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寓言二则(教案)_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合集下载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公开课教学设计

9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能理解寓言蕴涵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理解寓言蕴涵的道理,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揠苗助长和刻舟求剑的动画视频资料。

2.搜集关于揠苗助长和刻舟求剑的图片资料。

3.搜集关于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4.搜集一些其它文言文寓言资料。

5.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2课时第一课时揠苗助长一、情趣导入1.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动画片。

(课件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2.你能说说动画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吗?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则有趣的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揠苗助长)4.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揠”字)5.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二、理解感悟1.指读正音①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②指名读,师正音。

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重点生字)2.教师范读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

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课件出示课文停顿的提示)比如: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寓言二则 1word版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寓言二则 1word版
十、小结
从两个语言中你有什么收获
十一、作业
背诵。
情境引入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质疑答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词语:
老师抛给学生的词语:
专项训练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质疑答疑
综合训练
小结
作业


八、质疑答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揠苗助长的结果怎么样?
老师抛给学生的问题:你认为禾苗要长高得用什么办法?
九、综合训练
有趣的成语。
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神无主×()霄云外=()湖()海
()家争鸣×()万火急=()载难逢
各有千()÷以一当()=()步穿杨
十、小结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助长
授课时间




重难点
参考教案
书写教案
一、情景引入
1.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吧!
2.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题)
二、自学文本
“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自由读书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
小组内解决。
三、交流研讨
检查读书效果。汇报自学知识点。
四、质疑答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词语:谓趋
老师抛给学生的词语:矣之
五、专项训练
读文
六、自学文本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试着讲一讲告诉我们的道理。小组交流。
七、交流研讨
讲意思,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三、交流研讨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五读感悟教学设计冀教版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五读感悟教学设计冀教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五读感悟)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层次。

3、了解文中所蕴涵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层次。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所蕴涵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

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地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1、“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

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2、“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3、“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

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

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生:“结合注释。

6年级语文下册冀教版2第2单元9-寓言二则

6年级语文下册冀教版2第2单元9-寓言二则

9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领悟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揠苗助长》,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理解“揠”)二、初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1、快速读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于课题对应的一句话。

2、再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寓言1、这是怎样一个种田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勤劳,性子急……)2、读了这些词句,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读句子,谈想法。

(随机讲解 1、理解“悯”“茫茫然”“病”,指导有感情朗读。

2、想象一下,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他会说什么呢?3、你觉得这个人怎样?)3、齐读课文四、明理《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孟子只用了短短41个字,揭示了深刻的哲理,你从中懂得了什么?五、课外延伸:寓言充满了智慧,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启发。

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展示书籍),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板书:揠苗助长盼禾苗长、违反规律、拔高禾苗、弄巧成拙、禾苗枯死刻舟求剑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寓言二则.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冀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寓言二则.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冀教版

9揠苗助长一、教材分析《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总是担心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帮助禾苗长高了,可把自己累坏了。

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也作“拔苗助长”,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

它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

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

在这则故事中,“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一句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

“苗则槁矣”则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寥寥数语便刻画出写了“宋人”疲劳奔忙,自以为是的愚蠢形象。

特别是“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课文没有具体描绘宋人揠苗的具体情境,而“其子趋而往视之”几个字里又包含着几多无奈,几多心疼,几多焦急……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设计理念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讲,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很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潜心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与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拉近和文言文的距离,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必要时良好的示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文言文与学生距离较远的关系,要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轻重、节奏、韵味,对于学生来讲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学生不懂处示范,能让学生更易亲近文言文,激发朗读的兴趣。

3.语文既学内容也学形式,学法的引导是语文课上教师必须要关注到的。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在以后能自如地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及类似的文章,做到“举一反三”。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1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_14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1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_14
这则寓言给了你哪些启示?
假如你是被“揠”的禾苗,在枯萎之前, 你想对你的主人说些什么?
你还能想到哪些现代版的“揠 苗助长”?
……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停顿,读出韵律。 借助注释,了解故事。 深化理解,悟出哲理。
课后作业:
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预习
借助注释,了解故事。
请同学们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 章大意,然后组内交流,并说说你从 故事中读出了哪些人物的什么感受?
借助注释,了解故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
通“悯”,忧虑。
而/揠之者,
借助注释,了解故事。
宋人回家后, 芒会芒对然他/归的,妻谓子其说人:/曰: “疲会会劳今倦对对怠日的他他样/疲子病的的倦。、矣子父累坏!女母。 予说说/::助苗 长会/矣对!…”…
借助注释,了解故事。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 /则/槁矣。
枯干。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 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揠苗助长
宋人/有/
,
,谓其人/曰:

!
!”
,苗/则槁矣。 _____
深化理解,悟出哲理。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这个宋人的做法吗?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
寓言二则
.揠 苗 助 长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予[yǔ]:给。
[yú]:1.我。2.姓。注意停顿,读出韵律。 Nhomakorabea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 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寓言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但对于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对于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课堂展示:
-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寓言故事创作,鼓励大家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以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表演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5.家长反馈:
-家长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关注孩子的学习进步。
-家长可以与教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对比两个寓言故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类似的道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针对《寓言二则》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如:“愚公为什么能坚持移山?他在移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这两个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寓言二则》,使学生认识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寓言故事中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对寓言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培养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意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9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最新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9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冀教版第十二册第9课9、寓言两则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

2.能够熟读课文,并做到正确句读。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

4.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层次,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5.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理。

6. 使学生懂得要按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做到正确句读,并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2)教学难点: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一些常见的文言用语:“广而告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夜以继日”“以一当十”“日久见人心”等这样词的意思。

感受一点文言词句言简意赅的特点。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

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

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

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资料包(教案)
冀教版
9.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堂上“边读边悟”,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所蕴含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
眼光来看待事物。

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做到正确句读,并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留给我们许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而且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就走进两则这样的故事。

板书《揠苗助长》、《刻舟求剑》。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视频)(1)教师范读课文,标注停顿符号,读出文言文的韵
味。

(2)借助注释,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 带要求自读课文:生字娃娃圈出来,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把生字娃娃读给同桌听一听,然后一起想想好的方法记住它们。

(1)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y d q u q 1 w u ga o j u mi n
揠趋契吾槁遽闵
3. 了解故事,悟出寓意。

三、精读领悟
(一)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1. 注释:悯:耽心、忧虑的意思。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

病:劳累。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非徒:不仅只是。

2.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
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
而害死了庄稼。

(1)这个故事中讲得是怎样一个人?
(宋国一个种田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3)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他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


3. “揠苗助长”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万万不能单凭自己的意愿,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二)学习第二篇《刻舟求剑》
1.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是:这。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

若:如果。

2.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楚国人乘船过江时,箭从船上掉进了水
里。


4. 他是怎么做的?
(他在船帮上刻了一个记号。


5. 最后他找到箭了吗?
(没有)
6. 这则寓言寓意是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
第 3 页
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三、课堂总结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了农夫为帮助禾苗长高,将苗拔起,致使
禾苗枯死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深刻道理。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讲的是有一个人乘船渡江将剑掉到江中,他不
急于找剑而是在船上刻下记号,船靠岸后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
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四、课堂练习
1.把字和正确的拼音连起来。

y a q u q 1w u gd o j u mi n
契揠吾槁趋闵遽
参考答案:y a q u q 1w u gd o j
u mi n 揠趋契吾槁遽闵
2.选字填空。

吾悟矣唉契锲感() ()声叹气( )而不舍
( ) 国悔之晚()( )约
参考答案: 感悟、吾国唉声叹气、悔之晚矣
锲而不
舍、
契约
五、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课下找几则寓言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刻舟求剑固执、不知变通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两则寓言都揭示了出深刻的大道理,揠苗助长它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深
刻道理。

而守株待兔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
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
第4页
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去读更多的寓言,让学生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进行交流,就会有所得,有所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