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0.(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2.(2017·全国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二、非选择题13.(2019•全国Ⅰ)(改革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2020届高考历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试题(10页)

2020届高考历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历史试题姓名:时间:40分钟满分:70分得分: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1.(2019海淀期中)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曾侯墓地出土了编钟等青铜礼器。
其中有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余【周】文王之孙…出邦(分封)于曾”。
在曾侯宝和夫人芈(音mǐ)加合葬墓中有一件青铜缶,上刻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意为楚王将自己的女儿芈加嫁至随国。
由此可以推断①曾国与随国都是由楚国所分封②曾国通过争霸战争灭亡了随国③曾国与随国很可能是一个国家④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2017东城期末)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
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3.(2011西城期中)我们可以依据多种史料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要研究商周历史,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应该是A.传说 B. 甲骨文 C.《史记》 D.《资治通鉴》4.(2020丰台一模)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下列成语内容与右图相关的是A.卧薪尝胆B.围魏救赵C.休养生息D.三顾茅庐5.(2020西城二模)清代学者赵翼指出,《周礼》中记载置县本自周始,“盖系王畿千里内之制,而未及于侯国。
若侯国之置县,则实自秦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置县的历史非常悠久②西周时分封与郡县制并行③诸侯国置县动摇了分封制④秦始皇时期开始设立县制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6.(2020西城二模)计量方法已被引入历史研究领域。
据统计,在一部记录某位思想家言行的著作中,提到“仁”109处、“礼”78处、“道”(通“导”)60处、“德”40处、“义”25处、“命”21处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
故选D项。
2.(2023·新课标卷(五省)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以上史料反映的是()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
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6.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7.(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及练习(附答案)

专题一先秦时期(前2070-前221年)【时代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1.政治:王权与神权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金石并用”时代;农业“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由官府垄断。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农业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
3.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盛;科技文化成就辉煌(诗经、楚辞、帛画等)。
【考点整合】一、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周分封制⑴实行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央难以直接管理广大地区;贵族力量强大。
⑵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⑶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⑷诸侯义务: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等义务。
⑸影响:通过分封扩大疆域,巩固周王统治,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独立性,实力不断增强,造成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宗法制⑴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⑵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之间权力、财产分配与继承关系。
⑶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宗法等级:由血缘亲疏,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影响:与分封制相表里,把“国”与“家”紧密联系一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宗法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影响深远。
3.礼乐制度即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

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一、选择题1.(2019四川成都模拟)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
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材料中北魏政权为外族使节设置“四夷馆”“四夷里”“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定名”可知,北魏政权以华夏正统自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的文化心理,没有体现出对经济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中北魏政权将南朝人士等外族使节称为“夷”,不能体现出民族政策开明和缓和南北政权矛盾,B、D两项错误。
2.(2019山东临沂模拟)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答案 C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选拔权把持在门阀之家的手上,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C项正确;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是在隋朝,故D项错误。
3.(2017课标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官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
4.(2019辽宁沈阳模拟)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提到:“(南朝)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2019·江西红色七校高三联考)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 ) A.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B.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解析:选B。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可知,这是一种“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故B项正确。
2.(2019·江西省百所名校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
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最先废除了分封制B.亟须进行官制改革C.郡县制推行的原因D.君权受到权臣制约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认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一弊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
3.(2019·中原名校高三质评)如果说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形成B.权力结构的变革C.思想专制的加强D.宗法观念的破坏解析:选B。
从西周至秦朝,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由远古时期的世袭变为封建社会的中央任命,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
4.(2019·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
这种变化反映了( )A.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C.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解析:选B。
2020届高考历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试题(10页)

2020届高考历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历史试题姓名:时间:40分钟满分:70分得分: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1.(2019海淀期中)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曾侯墓地出土了编钟等青铜礼器。
其中有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余【周】文王之孙…出邦(分封)于曾”。
在曾侯宝和夫人芈(音mǐ)加合葬墓中有一件青铜缶,上刻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意为楚王将自己的女儿芈加嫁至随国。
由此可以推断①曾国与随国都是由楚国所分封②曾国通过争霸战争灭亡了随国③曾国与随国很可能是一个国家④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2017东城期末)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
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3.(2011西城期中)我们可以依据多种史料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要研究商周历史,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应该是A.传说 B. 甲骨文 C.《史记》 D.《资治通鉴》4.(2020丰台一模)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下列成语内容与右图相关的是A.卧薪尝胆B.围魏救赵C.休养生息D.三顾茅庐5.(2020西城二模)清代学者赵翼指出,《周礼》中记载置县本自周始,“盖系王畿千里内之制,而未及于侯国。
若侯国之置县,则实自秦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置县的历史非常悠久②西周时分封与郡县制并行③诸侯国置县动摇了分封制④秦始皇时期开始设立县制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6.(2020西城二模)计量方法已被引入历史研究领域。
据统计,在一部记录某位思想家言行的著作中,提到“仁”109处、“礼”78处、“道”(通“导”)60处、“德”40处、“义”25处、“命”21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10.(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2.(2017·全国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二、非选择题
13.(2019•全国Ⅰ)(改革15分)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
随堂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
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
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2.【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3.【答案】 C
【分析】汉初的王国问题是主干知识,本题通过表格,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阅读分析表格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表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D项错误。
中央直辖郡国是地方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
随着内部分裂势力的逐步解决,到汉武帝时可以全力以赴解决边疆问题,故C项正确。
4.B
5.D
6.B
7.B【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8.【答案】 C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历史信息,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本题材料展现了西汉前期出现大量富庶的工商业者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通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逐步恢复与发展的社会现实,故正确项为C项。
A项描述的现象与汉初的实际情况不符,故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较低,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工商业者势力很大,并非控制郡县,故D项错误。
9.A
10.【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 选项排除。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且汉代并没有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
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12.【答案】 C
【分析】该题通过古代史书由私家修撰转变为官修并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的变化,考查考生对历史基本问题的认识,考查通过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从古代史书的官修性质,可见史书修撰主要为皇帝的统治服务,必然有掩盖历史真相或故意美化等问题存在,故A项错误。
官修史书必然带有官方立场,故而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一定是从统治阶级的需要出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史书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和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故B、D项错误。
朝廷重视修撰史书,主要目的是为其统治服务,故C项正确。
13.【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
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
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结合商鞅变法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
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