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寓言二则
四年级 9 第九课 中国古代寓言二则

看一段视频来巩固一下对这则故事的了解!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
做事时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正确的行动,要和别人 多沟通。
作业
写出对应的课后练习及同步练习。
再见!
发愁:
老头儿: 截断:
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不开心。
年老的男士。 切断。
依照: 以某种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 提醒: 从旁边指点,促使注意。 路费: 路程中所用的钱,包括交通、伙食、住宿等方面的费用。
多音字
还是
归还 横
还
{
hái
huán
{
héng 横竖 hèng 蛮( mán )横 着
{
zhuó 穿着 zhe 看着
中国古代寓言二则
请同学们看生字、词语。 yù 寓 组词 zhí 执 gān 竿 shù
结构:上下
héng 横
竖
部首:立
寓(寓言)
竖(竖着)
执(执竿)
横(横排)
竿(竿子)
chóu
jié
结构:半包围 部首:隹(zhuī)yīຫໍສະໝຸດ yì ng愁截
依
硬
组词
愁(消愁)
截(截图)
依(依然)
硬(硬要)
词语解释。
寓言: 是用小故事讲大故事的文学作品。
《执竿入城》告诉我们:
做事要从多方面角度思考,懂得随机应变,不能只相信别人 的片面经验。
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他们大概在干什么呢?
思考题: 有人说地球是圆的, “ 南辕北辙 ” 那个人说向北走也能走到楚国, 你认为可能吗?
根据地理上的知识,那个人能够走到楚国,但是学习《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用意是让我们明白无论做什么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 还要有正确的行动,并善于利用有利条件。
9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

寓宋拔 筋咱枯
1、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讲给 身边的人听一听。
2、读读《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画蛇添足
苏教2011课标版
小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
揠苗助长
徐州市沛县汉源中学 胡玥
板块一:听故事
板块二:读故事
自由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1.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2.不懂的地方做上 记号。
我会读
板块二:读故事
一点儿也没有长 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长高了一大截 都枯萎了
十分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我会读
板块二:读故事
一点儿也没有长 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长高了一大截 都枯萎了
十分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我会读
板块二:读故事
一点儿也没有长 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长高了一大截 都枯萎了
十分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板块三:品故事
宋去看。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 里十分 焦急。
板块三:品故事
板块三:品故事
十分焦急
板块三:品故事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 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 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 心里十分焦急。
板块三:品故事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 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 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 心里十分焦急。
板块三:品故事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 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 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 心里十分焦急。
枯死了! 枯死了!
禾苗为都为什什枯么么萎呢?了?。
板块四:悟故事
农夫,我想对 你说……
9、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说课讲解

读读寓言,感悟出什么道理? 违反了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
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这一结果说明这个农夫什么“好”?
好愚蠢
送给农夫
欲速则不达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杀鸡取卵
我们身边有类似与“揠苗 助长”的人和事吗?
1、 小明说:“我爸爸,天天要我做 一大堆课外习题,恨不得要我从现 在的六十几分一下子考到100分!” 2、 小芳每天回家都要弹钢琴,一弹 就是几个小时,而且都是很难的曲 子,如果弹不好妈妈还要发火,恨 不得要她一下子就成为钢琴家。
十分焦急
秧苗长得太慢。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 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 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 ,心里十分焦急。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农夫心情好焦急?
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 长得快些。
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 得快些。
他盼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 得快些。
。
农夫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他想出办法了吗? 他想的是什么办法?
课堂作业
《揠苗助长》讲的是( )
有个人,他( )自己田里
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他把
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可是
他的力气( )了,禾苗都枯
死了。读了这则寓言,我懂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
)。
课堂作业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 时 候 )有个人,他(巴 望 ) 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 是,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里拔。 结果他的力气(白 费 )了, 禾苗都枯死了。读了这则寓言, 我懂得了(做事不可急于求 成)。
9、寓言二则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读 过寓言故事没有?说说你读过 的寓言故事吧!
坐 井 观 天
《寓言两则》精选课件PPT

易错提示: 上下结构, 上窄下宽, 最后三笔是: 竖、提、点。
6
理解题目
妟 yàn 匽yǎn
yà
揠苗助长
匸 xì 揠 yà
拔
说说“揠苗助长”的 意思。
2021/3/2
7
揠苗助长
把苗拔高,帮 助它快长。比喻违 反事物的规律强求 速成。
2021/3/2
8
自学要求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说:说一说“读了课文,我觉得
3
做游戏:送生字宝宝回家。
胁协 持诗
侧则
威(胁) 主(持 ) (侧)面 (协)同 (诗)人 否(则 )
2021/3/2
4
我会写
yù sòng bá jīn zán
寓宋 拔 筋 咱
kū
枯
2021/3/2
shēn
伸
jiā
夹
shì
示
qí
齐
5
bá
yù
拔 易
写 错
寓
2021/3/2
易错提示: 与“拨”区别 开来,“拔” 右边是个“友” 加一点。
朗读:除了要读好重点词,还要边读边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 禾苗的情景,读出农夫的辛苦,筋疲力尽。
2021/3/2
15
筋疲力尽
劳累了一天,妈妈已经筋疲力尽。 体育课上,当我们跑完800米,个个筋疲 力尽。
2021/3/2
16
十分高兴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 “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 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 截!”
2021/3/2
21
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这样的事。
为了让猪长 出瘦肉,大量喂 食“瘦肉精”, 结果人吃了,祸 害无穷。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苏教版
小结: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鹬蚌相争》的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实力都不强,而秦国实力强大,赵王打算出兵攻打燕国,燕王知道了,心里很着急,便派大臣苏代到赵国去劝说赵王。
苏代来到了赵国,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
你们知道苏代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哪位小苏代来给赵王讲讲这个故事。
这位小赵王,你听得连连点头,必然是明白了苏代的用意。
2.双方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像这样用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的文章,我们就称为寓言。
其实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寓言:狐假虎威、坐井观天……
五、作业:
作业超市:(任选两题完成)
1.把《鹬蚌相争》讲给家长听。
2.收集寓言故事。
3.认真阅读《将相和》。
4.办一份有关寓言的小报。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9.寓言二则(教案)

9《寓言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
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作业:1.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2.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
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的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鹬蚌相争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鹬蚌相争苏教版【教材分析】:《鹬蚌相争》是讲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这则寓言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明白得寓意上下功夫。
边读边问几个什么缘故,如鹬和蚌如何样做才可不能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维目标】: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明白得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明白得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明白得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明白得寓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录音机、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恐吓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事实上自己并没有什么本领。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二.授新1.初步明白得。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那个故事。
鹬是一种水鸟。
蚌是指河蚌,肉质专门鲜美。
争是指争持,对抗。
那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2.读文,深入明白得(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如何样?(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从“不住地朝下看”,能够看出鹬专门饿。
“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能够看出它专门想吃河蚌的肉。
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能够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
“赶忙”,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操纵。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第一课时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教学后记
5、
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课题
9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
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具
投影
教
学
过
程教学ຫໍສະໝຸດ 过程第一课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