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 矛与盾

合集下载

《寓言二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矛与盾》教学设计《寓言二则矛与盾》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古代寓言二则》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六组(这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组课文)的一篇课文。

本课有两篇古代寓言,一篇是《矛与盾》,一篇是《郑人买履》。

选编这两篇*,旨在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古文,初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初步感受古文遣词用语的凝练、精要之处。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但由于学生是刚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注意指导学生练习读通顺仍是*的学习重点之一。

《矛与盾》——教育人们说话做事不要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教育人们做事情不要教条主义。

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初步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了解古文的内容,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意思。

一、布置预习,读通课文1、在学习之前先请学生认真读课文,告诉学生读古文的一些方法,比如先把不熟悉、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找出来加注拼音,然后尝试着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注释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练习读出古文的停顿。

2、在学习之前,还可以请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查阅一些资料,积累有关古文的知识,阅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古代寓言或古文,在家长的帮助下或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获得知识。

3、再次尝试着读这两则寓言。

(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帮助他们积累有关古文的知识)二、自主读书,探究理解1、出示课本中的插图或其他有关的图片。

(教师可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但不要把故事全部展示给学生)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这篇课文,知道《矛与盾》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请大家说一说。

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再默读课文,想想应该怎样做就能读懂。

(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请学生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方法渗透在学习过程中)2、请同学们再次放声朗读这个故事,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还可以加上动作读,读过之后想一想: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本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卖矛与盾的人一会地称赞自己的盾无比坚固,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形成了“矛盾”)三、合作学习,交流分享1、小组交流讨论,共享收获。

21寓言二则

21寓言二则

觉。可是他想:响声要耳朵才能听见,如
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他 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
谁知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就会就听不见的。
掩耳盗铃
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是不 会有好结果的。
寓言
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小文章就是寓言。
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
不穿它!” 夸口:说大话,不大其词。
寓言
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小文章就是寓言。
寓 言 寓
掩耳盗铃
掩盖 掩护 掩人耳目
强盗 偷盗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 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
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
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
不穿它!”
矛是古代兵器,在 长柄的一端装有金 属枪头。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 体,挡住敌人刀、 箭等的牌。
锋利
锐 利 锐
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
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楚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注释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

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⑹应——回答⑺或——有人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⑽“吾盾之坚”的之:同上⑾坚——坚固⑿以——用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道理: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凡事不要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

画蛇添足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正好。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寓言二则:矛与盾》教学课件(省一等奖)

《寓言二则:矛与盾》教学课件(省一等奖)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 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 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 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 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 无自信也。”
《鹬蚌相争》预习单
我 会 读 我 会 写 我 会 填
我 会 译
贴心提示: 1、四人小组,选择预习单中 两项进行设计。 2、合理选取内容,设计预习 问题,不必作答。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 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 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 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揭示道理:我们说话做事要 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 自相矛盾。
矛与盾

楚人

,誉
之曰:“
。 ”又誉其矛 曰:“
。”或曰:

?”其人

老郑 滥 守马人 竽株识买 充待途履 数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 伐孤韩竹郑齐宋非,人宣人子春有王有,往且使 耕战冬置人 田国反履吹 者时,者竽 。期迷,, 田思惑先必 中想失自三 有家道度、。 哲管乃山其忘百宣株释学仲放中《操人王,其足家曰老无韩之。悦兔耒,、:马水非。南之走而而法“而,子已 郭 , 触 守置家老随隰》得 处 廪 株 株之的马 之 朋一其履 士 食 , ,代之 , 曰书坐, 请 以 折 冀表智 遂 :作乃 为 数 颈 复,人可 得 “为曰 王 百 而 得至物用 道 蚁先之: 吹 人 死 兔。也 , 冬秦“ 竽 。 。 。市。 行 居寓而吾 , 宣 因 兔”言 的山忘王不代之持死可表阳度,复之,。湣得作夏” 王 ,,居记反 立 而山载归 , 身之了取 好 为阴大之 一 宋,量。 一 国蚁脍及 听 笑壤炙反 之 。一人, , 今口 的寸水市不处欲皆寓而。以罢以试士守言管仞,先之逃株故仲有遂王以。之事之水足类不 之。圣。也?得 政而””。履 ,隰曰乃。 治朋:掘人 当之“之曰 世智宁,: 之,信遂至“ 民度得何 ,, 其无所自不信知也,。不”难师与老马,老 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 人之智,不亦过乎?

关于矛和盾的寓言故事(通用6篇)

关于矛和盾的寓言故事(通用6篇)

矛和盾的寓言故事关于矛和盾的寓言故事(通用6篇)矛和盾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不能自己与自己矛盾的道理。

下面是关于矛和盾的寓言故事,快来看看吧!矛和盾的寓言故事篇1在楚国一条热闹的大街,人来人往,在大街的集市上,一个小贩挑着一担兵器——矛和盾过来,叫卖起来。

他拿着起了矛“呼呼”地抡起来,吆喝着:“我的矛锋利极了,枪头是上好的铁炼成的,无论是钢炼的,铁做的东西都可以穿透,可谓是无坚不催啊。

”接着,他放下矛,又拿起了盾,使劲地拍了拍,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夸耀道:“我的盾是精钢历练九九八十一天而炼成的,无论是多么锋利的刀、剑都不可摧毁,可谓是坚不可摧啊!”就这样,顾客越来越多,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高大威武的男子,他手持矛,边使边说:“说得对,说得对,的确是好矛。

”说完,放下矛,又举起盾,拍了两下,又赞叹:“恩,好盾、好盾。

”可是他搔了搔后脑勺,隐隐感觉有些不对。

他顿了顿说:“如果用您锋利的矛去刺您坚固的盾,是您的矛锋利,还是盾坚固呢?”那个小贩一听,顿时目瞪口呆,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矛和盾的寓言故事篇2一个小商贩在楚国都城郢的集市上卖兵器。

他专卖矛和盾。

一天,他在集市里选好摊位,就向人群叫卖开了:“快来买呀,我的盾非常坚硬,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

”一会儿他又喊道:“快来买呀,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围观的人听了,心中都暗暗发笑。

有人站出来问他:“照你说,你的矛是最锋利的,无论怎么硬的盾都戳得进去;你的盾又是最坚固的,无论怎么锋利的矛也别想戳进去。

那么,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小商贩面红耳赤,无言以答。

矛和盾的寓言故事篇3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语文六年级下北师大版《寓言二则-矛与盾》课件(共12张)-ppt

语文六年级下北师大版《寓言二则-矛与盾》课件(共12张)-ppt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 东西都能剌穿。
“以子子之之矛,陷子子之之盾,何如?”
您的
您的
如果用您的矛剌您的盾,结果会怎 么样呢?
其人弗能应也。
不 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 答不上来。
动脑筋
楚人到底错在什么 地方?你能用一个成语 来概括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相矛盾)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 是,言行一致,不要言过 其实,自相矛盾。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
矛、盾都是古代打仗时用的兵器,矛主要用来进攻, 盾主要用来防守。
第5单元:
(yù)

(yù)

(fú)

字理:上是兴, 下是言,受到 人们语言的称 赞,心里当然 高兴。
拂 弗佛

寓言二则
(一)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yù)之 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寓言二则
(一)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yù)之 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吾盾之坚,物莫莫能陷陷也。”
(不)(剌、穿)
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 东西都穿不透它。

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

《矛与盾》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难一》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寓言。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_寓言二则-矛与盾_5精品ppt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_寓言二则-矛与盾_5精品ppt课件

2019/9/1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7
谢谢欣赏!
2019/9/1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 东西都能剌穿。
“以子子之之矛,陷子子之之盾,何如?”
您的
您的
如果用您的矛剌您的盾,结果会怎 么样呢?
其人弗 能应也。
不 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 答不上来。
动脑筋
楚人到底错在什么 地方?你能用一个成语 来概括吗?
(自相矛盾)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 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蚌方出曝(pù),而鹬(yù)啄其肉 。 蚌合而箝其喙(huì)。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 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启示: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 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 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 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 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 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 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与盾1矛 与 盾1☜2 ①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透它。

” ②他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3 ③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④写出了他的窘态:这个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⑤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立刻合拢自己坚硬的壳,把鹬的嘴夹住。

1.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理解全文内容,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古文深刻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感知寓言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了解《韩非子》。

本文的诵读录音,《韩非子》的简介,《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有关寓言的资料,矛与盾的图片。

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

(本课从观看动画故事入手,提升学生的兴致,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逐步融入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与发展。

)老师:谁知道这个动画故事的名称?它又属于哪一类故事呢?学生:《刻舟求剑》。

它是个寓言故事。

老师:说得对。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谁又能告诉大家“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呢?(学生踊跃发言。

列举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

)老师:说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具体地了解一下古代寓言。

2.讲解寓言文体的资料录音。

⑥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⑦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⑧双方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寓言二则》,看看这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深刻道理。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二教学设计1.播放本文诵读录音。

老师:通过听录音,我们知道这是一则古代的寓言,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想一想学习这则寓言用什么学习方法好。

学生甲:要通过反复地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明白全文大意。

学生乙:要了解作者,要抓住字眼解释,才能明白全文的意思。

学生丙:最关键的还是要明白寓言所说的道理。

老师:大家说得非常好。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矛与盾》。

2.了解作者及《韩非子》。

(见“备课资料”)3.自读课文——读通。

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清除生字障碍。

要读准字音,明白字义,读通句子。

之后借助译文,初步了解寓言的大意。

然后再读课文,练习把语句读流畅,并注意正确地断句与停顿。

老师指名让学生诵读,并及时纠正学生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研读课文——读懂。

(1)解题: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投影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2)结合课后译文,深入揣摩句子的意思。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字义并尝试说出句意,之后,老师分别出示各句古文,让学生随老师的引导逐句理解并回答相应问题。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

”)老师:通过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知道了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

你是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赞誉、夸耀的意思。

)老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

(此句应读出坚硬之感,读出夸耀的语气,强调“坚、物莫能陷”。

)B.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此句应读出尖利之感,读出夸耀的语气,强调“利、于物无不陷”。

)老师:通过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他神气十足,充满自信,先夸盾再夸矛。

大家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夸矛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矛卖出去。

老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加重了夸的语气。

真可谓用心良苦啊!C.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呢?”)(此句应读出疑惑之感,读出质问的语气,强调“何如”二字。

)板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D.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不能回答。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讲述)5.品读课文——明理。

(1)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来呢?学生甲: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

学生乙: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2)你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丙:卖矛与盾的人一会儿称赞自己的盾无比坚固,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自己形成了前后“矛盾”,使他夸耀矛和盾的话不攻自破,成为笑柄。

学生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不要自相矛盾。

老师小结:这则寓言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进而点明道理的。

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任意夸大,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人。

告诉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就出于这里。

6.赏析全文。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寓言故事《矛与盾》,领略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

故事短小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凝练精彩,仅仅53个字,就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千古流传,耐人寻味,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在《矛与盾》这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三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节课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课文的时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进入新课时,教师应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自觉行为。

这样,学生会神情专注,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

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结合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让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

这样,学生学文言文才不会觉得难。

1.解释下列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鬻:卖。

(2)矛:古代兵器,在长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3)盾:古代打仗时防守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4)其:他的。

最后一个“其”应讲成“那”。

(5)陷:刺透,穿透。

(6)利:锋利。

(7)应:回答。

(8)以:用。

(9)子:你。

(10)何如:怎么样。

2.填空。

通过虚构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就是寓言。

《矛与盾》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故事中包含的成语是自相矛盾。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不能自相矛盾。

3.修改下面各句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1)墙上写着四个字:“不准任何人在此写字。

”(2)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把题目从左到右反复看了好几遍。

4.课下用自己的话给家人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再想一想,这个人怎样做才能卖出他的矛和盾。

于物无不陷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弗能应——自相矛盾在《矛与盾》这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三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节课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课文的时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进入新课时,教师应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自觉行为。

这样,学生会神情专注,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

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结合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让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

这样,学生学文言文才不会觉得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