总是附着或蕴藏于一定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
所谓传情点,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切入,就能让学生直接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深度品读,融情感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实践2020年第5期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培育。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养成小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强化德育渗透效果的重要载体。
为此,要从“深度品读,融情感悟 ”的理念出发,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养成多元阅读思维深度品读,首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从现实来看,大多数小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想法往往都实际上是来自于对某个新奇问题的强烈好奇心与强烈求知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不仅必须要有意识地保护好对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鼓励想象,特别是对于优秀的学生要适当的肯定与给予支持,而且要融汇贯通,鼓励学生树立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品读,尤其是要融入生活化情境,大自然、校园、家庭、公园等都可以是活教材。
通过创设情境,使课本变活,进而培养与提高发展了小学生的自主创造思维能力新能力。
具体而言,多元思维的培育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积极地引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思考问题,为今后在广泛的阅读和实践中勇于创新、敢于大胆开拓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突出“右脑”思考的“画面感”,增强形象直观性,培育学生兴趣,融入情境。
特别注意的是,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进行描绘,养成思维导图意识,借以感受和理解。
不能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就能让教师加强引导,帮借助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再次,要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教材和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探索,结合小组交流讨论,以寻求所要的正确答案。
此外,还要强化创造性的思维,在课堂上鼓励大胆发言,通过填补教材和课文的空白,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充分运用教材和课文的语言和资源,立足文本,巧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还可以依据课文的故事内容,拓展延伸,实施分角色朗读,增强代入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阅读教学中的“读”与“情”书声朗朗、群情慷慨的课堂氛围是我们语文教师期待的佳境,“读”与“情”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
教育家夏沔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如果说情感教育是阅读教学的根本,那么读中感悟则是阅读教学的精髓。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托教材,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将“读”与“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读中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语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容,并在“读”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和培养。
一、以境入情,激情导读。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作品占据相当多的篇幅。
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朋友之情;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教师应重视情感铺垫,“以境入情,以情导读。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比如在教《家乡的桥》这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凭借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披文以入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描写回故乡的激动和欣喜,作者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他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文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受一下吧……”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情感带着学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了课文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
从情感出发设计的导语,以情击情,扣击了学生的心灵。
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创设出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沿着这条情感轨道,真情朗读,让“读”带着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二、以情带悟,品位语言在朗读感悟课文时,很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制作了精美的课件,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性认识,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然而,时常看到的课堂却事与愿违,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课堂。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
也就是说品悟文章应寓于朗读训练中。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吗?比如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时,教师以低沉的嗓音平静的叙述哈尔威船长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
情感也逐渐由平静→激动→赞美,这样哈尔威船长当时镇定自若、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眼前了。
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了文章的文字之美,更体会到了哈尔威船长的精神之美,船长成了孩子们心中的英雄、学习的榜样。
教师在读中悟情,更品位了语言之美。
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品位语言,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题临安邸》是一首杰出的讽喻诗,学生很难理解这首诗所揭露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心中复杂的感慨和忧愁心绪。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和体会了相关背景后,教师再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更快地进入了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三、美读感悟,情感升华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读出激昂,委婉处读出委婉,感情完全融入文章当中,心境随着文章跌宕起伏。
美读是有感情朗读的升华,是读者的心灵与文章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忍不住欣喜地将文章细细品味,慢慢享受。
所以,美读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一种享受。
美读能帮助孩子们咬文嚼字,培养语感,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美读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美读能活跃孩子们的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美读还能使孩子们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从而更好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教学《走月亮》的三、四自然段时。
教师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笔划出你认为景色很奇特的句子。
这名学生读得很好,教师则引导学生评价:“她们读得好,是不是声音高?”生答:“不是”。
教师适时点拨:“读书读得好不好,要看她是否读出了文中描绘的情景。
夜晚应该是安静的,读的时候既要读出景美,又要读出月夜的静谧,声音要低缓、抒情。
”在评价中相机渗透朗读指导。
在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灰白色鹅卵石布满河床。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两句时。
教师示范读“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问:“这句为什么奇特?”生:“鹅卵很多,从‘布满’这个词看出来的。
”教师描述:“如果你们坐的位置是河床,而你们就是一颗颗躺在河床上的卵石,你们仔细瞧瞧,你们之间有没有空隙?”学生们互相看了看,并左右动了动,答道:“有空隙。
”老师接着说:“鹅卵石的空隙间有许多水塘,而每一个水塘里面都倒映着月亮。
这么多的水塘里倒映着这么多的月亮,这么美的情景你见过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想象这个画面。
”用巧妙的比喻把美景带到了学生身边,宛如亲身进入了如诗如画的月下美景之中。
学生再自由地读这句话,便能读得入情入景了。
此时,教师并未就此罢休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谁能美美地读出这句话?”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美美地读了出水塘里满是月亮的感觉,还很快地背下了这句话,在读背中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月下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内化。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读”与“情”是一种蕴含多种内部心智的活动,是学习语言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生一旦学会朗读,不仅能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领悟文章的内容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而且这种领悟能力,会逐渐迁移到生活中去,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捕捉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赞赏美,表现美。
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和情感熏陶,让课堂书声琅琅,让孩子们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负担。
附页:论文标题:刍议阅读教学中的“读”与“情”作者单位、姓名:郴州市涌泉小学黄新亚所属学科:语文通讯方式: 2182098以上是本次听课活动给我带来的收获和启迪,但也给我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困惑和思考:那就是如何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体验的关系?如何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体验有机地融和以达到高度的统一?如何区分语言文字训练是否到位?新课程实施至今将有一年半的时间,在对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探索中,虽经历了太多的困惑和迷茫,但我们还是勇敢地走过来了。
尽管不少人们至今还在抱怨新课程的艰难,但我始终坚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绝对正确的,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益的。
新课程的前景是光辉灿烂的。
然而,一轮又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简直把我们给改糊涂了。
本来,在新课程实施以前,课堂教学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当然,在许多优秀教师的课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并不忽视。
后来,实施了新课程,教师们越来越注重对文本的感悟和解读。
注重情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这样给课堂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可是,现在,又有“专家”提出了语言训练的问题。
这不由得让我深感困惑:难道注重学生独特阅读感受的课堂真的在弱化语言文字训练?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非要让学生说出意思,再进行说话练习不可?难道让学生表演体会不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事实上,在我本人看来,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经验的限制,对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并不一定要全部弄懂,理解。
有些词语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只要有个大致的了解就行。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验,在生动活泼的表演中感悟既是语文人文性的诠释,也是对语文工具性的训练。
只要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热情高涨,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实现和文本的平等对话,那么,我想,这就是一堂好的课。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难道非要像赶“时装潮流”那样,此一时,彼一时吗?教师难道非要像寓言故事中那个“赶驴”的人吗?循循善诱授之以法“一截树枝”的遐想刍议阅读教学的指导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
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近两年中,我在这方面摸出了一些门道。
一、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
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
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
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
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
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二、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
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
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
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
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
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
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
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
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
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