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二十八章宋词一、名词解释1、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

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

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

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2.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二、论述题1、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

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

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

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2、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参考答案: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

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

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

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3、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二章《诗经》一、名词解释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國古付文學名詞解釋、論述題題庫第一章上古文學一、名詞解釋1、上古歌謠:上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

我國古付,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

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的重要工具,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付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式。

按題材內容,可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爭歌謠等。

它們具更集體性、綜合性和再現生活的直接性,詞句簡樸,節奏流暢,以賦為其主要表現手法。

2、《周易》:先秦時的一部蔔筮書。

其文字分經、傳兩部分。

其中的卦、爻辭為《易經》,約成于西周初年。

它們記載了上古社會的一些情況,保存了一些具更樸素色彩的上古歌謠。

《易傳》是對經的說明和解釋,大部分作于戰國時期,反映了當時的哲學思想。

3、神詻:神詻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用虛幻的想像表現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浪漫主義藝術創作。

它是原始文學的一種重要樣式,是後世文學藝術的重要土壤和武庫。

4、《山海經》:一部與巫術更關的古付地理著作,作者不詳,約成書于戰國時,秦漢時又更增補。

共18卷,以記載傳說中的地理知識為主,兼及民俗、物產、醫藥、巫術、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詻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追日、黃帝殺蚩尤、鯀禹治水等,是我國先秦保存神詻最多的古籍,具更重要的文學價值。

二、論述題1、談談我國上古歌謠的分類及內容。

參考答案:我國現存上古歌謠,從題材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一為勞動歌謠,是最早出現的上古詵歌,它們對勞動行為的再演和生產經驗的總結,是先民更意識創做出來的,帶更明顯的功利目的,以《彈歌》最典型。

二為祭祀歌謠,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帶更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卜辭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蠟辭》是其付表。

三為圖騰歌謠,是先民在圖騰崇拜基礎上創作的詵歌,《燕燕往飛》尚可窺見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1 简述北宋初期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的特点及异同答:相同点:二者都是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人物,合称“苏梅”,二人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地位都很相似,就文学主张而言,与欧阳修一样,激烈批判晚唐诗风,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就诗歌内容而言,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反映重大现实社会题材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作品,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都追求混警新奇的意境,立意上求新,修辞求新,有议论文﹑散文化倾向;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艺术风格上,梅诗构思精致,追求深韵阅读﹑韵致,苏诗举力豪迈以粗旷横放见长,在反映现实,揭示统治者罪恶方面,梅诗含蓄委婉,苏直接痛快,猛烈直露,在意境创造上,梅诗清新,富于情趣,苏诗感情奔放,直率自然;特点:梅诗构思精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苏诗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2简述苏轼散文的风貌答:1“辞达”“通脱”,有圆话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3有史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3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散文特点答:“文从字顺”﹑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是欧文的风格,其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涩窘迫之感;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文字没,但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显得条达舒畅﹑切近自然;王安石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但形象性不够﹑艺术感染力较弱;4 黄庭坚“山谷体”的突出特点答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选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5 简述周邦彦“清真词”的题材内容及“集大成”就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造的功劳2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安帖工稳3从创作风格方面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6 简述南宋前后期词的特点及区别答:1在内容上,南宋前期经历了“靖康之难”,在词的创作上,出现了大量的反映遭受侵略欺凌的愤怒,表现杀敌立功,渴望与现实的矛盾谴责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政策,抒写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人民不幸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南宋后期,北方经历了多次战争消耗,政权内部矛盾,无力南侵,南宋主和派当权,也无意北伐,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于是吟风弄月,饮酒赏花的作品大量出现,形成了附庸风雅的词派,其代表作家有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等;2在风格上,前期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国破家亡之悲愤,所以其风格以豪放﹑雄壮为主,常常围绕表达的需要,冲破音韵格律的限制,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从而形成了南宋豪放派,南宋后期,则大多重视审音协律之工﹑精究平仄音韵,讲究用物用典,精心锤炼字句,从而形成风雅诗派;7 简述马致远汉宫秋和白朴梧桐雨在处理历史题材上的异同答:相同点:都是以爱情主题创作的历史剧;不同点:白的梧剧基本立显历史真实,以李﹑杨爱情悲剧,真实反映唐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至衰的转折,以此抒写作者的人世沧桑之感,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和重心所在,写战乱平息后,历尽磨难,失去权位的唐明皇退居西宫养老的孤独生活,着重表现他走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昔的心理感受;马的汉剧也源于历史,但与历史事实出入较大,是马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情感进行创造性改编而成,对汉元帝的昏庸贪色虽如实描写,但却受“君主圣明,臣罪当诛”的传统思想影响,把悲剧的根源推到了奸臣毛延寿和满朝文武的身上,对汉元帝有较多的美化,对汉元帝失去王昭君之痛苦情感描写,亦多用文人骚客推度君子之腹,极尽渲染夸张之笔法,与历史兴亡之感;8 西厢记在形式上的创新答:西厢记在形式上的创新有:1剧本和演示方式的改变2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9 简述西游记浪漫主义手法的具体体现答:西游记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点是在奇幻思想基础上的幽默和诙谐风格,这就决定小说的基本笔法是奇笔和戏笔的圆熟运用和水乳交融;1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2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一身的人物形象3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4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5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10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特点答: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特点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现;它在人物典型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排除怪诞﹑杂乱因素,明确﹑集中地表现生活本质的作用;艺术特点是单一性﹑稳定性﹑和谐性;11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塑造人物的异同答:1二者人物性格都具有类型化特征,水与三相比,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开拓了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市民阶层的道德理想和生活情趣,具有较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个性化典型倾向;2人物性格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主要特征是a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b惊奇与逼真的结合,如武松打虎c 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林冲d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结合;12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的主要特点答:水浒转在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个性化的重要特征: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3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13 金瓶梅的网状结构特点答:金瓶梅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使之更加完美,采取了全方位的结网方式,把它所反映的生活面扩展到当时的整个社会;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14 章回体小说的文体特征答:1艺术特征:可叙述性,要求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向明朗,叙事角度基本上是第三人称2形式特征:散韵结合,散文是主体,韵文的过渡﹑装饰,韵文有以下几种情况:a全书开场和收尾,以诗或词做和做结b每回开场,大都无诗或词,但结尾一般是两句七言诗c正文中也适当插入诗词3叙事特征:注意听说关系a章回小说前有一个人话,叫“契子”b注意保存讲说的痕迹c采用“卖关子”﹑“吊胃口”手法在情节关键处嘎然而止;15 明杂剧与元杂剧的区别答:1从数量上看,明代比元代相对减少2从质量上看,明比元相对蜕化,艺术水准与社会意义不及元3从形式上看,明比元有一定的演进,结构上打破一本四折一契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曲调上,元全用北曲,明兼用南曲,演唱方式上,打破了一个角度到底的模式,有对唱﹑轮唱﹑全唱,比较自由,题目安排上,元题目正名一般在一剧之后,明将其提到第一折前;16 牡丹亭在浪漫主义上的艺术成就答:作为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实绩表现;牡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理想化题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汤显祖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1作者为作品所规定的勾画一个“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决定了它必然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进行富于细想的艺术构思,在情节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 ﹑“冥刺” ﹑“魂游”﹑“回生”等情节;2作者本人的抒情诗人般的气质,也为本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增色不少,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色彩,充满诗的意境,他以抒情诗的手法,揭示人物内心感情,剧中许多曲词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文采斐然,美不胜收,达到了传神的境界;17 为什么说红楼梦达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答:鲁迅曾对红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总结道:“自有红楼梦出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集大成而化之,翻新再造,在小说艺术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小说史上巅峰的状态;1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到金瓶梅为止,中国小说完成了从传奇,神怪题材向写实题材的过渡,红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就在于认真总结了金和后来猥亵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的失误教训,提出了超越男女肉欲描写的“意淫”说和超越才子佳人公式化描写的“情理”说,使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2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金瓶梅完成了小说人物从类型化逐渐向性格化人物的过渡,但金的产物只是注意到避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红则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3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论是情节场面的进展,还是人物性格交待,红最大可能地使用了限知叙事地方式,将这一任务交给书中人物去完成,借用人物地眼和口来描述环境,交待背景和介绍人物;4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红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则形成了一条条众多的经线;横的方面,以宝黛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它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从以上诸多方面可以看出红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18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答:桃花扇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有三个方面:1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剧作为铺演情节的基点2以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作者以侯方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3以中介人物作为联结正邪双方的纽带;19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结构特点答: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从而取得了与西方十七世纪瓜里尼等人的悲剧理论和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悲喜混合的艺术实践异曲同工的艺术成就,以范进为例;儒林外史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2 辛弃疾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答:1辛弃疾是继苏之后极大开拓和解放词的“体”和“境”的豪放词人,在宋代词坛上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以文为词,继承苏以诗为词的词的创新精神;2他们之间有显着的区别,苏是典型的文人词,而“稼轩词”是英雄之词,如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词多以豪放格调为主,又不失温婉的本色,其晚年作品气大声宏,狂傲之情溢于言表,在辛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词激昂排宕,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如贺新郎的悲放,祝英台令·晚春的婉约3语言方面,辛词把散乱平淡的语言组织得极为生动﹑朗言,俱善于用典,且多精当;而苏词用典相对较少4以文为词,广泛吸收民间语言,有通俗化﹑口语化得优点;3 苏轼词的突出特征及开拓贡献答:特征:苏词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苏词不仅“豪放杰出”也多清空幽秀作品,风格是多样化,苏词中,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不排斥,多刚柔相济,“刚健含婀娜”,表现自我,“以诗为词”,“引议论入词,打破法度成规,豪迈狂放者有之,婉约温蕴者有之,清秀淡逸者有之,古雅峭峻者有之,清丽圆转者有之,奇艳艳丽者有之,开拓了词的历史新阶段,举例如:江城子﹑蝶恋花;贡献:苏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促进了词体的变革,题材上以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反映的生活内容扩大,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进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样式,对词体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与唐诗并列,苏被视为宋词为宋一代文学代表,这是苏轼对宋代文学发展的重大贡献;4 关汉卿杂剧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答:关汉卿的这些作品,可按所写题材分为历史剧﹑爱情风月剧﹑社会公案剧三大类;单刀会此剧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写三国时东吴的鲁肃借庆贺“近退曹兵,玄德称主汉中”为名,邀蜀国的荆州守将关羽过江赴宴,预谋索取荆州;关羽单刀赴会,及时平息了一起纷争,扞卫了“汉家”基业;此剧的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第一折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西蜀梦全名关张双赴西蜀梦,故又名双赴梦,写刘备当了“大蜀皇帝”后,为“刘汉”基业出生入死,战功赫赫的关羽和张飞相继被害;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均属于爱情风月剧;谢天香中谢天香是位会吟诗﹑能吹弹的官妓,是编入乐籍而在行院里承应官府的“上厅行首”;金线池里杜蕊娘的性格则颇为刚烈果决,她是个能识文断字的而能歌善舞的官妓;谢天香﹑金线池﹑救风尘三出正面描写妓女生活的剧作中,关汉卿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或心高气傲,塑造出赵盼儿﹑宋引章﹑谢天香﹑杜蕊娘等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着名的悲剧作品;剧中的主人公窦娥,是封建社会里“孝女”和“节妇”的典型,该剧批判以元代贪官污吏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这是元代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形象反映;5 论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答:金摆脱了说唱艺术的影响,向近代小说的方向转变,为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里程碑;1题材的转变及其意义,金开创世情小说的先河,写家庭故事﹑市人锁事,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俗”事,标志着中国小说走向普通人的生活走向市人,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拢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2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金把自己的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以生活的丑作为作品题材,描绘了丑,却造了“美”,其失误处也在于此,在作品中表现出作者庸俗的一面3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实现了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转变,作品中出现了许多色调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李瓶儿,既冷酷﹑恶毒,又有温顺多情的一面,真实可信;4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金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并使之更加完美,金采取了全方位的结网结构,以家庭为圆心,西门庆家的兴衰为主轴,这个家庭与社会上下的联系构成了经线,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好比是横的轴线,其他人物的命运构成了一条条纬线,这种圆形网状结构,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已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5口语化的市井语言,金继承了说书艺人的口语化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其语言与市井人物的身份﹑地位﹑环境﹑性格相契合,显示出粗俗﹑琐细﹑活泼﹑丰富的语言特征,人物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6 论述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异同答:相同之处:a二者都是历史剧,长写李﹑杨爱情,安史之乱,桃写侯﹑李爱情,南明灭亡b都以男女爱情为线索c都用双线结构的形式,从爱情写政治4音律极为和谐;不同之处:a思想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长写政治与爱情的矛盾,但最终超越矛盾,以佛学思想“情缘总归虚幻”作总结,桃也是写政治﹑爱情,但并非停留在这个基础上,他反对魏阉余孽,顿悟出全是一场空,反对政治的“冷心”b创作方法不同,长表现在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桃在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结构上长以爱情为主,金钗贯穿全剧,桃工整典雅c结局不同,长把爱情政治作为一场虚幻,桃中二人循入空门,反映作者对政治的冷漠,失去信心;7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或突破答:以前在诗文里也有悲剧意识,但红对传统的悲剧有很大的突破,它向世昭示一个人物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曹雪芹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1社会悲剧,从小说的题材表层意义看,红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的中心事件,写出了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作者从中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贾府会走向衰亡为什么宝玉黛玉那么心心相印的美好爱情却毁于一旦首先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其次作者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再次作者从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其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但这种转移仍然无法躲避家族对其生活行为的限制和选择2道德文化悲剧,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大区别就是没有西方那样超越政体的宗教力量,然而儒家思想却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西方宗教的社会作用,而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在于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曹雪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我们可以从贾赦﹑贾珍﹑贾琏这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质,受儒家乐天思想的影响,中国悲剧的悲中有喜的传统,尽管可以给人以乐观的鼓舞,而红楼梦从佛家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综上所述,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还以宝玉出家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宝玉的解脱是自然的﹑人类的,也是悲感的﹑壮美的﹑文学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十六章隋及初唐诗歌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逆来顺受的弱者,董解元将她写成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坚强女性。

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

第三十三章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论述题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5.(1)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李白诗歌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的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力,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2)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着生发的狂放精神。

李白诗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与庄子的散文特色相类似。

(3)李白诗的意象和语言风格: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由此可以看出,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7.(1)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其六)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襟抱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2)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3)杜诗集大成的体现:一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

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

三是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0.(1)李商隐诗歌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

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恪。

(2)李商隐将人生感慨的抒写向更深细、隐微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致的艺术形式表达怅惆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

其作品深婉精细、韵味深厚,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美。

(3)李商隐诗歌是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

他的绝句中反映身世之感的较多,深刻地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的美。

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4.李清照的生活和词作都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绰约轻倩,自然妩媚,充分表现了年轻女子的天真活泼和极细腻的儿女柔情。

南渡后国披家亡,屡遭丧乱和磨难,词中多家国之思和身世之叹,充满了孤寂忧郁的感伤之情。

易安词尽管前后期有明显不同,但作为“易安体”,有一些基本艺术特色是共同的:(1)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善律声调。

李清照论词,力主词“别是一家”,竭力维护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本色,其作词亦严守此道。

她不追求辞藻华美,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用从口语中加工提炼的、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言、白描的手法、新奇的比喻,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明明白白地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清丽,极有情味。

她又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声律。

她的词将精美雅致的画面和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其语言既充分体现了婉约词人精于修辞、造句工巧的优长,又大量贴切生动地化和口语,集雅俗于一体。

(2)易安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理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一起,既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又具有凄壮悲怆格调,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3)易安词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词所少有的贞刚之气。

能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无脂粉气,无闺阁气,细腻柔丽之中透出遒逸、俊爽。

这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使其词别出于一般意义的婉约词而独标一格。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6.(一)进一步解放词体开拓词境(1)辛弃疾把苏轼已解放的词体和开拓了的词境,再进一步加以解放和开拓,既能用词来抒情、咏物,也可用它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即以文为词。

(2)东坡词是典型的文人词,而稼轩词乃英雄之词,辛弃疾以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力,把词从写儿女柔情为主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开创了比东坡词更广阔更激荡的天地,使之具有英风豪气。

(3)辛弃疾写乡村景致的词作较多,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

这种带有乡村生活牧歌情调、朴素真淳的词,在此前的文人词里是很少出现过的,而在辛词中却较为多见。

(二)豪放与温婉兼胜(1)辛弃疾作词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又不失温婉的本色,合此二者方为辛词恃色。

但作为稼轩词基调的,是其一生难以抑制的悲放。

(2)辛弃疾以其英雄豪杰的性情和胆气,突破了词的传统体制和写作方法而另辟新境,可是就其稼轩词言情的深微而言,却又同时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

(3)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他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难以企及的过人成就。

(三)镩铸百家的深雄雅健的语言(1)辛弃疾读书多,驰骋百家,转益多师,下笔如有神助,故议论纵横,善于用典,历来被认为是稼轩词运用语言的特点。

(2)在稼轩词里,效楚辞体、陶体、花间体、易安体者都有,又以散文句法人词,《诗》、《论》《庄》、《骚》等经史子语拉杂运用,纵横自如。

其语言风格可用“深雄雅健”来概括。

(3)稼轩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除用典多而精当,语句精练警策、雄放雅丽外,还有吸收民间语言而通俗化、□语化的优点。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②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③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④语言也很有特色。

一是词汇十分丰富,二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2.(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1)雄辩色彩。

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人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两个特点在文中配合,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4.(1)奇幻谲诡的想象。

(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3)细腻逼真的描写。

(4)谐趣和讥刺横生。

5.(1)“美政”理想。

(2)深沉的爱国情感。

(3)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

(4)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6.(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使用“互见法”。

(2)人物之间相互对比映衬。

(3)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4)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7.(1)叙事成分相对增加。

(2)抒情真挚浓烈。

(3)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突破了《诗经》四字句格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

8.(1)《古诗十九首》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2)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醇厚真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

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无论叙述描写,全都明白如话,而细加体味,又无不含蕴丰富,表现了多层次的真挚情感。

9.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

他前期作品,在抒写志向与抱负的同时,也常常弥溴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即使他前期的宴游诗,也时带一种苍凉意味。

(2)曹植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10.(1)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

形成了既华丽绮美、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

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2)曹植诗艺术的成就还表现在注重对称之美、注意语言锻炼方面。

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3)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钟嵘也说他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认为他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魏诗至子建始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