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合集下载

语文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语文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语文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杨万里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现代汉语词汇“洞庭湖”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4.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语言运用和文化背景知识。

3.运用文学素养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杨万里诗歌中的意象和文学构思。

2.运用文学素养进行诗歌欣赏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解读诗歌文字、韵律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杨万里的诗歌。

2.引导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演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欣赏法: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文化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谈论“洞庭湖”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2.谈论杨万里及其代表作品。

3.教师出示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期望。

第二步:讲解与理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写作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诗歌中的内容、表达、艺术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强调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第四步: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分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2.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展示个人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教师点评和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步:课后拓展(10分钟)1.给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和诗歌作品,拓展个人的阅读空间。

2.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文章或诗歌,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杨万里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

2.学生能够掌握文化和语言知识,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中的意象和文化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古诗,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美。

(重点)3.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主题。

(难点)【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2、多媒体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一首诗《过故人庄》导入一、知识铺垫:1.作者(多媒体展示)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

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

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

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

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2.背景介绍: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官秘书少监、副知院事,二人为“忘形之交”。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的五月至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当时诗人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下这首诗寄给他(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

3.解题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诗歌背景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意象分析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咏志之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该诗的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主题思想,以及介绍孟浩然的背景和文学成就,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孟浩然(689年-739年),字孟山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师从薛据、骆宾王等名师,深得他们的教诲和指导。

在唐玄宗时期,孟浩然官至左拾遗,后因忧国忧民而辞官,退隐归田,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共分为七个五言绝句,整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张九龄(时任左仆射,封荆州刺史)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他充满希望的期待。

诗中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很好地展现了孟浩然的诗歌才华。

诗的开头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通过对洞庭湖美丽景色的描绘,为全诗的写作氛围铺垫。

诗人以湖光秋月为背景,通过对潭面无风、镜子未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敬仰之情。

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咏志仰德。

孟浩然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张九龄的崇敬之情。

他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与张九龄的政绩相结合,表达了对张九龄仰慕的心情,并希望张九龄能在官场上施展才华,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诗中多处运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示了张九龄的道德风范和政治才能,并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四、教学目标1. 了解孟浩然的背景和文学成就,以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创作背景;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3. 掌握咏志仰德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五、教学内容1. 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和文学成就;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六、教学过程1. 学习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及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2. 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撼:撼动。

济:渡。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坐视,旁观。

主旨归纳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赏析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

“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

最后两句,诗人借了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创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

板书设计:临渊羡鱼渴望援引作业:背诵并默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