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这首诗;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3. 了解唐代历史背景,掌握相关历史知识;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的分析;3. 唐代历史背景的了解。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 李商隐的写作技巧的把握;3. 唐代历史背景与诗歌关系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马嵬》诗歌的原文及其注释;2. 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3. 相关的历史资料;4.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马嵬》诗歌,了解其大致内容;2. 学习李商隐的写作特点;3. 对唐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诵(5分钟)学生齐声朗诵《马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结合唐代历史背景,讲解马嵬坡之变的相关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商隐在《马嵬》中的写作特点,如象征、隐喻、对比等,分享各自的见解。
6. 学生展示(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价和提问。
7.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嵬》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2. 写一篇关于李商隐诗歌特点的分析文章;3. 深入了解唐代历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5.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3. 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六、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全文;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查找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自主鉴赏,写一篇鉴赏心得,不少于200字。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文章,关注文章中对诗歌内容、意象、典故、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用法;(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阐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嵬》;3. 调查其他诗人对安史之乱的描写,与《马嵬》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诗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所展现出的思考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背景1.1 课程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李商隐的《马嵬》,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诗意、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1.4 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内容2.1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2.2 文学背景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掌握《马嵬》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特色难点: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的实例,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问:《马嵬》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4.2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4.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的实例,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评估学生的回答准确性和表达能力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享内容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六、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6.2 对比分析与其他李商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创作特点和风格差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七、文化探索7.1 历史背景深入了解马嵬坡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和意义7.2 诗歌主题探讨《马嵬》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八、课堂小结8.1 回顾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点8.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九、教学反思9.1 教学效果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9.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十、课程资源10.1 参考资料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和论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鉴赏网站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10.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诗歌创作,了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难点解析: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五单元“唐代诗歌”,具体章节为《李商隐诗两首·马嵬》。
详细内容包括《马嵬》(其一)和《马嵬》(其二)两首诗的全文解析、创作背景、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马嵬》两首诗的词句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对李商隐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出李商隐《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李商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艺术特色分析:从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意境创设等方面,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以《马嵬》(其一)为例,讲解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马嵬》(其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李商隐诗两首·马嵬》2. 板书内容:a. 诗歌背景b. 诗句解析c. 艺术特色d. 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进行简短赏析。
作业答案:《马嵬》(其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描绘荒凉的马嵬坡,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
本诗艺术特色如下:1. 意象丰富,如“空闻”、“马蹄”、“六军”、“夜雨”等,形象地展现了马嵬坡的荒凉景象。
2. 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
3.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咏史怀古诗阅读一导入新课: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诗文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
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怀人伤己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1)马嵬之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时,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军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哗变,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2写作背景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马嵬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马嵬》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马嵬》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解读诗中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意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互动:1. 学生之间的互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马嵬》,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学科领域:高中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
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理解其寓意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分析。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文的意境领悟。
2. 李商隐诗歌寓意和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2. 参考资料:李商隐诗歌鉴赏资料,马嵬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生平背景。
2. 提问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了解。
二、诗文学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马嵬》。
2. 解释诗文中的难词难句。
3. 分析诗文的意象和意境。
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3. 讨论诗文的寓意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马嵬》诗文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检查学生对《马嵬》诗文的背诵情况。
2. 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以《马嵬》为灵感,进行诗歌创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创作活动。
2. 强调诗歌创作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
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李商隐的《马嵬》,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寓意,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其文学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马嵬》诗文的背诵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转换诗面。
2.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进比较篇目,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王昭君
所咏之事:昭君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王谢家族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
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三、解读《马嵬(其二)》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首联: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颔联: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
颈联: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尾联: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皇帝,却还比不上卢家平民有莫愁女朝朝夕夕相陪伴。
2.分析诗句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仙山寻妃
空闻虎旅传宵柝,此日六军同驻马。
——马嵬之变
当时七夕笑牵牛。
——七夕之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3.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4、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四、小结咏史怀古诗
1、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为题材,借怀念古人、凭吊古迹、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引发出对自己身世或时局世事的感慨。
或怀人伤己,或借古讽今,或理性反思,以寄托哀思、感慨兴衰、讽喻时政等。
2、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苍凉深沉。
3、鉴赏咏史怀古诗基本方法
1、准确把握诗意。
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和意象迅速把握诗歌大意。
2、弄清史实、典故。
平时书上出现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要熟知。
3、对接诗人、时代。
要知人论世,为判定主旨做准备。
4、确定诗歌主旨。
确定诗歌是伤己、感怀还是讽今。
5、品味所用技法。
浓缩为:结合诗意,弄清史实——知人论世,体悟感情——调动储备,分析技巧
五、完成《课时训练》中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