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文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答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答案)1、(A)是指新农村处于信息化时代,涉及高效实用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A、新技术环境B、新农村环境C、新居住环境D、新农业环境2、我国的这个基本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以(B)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A、私有制B、公有制C、集体所有制D、社会所有制3、把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到(C),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A、社区居民B、城镇居民C、城乡居民D、农村居民4、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B)A、保障住房B、保障就业C、保障医疗D、保障教育5、如何有效提升(B)能力,是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A、自主创业B、自主创新C、自力更生D、科学创新6、完善(D)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A、经济发展B、生活保障制度C、房屋保障制度D、社会保障制度7、完善(B)制度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举措A、养老B、分配C、医疗D、就业C8、现代(C)是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的产物A、网络服务业B、网络信息产业C、服务业D、信息产业9、(D)是激励科技创新、保护发明创造、促进科技成果扩散的一项重要制度A、市场经济B、思维创新制度C、自主创新制度D、知识产权制度10、(A)的转变是我国整个经济方式转变的有机组成部分A、经济方式B、出口方式C、外贸方式D、贸易方式11、加快(B)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A、城乡转换B、基础设施C、高等教育D、工业化进程12、(C)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建立和形成的并受劳动法律法规调整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一种社会关系A、生产关系B、交际关系C、劳动关系D、社会关系13、结合(B)战略,急需推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竞争合作的全球化布局,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A、“请进来”B、“走出去”C、“打出去”D、“挡得住”14、新中国成立以来,(A)调整优化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工作A、产业结构B、生产结构C、市场结构D、劳动力结构15、收入水平提升(C)就会使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原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
浅析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 本文论述了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以及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从根本上又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全球化下,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经济发展经济功能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全局性和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而高等教育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也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发展高等教育,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高等教育。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而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1、经济发展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
首先,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社会活动发生变化的决定因素。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须围绕经济这个中心来发展并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基础。
其次,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客观要求,高等教育为适用这一要求而发生改变,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力的保障,而且经济发展也激励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它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数。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变化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受到人口、文化、政治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经济因素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
而其它方面的需求如果没有经济发展这个前提,则不足以使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只有当社会经济规模、速度扩大和提高时,对高等教育的规模、速度的需求才会随之扩大;只有当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提高时,对高等教育的人才结构和专业结构的需求也才随之发生变化,但一切的变化都要以经济实力做依据。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的成就,然而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了取得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以前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向坏境友好型转变,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往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限制,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里,“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渗透到社会的各基本要素中去,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都表现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特征。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型,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这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经济的能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一)、提高全国人民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坏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坏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甚至很多个人和企业认为保护环境是政府的责任,跟自己无关。
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不够健全,存在很多漏洞,没有给普通大众普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导致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另外环保法实施过于宽松。
例如:环保法规定“对于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①。
《广西社会科学年鉴2008》我校条目稿酬清单

(元)1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广西大学300202广西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广西大学320203广西大学学报广西大学360204广西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广西大学380205广西大学艾菲奖战略营销研究中心广西大学420206广西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广西大学420207广西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广西大学480208广西大学旅游科学研究院广西大学520309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广西大学58030 10广西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广西大学58030 11广西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广西大学60030 12广西大学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大学60030 13分时度假产品本土化发展的营销策略广西大学14010 14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体系辨析广西大学1801015言强心生富——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广西大学1821016中国——东盟博览会翻译实用手册广西大学22010 17邻人的花园——文科学学人看科学彼岸广西大学2201018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比较研究广西大学2201019钻石创新体系自组织演化与民族国家经济繁荣的变迁广西大学2201020广西企业跨国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广西大学22010 2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广西大学22010 22八桂民间文化生态考察报告广西大学24010 23基础汉语实用法广西大学24010 24旅游企业在会展产业中的发展研究广西大学2401025中国工业竞争国的“创造性毁灭”机制:综述及其引申广西大学2401026浅析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机制广西大学24010 27探析“泛珠三角”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机制广西大学2401028国外中国旅游研究进展——《Annals ofTourismreseaech》广西大学2401029CAFTA成员国汇率协调机制构建分析广西大学24010 30城市会展业与旅游业的整合发展战略模式广西大学2421031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广西大学2601032工业污染公共处理作为新环境政策工具的初步研究广西大学2601033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进展与影响分析广西大学26010 34试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学广西大学26010 35广西中药产品进入东盟市场的若干问题研究广西大学26010 36永福福寿文化志广西大学2801037美国直接投资与新加坡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广西大学28010(元)38从国际协调情况看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困难广西大学2801039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广西大学28010 40中国与东盟国家纺织业产业内合作途径探析广西大学28010 41基于产业链融合的会展旅游竞争力研究广西大学28010 42浅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广西大学2801043突破传统思维的瓶颈——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问题研究广西大学29110442006中国艾菲(EFFIE)奖获奖案例集广西大学30020 45CAFTA框架下广西与东盟农业贸易发展分析广西大学30020 46高校动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广西大学30020 47巴西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及其经验教训广西大学30020 48中国散曲综论广西大学32020 49边境区位利益博弈与企业行为效应分析广西大学32020 50浅析发展和完善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广西大学32020 51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互动协调发展广西大学34020 52女性人生的关键点广西大学36020 53数字化变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广西大学3602054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休谟、康德和胡塞的想象论探析广西大学3702055C2C电子商务企业顾客信任度的探讨及其评价广西大学4002056中国古代艳情小说史广西大学4402057“人民自悟”与“灵魂拯救”——14至19世纪中西古典小说的文化心理因素探析广西大学4602058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工业化新路广西大学46720 59大众文化传播与后现代审美广西大学28010 60高校科技档案保密工作之我见广西大学档案馆26010 61中药质量标准化的立法研究】广西大学法学院22010 62论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兜底保护广西大学法学院22010 63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宪政解读广西大学法学院22010 64医患纠纷诉讼应当着重调解广西大学法学院2401065善意取得与占有脱离物:价值定位·制度选择广西大学法学院2401066法律诊所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出路——以广西大学诊所教育为例广西大学法学院2601067论第三人胁迫的效力及立法构建广西大学法学院26010 68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广西大学法学院3802069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特点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201070“比较人”假设及其管理之道——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401071逻辑观的嬗变与非形式逻辑的出现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6010 72论惠栋的循“理”观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6010 73先验本质的超越和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变革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8010 74近2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8010(元)75农村科技创新与传播的文化制约因素——以广西平果县为例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801076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技术观点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0020 77历史逻辑进程中的存在意蕴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2020 78学生学科竞赛功利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广西大学教务处20010 79浅析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广西大学教育评估办2401080教师教育视野下高师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广西大学教育评估办2801081论地方高校科技服务途径创新广西大学教育评估办3002082公民共和主义:平教总会公民教育的思想特色广西大学教育系2801083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广西大学商学院18010 84公司最终所有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广西大学商学院26010 85新型农民与农村成人教育广西大学商学院2601086广西人才小高地:人才集聚与自主创新的互动机制广西大学商学院2601087特色古民居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性开发广西大学商学院28010 88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广西大学商学院30020 89区域知识管理的目标、原则与方式研究广西大学商学院30020 90关于会计原则应用的几点思考144广西大学商学院32020 91优化普通高校足球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广西大学体育部22010 92从Scopus看国内外数据库的个性化服务广西大学图书馆2401093区域性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广西大学图书馆2601094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的互动关系分析广西大学图书馆28010 95翻译政治之比较:斯皮瓦克与鲁迅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201096后现代危机:评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201097跨文化传播之误区——翻译的单向道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4010 98从互动性的角度解读语篇的特点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32020 99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札记一则广西大学文学院10010 100微型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审美规范及超越广西大学文学院26010101灵与心的上下求索——《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精神旨归广西大学文学院28010102钱钟书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考论广西大学文学院28010 103《活着》:小说、电影及其他广西大学文学院28010104正确的社会发展代价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诉求广西大学校办34020105浅论高校评估档案及其管理广西大学校长办30020 106像差·像压——试探图像传播的表征机理广西大学新闻学院16010 107从制度上遏制新闻假照片广西大学新闻学院18010 108毛泽东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析广西大学宣传部20010 109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看共产党执政规律广西大学政治学院26010110论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课程教学实践的关系——一项项基于认知调查和课堂观察的研究广西大学中加国际学院34020。
世界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模式

世界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模式一、社会发展模式的概念社会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式和道路。
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模式受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制度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世界各国社会发展模式的分类1.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模式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模式以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
其主要特点如下:(1)工业化水平高,服务业比重较大;(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3)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4)政治制度成熟,民主法治程度较高;(5)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发达。
2.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模式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
其主要特点如下:(1)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劳动力输出;(2)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较低;(3)社会福利制度不够完善,贫富差距较大;(4)政治制度多元,但民主法治程度参差不齐;(5)教育资源有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3.转型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社会发展模式主要指前苏联及其影响下的东欧国家。
其主要特点如下:(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2)政治体制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型;(3)经济增长模式从重工业为主向多元化转型;(4)社会福利制度经历改革,民生改善需求迫切;(5)面临民族、宗教、地域等问题,社会稳定压力较大。
三、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启示1.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各国应根据自身国情、资源禀赋、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选择应注重实际效果,避免盲目模仿和一刀切。
2.社会发展模式的启示(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2)注重制度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3)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民生福祉;(4)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5)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国际公平正义。
大国崛起之中国的发展

艺术与技术(讲座) 结课论文院系:艺术设计系专业:工业设计学号:081406217姓名:尚可指导老师:葛露大国崛起之中国的发展摘要:《大国崛起》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
本文通过对九国强国之路的浅析,探讨了我们中国崛起的方向。
关键词:大国崛起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
但是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却被我们记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等。
大国崛起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让我们从中找到我们中国的发展方向。
15世纪,欧洲最早诞生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却在战争中挥霍财富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人口等天然不足,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
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通过科技革命等各种合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在此期间,英国打败了强邻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
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浅谈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是非常差的。
一些课程实验比较重复、内容简单,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较大。
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践教学中要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具体做到以下三点要求: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拓宽授课渠道。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很多专业学习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但是,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发展要求,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课堂的教学中加大对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核心的专业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在生活中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应用,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练习。
教师授课的渠道也是可以多样化的,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实验基地进行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综合能力的培训等等,全面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2.突出实际操作的培训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践教学中,要了解目前的行业发展动向,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来安排合适的实习。
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在实际操作中学到专业知识,就需要完善实验基地的建设。
一方面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
实验基地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很大的作用。
在实训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演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练习为主,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来达到熟练地掌握技术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水平。
3.鼓励学生参加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机电一体化课程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能够进行创新的内容也很多。
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也有一些相关的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能够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发挥。
浅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一、引言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升级机理1.经济发展引导性2.城市化进程带动性3.科技进步驱动性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研究进程2.发展趋势四、消费升级典型案例1.体育休闲消费升级2.旅游消费升级3.养生保健消费升级4.文化娱乐消费升级5.科技消费升级五、结论引言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升级消费结构,从基本生活需求向高质量、多元化消费需求的转变表明居民生活质量、消费观念及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显著提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理及发展趋势,并通过案例剖析消费升级的现状。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升级机理1.经济发展引导性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速同样非常明显,这样的消费能力使得消费更多元化,并且向更为高端、细分领域转变,消费结构逐步扁平化、普及化,也从中可以看到对于安全、环保、品质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
2.城市化进程带动性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增长与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城市的优势显而易见,城市中的消费者享受着大量的优势与方便,产品种类丰富,服务更加高端化,一系列诸如生活方式、经济结构、消费观念等都由于城市化而得到显著的升级转变。
3.科技进步驱动性现代的科技进步推动了消费行为和结构的升级,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消费的大力发展,电商平台、移动支付、在线教育、无人零售等科技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习惯,并使人们对于所购物品的品质、美感、品牌等都有了更多的要求。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研究进程在国家层面,我国政府多次提出“消费结构升级论” 来指导国民经济发展,早在 2016 年,国家发改委就曾发布《消费升级战略纲要》,明确了关于加强消费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控制,加强消费者权利保护,扩大优质商品与服务供给,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统一的国内市场等一系列方针、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科 技 文 化 与 经济发展 方 式 的转 变
刘 须 奎
( 北 省 科 技 情 报研 究 院 , 河 河北 石 家 庄 0 02 ) 5 0 1 摘 要 : 入 研 究 和 探 讨 了 科 技 文 化 的 内 涵 及 科 技 文 化 对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作 用 , 出 了 科 技 文 深 指 化 发 展 及 加 强 科 技 宣 传 对 于 实 现 科 技 强 国 、 进 科 技 创 新 、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等 方 面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 同 促 转 时 , 对 如 何 加 快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转 变 、 整 经 济 结 构 等 问题 提 出 了意 见 和 建 议 。 针 调 关 键 词 : 技 文 化 ; 济 发 展 ; 式 转 变 科 经 方 中 图 分 类 号 : 2:Go G0 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7 6 2 ( 0 1 O 一 O O 一 O 1O— 9 121 )4 O 6 2 科 技 文 化 是 推 动 经 济 发 展 与 社 会 进 步 , 升 民 提 族 科技 文化 素质 的 内在 动力 , 传播 科学 知识 与科 而 学 方 法 , 传 科 学 思 想 与 科 学 精 神 , 科 技 文 化 推 动 宣 是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 现 经 济 科 学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实 要 途 径 。 技 文 化 作 为 一 种 隐 性 人 文 资 源 , 够 实 现 科 能 社会 价值 的增值 , 进 知识经济 的实质性跨 越 。 促 1 科 技 文 化 的 内 涵 “ 化 力 ” 与 综 合 国力 系 统 中 的 经 济 力 、 治 文 是 政 力 等 因素 相 对 而 言 的 , 综 合 国力 的 组 成 部 分 , 体 是 它 现着一 个 国家 或地 区 的文化 发展 状 况和 建设 成 果 , 蕴 含 着 推 动 经 济 和 社 会 全 面 发 展 的 精 神 力 量 和 智 力 因 素 , 心 是 国 民 素 质 的 提 高 和 人 的 创 造 力 的 充 分 核 发 挥 。 技 文 化 属 于 上 层 建 筑 的 范 畴 , 整 个 国 家 文 科 是 化 力 的 组 成 部 分 科 学 技 术 是 人 类 社 会 一 项 重 要 的 文 化 现 象 , 精 神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时 它 又 可 是 同 以通过 技术 的形 式 直接 转化 为生 产 力 , 造 出人类 创 的 物 质 文 化 。 技 文 化 不 是 依 附 于 某 个 地 域 的 、 族 科 民 的特 殊 文化 的 内涵 , 是 属 于全 人 类 的, 所 有地 而 是 域 、 族 的 人 们 所 共 同 创 造 、 同 享 用 、 同 发 展 的 民 共 共 项 伟 大 事 业 , 为 沟 通 全 人 类 的 最 重 要 的 中 介 与 成 桥梁 。 科 学 文 化 是 有 别 于 人 文 文 化 性 质 的 文 化 , 在 它 科 技 文 化 选 择 、 技 文 化 积 累 、 技 文 化 缔 构 和 科 技 科 科 文 化传 播 中不 断强 大 , 人类 获得 一 种认 识 自然 、 使 利 用 自然 和 变 革 自 然 的 力 量 , 动 着 生 产 力 的 巨 大 推 发 展 , 速 着 人 类 社 会 的 前 进 步 伐 。 类 社 会 步 入 知 加 人 识 经 济 时 代 以 来 , 为 一 种 文 化 力 的科 学 技 术 越 来 作 越 凸 显 出在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 的 巨 大 作 用 。科 学 技 术 是 推 动 历 史 前 进 的 革 命 力 量 , 识 经 济 实 质 上 就 是 知 以科 技 为 第 一 主产 力 的经 济 。 2 加 强 科 技 宣 传 对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转 变 把深 入贯 彻 落实 科 学发 展观 、 快经 济发 展方 加 式 转变 作为 中 心 , 断加 强 对农 业 、 业 、 三产业 不 工 第 的 技 术 现 状 和 新 技 术 、 发 明 的 宣 传 和 推 广 , 层 新 多 次 、 方 位 的 加 强 对 经 济 发 展 的统 筹 和 策 划 宣 传 , 全 在 形 式 和 内 容 上 不 断 创 新 , 好 的 保 证 经 济 社 会 的 又 更 好 又 快 发 展
入 基 层 领 域 等 方 式 扩 大 宣 传 力 度 和பைடு நூலகம்成 效
把 学 习 加 快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纳 入 到 党 组 织 建 设 和 党 委 中心 组 学 习 的 主 要 内容 中 , 透 到 干 部 教 渗 育 培 训 计 划 里 , 过 集 中 学 习 、 论 辅 导 、 人 自 学 通 理 个 等形式 进行学 习 , 高 思想认识 。 提 2 3 在 加 快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宣传 过 程 中 , 持 统 . 坚
21 0 1年 2月 第 4 总第 20 期 3 期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r M o g l ce c c n l g n e n o i S in eTe h o o y& Ec n my a oo
Fe u r 2 1 br a y 0 1
N o. 4 Tot1NO. 3 a 20
一
务 行 业 , 地 区 、 部 门 还 要 发 挥 科 技 理 论 先 锋 示 范 各 各 作 用 , 断 为 经 济 服 务 业 提 供 最 新 的 科 技 指 南 和 科 不 技资讯 , 绍各 市 区的最新科技 成果 。 介 2 2 通 过 加 强 思 想 教 育 、 富 和 创 新 宣传 方 式 、 . 丰 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