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五、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讲义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5科学探究: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以及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3. 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鞋底的花纹、自行车的刹车等都是利用摩擦力来实现某种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木块、毛巾、滑轮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如行走时的鞋子、自行车的刹车等。
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鞋底有花纹、如何增大摩擦力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影响因素:1.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 压力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生活中的一种摩擦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如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片与车轮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从而增大摩擦力,使自行车停止。
2. 简述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 摩擦力教案

科学探究:摩擦力(f)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过程]
引: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滑动摩擦:滑动时,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一、摩擦力的种种类:静摩擦:静止时,阻碍运动趋势的国
滚动摩擦:……
拉力的大小
二、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控制变量法)与受力面的大小无关。
增大f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授粗糙程度
减小压力/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方法:用滚动来代替滑动
加润滑油/接触面分离。
作业:。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6.5科学探究:摩擦力

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次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1
一辆小车
木板
2
一辆小车
纱布
3
一辆小车和一个钩码
木板
请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控制变量
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压力保持不变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根据前面的讨论和描述请归纳总结:什么样的力是摩擦力?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新
课
教
学
一、摩擦力
1.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
在学生归纳后,向学生简单介绍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
教学难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资源及媒体
1.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纱布
2.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八年级物理 5.5 科学探究 摩擦力精品教案 沪科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1.2003年世锦赛双人滑雪,赵宏博比赛录象。
2.上海磁悬浮列车图片
3.《身边的科学》中“气垫船”一部分
学生实验器材: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棉布、弹簧测力计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对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本教案设计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进行猜
想,设计实验方案,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这种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更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型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知识。
另个,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一些音像资料,充分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好。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5《科学探究:摩擦力》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5《科学探究: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材第6.5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具体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3.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摩擦力的实验器材,如木块、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把铅笔,用于做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拉门,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3. 讲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4. 演示实验:进行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推拉门所需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科学探究: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目标1.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了解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种类。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关系。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核心素养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干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 = mg——重心试一试(1)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你感受到的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摩擦?二、新课讲解摩擦力(f)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间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3.摩擦力产生条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过程中所受到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滚动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科学探究:摩擦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科学探究:摩擦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测量摩擦力的方法;3.理解摩擦系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4.进一步认识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和计算摩擦系数的公式;2.难点: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举例。
要求学生自己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摩擦力有所认识,并能在课堂上举一些例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利用物理或生活中的场景来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比如:在天气寒冷的日子里,有些人会在路上散步,当时滑溜滑溜的路面就是因为有了摩擦力,才能够避免行人摔倒。
2. 理论讲解在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老师可以通过实验或者黑板演示的形式,讲解摩擦力的物理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3. 实验环节老师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比如:利用不同的材料和表面结构分别将物体放在斜面上,测量其滑动距离,从而探究材料和表面结构对于摩擦力的影响。
4. 计算环节在了解摩擦力的原理和方法后,老师可以通过公式的运用,让学生计算出实验中所测得的摩擦系数。
并让学生探究材料、物体质量等因素对于摩擦力的影响。
5. 应用环节最后,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汽车刹车时为什么会有摩擦力?做饭时为什么不可以用铁锅?等等。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
并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针对性的指导。
五、教学反思摩擦力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物理概念,通过实验和互动讲解等形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并激发他们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于摩擦力会有不同的理解,需要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学习摩擦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分析,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一、情景导入当你的墨水瓶的瓶盖难以拧开时,你可以用一块较粗糙的布包上,用力就能拧开瓶盖;当你的自行车骑的时间长了,你会给车轴等经常转动的部位涂上润滑油,这样,自行车骑起来就轻松多了,你所做的这些看起来不很起眼的小事,都与一个重要因素有关,那就是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1.什么是摩擦力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试一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
【教师点拨】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当你在拉桌子时需要一定的力,是因为桌子受到了地面的阻力(摩擦力)。
拉空桌子比拉装满书的桌子轻松,说明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点拨】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我们在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通常我们采用下面的实验。
图中甲、乙所示的实验是在接触面相同的前提下,改变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压力,比拟它们拉力的大小。
甲、丙两图所示的实验是在压力相同的前提下,改变木块与木板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比拟它们拉力的大小。
【归纳总结】(1)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它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即F1=F,拉力F的数值可以从弹簧测力计上直接读取,于是就测出了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实验桌面要水平,沿水平方向拉木块,要沿直线且要匀速。
(2)由甲、乙两图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压力的大小__有关,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__压力__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