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 神经系统-小脑
小脑.PPT课件

肿瘤:多见于儿童,星形细胞瘤多见,髓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小脑蚓部,血管母细胞瘤常发生于小脑半球或蚓部。可伴有附近颅神经及脑干受压症状。 炎症:大多继发于中耳炎,症状为颅压增高加小脑损害症状。 血管病:小脑梗塞及出血。 变性:多有遗传史,小脑萎缩。 外伤:大多为穿通性外伤,硬膜外血肿不常见。 先天性发育异常:较多见。可合并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下降,脑瘫。
小脑.
位置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中脚起自脑桥基底部外侧,弯向背侧连于小脑;小脑下脚主要起自脊髓和延髓下橄榄核,在小脑中脚的内侧进入小脑;小脑上脚大部分由小脑的传出纤维构成,经中脚前内侧潜入脑桥上部的背面。
外形
小脑蚓 小脑半球 中间部 外侧部
小脑扁桃体
形态学分叶 前叶 后叶 绒球小结叶 小脑扁桃体,当颅脑外伤、颅内血肿等病变,引起颅内压过高时,该部会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意义:使延髓受压,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机生命。
原裂
后外侧裂
小脑体
小脑分叶平面模式图
小脑的机能分区:结合小脑的进化、功能和纤维联系
再经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控制躯干肌及眼外肌运动神经元,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束
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发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后,再到前庭神经核、脑干网状结构、红核。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对侧脑桥核的纤维,经小脑中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齿状核至大脑皮质运动区(第4区和第6区),经小脑上脚传出
参与协调、配合随意运动(力量、方向、范围等)
小脑的纤维联系构成3个环路
《小脑,间脑》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小脑和间脑,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功能和结构。 我们将讨论小脑和间脑的比较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损伤和疾病。
一. 小脑
什么是小脑
小脑是大脑的一部分,位于脑干的后方。它负责 协调和调节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小脑的结构
小脑由两侧半球组成,由小脑白质和小脑皮质组 成。它与其他脑区通过神经纤维传递信息。
间脑的结构
间脑包括下丘脑、丘脑和松果体等结构。它们通过 神经通路相互连接疾病
间脑损伤可能导致睡眠障碍、情绪失调和内分泌问 题。间脑疾病包括下丘脑功能不全和丘脑肿瘤。
三. 小脑与间脑的比较
小脑与间脑的位置关 系
小脑位于脑干后方,间脑位于 大脑中。它们在脑内的位置有 所不同,但通过神经通路相互 连接。
2 小脑和间脑疾病的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和定期检查,可以预防和治疗小脑和间脑疾病。
小脑的功能
小脑控制肌肉协调和精细动作。它还参与学习和 记忆过程,对语言和情绪也有影响。
小脑的损伤和疾病
小脑损伤可能导致运动障碍、平衡问题和协调困 难。小脑疾病包括小脑萎缩和小脑肿瘤。
二. 间脑
什么是间脑
间脑是大脑中的一个区域,位于大脑海马体下面。 它是脑的调节中心。
间脑的功能
间脑负责传递感觉信息和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它还 参与情感、渴望和情绪的调节。
小脑与间脑的功能比 较
小脑主要负责运动协调和平衡, 而间脑控制感觉传递和调节自 主神经系统。
小脑与间脑的相互联 系
小脑和间脑通过神经通路相互 连接,并与其他脑区一起协调 身体的运动和功能。
四. 结论
1 小脑和间脑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小脑和间脑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运动、感觉和情绪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 组成部分。
系统解剖学课件:小脑

核团
齿状核(位外侧) 栓状核(位中间) 球状核(位中间) 顶 核(位正中)
传入纤维来自 新小脑皮质的纤维 新、旧小脑皮质的纤维
传出纤维组成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 小脑下脚
小脑内部结构:总结
前庭小脑纤维 橄榄小脑纤维 脊髓小脑后束 (小脑下脚)
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上脚)
脑桥小脑纤维 (小脑中脚)
小脑
神经系统组成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端脑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脑 Brain encephalon
脊髓 spinal cord
间脑 (diencephalon)
中脑
midbrain mesencephalon
脑干 (brain stem)
小脑
脑桥(pons)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与中枢关系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Peripheral Nervous Synerves
围
内
神 经 系 统
与外周关系
躯体神经 somatic nerves 内脏神经 visceral nerves
传入神经(纤维),感觉
脏 神 经 系 统
感觉 运动
交感 副交感
端脑
间脑
脑干
端 端脑
脑
小脑 小脑
脑干 间脑
脑干 小脑
位置、外形、分部
• 位置:位于颅后窝 小脑半球,两侧膨大
• 分部: 小脑蚓,中间狭窄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调节平衡
• 分叶(原裂和后外侧裂):小脑前叶:脊髓小脑 ,肌张力和姿势维持 小脑后叶:大脑小脑 ,共济协调运动有关
神经病学:第六单元 小脑

神经病学:第六单元小脑小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小脑是人类大脑的一部分,位于颅后窝底,仅占大脑总体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却拥有超过一半的神经元。
小脑主要由两个蚓部、两个半球、两个小脑桥和一个紧密相连的小脑扁成球状结构,由脑干通过蚓部与大脑适当部分连接。
小脑的主要功能包括协调运动、姿势控制、平衡感和一些认知功能的支持。
通过对运动信号的处理和调节,小脑起到了关键的协调作用,使我们的肌肉运动更加流畅和精确。
小脑疾病与临床表现小脑疾病会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姿势前倾、步态不稳等。
最常见的小脑疾病包括脑桥小脑夹角瘤、小脑半球萎缩、小脑出血等。
脑桥小脑夹角瘤常见于小儿,会导致小脑梁压迫、压迫第四脑室和脑桥,表现为头痛、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小脑半球萎缩主要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常表现为平衡障碍、运动失调等。
小脑出血则可能引起急性运动障碍、眼球运动异常等。
小脑的神经病学检查神经病学检查对于诊断小脑疾病至关重要。
常见的小脑神经病学检查包括听觉振益试验、指鼻试验、快速交替动作、站立姿势稳定等。
听觉振益试验通过检测受试者双侧听觉觉海和两耳不同码的各收真音高和脊髓两侧髁神外的激放发生了标再拉哈的反射来作出小脑功能评价。
指鼻试验主要测试手指到一定目标的精确性和协调性。
快速交替动作则可以评估运动协调性和节律性。
小脑疾病的治疗治疗小脑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
针对小脑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类、镇静剂和抗震颤药等。
物理疗法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在必要时,手术治疗可能是治疗小脑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手术治疗通常用于去除小脑瘤或减轻小脑压力,以恢复小脑功能并减少症状。
结语小脑作为人类大脑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协调运动和维持平衡至关重要。
小脑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讨论了小脑的解剖结构与功能、常见的小脑疾病及其临床表现、神经病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法,希望对读者了解和处理小脑疾病提供帮助。
脑神经,小脑ppt课件

视神经
颅内高压时,增高的颅内压可经蛛网膜 下腔,传递至视神经盘后方,引起视神 经盘水肿。
蛛网膜下隙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视神经及鞘
2 视神经 Ⅱ
✓ 行程可分为四段
筛板
巩膜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视神经
颅内高压时,增高的颅内压可经蛛网膜 下腔,传递至视神经盘后方,引起视神 经盘水肿。
舌下神经核 颈内静脉
混合性神经
均含有一般躯体感觉 以三叉神经为主 其它集中在耳部周围
三叉神经
颈丛
三叉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三叉神经 脊束核
混合性神经
均含有一般躯体感觉 均含有特殊内脏运动
鳃弓衍化而来的横纹肌 咀嚼肌 表情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副神经
三叉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脑神经
脑神经
➢简介
-属于周围神经系统 -与脑相连 -共12对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副舌下都记全
✓编号顺序按与脑 连接的部位决定
✓主要分布于头面 部和颈部,迷走神 经行程可达胸腹腔。
Ⅰ Ⅱ
Ⅵ Ⅲ
Ⅳ
Ⅴ
Ⅶ Ⅷ
Ⅸ ⅫⅪ
Ⅹ
脑神经
➢纤维成分
躯体 分布于体表 、骨、关节和骨骼肌 内脏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
深感觉
三叉神经中脑核
眶下孔
颏孔
三叉神经节
下 颌 神 经
三叉神 经脑桥 核、脊 束核
1 三叉神经Ⅴ
✓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行于三叉神经下颌支内,分布至咀嚼肌 鼓膜张肌,腭帆张肌、下颌舌骨肌、二腹 肌前腹
【课件-系统解剖学】_ 神经系统08 小脑_

绒球小结叶—前庭核
蚓部
—顶核
半球中间部—间位核
半球外侧部—齿状核
小脑核是小脑的传出 神经元,为兴奋性神经 元。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球 维齿 组,成顶状发小核核出 脑和纤 上接接维 脚栓受受和的旧状小齿主小脑核状要脑半核部的球此发分纤皮二出。维质核的,的接纤它纤受维发维旧一出,小起的并脑组纤发皮成维出质小经纤的脑维纤
上脚小。脑下脚止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
小脑脚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下上中脚 含由有发来自自脑脊齿桥髓状核和核的延、纤髓栓维的状组纤核成维、。,球包核括的脊全髓部小传脑出纤
束维、以三及叉一小脑束束来、自楔顶小核脑的束纤、维网。状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外形
按外形
按发生
按纤维连系
维持平衡
调节肌张力
运动协调
皮质 分为三层。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颗粒层
髓质(髓体)进出小脑的纤维 (上、
中、下脚) 在小脑中央汇聚而成。
【小脑核】
包埋在小脑髓质内 的灰质核团,包括: 齿状核、栓状核、 球状核、 。
苔藓纤维只达颗粒层,
与该层内的细胞联系
小 脑 小 球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 碍出现在同侧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
a
b
c
d
小结: 1.小脑是皮质下的运动调节中枢,并不
中枢神经系统--小脑课件

内髓板 后外侧核
内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9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 下丘
听觉传导中继站
外侧膝状体
上丘臂 上丘
视觉传导中继站
20
(三)上丘脑 松果体 — 内分泌腺 缰三角 — 缰核 缰连合 丘脑髓纹 后连合
21
(四)底丘脑 底丘脑核 参与锥体外系功能
小脑蚓
顶核 中间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对侧红核
小脑半球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10
3、新小脑(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
11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桥核
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13
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14
三、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大脑半球掩盖
室间孔 胼胝体干 丘脑间粘合
28
3、下丘脑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中心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
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⑤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29
练习题
1 原小脑、旧小脑与新小脑在进化和功能上有何 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纤维联系:
1.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1)借终纹和杏仁体联系
(2)借穹窿与海马联系
(3)借前脑内侧束和乳头 脚与中脑 被盖联系
-25-
2 .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1)前脑内侧束与乳头 脚接受脑干的纤维
(2)经背侧纵束→脑干、 脊髓、自主神经节 前神经元
(3)乳头被盖束→中脑
被盖
-26-
3、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9-
• 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10-
3、大脑小脑(新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
控制上下肢肌的精确 运动的计划和运动的 协调。
-11-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大脑皮质运动区 桥核 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齿状核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
• 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松果体 — 内分泌腺
缰三角 — 缰核
缰连合
丘脑髓纹
后连合
-21-
四、底丘脑
•底丘脑核 参与锥体外系功能
-22-
五、下丘脑:
下丘脑沟、室间孔、终板、视交叉、 漏斗、垂体、灰结节、乳头体
-23-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1 .视前区 2 .视上区
视上核 室旁核 漏斗核
3 .结节区
4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12-
-13-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间 脑
diencephalon
-14-
间脑 diencephalon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15-
一、外形 (一)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前结节、丘脑枕 内髓板、前核、内侧核、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第三脑室
-16-
乳头丘脑束
-27-
4、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 — 视上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
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分泌加 压素、催产素等。 漏斗核 — 结节垂体束 — 正中隆
起的毛细血管将神经内
分泌物质(促激素或抑 制激素)送至垂体前叶 (腺垂体)。 -28-
下丘脑功能:
1小脑半球中间部 • 顶核 •中间核 ( 球状核、栓状核 )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8-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中间核
小脑半球皮质
对侧红核
大脑皮质运动区
-4-
二、小脑的机能分区、 纤维联系和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 —— 绒球小结叶 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
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平衡,
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
运动。
-5-
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
小脑下脚
前庭神经核
绒球小结叶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6-
2、内脏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如:体温调节、摄食、生殖、水盐代谢等。 3、与边缘系统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4、调节机体昼夜节律。
-29-
-18-
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 进入高级活动领域,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 与学习和记忆。
-19-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 下丘臂 — 下丘 外侧膝状体 — 上丘臂 — 上丘 听觉传导中继站 视觉传导中继站
-20-
三、上丘脑
• 背侧丘脑的核群
-17-
1、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 网状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腹前核、腹外侧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 苍白球和黑质
的传入纤维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小
脑
Cerebellum
-1-
一、小脑形态及分叶
1、小脑蚓 2、小脑半球
•原裂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绒球 •小结
-2-
•小脑皮质 •小脑髓体 • 四对小脑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小脑中央核
齿状核
-3-
3、三对小脑脚 :下脚 — 连延髓 中脚 — 连脑桥 上脚 — 连中脑 4、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小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