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四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73张)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73张)

√A.儒家伦理已渗入法律中
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解析 因父亲被侮辱而犯罪可以从轻处罚,体现了法律对儒家思想的肯定,其
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入法律中,故选A项。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故B、C两项排除;
材料信息并未提及司法程序,故D项排除。
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
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
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1.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针对练1 (2018·邹城高三期中,5)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
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
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B.商业贸易繁荣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解析 “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
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
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
制了皇帝的权力,使其不能为所欲为。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重庆模拟]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日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

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而不是自治性质,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官制任免的范围,故B项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项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

答案:D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郡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郡的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C3.[2020·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

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秦朝“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排除A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中地区的发展,而未涉及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月考)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 )A.工具种类繁多B.生产自给自足C.注重精耕细作D.经济发展迅速解析:选C。

根据材料解读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C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工具种类繁多的结论,故A错误;B、D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2.下面是汉代史籍的相关记载。

这反映出汉代( )出处记载龚遂任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五《汉书》卷89《循吏传·龚遂》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秋冬课收敛,益畜果实菱芡”仇览任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仇览》限”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令郡县劝民畜蔬食,以《后汉书》卷4《和帝纪》助五谷”A.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国家重视家庭副业生产C.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D.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解析:选B。

表中材料说明,汉代官员和皇帝都积极劝农发展家庭副业经济,可见国家重视家庭副业生产,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抑商”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政府劝农发展家庭副业经济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家庭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故D项错误。

3.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解析:选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严厉打击商业活动,注重农业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而不是汉代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豪强大族操纵国家政权,故C项错误;据材料“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豪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D项正确。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二第1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作业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二第1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桂林、贺州期末联考)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解析:选A。

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为巩固君主专制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没有采取大型军事行动,故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

2.(2019·南通调研)《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C。

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3.(2019·福州质检)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

“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

这表明()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缩小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解析:选A。

题干中“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以及“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大变革,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血缘和等级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尚未占绝对优势,故A项正确。

4.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生版)板块1 第1单元 训练4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生版)板块1 第1单元 训练4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编户齐民起源于诸侯争霸,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从而建立了家户与国家的直接联系,而个体家户对于国家施政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一旦出现苛政,家户极易破产。

这种状况()A.埋下社会周期性动荡的客观隐患B.旨在使地方行政组织体系精简化C.为国家获取赋税提供有利的借口D.倒逼西汉统治者大量征收算缗钱2.(2023·天津河东区一模)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蓾(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

”据此可知,当时()A.釆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3.(2023·洛阳高三模拟)西汉初年,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

东汉末年,“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

以上举措()A.折射出牛耕在全国普及B.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C.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兼并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导向4.(2022·德化一中月考)据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南方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有犁、锸、锄、镰、斧等,出土地点涉及南方多省。

据此可知,秦汉时期()A.已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南方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C.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逐渐成熟5.汉文帝在王畿内“开籍田,亲率耕”,并命寄居在长安的诸侯各回本国督促生产;对外不用兵,对内不兴造,各种赈恤多用实物而不用钱;因为“钱益多而轻”,故税收之钱储存于国库,改铸更重的四铢钱。

这一系列措施旨在()A.釜底抽薪,打击地方割据B.奖励耕战,增加财政收入C.双管齐下,稳定币值物价D.改弦更张,摒弃黄老之学6.(2022·运城月考)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考真题2013—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政治、思想是考查的重点。

政治主要考查政治现象、政治演变趋势的原因及特点;经济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秦汉小农经济的特点;思想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及演变等。

(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考查主要从贯通古今角度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1.(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C项正确。

2.(2017·全国卷Ⅰ)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B项错误。

3.(2016·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

2020年历史(通用版)高考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2020年历史(通用版)高考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主干知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 农业的发展(1) 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耕作技术: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⑶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 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 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电4. 手工业的进步(1) 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 成就: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 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田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九數诒产還过锁注駅5. 古代商业(1) 商业发展: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 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 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寤猜君巅的時容,也走傭字帛泰化椚可嫦H1. 董仲舒的新儒学>*—W—*_1—b*_(1)背景:(2) 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优化训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优化训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后优化训练(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说明(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讨论’仅仅是个过场,即使没有这场讨论,郡县制也必然会取代分封制,即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秦朝的朝议制度,故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推行郡县制是秦李斯提出的,故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标志,故排除D项。

2.(2019·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 B【解析】材料中出现的“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

3.(2018·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了(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决定性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表述不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四)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

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

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

”这说明汉代( )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解析:选B 材料反映自耕农除田赋之外负担依然沉重,这导致“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可见自耕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原因是田赋之外的负担,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C项,选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耕农一直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明自耕农困苦的根源在于“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而非高利贷,排除D项。

2.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 )A.成为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 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通过更赋能够减少对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在农忙时,让农民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3.史载,东汉初期,庐江(今安徽合肥)“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后来,王景迁任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据此可知,东汉( ) A.农耕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B.犁制农具的改良巩固传统经济模式C.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A 根据材料“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犁制农具的改良指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景是东汉时期,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故D项错误。

4.如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国有制下的集体劳动解析:选A 《弋射收获图》反映的是狩猎、农业生产的情景,这体现了当时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劳动和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故B、C两项排除;D 项是商周时期的劳动情景,与题目时间不符。

5.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东汉政府在治理黄河水害上有显著的成效;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明太祖时,兴修塘堰近五万处。

这反映了( )A.从秦以后,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B.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C.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D.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历代封建政府兴修水利或设置官职管理水利,故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唐朝体现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B项错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体现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但与材料其他信息不符,C项错误。

6.(2019·齐鲁名校调研)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

”这是因为汉代( ) A.农业经济相对发达B.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进程D.内乱加剧政局动荡解析:选C 农业的发达能够为商业与城市化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不会使其遭到窒息,故A项错误;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阻碍了个人商业的进程,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被大大延缓,故C项正确;两汉时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故D项错误。

7.《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篇》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汉代(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关税的数额相当高C.数学知识相当发达D.对“市”的严格管理解析:选A 材料大意是:客商向外运送一批大米,中途必须经过三个要纳税的关卡。

按规定过外关需交纳货物的1/3;过中关交纳1/5;过内关交纳1/7。

可知汉代关卡众多,对过往商品征以重税,反映了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A项。

B项是对材料的表面解读,不是本质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汉代的数学发达,也没有体现对“市”管理严格的信息,故排除C、D两项。

8.(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9.(2019·青岛调研)下表表明( )层级中央郡国县乡聚官学太常→太学学校庠序私学精舍→书馆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中央—郡国—县—乡—聚设置了官学,私学有精舍和书馆,因此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学的统治思想是否就是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是教育体系,未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故D项错误。

10.下表是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 )观点出处“人法地,地法天,《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庄子·达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A.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解析:选A 老子强调万事都要遵循法则,不能违背;庄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三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故答案为A项。

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一部分道家思想,但不代表两者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

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起点,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11.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解析:选C 根据题干“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可知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社会舆论对官吏升黜有一定的影响,“决定”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臻于完备”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标准,D项错误。

12.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

该局面(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C.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解析:选C 材料中的转变是由于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从而使得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故这种局面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项正确;贵族政治仍旧存在,“彻底结束”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当时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排除B 项;秦始皇时期中央与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已经开启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摘编自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

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9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善出性中”得出性是善的载体,据材料一“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得出性非全善,据材料一“性待教而为善”得出重视教化;第二小问,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为维护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创新。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三纲五常”;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立大(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得出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第(3)问,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辩证分析说明。

答案:(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

背景: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2)内容:“三纲五常”。

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3)影响:发展了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