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李白轶事典故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 李白典故资料

语文教学 李白典故资料

三个典故资料:一、铁杵磨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chǔ):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棒槌。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课,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到一个破茅屋门口,看见门口有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二、桃花潭水《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三、九天揽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古代文人逸闻趣事

古代文人逸闻趣事

古代文人逸闻趣事
《古代文人逸闻趣事之李白的酒与诗》
嘿,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个大诗人叫李白呀!那家伙,可是个超级有趣的人物。

有一次啊,李白去参加一个宴会。

那场面,可热闹了!大家都在那喝酒吃肉,谈笑风生。

李白呢,自然也少不了喝上几大碗。

喝着喝着,有人就提议让李白作诗一首。

李白一听,哈哈一笑,说:“这有何难!”只见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眼睛微眯,手里还拿着酒碗。

旁边的人都起哄:“快作呀,快作呀!”李白晃了晃脑袋,大声说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哇,那气势,一下子就把大家都震住了。

其他人都在那惊叹不已,纷纷拍手叫好。

有人说:“李先生真乃大才也!”还有人说:“这诗太绝了!”李白听了,得意地笑了笑,又喝了一大口酒。

然后他接着念:“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念着念着,他还在那手舞足蹈起来,仿佛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诗里。

大家也都被他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整个宴会的气氛更加热烈了。

哎呀,这李白啊,真是个有趣的文人。

他的诗,他的酒,还有他那豪
放不羁的性格,都让人印象深刻呢!这就是古代文人的逸闻趣事呀,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哈哈!。

李白轶事典故(2)

李白轶事典故(2)

李白轶事典故(2)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证。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参加了永王李的幕府。

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晚年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

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

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身世之谜关于诗仙李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

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马迹。

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

韩维禄1988年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

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人生诸要素的影响》(《丝路学刊》1997年第4期),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

李白小故事

李白小故事

李白的妙对被尊称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其实还会对对联。

长江三峡一带,就流传着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句。

据说,唐开元十三年春,风华正茂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凌云壮志,踏上了漫游天下的旅途。

一天,他路过三峡重镇南浦(今万县),就与当地诗友一起吟诗、作赋、联对。

当时有个胡乡绅,自认有些文才,颇不服李白,就请李白及众诗友到家里赴宴。

酒过三巡,胡乡绅对李白说:“老夫有一上联,苦无下联,今请先生玉成。

说完,就摇头晃脑地念道: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

”胡乡绅的上联,是由当时三峡一带三个县名梁山、大竹、淋水组成,很是绝妙。

可这并没有难倒李白。

李白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此下联也有三个县名,南浦、长寿、丰都。

胡乡绅服了,忙敬酒:“请喝酒,请喝酒!”铁杵磨成针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有一天,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

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磨针。

”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

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

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

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情感需要窠臼,思想需要附会,也许是李白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太高远了,人们便把善良的心灵与聪明的智慧附会在名人李白身上,由此让故事中的思想和情感光芒万丈。

1、仙人下凡传说李白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于是孕育了李白。

取李白字为“太白”。

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

李白在当朝就享有“谪仙”的美名,后来更被人们尊为“诗中之仙”。

2、李白赋李花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

父亲高兴,觉得儿子会成为诗人,得取一个恰如其分的好名字。

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拍手叫好,儿子果然有诗才。

越发欢喜,思忖: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最后一个白字,圣洁如雪。

于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3、铁杵磨成针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

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

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本博主注:这个故事是强加给李白的。

李白只有聪明好学,绝无读书不用4、与乡绅对联不到10岁,李白名扬乡里。

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胡姓乡绅招来一些人,考李白,出了一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

”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很难对。

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不服气,又指着墙上画(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出了上联:“酉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李白笑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胡乡绅的确脑满肠肥,众人观之哈哈大笑。

诗人李白轶事典故

诗人李白轶事典故

诗人李白轶事典故导语: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带来诗人李白轶事典故,欢迎阅读!愤斥皇亲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

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

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

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死因之谜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一、病死说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

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

……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

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

三、自沉于水而死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

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李白轶事

李白轶事

李白轶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像奇伟丰富,语言清新流畅。

风格雄健,可称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赋李花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

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

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

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

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

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

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

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

」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

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

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

关于李白的轶事典故

关于李白的轶事典故

李白的轶事典故关于李白的轶事典故好任侠,喜纵横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的夫人是许氏,许氏死后续宗氏为妻。

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生的。

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女名:平阳;另一子名:颇黎李白有三个老婆,一个是许宰相的孙女,姓许。

第二个,不详其姓。

第三个宗宰相的孙女,姓宗。

此外还有一个姓刘的。

女儿李平阳,姓李。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合,娶了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

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不爽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

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性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为了使气氛更为轻松一点,我们可以想想一下这个女人的姿色和身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轶事典故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汪伦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

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

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

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